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9030
題名: 吳廷翰氣學思想研究
作者: 林秀鳳
貢獻者: 劉又銘
林秀鳳
關鍵詞: 吳廷翰
氣本論
氣學
明代思想
日期: 2002
上傳時間: 24-Apr-2010
摘要: 吳廷翰氣學思想研究摘要\n\n吳廷翰個性「疾惡尚嚴,而意實仁恕」,人如其號「蘇原」:「臭味芳烈」,高潔自守,不隨俗奉承。「性與時格」四字正是他一生的寫照,當他為官時,以廉潔伉嚴的態度面對貪官汙吏,歸隱期間從事著述,惡俗儒之支離,勇於批評當時的官學程朱理學和風靡一時的王陽明心學,認為程朱理學的「理先氣後」論是「近乎異說」,王陽明以心為本的心學是「聖學之害」,他對程朱、陸王思想的批評正也反映其伉嚴的個性本色。他的寫作意旨,乃因不滿於當時學風愈加浮濫虛靡、或輕薄而陷入佛教異端,其中「『氣即是理』,『性大於心』,《大學》之格致誠正修齊治平,與《中庸》之戒慎恐懼有直截橫貫工夫,本是一理」這段話,就是他的氣本論、心性論與修養工夫論的主要著力點,本論文即以此三方面來探討其思想的意涵。有關吳廷翰的思想研究,台灣學界的研究尚未見全面性,開展性亦不足。反觀日本學者和大陸學者的重視與肯定,他們的見解是探討吳廷翰思想的重要資源,但是以唯物主義觀點為據,視其為唯物主義氣本論思想家有失偏頗,本文即試圖跳脫大陸學者唯物論之思考模式,回歸吳廷翰思想原典,梳理其思想脈絡,探討其氣學思想的體系、立場與特點,以窺得此沈寂四百多年的思想家面貌,並反映明代中期以氣為本之思潮。
參考文獻: 參考資料
一、古代典籍:
(明)吳廷翰,(日)松臺先生訂考,《櫝記》,《和刻本漢籍隨筆集》第八集,東京:汲古書院發行,古典研究會出版,1979第三刷。
(明)吳廷翰,(日)松臺先生訂考,《甕記》,《和刻本漢籍隨筆集》第八集,東京:汲古書院發行,古典研究會出版,1979第三刷。
(明)吳廷翰,容肇祖點校,《吳廷翰集》,北京:中華書局,1984。
(明)吳廷翰,《蘇原全集》,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吳國寶編次、吳國寅刊本,(日)東京都:高橋情報出版,1993。

(魏)王弼注,(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注疏》,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7。
(宋)張載撰,朱熹注,《張子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
(宋)張載,《張載集》,台北:里仁書局影印標點本,1981。
(宋)程顥、程頤,《二程集》,台北:里仁書局影印標點本,1982。
(宋)朱熹著,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台北:正中書局影印本,1970臺二版。
(宋)朱熹,《朱子大全》,台北:台灣中華書局據明胡氏刻本校刊,1966。
(宋)朱熹,《周易本義》,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9。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96。
(宋)陸九淵,《陸九淵集》,台北:里仁書局影印標點本,1981。。
(宋)楊簡,《慈湖先生遺書》,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91。
(宋)吳澄,《吳文正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珍本二集,1996。
(明)葉子奇,《草木子》,台北:廣文書局,1975。
(明)薛瑄,《讀書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711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蔡清,《四書蒙引》,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206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蔡清,《易經蒙引》,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29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羅欽順,《困知記》,北京:中華書局,1990。
(明)王廷相,《王廷相集》,北京:中華書局,1989。
(明)王守仁,《王陽明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明)王畿,《王龍溪語錄》,北京:中華書局,1989。
(明)高拱,《高拱論著四種》,北京:中華書局,1993。
(清)王夫之,《船山全書》,長沙:嶽麓書社,1996二刷。
(清)戴震,《戴震集》,台北:里仁書局影印標點本,1980。
(清)黃宗羲,《宋元學案》,台北:世界書局,1961。
(清)黃宗羲,《明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5。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
(清)陳田,《明詩紀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清)黃之雋等,《江南通志》,清乾隆二年重修本,台北:華文書局,1967。
(清)張祥雲,《廬州府志》,清嘉慶八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
二、當代論著: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台北:水牛出版社,1988八版。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新編》,三民書局,1990第六版。
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台北:藍燈文化公司,1991。
張豈之主編,《中國思想史》上下冊,台北:水牛出版社,1992。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
侯外廬主編,《中國思想史綱》,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3。
