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7064
題名: 上海白領青年消費前衛之社區參與研究:城市青年與農村青年比較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vanguard of consumer and the participation in community affairs of the young middle class in shanghai: a comparative study of urban and rural youth.
作者: 廖筱縈
Liao,Hsiao Ying
貢獻者: 耿曙
Keng, Shu
廖筱縈
Liao,Hsiao Ying
關鍵詞: 白領
青年性文化
消費主義
社區參與
公共事務
城鄉差異
the middle class
young culture
consumerism
local governance
public affairs
economic gap
日期: 2008
上傳時間: 18-Sep-2009
摘要: 本研究之問題意識為消費主義與公共事務涉入之關係。藉由消費主義轉化公共事務涉入的相關論點,分析中國大陸城鄉白領青年在感染相異消費主義的程度後,進而解釋他們對公共事務涉入的態度和行為;透過此,以闡述中國大陸兼蓄併存的城市消費個人主義與農村集體主義的價值體系差異。\n 研究發現,消費主義的確抑制個人對公共事務涉入的程度。其中,透過本文假說進而涵蓋三組不同層次的意義:首先,城市白領青年高感染消費主義,因此對城市公共事務涉入消極;其次,農村白領青年低感染消費主義,致使對農村公共事務涉入積極熱情;第三,農村白領青年低感染消費主義,但因非我家園之故,導致他們疏離城市公共事務的涉入。\n城市白領青年對公共事務低涉入的原因體現在生活即消費的個人本位思想,並藉追求與他者的品位區隔和消費符號以突顯自我,致使他們對經濟穩定的現狀有著較高需求,因此不會出現反抗、異議或關於改變政治情況的訴求。此外,城市白領青年對群體的身分認同訴求亦透過消費達成,並出現諸如攀比、競逐消費等情形。另一方面,當物質條件不足以融入某群體的消費方式時,便會出現被排斥在外、或納入其內的群體身分認同現象。當城市白領青年考量如何兼顧、維持自身的社會資本網絡時,他們多數會投注時間關切自身所認同或歸屬的團體,最終導致對公共或社區集體事務涉入的冷漠回應。\n另一方面,農村白領青年高涉入家鄉公共事務的原因,主要來自於農村的集體主義特色。出生、成長於農村集體主義環境的白領青年,由於低感染消費主義,所以對公共事務有著較高的熱情。無論是村事務抑或國政相關的討論均賴以農村群體網絡頻繁往來的特色,以及因集體主義所創造出的集體價值信念。\n再者,當農村白領青年在城市工作時,卻因仍受集體主義思維所影響,使他們對消費少有符號性追求或無節制的購買行為。此外,由於生長於經濟匱乏的內地農村,所以他們會將自己在城市工作所得部分匯回家鄉以維繫、改善家鄉父母兄弟的生活環境,並同時將消費限制在理性的購買之上。同時,從外地省份大舉遷入城市工作的農村白領青年,由於其在人口意義上仍呈現流動性質,再加上多透過租賃的方式居住,因此他們最終不一定會在城市落戶或常住久居。這便致使他們沒有動因涉入小區的公共事務,因而出現農村白領青年在城市低涉入、農村高涉入公共事務的情形。然而,他們亦可將對集體的熱情轉移在國政事務的關注上,透過此際以排解他們對於公共事務的熱情追求。
The dissertation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onsumerism and the involved in China’s local governance—the residents’ committee and the owners’ committee of young middle class came from city and the rural area. Through discovering the different levels of infecting consumerism explaining how the young middle class’ origins from city and the rural area have diverse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in public affairs respectively.\n Based on several case studies, I defined that the three hypotheses explaining my arguments given above. First of all, the urban young middle class has been infected more consumerism that they rather pay attention to consume than involve in public issues. Secondly, the rural young middle class has been affected by the Chinese collectivism from traditional village; consequently, they take notice of public matters in their hometown. \nOn the other hand, despite the rural young middle class has been infected the lower consumerism in contrast to the urban one, however, living and working in the city where not their hometown but only a temporary residence is. Therefore, the rural young middle class lacks for the reasons to involve in public affairs in the city; nevertheless, they transfer their passion and positive behaviors in collective matters to take more care of political issues of the nation during the period when they stay on in the city. \n In conclusion, after being infected the higher level of consumerism, the urban young middle class involves negatively in public affairs of their own communities which is a common phenomenon. Furthermore, conversely to the urban one, the rural young middle class puts their positive convictions of involved in public matters into action. It is interesting to note that there are grea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former and the latter; indeed, the two types of young middle class came from distinct regions have been infected diverse consumerism leading their involved in public affairs to proceed in opposite directions.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一) 專書譯作
