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9066
題名: 紅頂商人:胡雪巖(1823-1885)的文本考察
作者: 黃韻樺
貢獻者: 高桂惠
黃韻樺
關鍵詞: 胡雪巖
商人形象
影視小說
日期: 2005
上傳時間: 24-Apr-2010
摘要: 胡雪巖由一介寒微的錢莊夥計,平步青雲,受賜二品秩與具特殊勳功才賞賜的黃馬褂,一躍成為顯赫一時的「紅頂商人」。鼎盛時期,置田地萬畝、擁資產兩千餘萬兩,經營領域廣達錢莊、當鋪、絲業、藥號等,現今馳名中外而有「江南藥王」之稱的「胡慶餘堂」僅是當年胡氏企業中的一支。\r\n從清朝至今,關於胡雪巖傳奇性的一生,一直是人們所津津樂道的題材。其商人形象不斷地被敘述,不斷地被複製、被消費。透過不同時代、不同視野的書寫,展現出迥異的形貌。本論文將以清朝以來有關胡雪巖的史料與文學創作為研究範圍,由宏觀的系統化觀察,以時間脈絡與材料類型為劃分概念,由細部中微觀分析,以探討胡雪巖之商人形象於當中的特徵與變化。\r\n本論文共分為五章,其各章章旨及內容如下:\r\n第一章、緒論 \r\n說明研究動機及目的、文獻檢討、研究範圍、研究方法。\r\n第二章、史傳材料中的胡雪巖\r\n由晚清新舊嬗變、紛紜複雜的變動時代中,探討胡雪巖能由錢莊夥計成為呼風喚雨的頭號「官商」之因,並從相關的奏稿、日記、書信、批札、方志、雜記、傳記資料中,拼湊出胡雪巖一生起落的輪廓。\r\n第三章、小說中的胡雪巖\r\n本章主要分為三個部分探討,一為「晚清筆記、野史」;二為「晚清小說」;三為「高陽《胡雪巖》系列」。由《南亭筆記》與《清朝野史大觀》,《胡雪巖外傳》、《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海上花列傳》、《九尾狐》、《市聲》等清朝作家的作品中,觀察胡雪巖在其筆下的形貌特色,相較於民國高陽《胡雪巖》系列作品中對胡雪巖的再創造,探討時代與作家對胡雪巖商人形象之塑造有何影響。\r\n第四章、影視小說中的胡雪巖:鍾源、瀛泳的《胡雪巖:紅頂商人的傳奇故事》\r\n影視作品的文學化複製--「影視小說」,乃一依循文化藝術市場運行規律而生的新文類。結合影視特質的影響與迎合大眾口味的需求,胡雪巖在此重新被解讀、被塑造,展現當今經濟發展與文學商品化的潮流之下的獨特視域。\r\n第五章、結論\r\n歸納本論文的研究成果,說明百年來胡雪巖之商人形象隨時代眼光與潮流所趨而呈顯的加分過程,並提出研究的觸發與可能。
參考文獻: 一、專著
(一)「胡雪巖」相關專著(依出版年代順序排列)
1. 清代
大橋式羽,《胡雪巖外傳》,台北:博遠出版社,1987年。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4月。
李伯元,《南亭筆記》,《李伯元全集》(四),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
韓邦慶,《海上花列傳》,台北:桂冠圖書出版社,1994年。
小橫香室主人,《清朝野史大觀》,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12月。
評花主人,《九尾狐》,台北:廣文書局,1980年3月。
姬文,《市聲》,《中國近代小說全集》第一輯,台北:博遠出版社,1987年。
2. 民國以後
王曙光,《中國熱潮:中國社會現象完整紀實》,台北:尖端出版社,1997年。
曹天生,《中國商人》,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
(美)陳錦江著,王笛、張箭譯,《清末現代企業與官商關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6月。
唐力行,《商人與中國近世社會》,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97年7月。
陳學文,《明清時期商業書及商人書之研究》,台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
曾紀澤,《曾紀澤日記》,長沙:岳麓書社,1998年。
劉佛丁.李一翔.張東剛.王玉茹,《中國文化通志.制度文化典—工商制度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
鄭天挺,《清史》,台北:雲龍出版社,1998年11月。
余麗芬,《胡雪巖與經營文化》,上海:世界圖書出版社,1998年11月。
丁長清,《中國古代市場與貿易》,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99年2月。
高陽,《胡雪巖》(上),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年12月。
王兆祥、劉文智,《中國古代商人》,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99年2月。
孫占元,《左宗棠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3月。
馮爾康,《清史史料學》,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2001年8月。
嚴中平主編,《中國近代經濟史》(上、下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
范勇,《中國商幫興衰史》,台北:漢湘文化事業公司,2001年12月。
左煥奎,《開發大西北先驅-左宗棠》,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張海英,《明清江南商品流通與市場體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1月。
馮爾康、常建華,《清人社會生活》,瀋陽:瀋陽出版社,2002年3月。