何兆武、步近智、唐宇元、孫開太,《中國思想發展史》,台北:明文書局,1993。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孫開泰、劉文雨、胡偉希,《中國哲學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
劉宗賢、謝祥皓,《中國儒學》,台北:水牛出版社,1995。
加潤國,《中國儒學史話》,河北:河北大學出版社,1999。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台中:東海大學,1959。
傅武光,《中國思想史論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80。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台北:臺彎學生書局,1984。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台北:臺彎學生書局,1986。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出版社,1987。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中國哲學中人性思想之發展》,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宋明理學思想之發展》,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
馮耀明,《中國哲學的方法論問題》,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
姜國柱、朱葵菊,《中國歷史上的人性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張岱年,《中國古典哲學概念範疇要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
李存山,《中國氣論探源與發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蒙培元,《中國心性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
張立文主編,《中國哲學範疇精粹叢書-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
張立文主編,《中國哲學範疇精粹叢書-理》,台北:漢興書局有限公司,1991。
張立文,《中國近代新學的展開》,台北:東大出版社,1991。
李書有主編,《中國儒家倫理思想發展史》,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
李杜,《中國古代天道思想論》,台北:藍燈文化公司,1992。
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與身體觀》,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
劉翔,《中國傳統價值觀念詮釋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3。
葛榮晉,《中國哲學範疇導論》,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3。
馮契,《中國古代哲學的邏輯發展》上下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葛榮晉主編,《中國實學思想史》,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
張立文主編,《中國哲學範疇精粹叢書-道》,台北:漢興書局有限公司,1994。
王煜,《中國學術思想論叢》,台北:明文書局,1994。
方立天,《中國古代哲學問題發展史》上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95。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台北:三民書局,1996。
楊儒賓、黃俊傑編,《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台北:正中書局,1996。
張立文主編,《中國哲學範疇精粹叢書-天》,台北:七略出版社,1996。
張立文主編,《中國哲學範疇精粹叢書-性》,台北:七略出版社,1996。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天道篇》,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6。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中國哲學之簡述及其所涵蘊之問題》,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7七刷。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人道篇》,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7。
張立文主編,《中國哲學範疇精粹叢書-心》,台北:七略出版社,1997。
方克立,《中國哲學史的知行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鄭萬耕編,《中國傳統哲學新論:朱伯崑教授七十五壽辰紀念文集》,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1999。
張立文主編,向世陵著,《中國哲學範疇精粹叢書-變》,台北:七略出版社,2000。

羅光,《中國哲學思想史-宋代篇》,台北:臺彎學生書局,1984。
姜國柱,《中國歷代思想史-宋元卷》,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
羅光,《中國哲學思想史-元明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
