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1103
題名: 21世紀中國對泰國之文化軟權力研究:以孔子學院為例
China’s cultural soft power towards Thailand in the 21st century : a case study of Confucius Institute
作者: 林漢發
Olan Sumananusorn
貢獻者: 邱坤玄
Chiu, Kun-Shuan
林漢發
Olan Sumananusorn
關鍵詞: 軟權力
文化軟權力
孔子學院
中泰關係
日期: 2010
上傳時間: 29-九月-2011
摘要: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及經濟全球化和國際政治的影響,使中國國際地位不斷提升,舉凡中國國內政治以及對外政策皆受到世界的關注。尤其在於文化與外交的關係越來越受到各界的關注,文化外交日益躍升為各國外交舞台的重要地位。而文化外交最大的特點就是具有高度的「和平性」。當前中國外交最顯著的特點是不斷強調和輸出一種和平導向的發展策略,並以積極的「文化」作為外交的手段,以謀求一個更利己的國際環境,同時也有助於宣傳中國和平發展的主張和凸顯本身的國際和平形象,進而能藉此逐漸消除有關中國威脅論的說法。因此中國在海外辦孔子學院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消除這種懷疑,多建立一些溝通和了解,並使國外對中國的語言、文化和歷史感興趣,有利於人們了解中國和全球化的發展。\r\n\r\n本文將嘗試從「軟權力」的角度來分析和探討當代中國與泰國關係。透過泰國的「孔子學院」與中泰教育合作的實況,作為中國運用「軟權力」的外交政策之例子,以上的探討希望更瞭解中國與泰國建交以來的外交關係和未來展望,此為在值得關注和探討的話題。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一、專書
21世紀經濟報道編著,中國世紀 : 新的開始和機遇(China century)。香港 : 牛津大學,2004年。
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院編著,國際體系與中國的軟力量。北京:時事出版社,2006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主編,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中共硏究雜誌社、中共年報編輯委員會,2006年中共年報。臺北:中共硏究雜誌社,2006年。
中共硏究雜誌社、中共年報編輯委員會,2007年中共年報。臺北:中共硏究雜誌社,2007年。
中共硏究雜誌社、中共年報編輯委員會,2008年中共年報。臺北:中共硏究雜誌社,2008年。
王志民等著,東亞區域經濟合作的政治因素及中國的對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9年。
王逸舟主編,中國對外關係轉型30年。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
王鳴鳴,外交政策分析︰理論與方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陳鴻瑜,「西元初期至第七世紀環馬來半島港市國家、文明和航線之發展」,政大歷史學報(臺北),第28期(2007年11月),頁131-188。
彭新良,「外交學研究中的一個新領域——關於文化外交的幾點思考」,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寧波),第19卷第4期(2006年),頁59-64。
黃瑞真,「20世紀50年代中期泰中關係從緊張走向緩和的原因」,東南亞研究(廣州),2008年第6期,頁62-70。
楊昊,「從避戰到趨合:東協安全共同體的建構理路」, 亞太研究論壇(臺北),第42期(2008年),頁120-157。
楊昊,「新憲章規範下的東協區域主義:回顧與展望」,臺灣東南亞學刊(臺北), 第5卷第1期(2008年) ,頁147-179。
趙光勇,「泰國外交政策的演變」,紅河學院學報(雲南),第4卷第3期,2006年6月,頁13-15。
趙麗霞,「江澤民先進文化建設思想淺析」,中共雲南省委黨校學報(雲南),第8卷第2期(2007年4月),頁27-29。
劉振廷、吳翊菁,「全球競學中文泰國訂為第一外語」,亞洲週刊,2006年1月29日,頁32-34。
蔡東杰、洪銘德,「美中兩國在東南亞地區的軟實力構築與競爭」,遠景基金會季刊(臺北),第10卷第1期(2009年),頁 47。
蔡增家,「冷戰後中共對東協的外交政策」,中國大陸研究(臺北),第41卷第9期(1998年9月),頁71-82。
巨克毅主編,當前全球戰略發展的新視野,臺北:鼎茂出版社,2007年。
盧連偉,「從孔子學院看漢語和中國教育的國際化認同」,管子學刊,第4期(2008年),頁77-79。
閻學通,「中國的新安全觀與安全合作構想」,現代國際關係,第11期(1997年), 頁28-32。
閻學通,「中國軟實力有待提高」,中國與世界觀察(北京),2006年1期,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7/200702/15795.html
聶映玉,「孔子學院概述」,上海教育科研(上海),第3期(2008年),頁35-38。
龐中英,「國際關係中的軟力量及其它-評美國學者約瑟夫奈的『注定領導』」,戰略與管理(北京),1997年2期,頁49-51。
羅石圃,「中共向東協伸展勢力的評估」,問題與研究(臺北),第17卷第11期(1978年),頁54-61。
關士杰,「國際文化交流與外交」,國際政治研究(北京),第3期(2000年),頁127~128。
三、碩博士論文
