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4276
題名: 十二年國教新課綱對於國中國文教科書編輯之影響
The impact of 108 new curriculum on the editing of Chinese textbooks of junior high schools
作者: 黃亦凡
Haung, Yi-Farn
貢獻者: 楊美華
Yang, Mei-Hwa
黃亦凡
Haung, Yi-Farn
關鍵詞: 核心素養
108課綱
教科書內容設計
國中國文課本
Core competencies
108 new curriculum guidelines
Content-design of textbook
Junior high school textbook
日期: 2019
上傳時間: 1-Jul-2019
摘要:   教科書猶如學校的心臟,因為學校的課程內容大多取決於教科書內容而來。現今新課綱特別重視核心素養、自主學習等理念,老師不僅要運用教科書建立素養導向的教學,教科書編輯團隊更要因應新課綱趨勢,翻轉既有的教科書架構,讓內容、習作及評量更加多元,方能滿足教學現場的迫切需求。\n\n  本研究旨在瞭解為因應新課綱國中國文教科書在編輯上的規劃及其特色。因此以翰林、康軒、南一三家出版社之編輯人員作為訪談對象,探究他們對於新課綱、素養的看法以及編輯理念。此外,本研究也訪談教科書使用者以瞭解他們對教科書的定位與使用需求。本研究設計採取質性研究方法,以半結構型深度訪談法蒐集資料,訪談對象包括國中國文教師和教科書編輯。\n\n  研究結果顯示,編輯認為新課綱注重跨領域、與生活連結的教材設計,其編輯理念則偏重增進字詞理解、加強閱讀及表達;而教師則將教科書視為媒介,其需求為選文內容要貼近生活、評量應加入簡答題等不同形式。至於教科書因應新課綱的規劃主要有擴大選文類型、結合閱讀與寫作、加強課程銜接、採用多元評量、引導自主學習等。\n\n  本研究建議:教育主管機關應保留教科書編撰作業時間、辦理編輯人員研習。教師應讓自身專業及教學方法與時俱進、學校圖書館應成為學習資源中心以支援學生自學。教科書編輯團隊應建立相關組織,了解教師需求,協調內容,以減少教師更換版本時的學習落差,並且加強自學選文的設計以落實自主學習之理念。
Textbooks are like the heart of a school teaching, which mostly depends on the contents of the curriculum guidelines. Nowadays, the new curriculum guidelines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concepts of core competencies and self-learning. Teachers should use textbooks to establish competency-oriented teaching. Moreover, the textbook editing teams have to build up the current textbook structures and make the contents, workbooks and evaluations more multiple. In that case, the textbooks can satisfy the urgent needs of the teaching.\n\n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editorial plans ab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nese textbooks in response to the new curriculum guidelines. Therefore, the editors of Hanlin, Kanghsuan and Nan-i Publishing Houses were interviewed to statement their ideas on the new curriculum guidelines, competencies, and editorial concepts. In addition, the study also interviewed textbook users to understand their positioning and use of textbooks. The research design adopts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and collects data by semi-structured in-depth interview. These interviewees include Chinese teachers and textbook editors.\n\n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 the editors believe the new curriculum guidelines focus on cross-domain and the teaching materials which are related to students’ daily life. The concepts of the editors emphasizes the understanding of words and increase reading and expressions. Besides, teachers regard textbooks as a medium and they can extend them into different forms, such as the contents of the selected articles close to life and evaluations added to the short answer questions. As for textbooks connected to the new curriculum guidelines, there are mainly expanded types of articles, combinations with reading and writing, strengthening curriculum links, adopting multiple evaluations and guiding self-learning.\n\n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education authority should give more time for the textbook compilation and organize the editorial. Teachers have to be qualified to update their teaching methods. School libraries have been transformed into a learning resource to support students’ self-learning. Also, the editorial teams of the textbooks need to set up a publishing conference to coordinate teaching contents in order to reduce the learning gap if teachers change textbook versions and extend the design of self-learning articles to implement the development of self-learning.