(美)K.E.福爾索姆著 劉悅斌等譯,《朋友.客人.同事-晚清的幕府制度》,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5月。
朱英,《近代中國商人與社會》,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
高陽,《胡雪巖》(中),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2年11月。
王爾敏,《明清時代庶民文化生活》,長沙:岳麓書社,2002年10月。
任恒俊,《晚清官場規則研究》,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年8月。
郭漢民,《晚清社會思潮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9月。
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晚清民國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
孔令紀等主編,《中國歷代官制》,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3月。
李喬,《清代官場圖記》,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4月。
朱萬曙、謝欣著,《徽商精神》,合肥:合肥工業大學,2005年5月。
(四)影視藝術專著(依出版時間順序排列)
方寸,《戲劇編寫法》,台北:東大圖書出版社,1995年2月。
倪祥保,《影視藝術鑒賞基礎》,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1998年9月。
高陽,《胡雪巖》(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2年8月。
蔡琰,《電視劇:戲劇傳播的敘事理論》,台北:三民書局,2000年5月。
趙鳳翔、吳煒華、薛華編著,《電視藝術文化學》,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2年1月。
曾慶瑞,《守望電視劇的精神家園》,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年3月。
倪祥保主編,《影視藝術概論》,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2年9月。
韓偉岳,《影視學基礎》,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2年9月。
胡智鋒,《電視美學大綱》,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年1月。
(美)理查德.A.布魯姆著、徐璞譯,《電視與銀幕寫作:從創意到簽約》,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年7月。
姚扣根,《電視劇寫作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0月。
陳衛平,《影視藝術欣賞與批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0月。
胡智鋒主編,《影視文化前沿--”轉形期”大眾審美文化透視》(上、下),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4年1月。
高陽,《紅頂商人》,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2年9月。
苗棣、王昕主編,《大眾文化與審美--電視藝術論》,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4年1月。
周湧主編,《影像記憶--當代影視文化現象研究》,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4年1月。
張華,《電視劇的投資與營銷》,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4年1月。
陳曉春,《電視劇理論與創作技巧》,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6月。
吳貽弓、李亦中主編,《影視藝術鑒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6月。
胡智鋒,《電視傳播藝術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
沈義貞,《影視批評學導論》,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4年12月。
劉曄原,《電視劇藝術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2月。
周湧,《影視劇作藝術》,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
二、期刊論文
高陽,《燈火樓台》(上),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年12月。
(一)「胡雪巖」期刊論文(依出版時間順序排列)
李瑟,〈清朝商業奇才-胡雪巖〉,台北:《天下雜誌》,1982年8月。
金美秀整理,〈歷史小說裡的中國商人-讀高陽的「紅頂商人」〉,台北:《文藝月刊》,第212期,1987年2月。
李中華,〈試論胡雪巖形象的文化蘊涵〉,《通俗文學評論》,1995年第4卷。
馬敏,〈另一種歷史-高陽《胡雪巖全傳讀後》〉,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1月。