黃德源,「中共『軟實力』戰略之根基及其建構」,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硏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楊明玉(Tongtagorn, Chanokphorn),「泰國與東協關係之硏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硏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朱振明,泰國‧獨特的君主立憲制國家。香港:香港成都大學出版社,2006年。
吳姿慧,「冷戰後中國對東協運用軟權力 : 外交政策因素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硏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劉靜玫,「當前中國文化軟權力的形塑與運用」,國立政治大學國家安全與大陸硏究碩士在職專班(2009年)。
葉素萍,「中國軟權力的運用:從文化外交層面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國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廖書賢,「泰國對中國外交政策之硏究(1975年-1999年)」,國立曁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硏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繆開金,「中國文化外交研究」,中共中央黨校博士論文(2006年)。
歐陽群,「胡錦濤時期的文化外交政策硏究」, 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硏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四、研討會論文
李耀武,「泰國高等教育發展現況及泰生來臺留、遊學產業拓展試探」,發表於「98年度泰國高等教育暨外國學生招收策略研討會」(台北:財團法人高等教育國際合作基金會主辦,2009年11月27日。)
邱坤玄,「當前中共加強『軟實力』建設問題之研析」,發表於「中共—崛起的文化強權」 和平論壇時事座談會(臺北:中華歐亞基金會主辦,2005年11月14日)。
邱坤玄、張登及。「國際關係理論與中共外交研究的對話:台灣學界的分析」。發表於 「政治大學東亞所四十週年所慶學術研討會」(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所主辦,2008年12月26日)。
朱榮智等合著,實用華語文教學槪論。臺北:新學林,2009年。
張登及,「『軟權力』概念在國際關係理論中的發展試析:以冷戰後的中國為案例」。 發表於第一屆中華民國國際關係學會年會學術演討會(臺北:台灣大學主辦,2008年5月10日)。
楊昊,「中國與東協的政經發展:區域主義」,發表於「東亞政經論壇:中國與東協的新政治經濟」會議(台南:成功大學政治系主辦,2009年10月23日)。
楊昊,「東協社會文化體的藍圖、進程與挑戰」,發表於「2009年臺灣的東南亞區域研究年會」之「邁向共同體時代的新東協及其新挑戰圓桌論壇」(臺北:中央研究院主辦,2009年4月25日)。
陳鴻瑜,「東南亞會成為中國文化霸權下的俘虜嗎?」發表於「中共—崛起的文化強權」和平論壇時事座談會(臺北:中華歐亞基金會主辦,2005年11月14日)。
五、報紙雜誌
林碧炤,「以軟性力量,開創兩岸新局」,中國時報(台北),2004年5月12日,版A15。
何福祥,「泰國華文教育若干問題」(สารพันปญหาการเรียนภาษาจีนในไทย),Kom Chad Luek日報 (曼谷),2004年8月13日,頁8。
六、網路資源
「『十大國際友人』網絡評選結果揭曉」,國際在線網,2009年10月12日,http://gb.cri.cn/27824/2009/10/12/1545s2644472.htm。檢索日期,2009年12月18日。
「2009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的335353億元比上年增長 8.7%」,中國政府網,2010年01月21日,http://www.gov.cn/wszb/zhibo367/content_1516177.htm。檢索日期,2009年12月10日。
江澤民著,江澤民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010年首批中國漢語教師志願者抵達泰國任教」,廣西新聞網,2010年6月15日,http://news.gxnews.com.cn/staticpages/20100615/newgx4c1721d1-3028935.shtml。檢索日期,2010年7月2日。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泰國外交部網站,2009年9月,http://www.mfa.go.th/web/479.php?id=63。檢索日期,2010年8月5日。
「十七大代表于幼軍: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中國政府網,2007年10月18日,http://www.gov.cn/gzdt/2007-10/18/content_779007.htm。檢索日期,2010年5月8日。
「十七大代表于幼軍: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星島環球網,2007年4月9日,http://www.stnn.cc/china/200704/t20070409_509703.html。檢索日期,2010年5月8日。
「三個代表」,中國共產黨新聞網,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71/4527680.html。檢索日期,2010年5月5日。
