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1089
題名: 賈餗律賦研究
The study on the Lufu of Chia su
作者: 謝孟芳
Hsieh, Meng-fang
貢獻者: 陳成文
謝孟芳
Hsieh Meng-fang
關鍵詞: 賈餗
唐代律賦
用韻
句式
日期: 2020
上傳時間: 3-Aug-2020
摘要: 唐代律賦符應科舉考試而生,可視為應考文類,雖在明代以前褒貶不一,但作為唐代取士的必考科目,其作品數量與質量皆有一定的審美價值,語言典麗,形式嚴整。\n  賈餗身為唐代宰相,有其特殊地位及事功,留下的作品皆為律賦創作,後代賦學評論家給予不俗評價,肯定其律賦創作的地位,然而前人研究成果,在專書、論文、期刊中並無完整的研究,故本論文欲開拓此研究論題的空間,以期開展律賦研究之一隅。\n  本論文共分五章,探討賈餗的作品內容與形式,並歸納其賦作特色、思想文化,深入分析探究。\n  緒論部分介紹研究動機與目的,回顧前人研究成果;第二章將賈餗律賦依題材的不同,分為「天文地理」、「時事祭典」、「詠物」與「寓言性道」四類,針對其賦題來源與賦作內容進行分析。第三章分析賈餗律賦的用韻情形,包括用韻數量、韻腳位置及題韻平仄、首句入韻等用法,並檢視符合《廣韻》及逾越《廣韻》的用韻狀況。第四章則以賈餗各篇律賦所使用的句型和構段句式為主題,討論賈餗使用的句式結構,是否趨近或者偏離《賦譜》。第五章為結論,總結賈餗律賦在「題材內容」、「用韻規則」與「句式結構」等面向上的創作特色。
參考文獻: (一)古籍(依時代先後序)\n[先秦]老子,《老子》,臺北市:新興出版社,1960年。\n[漢]劉向輯錄,《戰國策》,臺北:台灣古籍出版,1996年。\n〔漢〕司馬遷,《史記》〈周本紀〉,臺北:商務印書館,1974年。\n〔東漢〕班固,[唐]顏師古注,《漢書》,臺北:中華書局,1966年。\n[南朝宋]范曄,《後漢書》,臺北:中華書局,2007年。\n[梁]蕭統,[唐]李善注,《昭明文選》,臺北:五南出版社,1991年。\n[梁]鍾嵘《詩品》,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n[魏]王肅,《孔子家語》,臺北:商務印書館,1979年。\n[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臺北:世界書局,1959年。\n[後晉]劉 昫,《舊唐書》,臺北:中華書局,1975年版。\n[宋]李昉等編,李宗焜整理,《文苑英華》,臺北:中研院史語所,2008年。\n[宋]李昉,《太平御覽》,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n[宋]計有功,《唐詩紀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n[宋]王應麟撰,武秀成,趙庶洋校證,《玉海藝文校證》,南京:鳳凰出版社,2013年。\n[宋]吳自牧,《夢梁錄》,臺北市:廣文出版社,1987年。\n[宋]衛湜撰 ; 楊少涵校理,《中庸集說》,桂林:灕江出版社,2011年。\n[明]徐師曾,《合刻本文體明辨》,京都:中文出版社,1982年。\n[明]胡應麟,《詩藪》,臺北:廣文出版社,1973年。\n〔清〕聖祖輯,《全唐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n[清]孫 梅,《四六叢話》,臺北:商務印書館 萬有文庫本,1965年。\n[清]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n[清]徐 松,《登科記考》,〔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1982年。\n[清]王芑孫,《讀賦巵言》,載於何沛雄編,《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n[清]浦 銑,《復小齋賦話》,載於何沛雄編《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n[清]董 誥,《全唐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n[清]李雨村著,詹杭倫、沈時蓉校證,《雨村賦話校證》,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3年。\n[清]李調元,《賦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n[清]王國維,《宋元戲曲史》,臺北 : 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n[清]陳元龍,《歷代賦彙》,北京 :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n[清]焦循,《易餘籥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n〔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n[清]王先謙,《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n[清]章學誠《校讎通義》,臺北:中華書局,1966年。\n[清]郭慶藩,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n《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n\n(二)近人著作(依姓氏筆畫排序)\n尹占華,《律賦論稿》,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n尹占華,趙逵夫主編,《歷代賦評注․唐五代卷》,成都:巴蜀書社,2010年。\n王 力,《古漢語通論》,香港:中外出版社,1976年。\n王 力,《漢語語音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n王士祥,《唐代試賦研究》,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n王銍,《四六話序》,臺北:商務印書館,1966年。\n王兆鵬,《唐代科舉考試詩賦用韻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n王良友,《中唐五大家律賦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n何沛雄,《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n何沛雄,《漢魏六朝賦家論略》,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n何新文,《中國賦論史稿》,北京:開明出版社,1993年。