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1513
題名: 上海合作組織軍事合作之研究
作者: 張大為
貢獻者: 邱坤玄
張大為
關鍵詞: 上海合作組織
軍事合作
信心建立措施
武器科技交流
軍事演習
The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SCO)
Military cooperation
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CBMs
the exchange of arm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litary maneuvers
日期: 2007
上傳時間: 14-Sep-2009
摘要: 「上海合作組織」是第一個以中國城市為名的永久性政府間組織,以中文及俄文為正式語言,成員國包括中國、俄羅斯及地處中亞的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烏茲別克。而「上海合作組織」的前身是建立於1996年的「上海五國」機制,2001年中,烏茲別克加入「上海五國」機制,同年6月15日,六國元首共同發表「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宣佈在「上海五國」機制基礎上成立「上海合作組織」,當時中共藉著這個機制與俄羅斯及中亞四國開始展開邊境地區信任和裁軍的談判,而這也是「上海合作組織」軍事合作的開端。\r\n 本論文以「上海合作組織」軍事合作為研究主題,首先主要探討的目的為從「上海五國」到「上海合作組織」,其軍事合作形成的背景有那些主要因素、其演進的歷程及其內容,其次「上海合作組織」軍事合作的主要內容有那些,接著探討「上海合作組織」軍事合作發展至今,不論外部或內部有那些限制因素影響軍事合作,最後逐一分析「上海合作組織」的軍事合作對全球、區域及台海兩岸的安全情勢未來的發展。\r\n 研究發現隨著「上海合作組織」的成立,中共在中亞地區的影響力逐漸加大,中共在中亞日益提昇的力量也形成對俄羅斯的另一種挑戰。2007年6月27日「上海合作組織」六個成員國簽署「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關於舉行聯合軍事演習的協定」,使聯合軍演朝向定期化、常態化與制度的趨勢發展,而「上海合作組織」軍事合作發展至今,雖然有許多內外的限制因素,但是其範圍及影響層面卻日漸擴大,對全球、亞太地區或台海兩岸的安全情勢都產生重大的影響,不論兩岸和平談判如何發展,我們都要密切注意「上海合作組織」軍事合作對我軍事、外交等層面所造成的威脅。
The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SCO) is the first permanent inter-government organization named by one of the Chinese cities. Its official language is Chinese and Russian, and its members include China, Russian Federation, Republic of Kazakhstan, Republic of Kyrgyzstan, Republic of Tajikistan and Republic of Uzbekistan. \"Shanghai Five\" mechanism, established in 1996, was the forerunner of SCO. In 2001, Republic of Uzbekistan joined the \"Shanghai Five\" mechanism, and in the same year of June 15, the leaders of the six countries announced a joint statement-\"the founding declaration of SCO\", which declared SCO was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the \"Shanghai Five\" mechanism . By using this mechanism, China started the negotiation, which is about a mutual trust of boarding area and disarmament issues with Russia and four center Asia countries, and this mechanism started the military cooperation in SCO.\r\n This thesis mainly focuses on the military cooperation of SCO. First, it will be discussed that the purpose of the organization from the \"Shanghai Five\" to SCO, including what are the primary factors of forming the military cooperation and its courses of evolution and contents. Second, we talk about what are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military cooperation, and the SCO’s external or internal limitation which may influence the military cooperation. Finally, we analyze its future development of security situation in global, regional, and the two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areas step by step.\r\n The research discovered, with the foundation of SCO, that the China’s influence in center Asia is increasing, which will form another challenge to Russia. On June 27, 2007, the six members of SCO signed “an agreement of holding joint military maneuvers among SCO members” to have them held periodically, normally, and systematically. From now, although there are a lot of limitations, the influence of the military cooperation is increasing and it has played a key role in global, Asia Pacific and the two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areas. No matter how the peace negotiation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areas will go, we must keep a close eye on the fact that the military cooperation could cause Taiwan’s military and diplomacy to be under threat.
