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3930
題名: 單人家戶的空間差異再探
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One-Person Households
作者: 黃敬恆
Huang, Ching-Heng
貢獻者: 陳信木
Chen, Hsinmu
黃敬恆
Huang, Ching-Heng
關鍵詞: 單人家戶
空間分布
空間自相關分析
空間異質性
One-person households
Spatial distribution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alysis
Spatial heterogeneity
日期: 2020
上傳時間: 1-Feb-2021
摘要: 近十幾年來台灣單人家戶的比例快速上升,截至2010年已有20%以上的家戶屬於單人家戶,成為除了核心家庭以外台灣最主要的家庭結構。而台灣單人家戶的增加不僅僅是反應諸多社會條件變遷的結果,本身亦是無法被忽略的社會變遷趨勢,並已然對社會各層面產生程度不等的影響。本研究的目的即為結合人口普查資料與空間資料,針對台灣單人家戶進行全面性的探索,主要使用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以台灣本島349個鄉鎮市區為空間分析單位,以探索性空間分析中的空間自相關分析為主,釐清台灣本島單人家戶的空間分布模式,爾後進一步使用人口普查資料以及其他資料中的社會經濟指標,對前述空間分析結果進行關聯性分析,分類、解明單人家戶空間聚集區的空間特色,以及各空間聚集區當中的單人家戶樣貌。\n研究結果部分,空間自相關分析顯示台灣單人家戶的空間分佈確實存在群聚的現象,關聯性分析結果則顯示單人家戶比例與既有鄉鎮市區分類方式、鄉鎮市區人口結構與社會經濟指標等均存在相當程度的關聯性,結合上述分析結果,本研究提出單人家戶空間聚集區可被分為「老年單人家戶熱區」、「非老年單人家戶都會熱區」、「非老年單人家戶原鄉熱區」等三大類型,其中以「非老年單人家戶都會熱區」在各方面最為優勢,「非老年單人家戶原鄉熱區」次之,「老年單人家戶熱區」則面臨人口結構、社會經濟等全方面的劣勢。三大單人家戶熱區中人口結構、社會經濟條件等特性均存在諸多差異,顯示單人家戶人口在空間上的明顯異質性。有鑑於不同類型的單人家戶可能面臨相異的困難與產生相對應的社會支持需求,藉由如此分類、辨認單人家戶空間聚集區的模式與其各項條件,應可明確不同地區單人家戶之社會福利需要,作為政策評估與執行之參考。
For the past few decades, the proportion of one-person households in Taiwan has increased rapidly, with over 20% of households being one-person households as of 2010, it has become the second-most dominant family type in Taiwan after the nuclear family. The growth of one-person households in Taiwan is an important trend of social change which has affected various dimensions of society to varying degrees.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is to conduct a comprehensive exploration of one-person households in Taiwan by combining census and spatial data, primarily from the 2010 Population and Housing Census of 349 townships, cities and districts on the main island of Taiwan. The research used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alysis to clarify the pattern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one-person households in Taiwan. The results of the spatial analysis were then further analyzed using socioeconomic indicators from the census and other data to classify and explain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the spatial agglomerations of one-person households and one-person households in each spatial agglomeration.\nThe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show tha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one-person households in Taiwan is indeed clustered, while the association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proportion of one-person households is associated with the demographic structure and socioeconomic status of townships, cities and districts. Summarizing the analysis results, this research suggests that the spatial clusters of one-person household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major types: “elderly one-person households hotspots”, “non-elderly one-person households urban hotspots” and ”non-elderly one-person households indigenous hotspots”. Among them, “non-elderly one-person households urban hotspots” are the most advantageous in terms of both demographic structure and socioeconomic status. "Non-elderly one-person households indigenous hotspots" come the second, "elderly one-family hotspots" are the least advantageous one. The result also points out that there can be numerous differences in demographic and socio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among the three one-person households hotspots, indicating the obvious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the one-person households population. As different types of one-person households may face different difficulties and would be in need of corresponding social support, this classific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the spatial clustering patterns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should clarify the social welfare needs of one-person households in different clusters and serve as a reference for policy evalu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n內政部統計處(2011)。