參考文獻: Jane Ritchie &Jane Lewis(2008)。質性研究方法(藍毓仁譯)。臺北市:巨流。\nPISA國家研究中心(2015)。關於PISA/PISA簡介。檢自http://pisa2015.nctu.edu.tw/pisa/index.php/tw/pisaabout/8-pisa-interduction\nSteinar, K.(2010)。訪談研究法(陳育含譯)。新北市:韋伯文化。\n丁志仁、周淑卿、柯文賢、張益仁、張祝芬、黃崇城、楊思偉、楊國揚與談(2010)。論壇:中小學教科書選用制度──遊走於理想與現實之間。教科書研究,3(2),115-138。\n方志華、葉興華、劉宇陽、黃欣柔(2015)。中小學電子教科書產業趨勢與需求之研究。課程與教學季刊,18(3),157-182。\n王郁雯(2017)。從九年一貫課程到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教師專業認同變化。課程研究期刊,12(2),37-59。\n王恩慈(2016)。十二年國教「資訊科技」課程之重要學習概念規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臺北市。\n王雲五(1954)。談教育。臺北市:華國書局。\n王鳳艷(2015)。十二年國教與私中崛起(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健行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桃園縣。\n田芳華(2005)。資訊素養。臺大教育實習輔導通訊,32,2。檢自http://www.education.ntu.edu.tw/intro/epaper/news_32/2p.pdf\n申慧媛(2005年8月29日)。國中參考書買齊要22萬元。自由時報電子報。檢自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31893\n石琇菁(2003)。中小學教科書品質的決定與政府政策(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嘉義縣。\n朱美珍(2011)。課程審議的理想與實際:臺灣中學社會類科教科書審定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臺北市。\n江芳盛、李懿芳(2009)。國際學生評量計畫(PISA)試題特色分析及其對我國教育之啟示。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87,27-50。\n江昭青、何琦瑜(2009)。教改追蹤:九年一貫課程,問題在哪裡。親子天下。取自https://reurl.cc/OpMED\n江福祐(2017)。小學國語教科書的出版觀察。在林文寶(主編)臺灣國小語文教材與兒童文學關係之研究(頁215-245)。臺北市:萬卷樓。\n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教育部。取自http://b1.rimg.tw/floratien/0b7ed745.pdf\n何珈瑩(2014)。家長對十二年國教認知度與滿意度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健行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桃園縣。\n余蘇珊(2014)。政黨輪替前後台灣中小學教育政策變遷之研究(1994~2010)(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臺北市。\n吳正牧(1994)。我國中小學教科書供應品質研究。臺北市:臺灣書店。\n吳志鴻(2011)。臺北市國小教師使用國語科電子教科書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n吳東益(2014)。國民小學教科書選用因素與使用滿意度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康寧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臺南市。\n吳俊憲(2001)。九年一貫課程國中社會領域教科書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n吳俊憲、黃政傑(2003)。建全教科書發展的機制:推動出版業實施教科書發展之自我評鑑。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編),教科書之選擇與評鑑(頁25-53)。高雄市:復文。\n吳璧純、詹志禹(2018)。從能力本位到素養導向教育的演進、發展及反思。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4(2),35-64。\n吳麗珍、黃惠滿、李浩銑(2014)。方便取樣和立意取樣之比較。護理雜誌,61(3),105-111。doi:10.6224/JN.61.3.105\n呂秀蓮(2017)。十二年國教新課綱的使用:現況、困境與解決。教育研究月刊,278,95-109。\n宋美玲(2013)。國中國文教科書分析研究--以康軒版第一冊為範圍(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高雄市。\n李政賢(譯)(2009)。訪談研究法(原作者:Irving Seidman)。臺北市:五南。\n李懿真(2014)。十二年國教國中二年級國文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新北市。\n杜宜璇(2018)。十二年國教綜合活動領域童軍專長素養導向課程設計與實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南市。\n周玟萱(2017)。應用層級分析法於國中國文教科書選用規準權重之建立-以彰化縣立彰泰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財務金融技術研究所,彰化縣。\n周珮儀(2005)。我國教科書研究的分析:1979-2004。課程與教學季刊,8(4),91-116。doi:10.6384/CIQ.200510.0091\n周祝瑛(1995)。國中日常教學活動之生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PC8601-1122),未出版。\n周淑卿(2003)。論中小學教科書評鑑制機建立的必要性。在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教科書之選擇與評鑑(頁55-78)。高雄市:復文。\n林本炫(2007)。不同質性研究方法的資料分析比較。