參考文獻: 一、中文書籍
丁渝洲主編,台灣安全戰略評估2005-2006。台北:遠景基金會,2006年4 月。
中華歐亞基金會、改革開放論壇合著,「反恐戰後的美中關係與台海局勢」。台北:大屯出版社,92年9月第一版,頁94。
王央城主編,戰略與區域安全。台北: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2006年。
王逸舟,國際政治學-歷史與理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88年2月初版。
王定士,「俄羅斯對中國政策之內外在動因及其侷限」。台北:明耀圖書公司,2007年4月。
王高成主編,交往與促變:柯林頓政府對中共的外交戰略。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5年。
朱新民主編,胡溫體制的平衡戰略-思維與政策。台北:財團法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民國94年3月。
朱松柏主編,新世紀亞太情勢與區域安全。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3年。
朱浤源主編,中華科際整合研究會合編,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2007年。
任德厚,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1999年4月增訂五版。
席代麟,「中俄戰略夥伴關係對亞太安全的衝擊」,俄羅斯學報,第四期(94年3月),頁1-28。
祝政宏,「論近年來美俄在中亞的爭奪」,新疆大學學報,第33卷第5期(2005年9月),頁84-89。
祝政巨,「試論影響當前中亞地區安全的正負因素」,新疆大學學報,第34卷第5期(2006年9月),頁104-109。
唐仁俊,「從地緣戰略觀點看中共在中亞地區之戰略思維」,中華戰略學刊,92年7月,頁111-135。
唐仁俊,「中共對信心建立措施之立場、實踐經驗與策略運用」,中國大陸研究,第47卷第1期(民國93年1〜3月),頁105-134。
唐仁俊,「中共西部大開發及其周邊安全之探討」,遠景基金會季刊,第四卷第三期(2005年11月),頁105-143。
郭武平,「中俄首度聯合軍演所顯示的意義」,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9期(94年9月),頁1-4。
郭武平,「中亞地區政經發展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94年9月22日,頁1-189。
郭壽禮、馮大慶譯,「中俄『和平使命-2005』軍演與台灣海峽情勢」,俄羅斯學報,第五期(2006年12月),頁125-135。
郭武平、吳昆財、孫國祥、連錦水、蔡昌言,「中國和平崛起:國際社會之威脅或夥伴?」,歐洲國際評論,第二期(2006 年),頁167-209。
李霖、劉漢,國際武器貿易。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4年。
連弘宜,「世紀之交的俄羅斯東亞政策-析論俄中兩國『戰略協作伙伴關係』之運作現況」,國際關係學報,第二十一期(2006年1月),頁71-112。
崔琳、謝政道,「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對台俄互動之制約」,俄羅斯學報,第六期(2007年6月),頁75-106。
陳仲志,「美日新安保宣言對兩岸之影響與因應」,遠景基金會研究期刊( 2005年3月11日),頁1-7。
陳子平,「『美日同盟』vs中共與對我影響」,陸軍學術雙月刊,第42卷第488期(2006年8月),頁141-151。
陳德門譯,「探索中共軍力規模適切性」,國防譯粹(第34卷第6期),民國96年6月,頁86-89。
陳克臻譯,「令美軍瞠目的中共軍力成長」,國防譯粹,34卷2期(民國96年2月),頁80-83。
陳偉寬,「對中共戰略發展及軍力增長之觀察-從美國防部2007年中國軍力報告說起」,中共研究,41卷第6期(2007年6月),頁36-43。
許志嘉,「中共對台軍事孤立策略與效果」,東亞研究,第三十五卷第二期(2004年7月),頁73-100。
張哲銘、李鐵生,「『信心建立措施』概念的回顧與展望」,戰略與國際研究季刊,第2卷第1期(2000年1月),頁1-20。
張雅君,「中共與俄羅斯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發展的基礎、阻力與動力」,中國大陸研究,第43卷第3期(2000年3月),頁1-25。
李育慈、黃俊彥譯,中共崛起。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民國92年10月。
張雅君,「上海五國安全合作與中共的角色」,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4期(民國90年4月),頁33-54。
張宏偉,「上海合作組織-新安全觀的典範」,學術論壇,(2005年第2期),頁21-24。
張旭成,「評估中國崛起及其戰略意涵」,中共研究,41卷2期(2007年2月),頁29-35。
