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4848
題名: 蔣防律賦研究
A Study on the Tahg Fu of Chiang Fon
作者: 方姵文
Fang, Pei-Wen
貢獻者: 陳成文
方姵文
Fang, Pei-Wen
關鍵詞: 蔣防
律賦
用韻
句式

限韻
賦譜
試賦
律賦典律
日期: 2019
上傳時間: 7-Aug-2019
摘要: 中唐為律賦典律形成期,考察當代作家將可還原當代典律形成過程,並了解律賦的共同特質與個別作家之獨特價值。而中唐律賦作家中的蔣防,其作品數量為當代第九,並有賦格作品,針對應試律賦寫作格式與方法提出見解,作品風格與賈餗、白行簡同為注重詞藻的清綺俊麗派代表人物,但現今多只關注蔣防的小說成就,其律賦研究僅有兩篇,尚有待探討之處。\n本文透過蔣防的作品與《賦譜》對照,從用韻、句式、題材內容的角度,加以比對、統計。\n一、用韻分析。就韻數、用韻方式、限韻平仄、用韻比率、首句用韻等深究。二、句式分析。則分為句型分析、分段句法、段落組成等層次討論。\n三、題材內容探討。針對命題出處、限韻出處及內容用典逐一梳理。\n希望藉本論文之研究,能展現蔣防特意設計用韻使之富聲韻之美、句型靈活、句型結構多變的形式之美、題材內容典麗雅正的篇章之美。並驗證、釐清中唐典律範式。
參考文獻: 一、古籍\n〔周〕呂望,《六韜》,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n〔西漢〕司馬遷撰,王雲五主編《史記》《百納本二十四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n〔後漢〕趙曄,《吳越春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n〔晉〕杜預,《左傳》民國.楊伯峻《春秋左傳注》,臺北:漢京文化公司,1987年。\n〔南朝宋〕劉義慶,〔清〕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臺北:仁愛書局,1984年。\n〔北齊〕顏之推撰,《顏氏家訓》,《中國子學名著集成》,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n〔梁〕劉勰,《文心雕龍》,臺北:里仁出版社,1984年。\n〔唐〕房喬撰,王雲五主編《晉書》《百納本二十四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n〔唐〕姚思廉,《陳書》,臺北:洪氏出版社,1974年。\n〔唐〕李延壽,《南史》,臺北:洪氏出版社,1974年。\n〔唐〕杜寶,《大業雜記》,北京:中華書局,叢書集成初編,1991年。\n〔唐〕吳兢,《貞觀政要》,臺北:中華書局,1977年。\n〔唐〕鄭處誨,《明皇雜錄》,臺北:中華書局,1994年。\n〔唐〕陳鴻,《長恨歌傳》,臺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龍威祕書第二函。\n〔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臺北:世界書局,1959年。\n〔宋〕李昉,《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1年。\n〔宋〕李昉,《太平廣記》,臺北:新興書局,1958年。\n〔宋〕王溥,《唐會要》,臺北:世界書局,1974年。\n〔宋〕王欽若,《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n〔宋〕司馬光,《資治通鑑》,臺北:世界書局,2012年。\n〔宋〕王讜,《唐語林》,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n〔宋〕洪邁,《容齋隨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n〔明〕陳鳴鶴,《東越文苑》,山東:齊魯書社,1996年。\n〔明〕徐師曾,《文體明辨》,臺北:長安出版社,1978年。\n〔清〕吳任臣,《十國春秋》,臺北:國光書局,1962年。\n〔清〕李調元,《賦話》,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n〔清〕孫梅,《四六叢話》,臺北:商務印書館萬有文庫本,1965年。\n〔清〕陳元龍等,《御定歷代賦彙》,京都:中文出版社,1974年。\n〔清〕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n〔清〕徐松,《登科記考》,京都:中文出版社,1982年。\n〔清〕王芑孫,《讀賦巵言》,何沛雄編,《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n〔清〕浦銑,《復小齋賦話》,何沛雄編《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n〔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n〔清〕王修玉,《歷朝賦楷》,臺南:莊嚴文化公司,1997年。\n二、近人著作\n尹占華,《律賦論稿》,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n尹賽夫、吳坤定、趙乃增編,《中國歷代賦選》,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n王力,《漢語詩律學》,香港:中華書局,1976年。\n王力,《古漢語字典》,香港:中華書局,2000年。\n王力,《漢語音韻》,香港:中華書局,2000年。\n王兆鵬,《唐代科舉考試詩賦用韻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n王良友,《中唐五大家律賦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n王士祥,《唐代試賦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n何沛雄、畢萬忱、洪順隆編,《中國歷代賦選.