「千名赴泰漢語教學志願者平安回國」,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線上網站,2010年3月18日,http://gb.cri.cn/27824/2010/03/18/3785s2788658.htm。檢索日期,2010年7月3日。
「中心簡介」,中國國際文化傳播中心網站,http://www.ciccc.org.cn/aboutus.aspx。檢索日期,2010年5月21。
「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外聯局網站, http://www.chinaculture.org/gb/cn_jgyt/2004-06/28/content_59225.htm。檢索日期,2010年5月20。
「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若干意見」,新華網,2006年1月12日,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1/12/content_4044535.htm。檢索日期,2009年12月8日。
「中宣部長促豐富傳播手段提升文化軟實力」,星島環球網,2007年4月9日,http://www.stnn.cc/china/200704/t20070409_509703.html。檢索日期,2010年5月8日。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著,中國研究導論。臺北 : 陸委會,2007年。
「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簡介」,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網站, http://www.cpaffc.org.cn/jbqk/index.php。檢索日期,2010年5月20。
「中國已在87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280多所孔子學院」,中央政府門戶網,2009年10月30日,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jrzg/200910/30/content_1452766.htm。檢索日期,2009年12月18日。
「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新華網,1999年9月12日,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0/content_697173.htm。檢索日期,2010年5月5日。
「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新華網,2005年1月16日,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1/16/content_2467733.htm。檢索日期,2009年5月5日。
「中國同泰國的關係」,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2010年5月。 http://www.mfa.gov.cn/chn/pds/gjhdq/gj/yz/1206_30/sbgx。檢索日期,2010年8月2日。
「中國同泰國的關係」,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2010年5月。 http://www.mfa.gov.cn/chn/pds/gjhdq/gj/yz/1206_30/sbgx。檢索日期,2010年8月10。
「中國在泰漢語教師志願者創人新高1214」,中國新聞網,2010年6月14日,http://www.chinanews.com.cn/hr/news/2010/06-14/2344820.shtml。檢索日期,2010年7月2日。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網,2006年3月13日, http://www.scio.gov.cn/xwbjs/xwbjs/200905/t306817.htm。檢索日期,2010年5月15。
「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簡介」, 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網站, http://www.cicec.org.cn/zhongxinjianjie.html。檢索日期,2010年5月20。
「中國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介紹」,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網站, http://www.moe.gov.cn/edoas/website18/28/info11828.htm。檢索日期,2010年5月15。
余定邦、陳樹森著,中泰關係史。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協會介紹」,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外聯局網站, http://www.chinaculture.org/gb/cn_whxh/2008-08/20/content_110209.htm。檢索日期,2010年5月20。
「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外聯局網站, http://www.chinaculture.org/gb/cn_jgyt/2004-08/03/content_57599.htm。檢索日期,2010年5月21。