張亞中,「中共的強權之路:地緣政治與全球化的挑戰」,遠景季刊第三卷第二期(2005年4月),頁1-42。
張少冬,「日美同盟對中國亞太地區安全環境的威脅」,北京緩化學院學報,第27卷第4期,(2007年4月),頁40-42。
張裕敏譯,「上海高峰會未能達成北約型式的防禦協定」,國防譯粹,第34卷第2期(民國96年2月),頁84-92。
張勁,「中共開展石油戰略突破『麻六甲困境』」,中共研究,40卷9期(2006年9月),頁39-52。
章勝華,「預防性:美、日安保合作的戰略意涵兼論國際社會譴責『反分裂法』」,中共研究,39卷5期(2005年3月),頁39-43。
章勝華,「預防性防衛:美、日安保合作的戰略意涵兼論國際社會譴責『反分裂法』」,中共研究,39卷3期(2005年3月),頁39-43。
黃學明,「中共石油安全戰略之探討」,國防雜誌,第二十一卷第五期(95年7月28日),頁206-214。
貝蒂‧H‧齊斯克著,沈室明、賀和風、楊明譯,政治學研究方法舉隅。北 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年6 月。
黃恩浩,「中共俄國『信心建立措施』的動因與侷限」,東亞季刊,第三十一卷第三期(民國89年夏季),頁33-154。
舒孝煌,「2007:中俄和平使命演習的戰略及軍事意涵」,全球防衛雜誌,第277期(2007年9月),頁32-34。
黃建文,「中共對俄軍事交流之研究」,陸軍學術雙月刊,第37卷,第425期(民90年1月),頁31-38。
黃文啟譯,「中共崛起」,國防譯粹,第34卷第11期(民國96年11月),頁69-77。
傅慰孤主持,「中共與俄羅斯軍演面面觀(上)」,中共研究,第39卷第10期(2005年9月),頁111-127。
楊永明、唐欣偉,「信心建立措施與亞太安全」,問題與研究,第三十八卷第六期(民國88年6月),頁1-22。
楊闖「試論中亞的安全問題及中國與中亞關係」,外交學院學報,第77期(2004年9月),頁436-44。
葛永光,「美中關係:既競爭又合作」,戰略安全研析,第二十四期(民國96年4月),頁28-31。
廖書賢,「後冷戰時代的日台關係:從經貿外交到安保外交的十年」,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7期(2003年11月),頁225-248。
趙春山,「中俄戰略互動:美國的認知與對策」,俄羅斯學報,第三期,(2003年3月),頁206-231。
邢廣程,崛起的中亞。台北:五南出版社,1993年。
趙華勝,「上海合作組織(過去和未來的五年)」,國際觀察(2006年第2期),頁31-37。
趙華勝,「原蘇聯地區『顏色革命』浪潮的成因分析」,國際觀察,2005年第3期,頁1-8。
趙國材,「中共對外政策方向與國際參與」,東亞研究,第三十八卷第一期(2007年1月),頁217-232。
潘光,「從上海五國到上海合作組織」,俄羅斯研究,2002年第2期,頁31。
潘志平、胡紅萍,「中亞將何去何從—『顏色革命』還是『反恐』」,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6 年第2期,頁51-56。
蔡明彥,「中共的中亞政策與『上合』組織的轉型」,中國大陸研究教學通訊,第84期(96年12月),頁17-19。
蔡明彥,「俄中軍事合作關係的發展與影響」,俄羅斯學報,第五期(2006年12月),頁1-19。
蔡裕明,「從『石油政治』論中共石油安全戰略」中共研究,39卷10期(民國94年10月),頁72-89。
劉國新,「中國新安全觀的形成與實踐」,思想理論教育導刊,第一期(2006年),頁63-69。
劉棟,「冷戰後的美日同盟與中國:一種博弈論的分析」,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5年第4期,頁93-98。
吳東野,鄭端耀,九一一與國際反恐。臺北市:遠景基金會,2003年。
鄧中堅,「崛起的中國在拉丁美洲的政策與作為:追求霸權或是建立夥伴關係」國際關係學報,第二十三期(2007年1月),頁15-55。
歐鍚富,「近期中共解放軍軍事交流」,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中國大陸研究教學通訊,第80期(96年4月),頁17-19。
蕭全政,「論中共『的和平崛起』」,政治科學論叢,第二十二期(民國93 年12 月),頁1-30。
蕭朝琴,「兩岸信心建競措施芻議」,遠景基金會季刊,第4卷第1期(民國92年1月)頁65-91。
謝昌生,「江澤民時期中共軍事外交戰略之研析」,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7期(88年7月),頁14-25。
鍾健平,中國與上海合作組織的制度化,中共研究,41卷12期(2007年12月),頁88-101。
闕旭淇、趙竹成,「分離主義、極端主義、恐怖主義及毒品對中亞區安全的影響」,理論與政策,第十七卷第一期(92年4月),頁125-136。
羅德明,「中俄戰略夥伴關係及其對台海紛爭的意涵」,俄羅斯學報,第二期(2002年1月),頁15-48。
羅勝雄,「俄『中』軍事合作對台海安全之影響」,中共研究,第38卷10期(2004年10月),頁65-75。
羅勝雄,「美日中俄在中亞地區之石油競逐」,中共研究,40卷6期(民國95年6月),頁92-106。