在周平、楊弘任(主編)質性研究方法的眾聲喧嘩(頁127-150)。高雄市:復文。\n林永豐(2014)。素養的概念及其評量。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31(6),35-48。\n林志成(2016年12月7日)。PISA數學及科學評量,新加坡奪三冠王、台居第四。中時電子報。檢自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1207000423-260114\n林良齊、馮靖惠(2017年5月17日)。教科書價差美國23倍,「課本都不想學如何增學力?」。聯合新聞網。檢自https://udn.com/news/story/6885/2468014\n林佩瑩(2014)。臺北市國小教師國語教學參考用書使用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臺北市。\n林秋全(2010)。國民中小學教科書審定後設評鑑標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新北市。\n林香河、林進材(2013)。十二年國教贏戰手冊。臺北市:書泉。\n林鈺菁(2011)。國中國文科教科書選用規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嘉義縣。\n牧語軒(2012)。十二年國教,孩子這樣提升多元學力。臺北市:如何。\n俞文婕(2016)。十二年國教新課綱對教科書編寫與審定運作之影響—以社會領域為中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臺北市。\n施亞辰(2017)。自造者教育教師研習課程與十二年國教科技領域課綱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高雄市。\n施錦村(2000)。公平交易法在國民小學教科書市場實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新北市。\n柯華葳、幸曼玲、林秀地(1995)。小學日常教學活動之生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n洪若烈(2003)。國小教師之教科書使用方式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國教學報,15,175-192。\n凌赫(2006)。教科書審定的憲法爭議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臺南市。\n孫劍秋(2014年5月)。國際閱讀素養評量(PISA)計畫問答集。符合15歲國際評量規範之閱讀素養學習與評量雲端平台閱讀評量工作坊發表之簡報,臺北市。檢自http://www.education.ntu.edu.tw/activity/1030517/02.pdf\n孫劍秋、林孟君(2012)。談 PISA閱讀素養評量對十二年國教閱讀教學的意涵。北市大語文學報,9,85-98。檢自http://utaipeir.lib.utaipei.edu.tw/dspace/retrieve/5570/9-5.pdf\n徐慈華(2014)。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教科書使用情形與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臺北市。\n徐敬容(2017)。十二年國教綜合活動領域學習內容重要性比較—以雙北市國中童軍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臺北市。\n徐慧芳(2013)。國中國文教科書篇章結構之研究-以南一版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暨教育研究所,花蓮縣。\n高淑清(2001)。在美華人留學生太太的生活世界:詮釋與反思。本土心理學研究,16,225-285。\n張瀞文(2018)。面向未來的能力:素養導向教學教戰手冊。臺北市:教育部。\n張芳全(2007)。一綱多本政策問題分析:以政策關係人為例。在陳念祖(主編),教科書制度與影響(頁77-94)。臺北市:五南。\n張健逸(2018)。高中教師對十二年國教新課綱的認知、因應及其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彰化縣。\n張梅英(2014)。台南市國中教師對十二年國教課程改革理念認同與關注階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首府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南市。\n張慶勳(2018)。素養導向的未來師資培力。學校行政雙月刊,113,11-18。\n張錦弘(2019)。資訊、社會沒新課本可選?國教院:月底一定公告。聯合新聞網。檢自https://udn.com/news/story/7266/3815098\n張瀚文(2012)。素養。在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線上版。檢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678771/?index=1\n教育部(1999)。九年一貫課程:新舊課程比較。教育部。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brief/brief8.php\n教育部(2012)。第七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第二冊。教育部。臺北市:教育部。\n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總綱。教育部。取自http://www.naer.edu.tw/files/15-1000-7944,c639-1.php?Lang=zh-tw\n教育部(2018)。國中教育會考。取自https://cap.nace.edu.tw/background.html\n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檢自http://12basic.edu.tw/Detail.php?LevelNo=44\n教育部部史(2018)。教育大事年表。教育部。取自http://history.moe.gov.tw/milestone.asp?Keyword=%A4Q%A4G%A6%7E&show=1&x=0&y=0\n許育健(2016)。國語文教科書設計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n陳玉玟(2004)。