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8193
題名: 一例一休,爭權利?討恩惠? 政治經濟學批判的觀點
作者: 劉梅君
貢獻者: 勞工所
關鍵詞: 政治經濟學批判;一例一休;勞動基準法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 Five-day workweek ; Labor Standard Law
日期: Dec-2017
上傳時間: 3-Jul-2018
摘要: 勞動基準法將週工時縮減為 40 小時,同時刪除 7 天國定假日的修法,引 爆一連串勞資間激烈的鬥爭。這場被稱之為一例一休的政策爭議,雙方的攻防 仍僅止於表象經濟層面的拉鋸:資方以修法後增加成本、降低企業競爭力、不 利企業投資及失業擴大等說詞反對,勞方則以台灣不能再繼續停留在長工時低 薪化的勞動力市場以為抗衡。然而追溯台灣工時法制的演變,我們發現 1929 年工廠法開始到後來的勞動基準法至今,在這長達 90 年的歷史中,工時的規 範持續惡化,早年加班作為正常法定工時是特殊例外,但今日作為特殊例外的 加班反倒變成了常態。這個事實造就了台灣年總工時高居世界長工時排行榜的 前四名 ! 過勞成為台灣職場普遍的噩夢。\n從政治經濟學批判的觀點,本文試圖跳脫表象上的爭議,進入背後的本質 問題,那就是工時所涉及的理論層面,值得我們細究。本文特別針對兩部分深 入討論:勞基法所定之正常工時乃對應到工資的合理性,亦即勞工的正常法定 工時之工資,必須能支持勞工及其家庭生活所需,否則法定工時的規範即無意 義。其次延長工時(加班)所涵攝的理論意涵有兩層面:其一,加班象徵的是 資本對勞動的超級剝削;其二,加班會縮短勞動力的使用年限,因而加成給付 是對勞動生涯縮減的補償,故足額的加成給付是權利,而非恩惠 ! 從這兩層面 理論意涵來省思目前一例一休的修法方向,顯然行政部門偏好的彈性,放在台 灣目前職場的脈絡底下,將會是更大的災難 !
關聯: 台灣人權學刊, Vol.第四卷, No.第二期, pp.11-46
資料類型: article
Appears in Collections:期刊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146.pdf18.15 M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