姚袓德,變革與玄機-跨越式的中國軍備發展。台北:時英出版社,2002年。
羅天人,「中共國防戰略決策與目標分析」,中華戰略學刊,95年冬季刊(民國95年12月),頁145-173。
譚溯澄,「冷戰後中共與俄羅斯軍事合作關係之研究」,國際關係學報,第十三期(1997年),頁33-44。
蘇武,「俄羅斯與中共現階段的軍事合作關係」,全球防衛雜誌,第228期(2003年8月1日),頁12-16。
蘇武,「談俄、中軍演的進程和意義」,全球防衛雜誌,254期(2005年10月),頁14-17。
蘇聞宇,「上海合作組織發展阻力探析」,新疆社會科學,2007年第2期,頁65-69。
三、研討會
王崑義、蔡裕明,「中亞地區恐怖活動現況與反恐作為之發展」,第五屆台灣與中亞論壇國際學術會議,頁10
巨克毅,「當前美國的東亞戰略分析」,中共十七大後全球暨台海兩岸戰略趨勢與展望學術研討會(高雄),2007年,頁78。
任海傳,「兩岸信心建立措施之研究-共同打擊毒品犯罪為例」,第一屆國防決策科學研討會,2003年10月16日,頁10
逢錦麟,「全球暨東亞戰略情勢分析」,中共十七大後全球暨台海兩岸戰略趨勢與展望學術研討會(高雄),2007年,頁14。
馬振崗主編,穩定向前的上海合作組織-專家學者繼論SCO。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5月。
郭武平,「中亞地區政經發展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94年9月22日,頁120。
傅仁坤、張益銘,「中亞反恐情勢與發展-以上海合作組織反恐舉措為例」,第二屆恐怖主義與國家安全學術研討會,頁25,
四、英文資料
(一)書籍
Ahmed Rashid,Jihad. The Rise of Militant Islam in Central Asia.Yale University Press,2002.
Baylis, John ed. Strategy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New York: Oxford,2002.
Mulvenon, James C. & Yang, Richard. eds.,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A Retrospective on Chinese Military in the Post-Mao Era. Santa Monica,Calif.: RAND, 2001.
Hans J. Morgenthau, “Preface to a Political Theory of Foreign Aid," in Robert A.Goldwin ed., Why Foreign Aid? (Chicago: RAND McNally and Company, 1963), pp.75-76.
Kristen Gunness, China's Military Diplomacy in an Era of Change (Washington D.C.: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1999), pp.1-8.
(二)期刊
孫壯志,中亞新格局與地區安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2001 年7 月。
“America, Oil and National Security 2002: What Government and Industry Data Really Show,”Report of National Environmental Trust, July 2001, p.2.
Department of Defense. Department of Defense Dictionary of Military and Associated Terms. Washington, D. C.: Department of Defense,2001.
Denny Roy,“China’s Reaction to American Predominance,”Survival, Vol. 45, no.3(Autumn 2003),p.66.
H. J. Mackinder, “The Geographical Pivot of History,” The Geographical Journal, Dec 2004. Vol.170; p. 298
Rasizade, Alec.”Entering the Old ‘Great Game’ in Central Asia,” Orbis (Philadelphia),(Winter 2003), pp.41-58.
Rumer, Boris. “The Powers in Central Asia,” Survival (London), vol. 44, no. 33 (Fall2002), pp. 57-67.
Rutland, Peter, ”Russia’s Response to U.S. Regional Influence,” NBR Analysis(Seattle, WA), vol. 14, no. 4 (November 2003), pp. 27-50.