容肇祖,《中國歷代思想史-明代卷》,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
王健、史仲文、胡曉林主編,《百卷本中國全史-中國明代思想史》,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張學智,《明代哲學史》,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李書增、岑青、孫玉杰、任金鑒,《中國明代哲學》,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朱葵菊,《中國歷代思想史-清代卷》,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

張立文,《宋明理學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
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主編,《宋明理學史》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蔡仁厚,《宋明理學》,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三版。
陳來,《宋明理學》,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
黃公偉,《宋明清理學體系論史》,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1。
陳福濱,《晚明理學思想通論》,台北:環球書局,1983。
林繼平,《明學探微》,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
熊琬,《宋代理學與佛學之探討》,台北:文津出版社,1985。
古清美,《明代理學論文集》,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
林聰舜,《明清之際儒家思想的變遷與發展》,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
錢穆等,《中國哲學思想論集-宋明篇》,台北:水牛出版社,1991二版。
李紀祥,《明末清初儒學之發展》,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
于化民,《明中晚期理學的對峙與合流》,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
張立文,《宋明理學邏輯結構的演化》,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3。
鄧克銘,《宋代理概念之開展》,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
宗志罡主編,《明代思想與中國文化》,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
陳鼓應、葛榮晉、辛冠潔主編,《明清實學簡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4。
蕭箑父、許蘇民,《明清啟蒙學術流變》,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
祝瑞開編,《宋明思想和中國文化》,上海:學林出版社,1996。
馮達文,《宋明新儒學略論》,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
鄭宗義,《明清儒學轉型探析-從劉蕺山到戴東原》,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0。
陳榮捷著,朱榮貴編,《宋明理學之概念與歷史》,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0二刷

戴景賢,《北宋周張二程思想之分析》,台北:台大文學院,1979。
錢穆,《朱子新學案》,台北:三民書局,1982再版。
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台北:臺彎學生書局,1982。
陳榮捷,《朱學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2。
黃俊傑,《儒學傳統與文化創新》,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台北:正中書局,1985台初版六刷。
張君勵,《新儒家思想史》,台北:弘文館出版社,1986。
王孝廉編譯,,《哲學、文學、藝術:日本漢學研究論集》,台北:時報文化,1986。
李日章,《程顥、程頤》,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
成中英,《知識與價值-和諧、真理與正義之探索》,台北:聯經出版社,1986。
黃秀璣,《張載》,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
秦家懿,《王陽明》,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
張永鐫,《二程學管見》,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
衷爾鉅,《吳廷翰哲學思想》,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蒙培元,《理學範疇系統》,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容肇祖,《容肇祖集》,山東:齊魯書社,1989。
朱建民,《張載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9。
陳郁夫,《周敦頤》,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
陳榮捷,《朱熹》,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
陳俊民,《張載哲學與關學學派》,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