\n何新文,《辭賦散論》,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n吳宗國,《唐代科舉制度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7年。\n吳庚舜、董乃斌主編,《唐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n吳儀鳳,《賦寫帝國:唐賦創作的文化情境與書寫意涵》,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2年。\n李曰剛,《辭賦流變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n周祖謨,《唐五代韻書集存》,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n林尹《中國聲韻學通論》,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2年。\n徐志嘯,《歷代賦彙輯要》,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1年。\n馬積高、黃鈞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2年。\n馬積高,《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n馬積高,《歷代辭賦研究史料》,北京:中華書局 2001年。\n張正體、張婷婷,《賦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n張仲清,《越絕書譯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n曹明綱,《賦學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n許結、郭維森,《中國辭賦發展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n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n陳良運主編,《中國歷代賦學曲學論著選》,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2年。\n陳洪治編著,《賦》,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年。\n陳慶元,《賦—時代投影與體制演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n陳新雄,《廣韻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n陳戍國,《中國禮制․史隋唐五代卷》,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n陶 敏,《全唐詩人名考證》,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n郭齊家,《中國古代考試制度》,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n陶敏、李一飛合著,《隋唐五代文學史料》,北京:中華書局出版,2001年。\n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n傅璇琮等,《唐五代文學編年史.晚唐卷》,瀋陽:遼海出版社,2001年。\n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90年。\n彭紅衛,《唐代律賦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n黃 侃,《黃侃論學雜著》,臺北:中華書局,1969年。\n萬 曼,《唐集敘錄》,臺北:中華書局,1982年。\n葉幼明,《辭賦通論》,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n詹杭倫、沈時蓉校證,《雨村賦話校證》,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3年。\n詹杭倫,《清代賦論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n詹杭倫,《唐宋賦學新探》,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5年。\n鈴木虎雄著、殷石臞譯,《賦史大要》,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n熊良智主編,《辭賦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n趙俊波,《中晚唐賦分體研究》,北京:華齡出版社,2004年。\n葉幼明,《辭賦通論》,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年。\n遲文浚等,《歷代辭賦典》,瀋陽:遼寧出版社,1995年。\n霍松林主編,《辭賦大辭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年。\n鮑明煒,《唐代詩文韻部研究》,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n簡宗梧、李時銘主編,《全唐賦》,臺北:里仁書局,2011年。\n簡宗梧,《賦與駢文》,臺北:臺灣書店,1998年。\n聶石樵,《唐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n鄺健行,《科舉考試文體論稿:律賦與八股文》,臺北:臺灣書店,1999年。\n鄺健行 《詩賦合論稿》,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n鄺健行,《唐代科舉與文學》,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n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n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龍泉書屋,1979年。\n龔克昌,《中國辭賦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年。