Trofimov,Dmitry“ Russ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Central Asia: Problems, Prospects,and Interests” Central Asia And the Caucasus (Lulea, Sweden), vol. 19, no.
1(2003), pp. 72-82.
(三)雜誌
翁明顯、吳建德主編,兩岸關係與信心建立措施。台北:華立圖書股份有限公司,94年9月。
Barry, John. A new Pacific Strategy Washington is Evolving a Deterrence Theory for China. Newsweek. May 7, 2001.
Pavel, Ivanov “Central Asia: Rotten lemons? Make lemonade.” Asia Times. May 3, 2003.
五、學位論文
甘可怡,「上海合作組織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俄羅斯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3年)。
李怡,「中共『新安全觀』與北約擴展一中亞地緣政治之考量」,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吳子敬,「後冷戰中共國防現代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3年)。
林永芳,「上海合作組織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俄羅斯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姜禮文,「冷戰後中共的中亞戰略」,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高念袓,「冷戰後中共軍事外交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陳新明,「911事件後中亞地區恐怖主義發展與反恐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5年)。
崔立如主編,國際戰略與安全形勢評估2005/2006。北京:時事出版社,2006年。
陳舜莉,「中共與中亞間家安全合作關條之研究一以『上海合作組織』為例之控討」,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唐琪祥,「冷戰後東北亞國家與中共間信心建立措施」,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1月),頁51。
張惠卿,「冷戰後中國與中亞五國安全合作關條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張益銘,中亞區域組織演變之研究-以上海合作組織為例,清雲科技大學中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5年)。
黃松源,「冷戰後俄中軍事交流對台海安全之衝擊」,國立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4年7月)。
傅順榮,日本中亞政策之研究,清雲科技大學中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5年)。
曾佑暉,「強權競逐下的中共對中亞政策一以1991〜2003」,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童維華,「冷戰後中共石油安全戰略之義涵與部署」,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民國95年)。
董振南,「上海合作組織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雷又台,「冷戰後的中共區域安全戰略研究一以『上海合作組織』為例(1991-2004年)」,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張鍚模,中亞區域安全淨評估。台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04年。
楊開煌,「中共文件詮釋之方法學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1987年)。
楊素蘭,「東突議題對中亞情勢影響之研究」,清雲科技大學中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5年)。
鄭昇陽,中亞國家安全策略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94年12月)。
六、報紙
人民日報
大紀元報
中國時報
中國國防報
世界報
自由時報
張亞中、孫國祥。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伙伴。台北:生智出版社,2000 年。
台灣日報
青年日報
解放軍報
學習日報
聯合報
聯合晚報
七、網路資源
http://www.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xinhuanet.com/(新華網)
http://www.cass.net.cn/chinese/s24_oys/index.html(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
http://www.cea.future-china.org.tw/cindex.htm(遠景基金會)
張文廣主編,解碼中共「十七大」-胡錦濤時代政策之剖析。桃園:國防大學,民國96年12月。
http://www.chinesenewsnet.com(多維新聞網)
http://www.china.com.cn/military/node_5036192.htm(軍事中國綱)