陳來,《朱熹哲學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
蔡仁厚,《儒家心性之學論要》,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
唐君毅,《哲學論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
曾春海,《朱熹易學析論》,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1990再版。
葛榮晉,《王廷相和明代氣學》,北京:中華書局,1990。
姜國柱,《吳廷翰哲學思想探索》,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
蒙培元,《理學的演變-從朱熹到王夫之、戴震》,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修訂本》(一~四冊),台北:藍燈出版社,1991。
唐君毅,《唐君毅全集卷十八-哲學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1。
唐君毅,《唐君毅全集卷二十二-哲學概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1。
盧雪昆,《儒家的心性學與道德形上學》,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
葛榮晉,《中日實學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葛榮晉,《王廷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
楊祖漢,《儒家的心學傳統》,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
王育濟,《理學、實學、樸學》,山東:友誼出版社,1993。
姜廣輝,《理學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王家驊,《儒家思想與日本文化》,台北:淑馨出版社,1994。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6。
王煜,《文哲心得與書評》,台北:水牛出版社,1996。
謝大寧,《儒家圓教底再詮釋-從「道德的形上學」到「溝通倫理學底存有論轉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6。
黃俊傑、町田三郎、柴田篤主編,《東亞文化的探索-傳統文化的發展》,台北:正中書局,1996。
姜國柱《儒家人生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7。
東方朔,《劉蕺山哲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金春峰,《朱熹哲學思想》,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
高令印、樂愛國,《王廷相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
連清吉,《日本江戶時代的考證學家及其學問》,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8。
鍾彩鈞主編,《劉蕺山學術思想論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8。
王新華,《周易辭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
李杜,《儒學與儒教論》,台北:藍燈文化公司,1998。
周天令,《朱子道德哲學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
朱謙之,《日本的古學及陽明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劉又銘,《理在氣中:羅欽順、王廷相、顧炎武、戴震氣本論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0二版。
張立文,《船山哲學》,台北:七略出版社,2000。
黃俊傑,《儒家思想在現代東亞:日本篇》,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0。
黃俊傑,《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台北:喜馬拉雅基金會,2001。
鍾彩鈞編,《朱子學的開展-學術篇》,台北:漢學研究中心,2002。
楊儒賓編,《朱子學的開展-東亞篇》,台北:漢學研究中心,2002。
王國良,《明清時期儒學核心價值的轉換》,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2。

(日)三浦藤作著,張宗元、林科棠譯,《中國倫理學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4台一版。
(日)渡邊秀方著,劉侃元譯,《中國哲學史概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4。
(日)岡田武彥,《宋明哲學序說》,東京:文言社,1977(昭和52)。
(日)加藤常賢等著,蔡懋棠譯,《中國思想史》,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8。
(日)宇野精一主編,洪順隆譯,《中國思想之研究:儒家思想(一)》,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9再版。
(日)赤塚忠、金谷治、福永光司、山井湧著,張昭譯,《中國思想史》,台北:儒林圖書公司,1981。
(日)岡田武彥等著,《日本學者論中國哲學史》,台北:駱駝出版社,1987。
(日)小野澤精一、福光永司、山井湧編著,李慶譯,《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和人的觀念的發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三刷。
(日)溝口雄三著,林右崇譯,《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演變》,台北:國立編譯館,1994台一版。