唐宋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n何沛雄,《漢魏六朝賦家論略》,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n何沛雄編,《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n何新文,《中國賦論史稿》,北京:開明出版社,1993年。\n何新文,《辭賦散論》,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n吳宗國,《唐代科舉制度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2年。\n吳庚舜、董乃斌主編,《唐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n吳儀鳳,《賦寫帝國:唐賦創作的文化情境與書寫意涵》,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n李曰剛,《辭賦流變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n洪順隆,《辭賦論叢》,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n周祖謨編,《唐五代韻書集存》,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n馬積高、黃鈞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n馬積高,《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n馬積高,《歷代辭賦研究史料》,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n張正體、張婷婷,《賦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n曹明綱,《賦學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n郭維森、許結,《中國辭賦發展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n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n詹杭倫、沈時蓉校證,《雨村賦話校證》,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3年。\n詹杭倫,《清代賦論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 年。\n詹杭倫、李立信、廖國棟著,《唐宋賦學新探》,臺北:萬卷樓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n詹杭倫,《唐代科舉與試賦》,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15年。\n陶敏、李一飛合著,《隋唐五代文學史料》,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n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n傅璇琮等,《唐五代文學編年史.晚唐卷》,瀋陽:遼海出版社,1998年。\n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90年。\n彭紅衛,《唐代律賦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年。\n萬曼,《唐集敘錄》,臺北:中華書局,1982年。\n葉幼明,《辭賦通論》,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n鈴木虎雄著,殷石臞譯,《賦史大要》,臺北:正中書局,1992年。\n熊良智主編,《辭賦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n趙俊波,《中晚唐賦分體研究》,北京:華齡出版社,2004年。\n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87年。\n霍松林主編,徐宗文副主編,《辭賦大辭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年。\n鮑明煒,《唐代詩文韻部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n簡宗梧,《漢賦史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n簡宗梧,《漢賦源流與價值之商榷》,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n簡宗梧,《賦與駢文》,臺北:臺灣書店,1998年。\n簡宗梧、李時銘主編,《全唐賦》,臺北:里仁書局,2011年。\n聶石樵,《唐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n鄺健行,《詩賦合論稿》,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n鄺健行,《科舉考試文體論稿:律賦與八股文》,臺北:臺灣書店,1999年。\n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洪氏出版社,1981年。\n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n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龍泉書屋,1979年。\n龔克昌,《中國辭賦研究》,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年。\n三、學位論文\n方靜瑛,《徐寅律賦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年。\n王賤琴,《唐代典禮賦研究》,南昌:江西師範大學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4 年。