\n\n(三)學位論文(依出版年份排序)\n陳成文,《唐代古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系所博士論文,1998年。\n游適宏,《由拒唐到學唐:元明清賦論趨向之考察》,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1年。\n胡淑貞,《白居易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n馬寶蓮,《唐律賦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n左燦麗,《黃滔詩研究》,北京:北京人民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04年。\n趙俊波,《中晚唐賦研究》,成都: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碩士論文,2004年。\n陳鈴美,《王棨律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n陳玠妃,《王禹偁辭賦研究》,臺北: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n黃雅琴,《王起律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n張 凱,《晚唐律賦三大家用韻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所碩士論文,2007年。\n彭紅衛,《唐代律賦的演進及其特徵考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論文,2008年。\n朱國偉,《唐代器用賦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n陳漢鄂,《黃滔律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n馬 麗,《唐代應試詩賦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9年。\n孫德春,《范仲淹律賦研究》,西安:西北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10年。\n付靜,《初盛唐律賦格律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2010年。\n吳雅琳,《莊子寓言主題之思想研究》,嘉義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n龐國雄,《黃滔律賦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0年。\n韋曉蘭,《唐代典禮賦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n鄭艷,《李程律賦研究》,武漢:華中科技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2年。\n段靜晗,《唐代詠物賦研究》,哈爾濱:哈爾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n方靜瑛,《徐寅律賦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n汪欣,《蔣防律賦之研究》,武漢:華中科技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3年。\n王賤琴,《唐代典禮賦研究》,南昌:江西師範大學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4年。\n江之陵,《蔣防辭賦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n邱顯鎮,《文學與事功—唐代中興名相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n鄭真先,《唐代治道賦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所碩士論文,2015年。\n楊燕《唐代文學引用莊周夢蝶典故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6年。\n林景梅,《裴度律賦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碩士論文,2018年。\n方姵文,《蔣防律賦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碩士論文,2018年。\n黃佳鳳,《白行簡律賦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碩士論文,2018年。\n吳怡靜,《獨孤授律賦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碩士論文,2019年。\n\n(四)期刊及學術會議論文(依姓氏筆劃排序)\n王士祥:〈唐代省試賦用韻考述〉,《中國古典文學與文獻學研究》2002年第2輯,頁111-123。\n王基倫:〈中晚唐賦體創作趨向新議〉,政治大學文學院編《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1996年12月,頁889—905。\n王兆鵬:〈試論唐代科舉考試的詩賦限韻與早期韻圖〉,《漢字文化》1999年第二期,頁11-14。\n方勇、閔麗丹,〈論唐代莊子寓言賦〉,《華東師範大學學報》第34卷第5期,2002年,頁48-54。\n尹占華:〈論賦的文體特徵的無規範性以及唐賦形式的兩極分化〉,《濟南大學學報》第15卷第6期,2005年,頁27—32。\n汪小洋、孔慶茂:〈論律賦的文學性〉,《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年2月,頁45-49。\n何敦鏵:〈唐五代時期福建人士登科及其詩文〉,《福州師專學報》1995年3月第十六卷第三期,頁49-56。\n何新文:〈晚唐律賦的藝術變化〉,《湖北大學學報》1995年第1期,頁110-118。\n李立信:〈「辭」、「賦」關係新證〉,《新亞學術集刊.賦學專輯》第13期,1994年,頁51-63。\n祁立峰,〈聲律的實踐與示範:論唐律賦「題韻」與「題義」的互文性〉,(《國立臺南大學人文研究學報》第42卷第1期,2008年,頁23-40。\n吳在慶:〈科舉試賦及其對唐賦創作影響的幾個問題〉,《廣西師範大學學報》第40卷第2期,2004年4月,頁34-39。