(日)岡田武彥,《宋明哲學序說》,東京:文言社,1977(昭和52),頁337-344。
(日)岡田武彥,吳光、錢明、屠承先譯,《王陽明與明末儒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三、學位論文:
賴慧玲,《羅整菴思想研究》,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祝平次,《朱子的理氣心性說與明初理學的發展》,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胡森永,《從理本論到氣本論-明清儒學理氣觀念的轉變》,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
劉人鵬,《閻若璩與古文尚書辨偽-一個學術史的個案研究》,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
杜保瑞,《論王船山易學與氣論並重的形上學進路》,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
劉啟崑,《張橫渠「太虛即氣」之思想史詮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趙世瑋,《戴震倫理思想研究》,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5。
鄭自誠,《明代前期理學思潮研究》,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陳一峰,《宋明理學中氣觀念之反省與釐清-一項以張載、朱熹與王守仁為典型的分析》,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
林嘉怡,《明代中期「以氣論性」說的崛起-羅欽順與王廷相人性論之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金春植,《張載氣化論之結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陳正宜,《羅欽順理學思想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四、期刊、論文集論文:
衷爾鉅,〈理學與心學考辨-兼論確認「氣學」〉,《甘肅社會科學》,1980年第5月,頁27-31。
衷爾鉅,〈伊藤仁齋對吳廷翰思想的發展〉,《中州學刊》,1983年第1期,頁57-61。
衷爾鉅,〈吳廷翰及其哲學思想-對一位久被湮沒的哲學家的初探〉,《哲學研究》,1983年第3期,頁63-70。
葛榮晉,〈吳廷翰哲學思想初探-兼論吳廷翰和王廷相哲學之比較〉,《江淮論壇》,1986年第1期,頁92-101。
姜國柱,〈吳廷翰的無神論思想〉,《世界宗教研究》,1988年第1期,頁118-126。
姜國柱,〈吳廷翰的氣論及其思想影響〉,《安徽師大學報:哲社版》,1988年第3期,頁69-75。
衷爾鉅,〈理學和心學考辨-兼論確認「氣學」〉,《甘肅社會科學》,1988年第3期,頁27-31。
衷爾鉅,〈試探二程對明代氣一元論的影響〉,《中州學刊》,1988年第6期,頁57-61。
衷爾鉅,〈羅欽順開端明代氣學〉,《哲學研究》,1988年第8期,頁70-72。
程傳衡,〈明月不曾沈碧海-明代哲學家吳廷翰主要哲學思想評介〉,《安徽大學學報:哲社版》,1989年第2期,頁3-7。
谷方,〈重在發掘:評衷爾鉅《吳廷翰哲學思想》〉,《中國哲學史研究》,1989年第2期,頁124-128。
嚴健羽,〈王廷相對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重大貢獻〉,《社會科學》,1989年第3期,頁45-50。
林聰舜,〈道德與事功-由知行合一探討陽明思想產生歧異發展的根源〉,《陽明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文教育研究中心,1989年3月,頁87-104。
衷爾鉅,〈論明代的理學與心學〉,《中州學刊》,1990年第1期,頁52-60。
谷方,〈王廷相與明代批判理學思潮〉,《中州學刊》,1990年第2期,頁44-51。
張顯清,〈試論陽明心學的歷史作用〉,《孔子研究》,1990年6月,頁53-61。
葛榮晉,〈王廷相在中國哲學史上的地位〉,《中州學刊》,1991年第5期,頁65-70。
蔡方鹿,〈氣與宋明理學〉,《重慶師院學報:哲社版》,1991年第1期,頁14-20。
蔡方鹿,〈朱熹「心統性情」說新論〉,《孔子研究》,濟南,1991年4月,頁74-78。
謝豐泰,〈王廷相的宇宙理論及此理論的哲學特色〉,《西藏民族學院學報:社科版》,1991年4月,頁35-42、55。
李同年、楊堯,〈中國理學演化史上的中間環節-薛諠的認識論評析〉,《傳統文化》,1991年4月,頁79-84。
陳志明,〈明中葉學者的儒釋之辨-以王守仁、羅欽順為例〉,《孔子研究》,1991年4月,頁79-84。
劉學智,〈關於張載哲學研究的幾點思考〉,《哲學研究》,1991年第12期,頁71-73。
劉述先,〈有關宋明儒對心、性、理的了解之反思〉,《西北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1992年第2期,頁30-35
張懷承,〈戴震氣化流行的學說及其對傳統氣論的繼承與發展〉,《中國文化月刊》,1992年2月。
康中乾,〈論張載「氣」範疇德邏輯矛盾-兼論關學衰落的理論根源〉,《人文雜誌》,1992年2月,頁25-30、10。
沙楓,〈吳廷翰唯物主義思想初探〉,《甘肅社會科學》,1992年3月,頁32-33。
朱漢民,〈對終極存在的時空追溯-朱熹哲學本體論新探〉,《求索》(長沙),1992年3月,頁64-68。
衷爾鉅,〈從「大學古本序」的兩種文本看王陽明心學的行程過成〉,《文史哲》,濟南, 1992年3月,頁74-79。
楊國榮,〈從朱熹到王陽明〉,《哲學與文化》,1992年7月,頁626-638。
張立文,〈戴震對自然生命的關懷〉,《孔子研究》,1993年4月,頁95-103。
李存山,〈羅欽順的儒釋之辨-兼論其與關學與洛學的關係〉,《中州學刊》,1993年第3期,頁72-76。
李存山,〈羅、王、吳心性思想合說〉,《哲學研究》,1993年第3期,頁41-47。
徐儀明,〈張載的天論與氣論〉,《復旦學報》,1993年第5期,頁42-47。
于化民,〈羅欽順對理學的發展及與王守仁的論爭〉,《學海》,1993年第5期,頁21-25。