Adorno, Theodore & Max Horkheimer,啟蒙辯證法,渠敬東、曹衛東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Giddens, Antony,現代性與自我認同,趙旭東、方文譯,北京:三聯書店,1998。
Barthes, Roland,神化:大眾文化詮釋,許薔薔、許綺玲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Baudrillard, Jean,消費社會,劉成富、全志鋼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Davis, Debora,中國大陸城市的消費革命,盧漢龍編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
Durkheim, Émile,社會分工論,渠東譯,北京:三聯書店,2000。
Almond, Gabriel A. & Sidney Verba著,公民文化,張明澍譯,台北:五南,1996
Godbey, Geoffrey,你生命中的休閒,康箏譯,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2000。
Herpin, Nicolas,消費社會學,孫沛東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Huntington, Samuel P.,難以抉擇,汪曉壽、吳志華、項繼權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
James S. Coleman,社會理論的基礎(上) ,鄧方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 社,2008。
Marcuse, Herbert,單向度的人:發達工業社會意識型態研究,劉繼譯,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
Mckibben, Bill等,消費的慾望,朱琳譯,北京:中國大陸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Bourdieu, Pierre,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包亞明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Slater, Don,消費文化與現代性,林佑聖、葉欣怡譯,台北:弘智文化,2003。
Swingewood, Alan,大眾文化的神話,馮建三譯,北京:三聯書店,2003。
Veblen, Thorstein,有閒階級論,蔡受百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Mills, C. Wright,白領:美國的中產階級,楊小東等譯,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二) 專書
王寧,消費社會學:一個分析的視角,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王建平,中國大陸城市中間階層消費行為,北京:中國大陸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7。
王邦佐等,居委會與社居治理─城市社區居民委員會組織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王玉波,大樊籠‧小樊籠:傳統生活方式,北京:中國新聞出版社,1989。
包亞明主編,現代性與空間的生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江澤民,論三個代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
成伯清,走出現代性─當代西方社會學理論的重新定向,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汪樹白、張慎桓,毛澤東早期哲學思想探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
李陀主編,上海酒吧:空間消費與想像,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
李強,轉型時期的社會分層結構,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
李爽,消費的陷阱,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
李凡主編,中國大陸選舉制度改革,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
李驄華,中國大陸消費革命,台北:寰宇出版社,2000。
周曉虹主編,中國中產階層調查,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姚建平,消費認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俞可平主編,市場經濟與公民社會:中國大陸與俄羅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
高炳中、納日碧力戈,現代化與民族生活方式的變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徐勇、陳偉東,中國城市社區自治,武漢:武漢出版社,2003。
殷一平,高級灰:中國大陸城市中產階層寫真,北京:中國大陸青年出版社,1999。
許榮,中國大陸中間階層文化品味與地位惶恐,北京:中國大陸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7。
陳坤宏,消費文化理論,台北:揚智文化,1995。
陳昕,救贖與消費:當代中國大陸日常生活中的消費主義,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
陸學藝等,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單菁菁,社區情感與社區建設,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黃京華、楊雪睿、呂明杰,多種型態的中國大陸城市消費者,北京:中國大陸輕工業出版社,2004。
鄭也夫,後物欲時代的來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薛莉,白領階級生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三) 專書論文
耿曙,「中國大陸的制度轉型與經濟奇蹟」,載何思因、陳德昇、耿曙編,中國大陸研究:方法與成果,台北:政大國關中心,2004。頁碼179-201。
耿曙,「居委會選舉的政治意義:中國大陸動員式選舉參與對其城市居民參與意識的影響」,城鄉公民參與和政治合法性,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頁245-284。