教科書市場的多元化假象-以我國國中國文教科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嘉義縣。\n陳向明(2009)。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n陳伯璋、蔡清田、潘慧玲(2007)。全方位的國民核心素養之教育研究。國科會研究計畫報告(NSC95-2511-S-003-001)。\n陳怡均(2014)。十二年國教下教師對國中生應具備的地球科學素養看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臺北市。\n陳亭琪(2016)。探討高雄市國民中學國文科教科書評選準則(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高雄市。\n陳建宏(2015)。應用雲端技術建構十二年國教科展查詢與交流平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臺中市。\n陳昭錦(2011)。民國七十三年版高中科學課程架構與教科書研發歷程之探討(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n陳美茹、郭昭佑(2017)。板橋模式國語實驗教材生成與影響之研究:以口述史為方法。課程與教學季刊,20(1),127-158。\n陳傑昇(2018)。十二年國教素養導向單元課程設計與實施之研究─以綜合活動領域童軍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臺北市。\n陳麗華(2008)。評介「為學習而設計的教科書」及其對我國中小學教科書設計與研究的啟示。教科書研究,1(2),137-159。\n陳麗華、林陳涌(2002)。情境模式的教學設計。在詹志禹(編),建構論:理論基礎與敎育應用(頁147-160)。臺北市:正中書局。\n彭致翎、黃欣柔、藍順德(2015)。從多元到寡占:教科書市場的挑戰與因應。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8),1-5。\n曾炫鈞(2018)。嘉義縣國小教師對十二年國教科技領域資訊科技學習內容認知及教師自我效能、關注階段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高雄市。\n程遠茜(2016)。PISA 2015:數學、科學全球第4、閱讀滑落第23,台灣學生欠實作能力。親子天下。檢自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2977\n黃光雄(1996)。課程與教學。臺北市:師大書苑。\n黃光雄(2004)。教育概論。臺北市:師大書苑。\n黃光雄(2007)。國民中學一綱多本教科書政策實施之研究。臺北市: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n黃政傑(1999)。課程改革。臺北:漢文。\n黃政傑(2003)。重建教科書的概念與實務。課程與教學季刊,6(1),1-12。\n黃政傑(2013)。課程轉化整合探究之概念架構研析。課程與教學,16(3),1-29。\n黃政傑、王麗雲、張淑惠、陳麗華、楊國揚(2017)。論壇:符應十二年國教課綱之教科書編審。教科書研究,10(3),159-185。\n黃炳煌(1996)。教育改革:理念,策略與措施。台北:心理。\n黃詩涵(2011)。國中國文專家教師之閱讀教學策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n黃靖如(2010)。臺北縣國小級任教師國語教科書定位與使用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在職進修專班,臺北市。\n黃銘傑、廖本哲、許富雄、周恬怡、林靜芳(2004)。國民中小學教科書、參考書相關市場管理及公平交易法對其市場銷售行為規範之研究。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FTC-93-C01)。臺北市: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第二處。\n塗絲佳(2004)。國中國文「閱讀」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高雄市。\n楊國揚、何思瞇(2014)。總計畫:我國中小學教科書審定機制整合研究。國家教育研究院研究報告(編號:NAER-102-12-G-1-01-00-1-03),未出版。\n楊國揚、林信志、劉淑津(2013)。高中審定本教科書使用現況及影響因素之研究。國家教育研究院研究報告(編號:NAER-101-10-G-2-01-00-1-01),未出版。\n楊智穎(2012)。臺灣百年教科書演進歷程與脈絡:政策與制度。在國家教育研究院(主編)開卷有益:教科書回顧與前瞻(頁63-94)。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n楊智穎、歐用生(2012)。教科書百年演進歷程與脈絡:教育思潮。在國家教育研究院(主編)開卷有益:教科書回顧與前瞻(頁1-30)。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n萬文隆(2004)。深度訪談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生活科技教育,37(4),17-23。\n葉芳慈(2010)。教師教學風格與教科書使用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n葉書宏(2018年6月25日)。教科書價不如筆記本,研發沒錢力。中時電子報。檢自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80625000457-260114\n葉興華(2007)。教科書評鑑與選擇後的重要課題—教師的教科書使用。在陳念祖(主編),教科書制度與影響(頁77-94)。臺北市:五南。\n葉興華(2009)。五位國小教師教科書使用之分析。臺北市:五南。\n葉興華(2011)。我國國中小教科書使用問題及促進未來教科書使用之道。教師天地,174,62-68。\n葉興華(2012)。現行編審制度下國中小教師教科書使用之研究。在國家教育研究院(主編)開卷有益:教科書回顧與前瞻(頁511-522)。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n董金裕(2014)。統編本國中、高中國文教科書叢談。臺北市:萬卷樓。\n維基百科(2009)。臺灣教育改革。維基百科。取自https://reurl.cc/RjqOx\n維基百科(2018)。臺灣九年國民義務教育。維基百科。