\n付靜,《初、盛唐律賦格律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2010年。\n左燦麗,《黃滔詩研究》,北京:北京人民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4年。\n江之陵,《蔣防辭賦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年。\n汪欣,《蔣防律賦之研究》,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3 年。\n馬寶蓮,《唐律賦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n馬麗,《唐代應試詩賦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9 年。\n張凱,《晚唐律賦三大家用韻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所碩士論文,2007 年。\n陳成文,《唐代古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8年。\n陳鈴美,《王棨律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n陳玠妃,《王禹偁辭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n陳漢鄂,《黃滔律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n彭紅衛,《唐代律賦的演進及其特徵考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論文,2008年。\n游適宏,《由拒唐到學唐──元明清賦論趨向之考察》,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0年。\n黃雅琴,《王起律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n鄭真先,《唐代治道賦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所碩士論文,2015年。\n鄭艷,《李程律賦研究》,武漢:華中科技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2年。\n龐國雄,《黃滔律賦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0年。\n四、期刊及學術會議論文\n王士祥,〈唐代省試賦用韻考述〉,《中國古典文學與文獻學研究》,第2輯,2002年,頁111-123。\n王士祥,〈唐代省試賦用韻考述──唐代省試賦研究之一〉,《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7卷第6期,2004年11月,頁109-113。\n王士祥,〈唐代試賦之「以題為韻」與「以題中字為韻」考述〉,《廣東海洋大學學報》,第29卷第2期,2009年4月,頁47-52。\n王士祥,〈唐代試賦「以四聲為韻」研究〉,《河南社會科學》,第18卷第3期,2010年5月,頁162-164。\n王基倫,〈中晚唐賦體創作趨向新議〉,政治大學文學院編《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1996年12月,頁889-906。\n王兆鵬,〈試論唐代科舉考試的詩賦限韻與早期韻圖〉,《漢字文化》,1999年第2期,頁11-20。\n王欣慧,〈唐代賦論發展大略〉,《親民學報》,第5期,2001年,頁239-248。\n王良友,〈談李程律賦的形式技巧〉,《中國學術年刊》,第28期,2006年,頁101-131。\n李丹,〈唐律賦歷史評論的邊緣性變遷──一個文學接受史現象的個案分析〉,《社會科學家》,第145期,2009年5月第5期,頁19-23。\n何新文,〈論晚唐律賦的藝術變化〉,《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1期,頁110-113、118。\n何新文、張群,〈唐代賦論概觀〉,《北方論叢》,第207期,2008年第1期,頁12-16。\n余恕誠,〈唐代律賦與詩歌在押韻方面的相互影響〉,《江淮論壇》,2003年第4期,頁105-112。\n汪小洋、孔慶茂,〈論律賦的文學性〉,《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14卷第1期,2003年2月,頁45-49。\n吳在慶,〈科舉試賦及其對唐賦創作影響的幾個問題〉,《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6卷第2期,2004年4月,頁39-44。\n吳在慶,〈略論唐賦的三種作意及其相關問題〉,《寧夏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2期,2010年4月,頁17-23。\n周興泰,〈論唐代律賦的敘事特徵〉,《河南教育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7卷,2008年第5期,頁48-54。\n阿忠榮,〈唐代律賦簡論〉,《青海師範大學學報》,1995年第1期,頁67-72。\n姜子龍、詹杭倫,〈唐代律賦的「雅」與「麗」〉,《中洲學刊》,第169期,2009年1月第1期,頁200-204。\n胡燕,〈盛唐律賦與進士科考試〉,《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第29卷第2期,2009年3月,頁55-57。\n洪銘吉,〈唐代試律賦引經研究〉,《人文與應用科學》,第8期,2014年12月,頁13-35。\n范文靜,〈試論律賦對駢賦的承繼與拓展〉,《北京教育學院學報》,第24卷第5期,2010年10月),頁56-59。\n馬寶蓮,〈王勃〈寒梧棲鳳賦〉與唐代律賦發展〉,《國文天地》,第8卷11期,1993年4月,頁32-39。\n曹明綱,〈唐代律賦的形成、發展和程式特點〉,《學術研究》,1994年第4期,頁115-119。\n許結,〈明代「唐無賦」說辨析──兼論明賦創作與復古思潮〉,《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4年,第11期,頁77-85。