http://www.csis.org(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
http://www.dtmonline.com/(尖端科技軍事資料庫)
http://www.mac.gov.tw/(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http://www.globalsecurity.org/index.html(全球安全網頁)
http://www.fics.org.tw/index.asp(中華歐亞基金會)
http://www.fmprc.gov.cn/chn(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http://www.people.com.cn(人民網)
http://www.npf.org.tw/(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許濤,上海合作組織─新安全觀與新機制。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
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default.stm(BBC中文主頁)
http://www.rand.org(蘭德公司)
http://www.sinodefence.com/default.asp(今日的中國國防)
http://www.sectsco.org/(上海合作組織)
http://www.w3.cyu.edu.tw/centralasia/chinese/5_2-2.htm(清雲科技大學中亞研究所)
許嘉,冷戰後中國周邊安全態勢。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3年10月。
陳鴻瑜主編,信心建立措施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台灣綜合研究院戰略與國際研究所,民國90年2月。
國家安全會議,2006國家安全報告。台北市:國安會,2006年5月。
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纂委員會,中華民國九十七年國防報告書。台北:五南文化廣場,97年5月初版。
曾章瑞主編,二十一世紀初台海安全與衝突預防。台北:國防大學國家戰略研究中心,民國91年4月。
黃朝茂、宋一之譯,2003年日本防衛白皮書。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2005年。
傅仁坤編,發現中亞。台北,三文印書館,2005 年。
項靖、陳儒晰、陳玉箴、李美馨譯,論文計劃與研究方法。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2002年。
廖文中,中共軍事研究論文集。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1年1月。
蔡明彥,中共軍力現代化的發展與挑戰:從武獲政策分析。台北:鼎茂圖書,2005年。
薛君度、邢廣程主編,中國與中亞。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Andrew Scobell & Larry M.Wortzel編,中共軍力成長。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2004年1月。
Flanagan, Stephen J.& Maryi, Michael E.編,方淑惠、余佳玲譯,人民解放軍與變動的中國。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5 年。
Puska, Susan M.編,下下一代的共軍。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2001 年。
Pumphrey, Carolyn W 編,中共在亞洲崛起的安全意涵。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3 年。
W.Lawrence Neuman,王佳煌、潘中道等譯,當代社會研究法。台北:學富文化,2003年。
William T•Tow著,高一中譯,亞太戰略關係:尋求整合安全。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2003年。
W.Lawrence Neuman,王佳煌、潘中道等譯,當代社會研究法。台北:學富文化,2003年。
Zbigniew Brzezinski,林添貴譯,大國政治。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7年10月二版。
二、期刊
王保鍵,「中共與美國在中亞地區的角力-以上海合作組織來觀察分析」,中共研究,第40卷第7期(2006年7月),頁93-113。
王定士,「俄羅斯軍售中國之研析 2000-2003:對亞太及台海安全的衝擊」,俄羅斯學報,第三期(民國92 年3月),頁149-171。
王定士,「探討『中』俄關係發展」,中共研究,38卷12期(2004年12月),頁90-102。
王定士,「吉爾吉斯『鬱金香革命』對台海安全之戰略意涵」,俄羅斯學報,第六期(2007年6月),頁1-30。
王順合,「論中共『建立信心措施』理念之演變」,中山學報,民國94年12月,頁30-50。
王高成,「美中的戰略互動與台海安全」,全球政治評論,第十四期(民國95年4月),頁19-33。
王高成主持,「日中關係現況及發展」,中共研究,39卷5期(2005年5月),頁97-112。
王安國,「美伊戰爭對中共建軍備戰可能影響」,遠景基金會季刊,第五卷第二期(2004年4月),頁219-241。
王崑義、蔡裕明,「從戰略文化解析中共的軍事演習」,全球政治評論,第十五期(民國95年7月),頁75-92。
王彥,「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安全合作模式分析」,外交評論,第98期(2007年10月),頁37-42。
王曉泉,「俄羅斯對上海合作組織的政策演變」,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7年第3期,頁67-75。