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zh-tw/臺灣九年國民義務教育\n劉佳欣(2014)。十二年國教改革教師工作壓力、工作價值觀與組織承諾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聖約翰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碩士在職專班,新北市。\n劉洲溶(2017)。建構十二年國教新課綱下之高中國際教育—台中市高中教師的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文教與比較教育所,南投縣。\n劉修妏(2013)。國、高中國文課程銜接教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高雄市。\n劉新、張永達(2003)。九年一貫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課程發展、設計、評量之策略。科學教育月刊,260,41-51。\n劉鶴群、林秀雲、陳麗欣、胡正申、黃韻如(譯)(2010)。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作者:E. Babbie)。臺北市:新加坡商聖智學習。\n歐用生(2003)。教科書之旅。臺北市: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n潘麗珠(2006)。現行國中國文教科書組織原則與編選問題探析。載於國立編譯館主辦之「教科書之回顧與前瞻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頁205-214),臺北市。\n蔡玉卿(2015)。十二年國教下高中特色課程發展與實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教育研究所,台中市。\n蔡欣伶(2012)。中學國文課程綱要與課程銜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高雄市。\n蔡玫芳(2013)。十二年國教實施後高中國文教育策略-以板橋高中PBL教學模式為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臺北市。\n蔡啟達(2015)。圖解教育學。臺北市:五南。\n蔡清田(2014)。國民核心素養:十二年國教課程改革的DNA。臺北:高等教育。\n鄧鈞文(2001)。臺灣地區國民小學教科書市場機制運作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n鄧鈞文(2002)。教科書自由化及其問題分析。課程與教學季刊,6(1),27-42。\n鄭世仁(1992)。揭開教科書的面紗。國立教育資料館館訊,18,1-7。\n盧家珍(主編)(2017)。為未來而教,為未來而學:解析十二年國教107課綱。臺北市:教育部。\n蕭雅瀞(2014)。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面對十二年國教差異化教學理念之因應策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公共事務與公民教育研究所,彰化縣。\n賴宣羽(2003)。新課程國語教科書內容走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中市。\n賴慧嫻(2009)。國語文教科書使用評鑑指標之研究-國小學生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n戴雅涵(2013)。臺中市國民中學教師對教科書定位與使用方式之研究-以社會學習領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臺中市。\n薛世昌(2014)。宜蘭縣實施十二年國教免試入學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宜蘭縣。\n薛儒修(2017)。我國十二年國教藝術領域課綱之研究- 由批判理論觀點探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學系藝術教育研究所,彰化縣。\n謝語軒(2018)。臺灣與香港國中國語文教科書內容設計之研究─以翰林版與啟思版為範圍(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高雄市。\n藍順德(2002)。九年一貫課程教科書審定政策執行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n藍順德(2005)。教科書政策與制度。臺北市:五南。\n藍順德(2006)。我國博碩士論文教科書研究的回顧。載於國立編譯館主辦之「教科書之回顧與前瞻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頁13-28),臺北市。\n魏伶容(2014)。六C策略運用於國中國文閱讀教學之研究實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臺北市。\n羅寶鳳(2017)。因應時代改變的終身學習:素養導向的教學與評量。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3),25。\n鏡週刊(2017年7月3日)。40歲掌舵62年的南一書局,他要改變參考書型態。ETtoday新聞雲。檢自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70703/958217.htm#ixzz5WitOrQZo\n\nAlverman, D.E. (1989). Teacher-student mediation of content area texts. Theory intoPractice, 28(2),142-147.\nApple, M.W. (1991). Ideology and Curriculum. N.Y.:Routledge.\nApple, M.W. (1992). The text and cultural politics. Educational Researcher, 21(7),4-19.\nBloom, D. E. (2004). Globalization and education: An economic perspective. In Marcelo Suarez-Orozco & Desiree B. Qin-Hilliard (Eds.), Globalization: Culture and Education in the New Millennium (pp. 56-77).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nBoostorm,J.