黨鴻樞,〈論「紅頂商人」胡雪巖〉,蘭州:《社科縱橫》,1997年第2期。
陳遼,〈高陽對胡雪巖的歷史定位和藝術創造––讀《胡雪巖全傳》〉,福州:《福建論壇》(文史哲版),1997年5月。
楊新敏,〈敘事策略與話語精神-高陽小說《胡雪巖全傳》與電視劇《胡雪巖》比較談〉,北京:《中國電視》,1997年11月。
何鑫渠,〈胡雪巖與胡慶餘堂〉,《醫古文知識》,1999年1月。
李濤,〈經商應知胡雪巖-訪著名導演金韜〉,《中國商貿》,2000年6月。
高陽,《燈火樓台》(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年12月。
鄭雲山,〈史說「紅頂商人」,探究經營文化-評《胡雪巖與經營文化》〉,《中國文化月刊》,第246期,2000年9月。
潘峰,〈姚雪垠與高陽的歷史小說之比較〉,《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5期。
梁曉艷,〈紅頂商人胡雪巖與他的宅邸〉,《浙江檔案》,2001年6月。
林青,〈從胡雪巖到柯帕烏、溫賴特錢商家族-《胡雪巖全傳》與世界文學名著典型人物的比較研究〉,《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1期。
王昕、付建舟,〈論《胡雪巖全傳》多重交錯的主題模式〉,《江漢論壇》,2005年5月。
(二)文學理論與小說研究期刊論文(依出版時間順序排列)
高陽,〈歷史.小說.歷史小說--寫在「李娃」前面〉,《李娃》,台北:皇冠出版社,1965年。
桂文亞,〈歷史與小說-高陽先生訪問記〉,《聯合報》,1977年12月20日,第12版。
蔡詩萍等,〈文學良心與市場流行〉,《文訊》,第26期,1986年10月。
鄭林鐘,〈商戰小說:一種新的類型〉,《文訊》,第26期,1986年10月。
鍾源、瀛泳,《胡雪巖》(上),台北:教育之友文化事業公司,2001年1月。
賴芳伶,〈論晚清商界小說的實質意義與價值〉,《幼獅學誌》,1986年10月,第19卷第2 期。
高陽,〈前瞻人生/回觀歷史〉,《張老師月刊》第108期,1986年12月。
鄧韶玉,〈試論晚清小說家的近代意識〉,《齊魯學刊》,1987年第6期。
劉堡,〈晚清譴責小說鬧劇色彩當議〉,《西北民族學院學報》,1989年第2期。
高陽,〈我寫歷史小說的心路歷程〉,《聯合報》,1992年6月7日,第25版。
李瑞騰,〈高陽傳略〉,《聯合報》,1992年6月7日,第25版。
平鑫濤,〈老編談老友〉,《民生報》,1992年6月7日,第14版。
梅新,〈高陽故事寫不完〉,《中央日報》,1992年6月8日,第11版。
謝海濤,〈高陽與中華日報〉,《中華日報》,1992年6月27日,第11版。
楊子怡,〈古典小說中商人形象與商人精神〉,《嘉應大學學報》,1994第3期。
鍾源、瀛泳,《胡雪巖》(中),台北:教育之友文化事業公司,2001年3月。
黨鴻樞,〈高陽歷史小說綜論〉,《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7月第31卷第4期。
江少川,〈高陽的歷史小說世界〉,《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6期。
張云、杜志軍,〈論近代狹邪小說的思想傾向〉,《河北學刊》,1996年4月。
曉帆,〈首屆「全國高陽學術研討會」綜述〉,《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1月。
江少川,〈高陽歷史小說的悲劇意識〉,《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6卷第1期,1997年1月。
楊東銘、陳文濱,〈透視歷史世俗化現象〉,《南昌職業技術師範學院學報》,1997年第2期。
劉明銀,〈追憶與膜拜--對近年傳記文學的多維審視〉,《當代文壇》,1997年2月。
方忠,〈論高陽小說的文化精神和現代意識〉,《世界華文文學論壇》,1997年4月。
羅嘉慧,〈試論近代商品經濟演化與近代小說的繁榮〉,《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4期。
李喬,〈讀《南亭筆記》記〉,《前線》,2000年第3期。
鍾源、瀛泳,《胡雪巖》(下),台北:教育之友文化事業公司,2001年3月。
韓希明,〈敘商海沉浮 見世情冷暖--試論《聊齋誌異》、《閱微草堂筆記》商人形象之異同〉,《明清小說研究》,2002年第2期。
唐宏峰,〈晚清文學中的變化力量〉,《江蘇社會科學》,2003年第2期。
楊建華,〈當代歷史小說的民間情懷〉,《當代文壇》,2004年第2期。
侯運華,〈晚清狹邪小說的獨特內蘊〉,《洛陽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第6期。
楊昌江,〈中國近代小說中的”污濁現象”〉,《湖北教育學院學報》,第22卷第4期,2005年7月。
(三)相關歷史社會研究期刊論文(依出版時間順序排列)
〈杭州胡慶餘堂企業史〉,出自: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浙江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浙江文史資料選輯》第3集,美國 Virginia : 中國研究中心,據浙江1962-90年印行本影印。
黃萍蓀原作、王遂今補充,〈”紅頂商人”胡光墉(雪巖)興衰史〉,出自: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浙江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浙江文史資料選輯》第32輯,美國 Virginia : 中國研究中心, 據浙江1962-90年印行本影印。
上海《申報》影印本,上海:上海書店影印,1983年7月印刷。
〈貸國債說〉光緒四年(1878年)7月23日。
(二)文學理論與小說研究專著(依出版時間順序排列)
    〈侯向拜客〉光緒九年(1883年)10月23日。