以理,「2005年中共國防與軍事」,中共研究,第40卷2期(2006年2月),頁58-78。
巨克毅、陳曉杭,「中亞新安全觀下美俄中戰略三角關係解析」,全球政治評論,第十一期(2005年),頁1-18。
朱永彪、楊恕,「日本與中亞接近的原因探析」,日本學刊,2007年第2期,頁47-57。
汪開宏,「中、日石油戰略之角力—俄羅斯欲興建泰納線油管政策分析」,展望與探索,第4卷第6期(95年2月),頁27-39。
沈明室,「美國『2008年中國軍力報告』的延續與新意」,戰略安全研析,第三十六期(97年4月),頁27-30。
沈旭輝、劉鵬,「從援助型外交走向戰略型外交-日本中亞外交政策的演變淺析」,日本學刊,2007年第2期,頁34-46。
吳東野,「美日安保合作與東北亞安全情勢」,戰略安全研析,94年5月第1期,頁26-28。
吳云貴,「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宗教極端主義與國際恐怖主義辨析」,國外社會科學,2002 年第1期,頁14-20。
吳瑞林,「2004年中共國防與軍事」,中共研究,39卷1期(2005年1月),頁71-89。
余建華,「上海合作組織與新安全觀」,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5年第3期),頁76-85。
李明,「『信心建立措施』在朝鮮半島:實踐與成效」,戰略與國際研究,第2卷第1期(民國89年1月),頁56-82。
李登科,「冷戰後中共與以色列軍事合作關係之研究」,國際關係學報,第十三期(1997年),頁97-119。
李承紅,「中俄軍事技術合作:回顧與展望」,俄羅斯研究,2004年第4期(2004年12月),頁19-25。
李偉、趙海潮,「透視俄羅斯國防工業特點及其發展趨勢」,國防技術基礎(2006 年第12 期),頁31-34。
李曉偉,「中國的和平發展與中亞安全合作」,昆明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頁4-7。
李果仁,「21世紀中國石油安全的戰略對策」,研究與探討,2005年第5期,頁13-15。
李壯,「淺論上海合作組織擴大後的挑戰和機遇」,法制與社會,2007年10月,頁782-783。
宋燕輝,「中國近期在南海活動及情勢發展」,戰略安全研析,第二十八期(96年8月)頁14-18。
何思慎,「日中關係:風波或坦途」,展望與探索,第4卷第7期(95年7月),頁7-11。
何倫志、安尼瓦爾•阿木提、張新花,「中國的中亞能源發展策略」,上海經濟研究,2008年第1期,頁37-46。
何士華、劉國華「日本對中亞的勢力滲透與中國的戰略選擇」,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6 年第6期,頁73-76。
林健全,「美日安保發展的戰略意涵」,戰略安全研析,94年5月第1期,頁22-25。
林經緯,「中俄軍事合作的轉變-從中俄聯合軍演探討」,中國大陸研究,第49 卷第4 期(民國95 年12月),頁49-75。
林經緯,「邁向軍事聯盟?探索中俄軍事合作的虛實」,中國大陸研究,第50卷第2期(民96年6月),頁123-140。
林文程,「冷戰後中共與非洲國家軍事合作關係之研究」,國際關係學報,第十三期(1998年12月),頁163-183。
林文程,「中共對信心建立措施的立場及作法」,戰略與國際研究季刊,第2卷第1期(2000年1月),頁83-129。
周世雄,「冷戰後中共與西歐國家軍事合作關係之研究」,國際關係學報,第十三期(1997年),頁147-161。
金榮勇,「美國在東亞戰略角色之調整」,國際關係學報,第二十三期(2007年1月),頁91-121。
邱坤玄,「中共對冷戰後美日安全關係的認知與新安全觀的形成」,東亞研究,第三十五卷第二期(2004年7月),頁1-32。
季志韭,「聯合-2003及其意義」,現代國際關係,2003年第9期,頁47-55。
彼薩列夫、馮大慶,「從上海合作組織看『中』俄競合關係」,中共研究,39卷2期(2005年2月),頁32-36。
施澤淵,「論『和平使命-2005』中、俄聯合軍演之戰略意涵與軍隊建設,中華戰略學刊(95年春季刊)頁154-186。
施澤淵、林佳玲,「評述上合組織『和平使命-2007』反恐軍演」,中共研究,第41卷第9期(2007年9月),頁89-105。
施子中,「911事件對中共推動『上海合作組織』之影響,戰略與國際研究季刊,第4卷第1期(2002年7月),頁128-175。
施子中,「911事件後國際情勢發展與中共『新安全觀』之衝擊」,戰略與國際研究季刊,第4卷第3期(2002年7月),頁1-40。
胡元傑,「中共在中亞之外交戰略」,陸軍學術月刊,第41卷第483期(民94年11月)頁26-43。
柳豐華,「中國在中亞-政策的演變」,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7年第6期,頁63-72。
夏義善,「上海五國進程又有重大進展」,瞭望新聞週刊,第29期(2000 年7 月17 日),頁56-57。
荊元宙,「歐盟研擬解除對中國武器禁運對我之影響」,戰略安全研析,第1期(民國94年5月),頁18-21。
高飛,「上海合作組織研究綜述」,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4年第4期),頁79-83。
耿喜梅、張植榮,「亞洲和平與安全」,現代國際關係(2005年第11期),頁57-59。
孫壯志,「美國在獨聯體國家推動!顏色革命\"的主要策略和做法」,中國黨政幹部論壇,2005年8月,頁46-47。
祖立超、穀迎秋,「從吉爾吉斯『顏色革命』看俄美博弈中亞」,西伯利亞研究,第32卷第6期(2005年12月),頁60-62。
徐瑞雯,「普丁政府的亞太外交」,俄羅斯學報,第二期(民國91年1月),頁143-163。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95922016
9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922016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115 BHTML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