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6130
題名: 中共最高領導制度之研究
作者: 劉松福
貢獻者: 趙建民
Chao, Chien-Min
劉松福
關鍵詞: 總書記
黨主席
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
中央政治局
中央書記處
日期: 1998
上傳時間: 18-Sep-2009
摘要: 黨對政府的組織、人事、政策擁有決定權,兩者關係為黨領導下的相互重疊,是列寧式政黨及其取得政權後所建立之「黨國體制」(party-state system)的主要特徵之一。雖然經過近二十年來改革開放潮流的薰陶,使得中國共產黨對於地方行政官僚、軍隊、社會團體等各方面的控制力均有鬆動跡象,但是不可否認的,其數十年來「以黨領政」、「黨指揮槍」的運作模式,至今仍然能夠透過諸多黨內高層人士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軍隊相互兼職的方式來得到進一步延續。就當今政治學界而言,有關於政府決策過程的研究到目前為止仍多僅止於臆測。在民主國家中進行研究尚且如此,相形之下,共產國家則又更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也正因此,探索共產黨內核心組織變遷的因果關係,黨內核心組織成員在中央乃至地方之黨、政、軍兼職背後所代表的意義,以及黨內高層人事異動與組織變遷兩者間的交互作用,將使吾人對共產國家之政策走向有更進一步的瞭解。\r\n 就中國共產黨而言,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中央政治局、中央書記處即為其核心組織,總書記、黨主席、黨副主席、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等職位則代表核心組織成員之職權範圍,兩者匯合即構成所謂的「最高領導制度」。相信透過本論文的研究,對於中國共產黨,乃至於中共政權的政策走向作更精確、更細緻判斷方面將會有所幫助。\r\n本研究共計六章,第一章為緒論,內容包括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文獻回顧、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章節結構等五大部分,目的在於對本研究之內容與方向作一說明。第二章至第五章為本研究之主體,依循歷史演進的順序,以「六屆五中全會」、「八屆十一中全會」以及「十二大」三次會議的召開作為鄰近各章之分界點,對於總書記及黨主席(包含副主席)與黨內核心組織─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中央政治局、中央書記處三者及其成員間之關係,就組織變遷、人事異動、成員兼職等諸多層面分別進行深入探討。本研究主體各章依據前述方式分期,除了考慮到橫跨時間點與資料配置上的均衡,以及整理分析上的方便之外,「六屆五中全會」、「八屆十一中全會」以及「十二大」在中共黨組織史上別具意義也是重要原因。「六屆五中全會」係中央書記處成為最高領導制度中重要組成部分之源頭所在,也是「總書記」與「中央書記處」兩者並行之濫觴所在;「八屆十一中全會」是現今最高領導制度在「文革」衝擊下進入劇烈變動時期的導火線,中央書記處的功能從先前的「八屆十中全會」開始轉弱並趨於癱瘓,最後甚且造成最高領導制度的近乎全面瓦解;「十二大」則是「總書記」與「中央書記處」在黨章中重現,現今最高領導制度正式回歸「八屆十一中全會」前景況之起始點。第六章則是結論,除了對最高領導制度發展之經過加以統合整理,將其中糾葛紛雜的人事互動關係進一步釐清之外,也試圖在最後一節,以自江澤民擔任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後首次全國黨代表大會─「十四大」召開至今為時六年有餘的制度變遷過程作為主要分析架構,並且將「十四大」召開前之制度變遷史引為解釋、預測之佐證,對其最高領導制度未來之可能發展作一初步探討。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書籍:
1. 丁望,中共「文革」運動中的組織與人事問題。香港:當代中國研究所,一九七○年。
2. 丁望,北京跨世紀接班人。香港:當代名家出版社,一九九七年。
3.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編著,紅軍長征史。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六年。
4. 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5. 中國社會科學院等編,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制度手冊。北京:紅旗出版社,一九九七年。
6. 王年一,20世紀的中國(第八冊)─大動亂的年代。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六年。
7. 王洪模等,1949-1989年的中國(第四冊)─改革開放的歷程。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九年。
8. 王健英編,中國共產黨組織史資料匯編─領導機構沿革和成員名錄。北京:紅旗出版社,一九八三年。
9. 王貴秀,論民主與民主集中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五年。
3. 「中共十五大將不設黨主席」,自立早報(台北),民國八十六年六月二十三日,版八。
4. 「中國共產黨章程」,文匯報(香港),一九九七年九月二十三日,版D7。
5. 「江時代鳴鑼開道了」,星島日報(香港),一九九七年九月十九日,版A4。
6. 「傳中共可能恢復黨主席制」,中國時報(台北),民國八十四年十月一日,版四。
7. 「傳中共復設主席制」,星島日報(香港),一九九六年十二月十七日,版A2。
8. 江澤民,「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人民日報(北京),一九九七年九月二十二日,版一∼四。
英文部分:
書籍:
1. Finifter, Ada W. (ed.), Political Science: The State of the Discipline II. Washington, D. C.: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1993.