「中國漢教志願者在泰任教達1214人」,泰國世界日報新聞網,2010年6月15日, http://www.udnbkk.com/article/2010/0615/article_69684.html。檢索日期,2010年7月3日。
「中國與泰國聯合公報」,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2001年8月29。http://www.mfa.gov.cn/chn/pds/gjhdq/gj/yz/1206_30/1207/t5960.htm。檢索日期,2010年8月25。
「中國需要軟實力」,新華網,2004年6月7日,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04-06/07/content_1512641.htm。檢索日期,2009年12月8日。
「中國駐泰大使朱大演講:學習中文感知中國」,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2010年2月3日, http://www.edu.cn/dong_tai_421/20100203/t20100203_447442.shtml。檢索日期,2010年4月13日。
「中華文化聯誼會簡介」,中國文化網, http://www.chinaculture.org/gb/cn_focus/2005-11/22/content_76216.htm。檢索日期,2010年5月21。
「孔子課堂落戶泰國玫瑰園中學」,中國中央電視台網站,2009年3月18日,http://news.cctv.com/world/20090318/100386.shtml。檢索日期,2010年7月15日。
「孔子課堂落戶泰國暖武裏府」,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線上網站,2009年7月30日,http://big5.cri.cn/gate/big5/gb1.cri.cn/27824/2009/07/30/3245s2578357.htm。檢索日期,2010年5月8日。
「孔子學院中方資金管理辦法」,孔子學院網,2006年11月20日,http://www.kzxy.com.cn/Article/ArticleShow.asp?ArticleID=344。檢索日期,2010年1月20日。
吳榮鎮,當代中國大路教育法與判例。臺北:心理出版社,2006年。
「孔子學院章程」,國家漢辦網站,http://www.hanban.edu.cn/node_7537.htm。檢索日期,2010年1月10日。
「文化部對外文化聯絡局(港澳台文化事務司)」,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網站, http://www.ccnt.gov.cn/xxfb/jgsz/bjg/200504/t20050407_4766.html。檢索日期,2010年5月15。
「世界『漢語熱』背後的隱憂:漢語推廣現本末倒置」,中國新聞網,2009年10月22日,http://www.cns.hk:89/hwjy/news/2009/10-22/1924161.shtml。檢索日期,2009年12月28日。
「外交部長楊潔篪在日內瓦外交與國際關係學院演講」,中國政府網,2009年8月13日,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gzdt/2009-08/13/content_1391396.htm。檢索日期,2010年5月9日。
「外國漢語教師獎學金項目介紹」,中國教育部網,http://www.moe.gov.cn/edoas/website18/05/info1263263791122405.htm。檢索日期,2010年7月3日。
「全球學習漢語人數逾4000萬」,新華網,2009年3月13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yn.xinhua.org/newscenter/2009-03/13/content_15942503.htm。檢索日期,2009年12月18日。
「朱大孔子學院舉行新年座談會」,泰國世界日報新聞網,2008年1月5日,http://www.udnbkk.com/article/2008/0105/article_29101.html。檢索日期,2010年7月12日。
「江澤民主席在日內瓦裁軍談判會議上的講話(1999年3月)」,新華網,1999年3月,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10/content_685655.htm。檢索日期,2010年8月1日。
「局情概覽」,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網站,http://www.cipg.org.cn/jjgl。檢索日期,2010年5月16。
「改革開放30年中國文化建設回顧」,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09年2月6日。 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7/49165/8763185.html。檢索日期,2010年5月9
呂必松,語言教學與對外和語教學。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年。
「亞洲地區孔子學院2010年聯席會議舉辦,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參會談漢語學習心得」,中國漢辦網,2010年7月2日,http://www.hanban.edu.cn/article/2010-07/02/content_153938.htm。檢索日期,2010年7月16日。
「和平、發展、合作──李肇星外長談新時期中國外交的旗幟」,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2005年8月22日,http://www.mfa.gov.cn/chn/gxh/zlb/ldzyjh/t208030.htm。檢索日期,2010年5月9日。