中華民國99年單親家庭狀況調查報告。台灣:內政部。\n王永慈(2004)。失業家庭的經濟生活分析-以台灣兩次失業潮為例。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 8(2),頁 159-192。\n王永慈(2005)。台灣的貧窮問題: 相關研究的檢視。台大社工學刊,10,頁 1-54。\n王瑞鈴(2008)。中老年人憂鬱傾向相關影響因素-變動分析。亞洲大學長期照護研究所,台中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74gmyd\n王德睦、陳寬政 (1988)。 現代化人口轉型與家戶組成: 一個社會變遷理論的驗證。變遷中的台灣社會,頁 45-59。\n王德睦、陳寬政 (1996)。 台灣地區家戶組成之推計[A Projection of Household Composition in Taiwan]。台灣社會學刊(19),頁 9-33。 doi: 10.6786/tjs.199603.0009\n王德睦、董宜禎、陳昭榮(2013)。台灣生育率的空間模式與變遷:地區擴散模型之分析。台灣社會福利學刊, 11(1),頁 31-67。 doi: 10.6265/tjsw.2013.11(1)2\n台灣省政府社會處(1999)。台灣省獨居老人生活狀況及對社會福利需求調查報告。南投縣:省政府社會處。\n行政院主計處(2013)。99年戶口及住宅普查(AA180004)【原始數據】取自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調查研究專題中心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doi:10.6141/TW-SRDA-AA180004-1\n余啟名(1994)。國小單親兒童其學業成就、自我觀念與生活適應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中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678x8x\n呂光和(2007)。影響醫療支出及教育支出之因素分析。國立中興大學應用經濟學系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34686v\n李雨庭(2013)。台北市社區獨居老人健康狀況、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幸福感之研究。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494vwv\n李雅萍(2015)。經濟弱勢家戶子女成年後再度落入貧窮循環歷程之質性分析。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g7aez8\n沈暉智(2016)。教育翻轉人生?論家戶所得與資產對子女教育之影響。國立台灣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sk92vu\n林孫弘(2002)。居住地的死亡風險:一九九七年台灣地區鄉鎮市區平均餘命的統計地圖。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6d48p3\n邱淑媞、Michael Marmot(2016)。台灣健康不平等報告。台北市: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n侯佩君、杜素豪、廖培珊、洪永泰、章英華 (2008)。 台灣鄉鎮市區類型之研究:「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第五期計畫之抽樣分層效果分析。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23),頁 7-32。 doi: 10.7014/tcycffyyy.200804.0007\n施瑞華(2010)。台灣獨居老人社會特性之區域差異。國立成功大學老年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y3v6he\n柯華葳、張郁雯、詹益綾、丘嘉慧(2017)。PIRLS 2016 台灣四年級學生閱 讀素養國家報告。桃園市:國立中央大學。\n洪乙禎、林錦鴻(2010)。探討醫療資源和民眾健康差異的相關性-以台灣二十三縣市粗死亡率和事故傷害死亡率為例,台灣公共衛生雜誌,29(4),347-359。\n洪明皇(2011)。社會福利政策該關注所得貧窮或消費貧窮?。台灣社會福利學刊,10(1),頁97-165\n洪明皇(2012)。貧富差距擴大下的家戶消費與儲蓄,1996-2009。社會分析(5),頁 65-96。\n紀玉臨、周孟嫻、謝雨生(2009)。台灣外籍新娘之空間分析,人口學刊,38,頁67-113。\n孫清山(1997)。戰後台灣都市之成長與體系。載於蔡勇美、章英華(主編),台灣的都市社會(63-104 頁)。臺北市:巨流。\n徐良熙、林忠正(1984)。家庭結構與社會變遷-中美「單親家庭」之比較。中國社會學刊, 8 ,頁 1-22。\n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2015)。銀髮服務業與周邊產業發展策略。國家發展委員會委託之研究成果報告。未出版。\n國家發展委員會(2018)。中華民國人口推估(2018至2065年)。台灣:國家發展委員會\n國家發展委員會(2018)。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畫。未出版\n張奕國、張凌凌(2017)。學生數學表現的城鄉差異。台灣教育評論月刊, 6(9),頁 153-163。\n張榮富(2013)。北高兩市與全台男女各年齡層擇偶機會的差異-兼論男性外婚與女性不婚,城市學學刊,4(2),頁33-70。\n張碧華(2005)。國小離婚單親家庭兒童生活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u7356g\n章英華(1994)。變遷社會中的家戶組成與奉養態度-台灣的例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刊,23,頁 1-34。\n許彙君(2008)。台灣人口老化之空間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kpvphx\n陳芋蓉(2016)。樂單抑或孤獨?從消費看單人戶與頂客族之生活樣貌。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取自ttps://hdl.handle.net/11296/3sf7ab\n陳信木、林佳瑩(2010)。台灣生育率變遷對於人口成長的慣性作用。人口學刊,40,頁 1-39。 doi: 10.6191/jps.2010.1\n陳信木、林佳瑩(2017)。我國家庭結構發展推計 (106 年至 115 年)。國家發展委員會委託之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DC-DSD-105-007)。未出版。\n陳信木、謝美娥、陳玉華、胡力中(2019)。我國家戶結構變遷趨勢下之超高齡社會調適策略與規劃。國家發展委員會委託之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DC-DSD-107-06)。未出版。\n陳肇男、孫得雄、李棟明(2003)。台灣的人口奇蹟—家庭計畫政策成功探源。台北市:聯經。\n陳寬政、王德睦、陳文玲(1986)。台灣地區人口變遷的原因與結果。人口學刊,9,頁 1-21。\n陳寬政、涂肇慶、林益厚(1989)。台灣地區的家戶組成及其變遷。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叢刊,25,頁311-335\n陳寬政、涂肇慶、林益厚(1989)。台灣地區的家戶組成及其變遷。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叢刊,25,頁311-335\n陳寬政、賴澤涵(1979)。