\n許結,〈中國辭賦流變全程考察〉,《學術月刊》,1994年第6期,頁86-95。\n許結,〈古律之辨與賦體之爭:論後期賦學嬗變之理論軌跡〉,政治大學文學院編《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1996年,頁69-88。\n許結,〈論唐代賦學的歷史型態〉,《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1期,頁43-52。\n許結,〈賦體句法論〉,《社會科學戰線》,2018年第1期(詩賦理論研究),頁165-174。\n陳美朱,〈論唐賦的兩極評價〉,《中國文化月刊》,第218期,1998年,頁97-116。\n陳萬成,〈《賦譜》與唐賦的演變〉,收入《辭賦文學論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頁559-577。\n郭建勳、毛錦群,〈論律賦的文體特徵〉,《中國文化研究》,2007年冬之卷,頁61-68。\n彭紅衛,〈論律賦的基本特徵〉,《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11月第37卷第6期,頁85-89。\n張正體,〈唐代的科試制度與試賦體制研究〉,《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987年1月份,頁25-37。\n曾棗莊,〈論宋代律賦〉,《文學遺產》,2003年第5期,頁47-61。\n黃雅琴,〈元稹律賦的旁騖別趨〉,《第二十七屆中區中文所研究生論文發表會論文集》,2004年,頁135-152。\n黃志立、褚旭,〈律賦用韻類型探論──以清《雨村賦話》《復小齋賦話》為中心〉,《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1期,2018年1月,頁73-81。\n詹杭倫,〈清代律賦對偶論〉,《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第6期,2001年,頁109-122。\n詹杭倫,〈試帖詩與律賦──讀〈關中課士詩賦注〉,《中國詩歌研究》第1輯,2003年,頁156-171。\n趙俊波,〈晚唐律賦的散體化傾向〉,《江海學刊》(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2期,頁165-170。\n趙俊波,〈論晚唐律賦三大家的詠史懷古之作──兼論閔地律賦創作興盛的原因〉,《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6期,2004年11月,頁61-65。\n趙俊波,〈窺陳編以盜竊論唐代律賦語言雅正特點的形成〉,《社會科學研究》,2004年第3期,頁146-149。\n趙俊波,〈再論唐代律賦的體式標準〉,《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2卷第2期,2010年4月,頁79-84。\n趙俊波,〈唐代律賦的聲律遵從與避忌──兼與清代律賦相對比〉,《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7卷第2期,2015年4月,頁20-25。\n楊遺旗、唐文,〈推動唐代律賦形成的兩股內生力量:「詩化」與「文化」〉,《社會科學家》,第150期,2009年10月第10期,23-27。\n蔡鍾翔,〈賦論流變考略〉,政治大學文學院編《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1996年,頁533-548。\n蔡梅枝,〈唐初律賦探悉兼論律賦的形成因素〉,《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生論文集刊》,1999年,頁53-74。\n簡宗梧,〈試論唐賦之發展及其特色〉,《第二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6月,頁109-127。\n簡宗梧,〈生鏽的文學主環:賦〉,《國文天地》,第6期,1998年,頁7-11。\n簡宗梧,〈1991-1995 年中外賦學研究述評〉,《辭賦文學論集》,1999年,頁769-790。\n簡宗梧,〈唐文辭賦化之考察〉,《第四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出版,1999年1月。\n簡宗梧、游適宏,〈律賦在唐代「典律化」之考察〉,《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期,2000年11月,頁1-16。\n簡宗梧,〈賦與類書關係之考察〉,《第五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漳州:師範學院,2001年。\n鄺健行,〈唐代律賦與律〉(《中國唐代文學學會第八屆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唐代文學學會),頁104-120。\n鄺健行,〈律賦與八股文〉,《文史哲》,1991年9月第5期,頁68-73。\n鄺健行,〈唐代律賦對科舉考試的黏附與偏離〉,《中國文學研究》,第28期,1993年第1期,頁24-34。\n鄺健行,〈律賦論體〉,《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1期,2005年1月,頁68-74。\n羅聯添,〈唐代進士科試詩賦的開始及其相關問題〉,《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17期,1985年5月,頁9-20。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100912007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09120071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007101.pdf5.48 M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Altmetric

Altmetric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