楊澤波,〈從義利之辨到理欲之爭-論宋明理學「去欲主義」的產生〉,《復旦學報》,1993年第5期,頁35-41。
吳昌合,〈吳廷翰及其著作〉,《中國典籍與文化》,1994年第1期,頁19-20。
蔡方鹿,〈1949年以來程顥、程頤研究述論〉,《社會科學研究》(成都),1994年2月,頁93-99。
孫希國,〈試論古代哲學發展過程中物質與精神的互滲現象-從老子的「道」談起〉,《文史哲》,1994年9月24日第5期,頁23-30。
楊儒賓,〈理學論辯中的「作用是性」說〉,《漢學研究》,1994年12月,頁11-37。
葛榮晉,〈明清實學對宋明理學倫理觀念的影響〉,《中國文化研究》,1995年春,頁12-18。
王培華,〈關於王廷相歷史思想的幾個問題〉,《史學史研究》,1995年第1期,頁58-61。
鍾彩鈞,〈羅整菴的理氣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6期,1995年3月,頁199-220。
衷爾鉅,〈羅欽順的氣一原論〉,《甘肅社會科學》,1995年第6期,頁10-12。
蔣國保,〈王廷相「氣本」論的內在理路〉,《江淮論壇》,1996年第2期,頁79-86。
曾振宇,〈氣的哲學化歷程〉,《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1996年第4期,頁15-21。
劉見成,〈鬼神、魂魄與不朽:氣論的觀點〉,《宗教哲學》,1996年7月。
虞聖強,〈氣本論與心學的格物之爭-記羅欽順與王陽明的兩封通信〉,《孔子研究》,1996年第4期,頁94-98。
王俊彥,〈吳廷翰的格物致知論〉,《儒學與現代管理研討會》,南臺技術學院,1996年11月,頁35—58。
(日)荒木見悟著,廖肇亨譯,〈對氣學解釋的質疑-以王廷相為中心〉,《大陸雜誌》,1996年12月,頁1-12。
王俊彥,〈吳廷翰「以氣即理,以性即氣」的思想〉,《華岡文科學報》第21期,1997年3月,頁61-92。
張家成、李班,〈論宋明理學的道德修養途徑與方法〉,《浙江大學學報》社科版,1997年3月,頁24-32。
崔大華,〈劉蕺山與明代理學的基本走向〉,《中州學刊》,1997年3月,頁64-68。
陸玉林,〈王陽明晚年心境與哲學精神〉,《孔子研究》〉,1997年2月,頁92-98。
李振綱,〈論王陽明道學革新及其歷史地位〉,《中國哲學史》,1997年3月,頁95-102。
許珠武,〈本體與功夫-對王陽明本體功夫觀的思考〉,《浙江學刊》,1997年第6期,頁74-77。
柳熙星,〈王陽明「知行合一論」在道德實踐上的涵意〉,《中國文化月刊》,1997年7月。
蔡仁厚,〈王陽明致良知宗旨之建立〉,《中國文化月刊》,1997年7月,頁1-11。
蔡仁厚,〈王陽明的知行思想〉,《中國文化月刊》,1997年9月。
段超,〈晚明「學風空疏」考辨〉,《社會科學戰線》,1998年1月,頁164-171。
彭永捷,〈「理一分殊」新釋-兼論朱子對「理」的本體地位的論證〉,《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8年1月,頁36-41。
劉見成,〈王廷相的氣本論與形神觀〉,《中國文化月刊》,1998年8月。
郁振華,〈「理氣之辨」的重光〉,《中州學刊》,1999年6月,頁68-73。
向世陵,〈理學流派與性學的價值〉,《哲學研究》,1999年9月,頁59-67。
王俊彥,〈王廷相的元氣無息論〉,《章太炎與近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善同文教基金會,里仁出版社,1999,頁503-525。
向世陵,〈張載氣學的實學精神〉,《河北學刊》,2000年2月,頁37-41。
(日)岡田武彥著,陳瑋芬譯,〈戴震與日本古學派的思想-唯氣論與理學批判論的展開〉,《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000年6月。
劉長城,〈宋明理學尊德性與道問學的對峙〉,《孔孟學刊》,2000年6月,第38卷第10期,頁21-24。
曾振宇,〈王廷相氣論哲學新探-兼論中國古典氣論哲學的一般性質〉,《煙台大學學報》,2001年1月,頁11-21。
許珠武,〈明覺與思維-論二程認識路線的分殊〉,《中州學刊》,2001年9月,頁90-92。
王俊彥,〈呂緝熙「氣生於氣」之思想〉,《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2002年3月,第7期,頁31-62。
王煜,〈明清哲學八題〉,《文哲心得與書評》,台北:水牛出版社,1996,頁237。
洪漢鼎,〈從詮釋學看中國傳統哲學「理一分殊」命題的意義變遷〉,《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999年第9卷第3期,頁33-56。
詹海雲,〈清初實學思潮〉,《清代學術論叢-第一輯》,國立中山大學清代學術研究中心,文津出版社,2001,頁101-131。
劉又銘,〈顧炎武以氣為本的宇宙觀〉,《清代學術論叢-第一輯》,國立中山大學清代學術研究中心,文津出版社,2001,頁169-183。
秦家懿,〈太極論:朱熹的秘傳學說〉,《朱子學的開展—學術篇》,漢學研究中心,2002,頁205。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
88912020
9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8912020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91202001.pdf19.8 kBAdobe PDF2View/Open
91202002.pdf12.88 kBAdobe PDF2View/Open
91202003.pdf23.82 kBAdobe PDF2View/Open
91202004.pdf29.66 kBAdobe PDF2View/Open
91202005.pdf112.69 kBAdobe PDF2View/Open
91202006.pdf126.18 kBAdobe PDF2View/Open
91202007.pdf146.73 kBAdobe PDF2View/Open
91202008.pdf148.91 kBAdobe PDF2View/Open
91202009.pdf45.03 kBAdobe PDF2View/Open
91202010.pdf39.18 k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