我國家庭制度的變遷—家庭形式的歷史與人口探討。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專題選刊,26,頁1-24\n黃芳玫、吳齊殷(2010)。台灣國中學生個人特質、家庭背景與學業成績-追蹤調查資料之研究。經濟論文叢刊, 38(1),頁 65-97。 doi: 10.6277/ter.2010.381.2\n黃敏熊(2015)。學生數學表現的城鄉差異。教育研究集刊, 61(4),頁 33-61。\n黃樹仁(2002)。台灣都市化程度析疑。台灣社會學刊(27),頁 163-205。 doi: 10.6786/tjs.200206.0163\n楊宗惠(1995)。台灣地區人口老化變遷的空間分析。師大地理研究報告, 23,頁 1-26。\n楊靜利、董宜禎 (2007)。 台灣的家戶組成變遷: 1990-2050。台灣社會學刊38,頁 135-173。\n溫在弘、劉擇昌、林民浩 (2010)。 犯罪地圖繪製與熱區分析方法及其應用。地理研究,52,頁43-63。\n萬鍾汶、陳吉仲(2007)。主要國家縮小城鄉差距之產業政策研究。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之研究成果報告。未出版。\n葉智魁(1996)。消費與休閒:另一種「台灣經驗」。戶外遊憩研究, 9(1),頁 79-106。 doi: 10.6130/jors.1996.9(1)4\n趙怡惠(2003)。台灣地區山地鄉與非山地鄉嬰幼兒死亡率的差異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8g4dj4\n齊力(1990)。近二十年來台灣地區家戶核心化趨勢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台中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3r4ezw\n蔡正海(2006)。台灣地區單人家戶貧窮問題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mm6fzb\n蔡金惠(2010)。台北都會區都市人口變遷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npg3nyF\n衛生福利部(2017)。中華民國106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未出版\n鄭清霞(2009)。台灣經濟家戶組成與特性的變遷-1976年至2004年。台灣社會福利學刊, 7(2),頁 47-100。 doi: 10.6265/tjsw.2009.7(2)3\n駱明慶(2002)。誰是台大學生?-性別、省籍與城鄉差異。經濟論文叢刊, 30(1),頁 113-147。 doi: 10.6277/ter.2002.301.5\n薛承泰(2000)。台灣地區單親戶之貧窮:以 1998 年為例。臺大社會工作學刊,2,頁 151-189。\n薛承泰(2001)。台灣地區單人戶之特性、趨勢與貧窮。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89-2412-H-002-021)。未出版。\n薛承泰(2002)。一九九○年代台灣地區單人戶的特性—兼論老人單人戶之貧窮。人口學刊,25,頁 57-90。\n薛承泰(2008)。家庭變遷與老人家戶經濟狀況。主計學刊,635,頁57-63\n薛承泰、王嘉寧(2001)。台灣「頂客族」的形成與特質。人口學刊,22,頁19-48。\n謝純瑩(2002)。台灣中部地區人口老化空間變遷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彰化縣。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54v8y7\n謝高橋(1980)。家戶組成、結構與生育率。台北: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系人口調查室。\n簡文吟、伊慶春(2001)。台灣家庭的動態發展:結構分裂與重組。人口學刊, 23,頁1-48。\n英文部分:\nAnselin, L. (1995). Local indicators of spatial association—LISA. Geographical analysis, 27(2), 93-115.\nBeeghley, L. (2015). The Structure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CourseSmart eTextbook: Routledge.\nCooke, L(2001).Impact of careers on family fertility levels: comparison of nine countries using the Luxemburg Income Study.\nGrekousis, G. (2020). Spatial Analysis Theory and Practice: Describe–Explore–Explain through GI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nInternational Longevity Centre. (2019). Maximising the longevity dividend. London: International Longevity Centre UK.\nKNSO. 2013. Korean National Statistics Office. Retrieved from http://kostat.go.kr/portal/korea/index.action\nLloyd, C. (2010). Spatial data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for GIS user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nMcFalls, J. A.(2007). Population: A Lively Introduction. Population Bulletin, 62(1).\nMIAC. 2014. Japanese Ministry of Internal Affairs and Communications, Popul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www.stat.go.jp/english/data/index.htm\nMoran, P. A. (1950). Notes on continuous stochastic phenomena. Biometrika, 37(1/2), 17-23.\nPampel, F. C. (1983). Changes in the propensity to live alone: Evidence from consecutive cross-sectional surveys, 1960–1976. Demography, 20(4), 433-447.\nPoston, D. L., & Micklin, M. (2005). Handbook of population: Springer.\nTownsend, P. (1965). The effects of family structure on the likelihood of admission to an institution in old age: The application of a general theory. Social structure and the family: Generational relations, 163-187.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社會學系
10825400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8254004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400401.pdf7.94 M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Altmetric

Altmetric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