〈論滬市衰象〉光緒九年(1883年)11月7日。
〈侯向拜客〉光緒十年(1884年)1月30日。
華而實,〈胡雪巖、渠本翹比較觀-在抵制洋商、挽回利權的同一參照系中〉,中國商業學會編《貨殖-商業與市場研究》第一輯,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5年。
(四)影視藝術期刊論文(依出版時間順序排列)
潘家慶、許傳陽,〈大陸電視劇發展初探〉,《廣播與電視》,1992年7月創刊號。
陳曉云,〈論影視文化的神話特性〉,《浙江廣播電視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9年第4期。
王黑特,〈電視劇《大宅門》白景琦形象文化解讀〉,《當代電影》,2002年第2期。
華麗,〈當代電視文摘選登〉,《當代電視》,2002年第12期。
施永秀,〈流行文化中的文學〉,《探求》,2003年第1期。
孔另境,《中國小說史料》,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57年11月。
趙振宇、何楣,〈試論大眾傳播發展與圖書出版〉,《編輯學刊》,2003年第4期。
周怡、劉薇,〈”影視小說”現象分析〉,《當代文壇》,2004年第2期。
劉雄平,〈技術、政治、人的現代化的必然產物--大眾文學由邊緣趨向中心的原因〉,《當代文壇》,2004年第2期。
郭培筠,〈歷史的影像化書寫--評近年來影視歷史劇的創作〉,《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2期。
楊曉琳,〈文學的尷尬與小說的出路〉,《小說評論》,2004年第5期。
易取遠,〈影視作品對小說內容改編的特點〉,《湖南大眾傳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4卷第3期,2004年7月。
董天策,〈以電視娛樂文化作為研究範疇與視域〉,《新聞與傳播研究》,第12卷第2期,2005年4月。
李哲明,〈從歷史劇到古裝戲〉,《中國電視》,2005年第5期。
胡智鋒、史慧、劉相娟、顧亞奇、王陽、王麗麗,〈2004年中國電視藝術研究新著综論〉,《影視藝術》,2005年第6期。
李力,〈消費歷史:歷史題材電視劇的文化批判〉,《影視藝術》,2005年第6期
陳幸蕙,《「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2年。
王昕,〈中國歷史題材電視劇的類型與美學精神〉,《影視藝術》,2005年第6期。
楊新敏,〈歷史題材與藝術創作〉,《中國電視》,2005年第7期。
董紅言,〈歷史劇的熱鬧與尷尬〉,《中國電視》,2005年第7期。
三、學位論文(依出版時間順序排列)
林慧君,《晚清小說中所反映的中國商業界》,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高若蘭,《高陽歷史小說<<胡雪巖三部曲>>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
陳蕙如,《高陽清代歷史小說研究》,台北:私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所博士論文,2001年。
曹靜如,《文化遺民的興寄與懷抱-高陽歷史小說研究》,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劉秀美,《台灣通俗小說研究(一九四九至一九九九)》,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楊國明,《晚清小說與近代商業社會》,上海: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古籍所博士,2003年。
賈文昭、徐召勛,《中國古典小說藝術欣賞》,台北:里仁書局,1983年3月。
張秋蘋,《歷史與小說的完美融合》,福州:福建師範大學文學碩士,2004年。
四、電子文獻(依作者姓氏筆劃/網站首字筆劃排序)
王學鈞,〈清末小說家〉,〈清末小說研究網〉:
http://www.biwa.ne.jp/~tarumoto/k7203.html
古生,〈《九尾狐》校點後記〉,〈百花文藝網〉:
http://www.bhpubl.com.cn/xs143.htm
曲彥斌,〈不可「驕奢淫靡,忘乎所以」-觀「紅頂商人」胡雪巖故居及朱鎔基題辭隨想〉,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3月25日: http://www.cass.net.cn/webnew/file/2004032513421.html
高念華,〈關於中國古建築的修復問題〉,〈長城文化網〉:http://www.meet-greatwall.org/baohu/wen/gjxf.htm
袁亞平,〈胡雪巖故居尋覓〉,《人民日報海外版》,2002年07月22日第八版,http://book.people.com.cn/big5/paper20/47/class002000001/hwz214197.htm
陳興,〈以德經商,以儒治商—著名劇作家鍾源談《錢王》〉,〈中華讀書網-2002年2月1日〉:
林明德編,《晚清小說研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3月。
http://www.cReader.com
陳熙涵,〈莫言:小說影視莫捆綁〉,〈北國看書-2006年1月17日〉:http://read.lnd.com.cn/read/popularity/200601/2279020060117.htm
楊甯舒,〈題材熱門創作迅速 情節俗套語言粗糙〉,〈黑龍江日報報業集團〉:
http://www.hljdaily.com.cn/gb/content/2005-05/27/content_290173.htm
劉薇,〈“影視小說”的評說——關於影視劇改編小說之現象的分析〉,〈山東大學/威海分校報〉:
http://www.xinwen.wh.sdu.edu.cn/xiaobao/104/4_2.htm
〈名人網站/文化藝術作家/瀛泳〉:
http://www.mingren.com/detail.asp?id=142
〈國家圖書館/「當代文學史料影像全文系統」資料庫〉:
http://lit.ncl.edu.tw
古繼堂,《台灣小說發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7月。
〈新浪BLOG/鍾源鬼斧屋〉:
http://blog.sina.com.cn/u/48a4d31f010002d5
〈道明藝舍/訪問報導-胡雪巖〉:http://www.daomingstudio.com/hu%20xie%20yan/perfor_hu%20xie%20yan_news.no1.htm
〈獵商/上海的方言俗語〉:
http://www.lgoods.com/cnsh/cult/folk-04.htm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台北:久大文化公司,1990年5月。
時萌,《晚清小說》,台北:國文天地出版社,1990年。
周啟志等著,《中國通俗小說理論綱要》,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3月。
張愛玲,《海上花落-國語海上花列傳二》,台北:皇冠文學出版社,1992年7月。
張寶琴主編,《高陽小說研究》,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3年7月。
高陽,《清朝的皇帝》(下),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93年3月。
賴芳伶,《清末小說與社會政治變遷-(1895-1911)》,台北:大安出版社,1994年9月。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年。
黃錦珠,《晚清時期小說觀念之轉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2月。
陳文新,《中國筆記小說史》,台北:志一出版社,1995年3月。
黃清泉、蔣松源、譚邦和,《明清小說的藝術世界》,台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1995年5月。
江澄格,《歷史小說巨擘高陽》,台北:三思堂文化事業公司,1995年6月。
張愛玲,《海上花開-國語海上花列傳一》,台北:皇冠文學出版社,1995年10月。
寧宗一主編,《中國小說學通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
阿英,《晚清小說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11月。
陳平原,《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陳平原,《小說史:理論與實踐》,台北:淑馨出版社,1998年10月。
劉炳澤、王春桂,《中國通俗小說概論》,台北:志一出版社,1998年2月。
林青,《高陽的歷史風雲》,台北:知書房出版社,1998年2月。
湯哲聲,《中國現代通俗小說流變史》,重慶:重慶出版社,(未註明出版年月,序寫於1998年9月)。
江少川主編,《解讀八面人生--評高陽歷史小說》,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9年2月。
王恒展,《中國小說發展史概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
康來新,《晚清小說理論研究》,台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11 月。
魯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中國小說史略及其他》,台北:里仁書局,2000年。
范伯群主編,《中國近現代通俗文學史》全二冊,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年。
朱棟霖等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史:1917-1997》,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張華,《中國現代通俗小說流變》,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0年1月。
武潤婷,《中國近代小說演變史》,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
林薇,《清代小說論稿》,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11月。
李修生、趙義山主編,《中國分體文學史》(小說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7月。
王臻中主編,《文學學原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
劉秀美,《五十年來的台灣通俗小說》,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11月。
E.M.佛斯特著 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2002年1月。
吳秀明,《轉型時期的中國當代文學思潮》,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年5月。
王德威,《想像中國的方法:歷史.小說.敘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9月。