2. LeDuc, Lawrence, Richard G. Niemi, and Pippa Norris (eds.), Comparing Democracies. Thousand Oaks, CA: Sage, 1996.
10. 王敬松,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政治。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一九九五年。
3. Sartori, Giovanni, Parties and Party Systems. N. 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6.
4. Ware, Alan, Political Parties and Party Systems. N. 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期刊雜誌:
1. Chou, Yangsun and Andrew J. Nathan, \"Democratizing Transition in Taiwan\", Asian Survey 27,March 1987.
11. 何虎生等編,中華人民共和國職官志(增訂本)。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一九九六年。
12. 吳文程,「論黨際民主與黨內民主」,陳璽安主編,邁向二十一世紀台灣政黨政治之發展論文集。台北:財團法人國家發展研究文教基金會,民國八十七年。
13. 吳安家,「中共內部運作研究」,李雲漢等,世界各國主要政黨內部運作之研究(第二輯)。台北:正中書局,民國八十二年。
14. 吳安家,「中共黨組織的變遷」,雷飛龍、華力進主編,海峽兩岸四十年(上冊)。台北:革命實踐研究院,民國八十三年。
15. 呂春沂,現代政治分析。台北:著者自印,一九八七年。
16. 李志綏,毛澤東私人醫生回憶錄。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九六年。
17. 李谷城,中共黨政軍結構。台北:淑馨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修訂版。
18. 李谷城,中共黨政軍結構。香港:明報出版社,一九八九年。
19. 阮銘,中共人物論。美國紐澤西:八方文化企業公司,一九九三年。
20. 阮銘,鄧小平帝國。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九七年。
21. 阮銘,歷史轉折點上的胡耀邦。美國紐澤西:八方文化企業公司,一九九四年。
22. 周陽山,「中山學說與當代思潮─一項宏觀的考察」,中山學說與國家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財團法人民主文教基金會,民國八十年。
23.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國七十九年。
24. 易薩克(Alan C. Issak)著,黃紀、陳忠慶譯,政治學的範圍與方法。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八十年。
25. 林蘊輝、范守信、張弓,20世紀的中國(第六冊)─凱歌行進的時期。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六年。
26. 姚孟軒編,匪黨內部鬥爭問題論集。台北:中華民國國際關係研究所,民國六十四年。
27. 胡天楚、唐昕主編,黨的代表大會知識通覽。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三年。
28. 胡素珊(Suzanne Pepper)著,王海良等譯,中國的內戰─1945-1949年的政治鬥爭。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一九九七年。
29.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七十年。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一九九七年。
30. 迪韋爾熱(Maurice Duverger)著,雷競旋譯,政黨概論。香港:青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一九九一年。
31. 韋伯(Max Weber)著,錢永祥等譯,學術與政治:韋伯選集(Ⅰ)。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八十年。
32. 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簡史。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一九九六年。
33. 浦興祖主編,當代中國政治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年。
34. 張玉法,中國現代史略。台北:台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二年。
35. 張雲生,毛家灣紀實─林彪秘書回憶錄。北京:春秋出版社,一九八八年。
36. 盛繼紅編,中國共產黨黨章匯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37. 許崇德主編,中國憲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年。
38. 郭華倫,中共史論(第一冊)。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六十四年。
39. 陳一諮,中國:十年改革與八九民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九年。
40. 陳榮華、何友良,中央蘇區史略。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41. 湯森與沃馬克(James R. Townsend and Brantly Womack)著,顧速、董方譯,中國政治。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六年。
42. 楊中美,江澤民傳。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九七年。
43. 楊開煌,「江澤民政權穩定性之研究方法探討─預測途徑向理解途徑之轉向」,江振昌主編,兩岸三地的政經情勢。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八十五年。
44. 廖蓋隆主編,中國共產黨黨史鏡鑑(共五卷)。北京:紅旗出版社,一九九七年。
45. 蓋軍主編,中國共產黨白區鬥爭史。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六年。
46. 趙生暉,中國共產黨組織史綱要。蕪湖:安徽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八年。
47. 趙建民,威權政治。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八十三年。
48. 趙建民,當代中共政治分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八十六年。
49. 趙紫陽,「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50. 劉少奇,劉少奇選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一年。
51. 劉晶芳、李東朗主編,長征全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六年。