楊開煌,「中國基層民主發展」,載於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中國研究導論 (上輯),台北:陸委會,2007。頁291-484。
鄒樹彬,「住宅小區中的民主─城市業主維權行動的興起及其影響」,唐娟主編,城市社區業主委員會發展研究,重慶:重慶出版社,2005。頁1-19。
(四) 期刊、研討會論文
Robert D. Putnam,「獨自打保齡球:美國下降的社會資本」,虞大鵬等譯,規劃師,(第8期,第18卷,2002)。頁82-86。
王韋道,「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反思與整合」,天中學刊 (2000年12月)。頁
20-25。
王靜波,「個人主義、集體主義:一項中國青年價值觀的本土化研究」,當代青年研究 (第2期,2002年)。頁38-40。
王桂新、沈續雷,「上海市人口遷移與人口再分布研究」,人口研究,第32卷,第1期 (2008年1月)。頁58-69。
申飛玲,「簡評個人主義價值觀」,社會科學論壇,下輯 (2008年4月)。頁39-41。
池升榮,「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東西方社會文化差異理解的關鍵」,太原師範學 院學報,第7卷,第1期 (2008年1月)。頁31-32。
周曉紅,「中產階級,何以可能與何以可為?」,江蘇社會科學 (第7期,2002年)。頁37-46。
胡德寶、柳思維,「中國城鄉居民消費差距的實證研究」,開發研究 (第3期,2008年)。頁63-69。
俞海山,「中國消費主義解析」,社會閱覽 (第2期,2003年2月)。頁25-27。
徐大同,「中西兩種不同的政治思想體系」,政治學研究 (第3期,2004年)。頁23-30。
袁新敏,「上海外來流動人口現狀與問題的實證分析」,華東經濟管理,第22卷,第7期 (2008年7月)。頁4-8。
孫治本,「個人主義化與第二現代」,中國學術,第五輯 (2001年1月)。頁262-291。
張紅、劉斌,「中美價值觀教育比較:集體主義與個體主義的對照」,教育與管理(2004年5月)。頁95-96。
黃平,「生活方式與消費文化:一個問題、一種思路」,社會學研究 (第3期,2003年)。頁51-56。
劉榮榮,「集體與集體主義辨析」,中共中央黨校學報,第12卷,第2期 (2008年4月)。頁51-56。
盧嘉瑞,「消費主義在中國:表現、危害及治理」,湖北經濟學院學報 (第4期,2005年)。頁118-123。
(五) 網路資料
社會學期刊網,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25期,2002,mail.nhu.edu.tw/~society/e-j/25/25-13.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網站,中國統計年鑑2007, 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07/indexch.htm。
上海統計網,上海統計年鑑2007, http://www.stats-sh.gov.cn/2003shtj/tjnj/nj07.htm?d1=2007tjnj/C0914.htm。
上海統計網,上海統計年鑑2007,http://www.stats-sh.gov.cn/2003shtj/tjnj/nj07.htm?d1=2007tjnj/C0916.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網站,中國統計年鑑2007, 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07/indexch.htm。
二、英文部分
Bourdieu, Pierre. Distinction, Trans. by Richard Nic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Burns, John P.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Rural China,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8.
Weeks, Jeffrey. The Value of Cultural Difference, In Identity: Community ,Culture Difference, London: Laurence & Ishart,1998.
Inglehart, Ronald. The Silent Revolution: Changing Values and Political Styles among Western Public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7.
Inglehart, Ronald. Modernization and Postmodernization: Cultur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Change in 43 Societie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7.
Inglehart, Ronald & Christian Welzel. Modernization, Cultural Change, and Democracy: The Human Development Sequence, Cambridge &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Inglehart, Ronald. Culture Shift in Advanced Industrial Societ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0.
Shi, Tian-Jia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Beijing,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95260008
9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52600081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008101.pdf98.77 kBAdobe PDF2View/Open
008102.pdf365.37 kBAdobe PDF2View/Open
008103.pdf214.54 kBAdobe PDF2View/Open
008104.pdf120.2 kBAdobe PDF2View/Open
008105.pdf511.63 kBAdobe PDF2View/Open
008106.pdf650.78 kBAdobe PDF2View/Open
008107.pdf628.3 kBAdobe PDF2View/Open
008108.pdf511.51 kBAdobe PDF2View/Open
008109.pdf307.52 kBAdobe PDF2View/Open
008110.pdf401.53 kBAdobe PDF2View/Open
008111.pdf247.73 k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