王德威著、宋偉杰譯,《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台北:麥田,2003年8月。
謝桃坊,《中國市民文學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
陳霖,《文學空間的裂變與轉型-大眾傳播與20世紀90年代中國大陸文學》,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4年5月。
邱紹雄,《中國商賈小說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8月。
黃書泉,《文學轉型與小說嬗變》,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
卲毅平,《中國文學中的商人世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
(三)文獻史料與歷史社會研究專著(依出版時間順序排列)
段光清,《鏡湖自撰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浙江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浙江文史資料選輯》,美國 Virginia : 中國研究中心,據浙江1962-90年印行本影印。
左宗棠,《左文襄公全集》(1-6冊),台北:文海出版社,1964年1月。
徐一士,《一士類稿.一士談薈》,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
費行簡,《近代名人小傳》,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劉體智撰、沈雲龍主編,《異辭錄》,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
裘毓麟,《清代軼聞》,台北:華文書局,1969年。
嚴正鈞編纂,《左文襄公年譜》(上、下),台北:廣文書局,1971年。
龔嘉鐫修、李榕纂,《浙江省杭州府志》(八),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12月。
王宏志,《左宗棠平西北回亂糧餉之籌畫與轉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1977年7月。
李慈銘著、吳語亭編注,《越縵堂國事日記》(第六冊),台北:文海出版社,1978年影印本。
汪康年,《莊諧選錄》,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8年。
蔡可園,《清代七百名人傳》(中),台北:廣文書局,1978年7月。
昭槤,《嘯亭雜錄》,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鄭逸梅,《南社叢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2月。
歐陽昱,《見聞瑣錄》,長沙:岳麓書社,1982年。
徐和雍、鄭雲山、趙世培合著,《浙江近代史》,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
鄧之誠,《中華二千年史》卷五下(第二分冊),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趙爾巽等,《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傅衣凌,《明清時代商人與商業資本》,台北:谷風出版社,1986年。
童書葉,《中國手工業商業發展史》,台北:木鐸出版社,1986年。
清代實錄館纂修,《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影印,1987年。
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台北:聯經出版社,1987年。
徐映璞,《兩浙史事叢稿》,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
左宗棠著、左孝同編,《左文襄公尺牘》,台北:廣文書局,1989年。
任光亮、朱仲岳編,《左宗棠未刊書牘》,長沙:岳麓書社,1989年。
張國輝,《晚清錢莊和票號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徐泰來,《中國近代史記.財政金融志》中冊,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夏秀流主編,《中國歷代官制辭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年6月。
宓汝成,《中國近代企業的開拓者》,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1年。
吳慧,《中國古代商業》,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94年7月。
陳玉堂編著,《中國近現代人物名號大辭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年。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
89912022
9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899120222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115 BHTML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