52. 劉曉波,末日倖存者的獨白─關於我和「六•四」。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一九九二年。
53. 鄭宇碩、謝慶奎,當代中國政府。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一九九二年。
54.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三年。
55.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三年。
56. 謝復生,政黨比例代表制。台北:理論與政策雜誌社,一九九二年。
57. 韓文甫,鄧小平傳(革命篇)。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一九九三年。
58. 韓泰華主編,中國共產黨─從一大到十五大(上、下兩冊)。北京:北京出版社,一九九八年。
59. 叢進,20世紀的中國(第七冊)─曲折發展的歲月。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六年。
60. 蘇紹智,中國大陸政治經濟的再認識。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民國八十四年。
期刊雜誌:
1. 「中共『十五大』新領導階層基本人資概況」,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二十三卷第九期,民國八十六年九月。
2. 「中共重要人事動態」,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二十四卷第四期,民國八十七年四月。
3. 孔德亮,「匪黨十全大會綜合分析」,匪情月報(台北),第十六卷第八期,民國六十二年十月。
4. 方君歸,「匪黨九屆中央委員會及政治局成員的分析」,匪情研究(台北),第十二卷第五期,民國五十八年五月。
5. 方君歸,「匪黨十一屆中央委員會及其中央領導機構成員之分析」,匪情研究(台北),第二十卷第九期,民國六十六年九月。
6. 方雪純,「中共改組中央權力結構人事分析」,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二十八卷第四期,民國七十四年十月。
7. 方雪純,「胡耀邦猝逝對中共政局的影響」,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三十一卷第十二期,民國七十八年六月。
8. 方雪純,「匪黨十二大人事分析」,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二十五卷第三期,民國七十一年九月。
9. 方雪純,「匪黨重建中央書記處及高層人事的變動」,匪情月報(台北),第二十二卷第九期,民國六十九年三月。
10. 司馬璐,「閒話中共的總書記」,九十年代(香港),一九八九年八月號(總二三五期)。
11. 任爾風,「江澤民新官僚體制及其政治前景研析」,中共研究(台北),第三十二卷第六期,一九九八年六月。
12. 吳安家,「中共『十三屆七中全會』後的政經情勢」,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三十三卷第八期,民國八十年二月。
13. 吳安家,「中共『十三屆五中全會』後的政治情勢」,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三十二卷第七期,民國七十九年一月。
14. 吳安家,「中共『十四大』後的政治動向」,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三十五卷第十二期,民國八十一年十二月。
15. 吳安家,「中共『十四大』修改黨章的政治意涵」,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三十六卷第一期,民國八十二年一月。
16. 吳安家,「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後的政治動向」,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三十七卷第一期,民國八十三年一月。
17. 吳安家,「趙紫陽失勢對中共政局的影響」,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三十一卷第十二期,民國七十八年六月。
18. 吳安家,「論中共『十四屆四中全會』的政治意涵」,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三十七卷第十一期,民國八十三年十一月。
19. 李久義,「中共中央書記處組織人事述評」,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二十八卷第五期,民國七十四年十一月。
20. 李久義,「中共中央辦公廳沿革及溫家寶其人」,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三十卷第六期,民國七十六年十二月。
21. 社評:「析中共『人大』、『政協』重要人事異動」,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三十二卷第十一期,民國七十九年五月。
22. 張鎮邦,「中共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分析」,匪情月報(台北),第二十五卷第三期,民國七十一年九月。
23. 張鎮邦,「鄧胡趙體制及其重大改革措施」,匪情月報(台北),第二十四卷第十一期,民國七十一年五月。
24. 陳力生,「中共『十三大』後的權力結構與運作之研析」,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三十卷第六期,民國七十六年十二月。
25. 陳雨蒼,「從匪黨八屆十中全會看匪黨的內部鬥爭」,匪情研究(台北),第五卷第十期,民國五十一年十月。
26. 陳雨蒼,「對匪黨八屆十一中全會的研析」,匪情研究(台北),第九卷第八期,民國五十五年八月。
27. 趙威,「蘇共中央委員會書記處」,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十一卷第四期,民國七十四年四月。
28. 鄭叔平,「對匪黨十一屆『五中全會』之研析」,匪情研究(台北),第二十三卷第三期,民國六十九年三月。
29. 魯競,「中共中央領導機構人事布局分析」,中共研究(台北),第三十一卷第十一期,一九九七年十一月。
30. 閻淮,「中國大陸政治體制淺論」,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三十四卷第八期,民國八十年八月。
31. 龍飛,「中共『九屆人大』對高層人事布局之探討」,中共研究(台北),第三十二卷第四期,一九九八年四月。
論文:
1. 陳柏秀,俄共中央權力結構與領導型態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六年六月。
2. 鄒篤麒,我國黨政關係之研究─以國民黨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八十二年七月。
報紙:
1. 「中共15大標誌向舊體制告別」,中國時報(台北),民國八十六年九月二十日,版九。
2. 「中共十五大否決『黨主席』制」,中國時報(台北),民國八十六年六月二十二日,版十。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政治研究所
85252003
8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1452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115 BHTML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