\n余恕誠:〈唐代律賦與詩歌在押韻方面的相互影響〉,《江淮論壇》2003年第4期,頁105—112。。\n吳儀鳳:〈唐賦的帝國書寫特質探討〉,《東華漢學》第4期,2006年9月,頁67—111。\n吳儀鳳:〈唐代典禮賦創作之文化情境探討〉,《政大中文學報》第12期,2009 年12 月1日,頁195-229。\n阿忠榮:〈唐代律賦簡論〉,《青海師範大學學報》1995年第1期,頁67-72。\n段小群,王偉〈唐天壇遺址保護工程〉,《文博》2005年第4期,頁58-60。\n張正體,〈唐代的科試制度與試賦體制研究〉,《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20 卷 1 期,1987年1月,頁25-37。\n張文昌,〈唐德宗重建禮制秩序與《大唐郊祀錄》的編纂〉,《興大歷史學報》第19期,2007年11月,頁1-44。\n許 結:〈賦學批評方法論〉,《西南師範大學學報》1993年第1期,頁82-87。\n許 結:〈中國辭賦流變全程考察〉,《學術月刊》1994年第6期,頁86-94。\n許 結:〈明代「唐無賦」說辨析─兼論明賦創作與復古思潮〉,《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4年第11期,頁77-85。\n許 結:〈古律之辨與賦體之爭:論後期賦學嬗變之理論軌跡〉,政治大學文學院編《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1996年,頁69-88。。\n許 結:〈論唐代賦學的歷史形態〉,《南京大學學報》1996年第1期,頁43-52。\n許東海,〈山嶽、經典、世變-唐華山賦之山嶽書寫變創及其帝國文化觀照〉(《漢學研究》第28卷第2期,2002年,頁267-268。\n郭建勳,毛錦群:〈論律賦的文體特徵〉,《中國文化研究》冬之卷,2007年,頁61—68。\n陳美朱:〈論唐賦的兩極評價〉,《中國文化月刊》第218期,1998年,頁97—116。\n陳萬成:〈《賦譜》與唐賦的演變〉,南京大學中文系主編,《辭賦文學論集》,1999年,頁559-573。\n陳成文〈從「唐無賦」到「賦莫甚於唐」──唐賦評價變遷之考察〉,《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14期,2008年7月。\n張國風:〈過渡的折衷狀態─詩賦駢文散文的相互消長〉,《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5年第二期,頁72-75。\n曹明綱:〈唐代律賦的形成、發展和程式特點〉,《學術研究》1994年第4期,頁115-119。\n游適宏:〈一個賦體分類論述的形成 賦分為古賦、俳賦、律賦、文賦〉,《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1期,2005年,頁75—89。\n黃水雲,〈唐賦節日活動書寫──以〈中和節百辟獻農書賦〉為主的考察〉,(《南京大學學報》2013年第4期,頁96-97。\n彭萬隆:〈《登科記考》訂補八則〉,《阜陽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頁19-31。\n賀中複:〈五代十國詩壇概說〉,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4期,頁87—94。\n詹杭倫:〈唐鈔本《賦譜》初探〉,《四川師範大學學報》增刊總第7期,1993年9月。收於詹杭倫、李立信、廖國棟合著的《唐宋賦學新探》(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5年),頁37-58。\n詹杭倫:〈清代賦格著作《賦學指南》考論〉,《成大中文學報》2001年第10十期,頁131-147。\n蔡鍾翔:〈賦論流變考略〉,政治大學文學院編《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1996年,頁533-547。。\n趙俊波:〈窺陳編以盜竊:論唐代律賦語言雅正特點的形成〉,《社會科學研究》2004年3月,頁146—149。。\n趙成林、成朝暉:〈限韻和病犯——也談聲律的體式標準〉,《遠東通識學報》第2卷第2期, 2008年7月,頁31-38。\n簡宗梧:〈試論唐賦之發展及其特色〉,《第二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6月,頁109-127。\n簡宗梧:〈生鏽的文學主環:賦〉,《國文天地》1998年第6期,頁7—11。\n簡宗梧:〈1991—1995 年中外賦學研究述評〉,《辭賦文學論集》,1999年。\n簡宗梧:〈唐文辭賦化之考察〉,《第四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出版,1999年1月,頁69—91。\n簡宗梧、游適宏:〈律賦在唐代「典律化」之考察〉,《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期,2000年11月,頁1-16。\n簡宗梧:〈唐律賦典律研究〉,《六朝隋唐學術研討會論文》,逢甲大學中文系,2003年。\n鄺健行,〈唐代律賦對科舉考試的黏附與偏離〉,《新亞學術集刊》1994年第13期,頁399-414。\n鄺健行,〈唐代律賦對科舉考試的黏附與偏離〉,《新亞學術集刊》第13期,1994年,頁399-414。\n鄺健行,〈律賦論體〉,《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第32卷第1期,2005年,頁68-74。\n鄺健行:〈律賦論體〉,《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第32卷第1期,2005年1月,頁68—74。\n薛亞軍:〈追求與幻滅:晚唐士子科舉心態的文化透視〉,《黃河科技大學》2003年3月,頁122-128。\n羅聯添:〈唐代進士科試詩賦的開始及其相關問題〉,《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17期,1985年5月,頁 9-20。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10391201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912017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201701.pdf8.72 M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Altmetric

Altmetric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