「東盟國家與中國的教育交流合作日趨升溫」,新華網,2009年8月9日,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9-08/09/content_11851656.htm。檢索日期,2010年3月25日。
「南海各方行為宣言」,中國外交部網站,http://www1.fmprc.gov.cn/chn/pds/ziliao/1179/t4553.htm。 檢索日期,2010年8月5日。
「政府對於促進漢語教學政策」,泰國教育部網,2009年10月31日, http://www.moe.go.th/websm/2009/oct/406.html。檢索日期,2010年5月8日。
「背景資料:海外孔子學院概況」,新華網,2006年4月29日,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6-04/29/content_4491339.htm。檢索日期,2009年12月8日。
「胡錦濤:中國將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新華網,2007年10月24日,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_3.htm。檢索日期,2010年5月9日。
「胡錦濤在上合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六次會議上的講話(全文)」,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2006年6月15日,http://www.mfa.gov.cn/chn/gxh/zlb/ldzyjh/t258102.htm。檢索日期,2010年8月1日。
「胡錦濤在聯合國成立60週年首腦會議上的講話(全文)」,中華人民共和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網站,2005年9月16日,http://www.china-un.org/chn/zt/snh60/t212365.htm。檢索日期,2010年8月1日。
「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上的報告」,人民網,2007年10月24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BIG5/8198/6429190.html。檢索日期,2009年7月12日。
宋鎮照、陳欣之主編,變遷中的東南亞區域整合 : 過程、挑戰與發展。臺北:五南,2007年。
「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上的報告」,人民網,2007年10月24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BIG5/8198/6429194.html。檢索日期,2009年7月12日。
「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上的報告」,人民網,2007年10月24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BIG5/8198/6429194.html。檢索日期,2010年5月7日。
「首屆泰北漢教學術研討會成功舉辦」,泰國世界日報網,2010年7月13日, http://www.udnbkk.com/article/2010/0713/article_70835.html。檢索日期,2010年7月25日。
「泰『明滿杯』中小學生中文演講才藝大賽成功舉辦」,中國新聞網,2010年6月28日,http://www.chinanews.com.cn/hwjy/news/2010/06-28/2368052.shtml。檢索日期,2010年7月15日。
「泰孔子學院/課堂召開年度總結會」,泰國世界日報新聞網,2010年1月21日,http://www.udnbkk.com/article/2010/0121/article_63671.html。檢索日期,2010年7月12日。
「泰孔子學院/課堂召開年度總結會」,泰國世界日報新聞網,2010年1月21日,http://www.udnbkk.com/article/2010/0121/article_63671.html。檢索日期,2010年7月12日。
「泰孔子學院/課堂召開年度總結會」,泰國世界日報網,2010年1月21日, http://www.udnbkk.com/article/2010/0121/article_63671.html。檢索日期,2010年3月25日。
「泰孔子學院/課堂召開年度總結會」,泰國世界日報網,2010年1月21日,http://www.udnbkk.com/article/2010/0121/article_63671.html。檢索日期,2010年7月2日。
「泰國孔子學院慶祝新中國六十華誕活動獲好評」,人民網,2009年10月3日,http://culture.people.com.cn/BIG5/22226/69556/177071/10582993.html。檢索日期,2010年4月8日。
「泰國王室辦學漢語」,泰國世界日報網,2008年1月29日, http://www.udnbkk.com/bbs/viewthread.php?tid=2396&extra=page%3D30。檢索日期,2010年2月18日。
宋鎮照著,東南亞區域硏究與政治經濟學 : 現狀、議題、發展與硏究方法。臺北:海峽學術出版,2007年。
「泰國教育部長參觀普吉中學孔子課堂」,中國新聞網,2010年7月9日, http://www.chinanews.com.cn/hr/2010/07-09/2393641.shtml。檢索日期,2010年7月15日。