(2001). Essay review: Whither textbooks?Curriculum Studies,33(2), 229-245.\nBrophy, J. S. (1982). How teachers influence what is taught and learned in classrooms.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83(1), 1-14.\nBrundrett, M. (2000). The question of competence: The orgins, strengths and inadequacies of a leadership training paradigm. School Leadership & Management,20(3), 353-369.\nChall, J. S. & Conard, S. S. (1991). Should textbooks challenge students: The case for easier or harder books. New York, NY: Columbia University.\nChambliss, M. J. & Cafee, R.C. (1999). Textbooks for learning: Nurturing children’s minds. Malden, MA: Blackwell.\nCovey, S. R. (2013). The 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Powerful lessons in personal change (25thAnniversary ed.). London, UK: Franklin Covey.\nGoodlad, J. I., Klein, M. F. & Tye, K. A. (1979). The domains of curriculum and their study. In Goodlad J. I. (Ed.), Curriculum Inquiry: The Study of Curriculum Practice. New York: McGraw-Hill.\nJackson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curriculum.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Macmillan.\nJohnsen, E. B.(1993).Textbooks in the kaleidoscope: A critical survey of literature and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texts(L. Sivesind, Trans.).Oslo, Norway: Scandinavian University Pres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93)\nLemke, J. L. (1989). Theory into practice. Learning Through Text, 28(2), 136-141.\nMcClure, C. (1994). Network literacy: a role for librari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 13(2), 115-125.\nNicol, C. C., & Crespo, S. M. (2006). Learning to teach with mathematics textbooks: How preservice teachers interpret and use curriculum materials.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62, 331-355.\nPepin, B. & Haggerty, L. (2004). Mathematics textbook and their use by teachers: A window into the education world of particular countries. In J.van den Akker, W. Kuiper&U. Hameyer, (Eds),Curriculum Landscapes and Trends (pp.73-100). Dordrecht: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nSnyder, J., Bolin. F., & Zumwalt, K. (1996).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In P. W.Jackson, (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curriculum.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Macmillan.\nTchibozo, G. (2010). Emergence and outlook of competence-based education in\nEuropean education system: An overview. Education Knowledge & Economy, 4(3),193-205.\nThe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09). 21st century skills and competences for new millennium learners in OECD countries. EDU Working paper No. 41.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圖書資訊學數位碩士在職專班
101913005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1913005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300501.pdf3.44 M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Altmetric

Altmetric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