「泰國農大孔子學院昨揭牌」,泰國世界日報新聞網,2008年7月8日, http://www.udnbkk.com/article/2008/0708/article_38683.html。檢索日期,2010年7月15日。
「泰國農業大學孔子學院隆重舉行揭牌儀式」,中國-東盟教育交流信息網,2009年2月19日,http://210.40.3.82/zh_CN/2/25/read/183;jsessionid=BE21200D40857B93891005166D3126BC。檢索日期,2010年7月10日。
「泰國羅勇中學孔子課堂舉行揭牌儀式」,華語廣播網,2009年7月29日,http://www.hanban.edu.cn/kzxy_list2.php?page=0&country=TH&table1=asia。檢索日期,2009年12月18日。
「海外漢語學習者超3千萬 2500餘所大學在教漢語」,新華網,2005年7月19日,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7/19/content_3239710.htm。檢索日期,2010年3月20日。
「郝平會見泰國教育部部長朱林•拉薩納維詩一行」,中國教育部網,2009年6月25日,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77/info1245922467529777.htm。檢索日期,2010年5月5日。
「曼谷地區漢語教師培訓開學」,泰國世界日報新聞網,2008年6月3日, http://www.udnbkk.com/article/2008/0603/article_36861.html。檢索日期,2010年7月15日。
「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全文)」,新華網,2006年9月13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9/13/content_5087533.htm。檢索日期,2010年5月7日。
「國家漢辦主任:全世界漢語學習人數已超過4000萬」,中國新聞網,2009年3月12日,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09/03-12/1599114.shtml。檢索日期,2009年12月28日。
「國際漢語教師國際志願者計劃:志願者分佈」,全國大學生就業公共服務立體化平台網,http://www.ncss.org.cn。檢索日期,2010年6月15日。
李一平、莊國土主編,冷戰以來的東南亞國際關係。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年。
「張九桓大使在『中國應對世界金融危機和泰國中文教學』研討會上的演講全文」,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泰王國大使館網,2008年10月17日,http://www.chinaembassy.or.th/chn/xwdt/t518381.htm。檢索日期,2010年3月20日。
「清邁孔子學院辦校長華語研修班」,泰國世界日報網,2008年8月22日, http://www.udnbkk.com/article/2008/0822/article_40807.html。檢索日期,2010年3月25日。
「溫家寶鼓勵海外孔子學院教師繼續把中國文化發揚光大」,新華網,2009年2月28日,http://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09-02/28/content_10918617.htm。檢索日期,2009年12月8日。
「賈慶林會見參加『中國緣:十大國際友人』頒獎活動的國際友人」, 國際在線網,2009年12月8日,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big5/gb.cri.cn/27824/2009/12/08/3365s2698675.htm。檢索日期,2009年12月28日。
「對外交流與合作司(港澳台辦公室)主要職責和內設機構」,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對外交流與合作司網站,2008年11月24日, http://www.gapp.gov.cn/cms/html/65/1436/200811/461836.html。檢索日期,2010年5月16。
「對話國家漢辦主任許琳:漢語文化『軟推廣』」,新華網,2008年5月6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05/06/content_8113032.htm。檢索日期,2009年7月12日。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03/23/content_2732356.htm。檢索日期,2010年5月7日。
「漢代的海上絲綢之路」,華夏經緯網,2010年5月27。 http://big5.huaxia.com/zt/zhwh/10-019/1905839.html;
「漢代的海上絲綢之路」,華夏經緯網,2010年5月27。 http://big5.huaxia.com/zt/zhwh/10-019/1905839.html。檢索日期,2010年7月29。
「漢語橋工程簡介」, 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http://www.edu.cn/20050721/3144302.shtml。檢索日期,2009年12月29日。
李其泰,外交學。臺北:正中,1962年。
「學會簡介」,中國人民外交學會網站, http://www.cpifa.org/s/toCpifaSurveyIntroduction.do?channelId=2。檢索日期,2010年5月20。
「歷史沿革」,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網站,http://www.cipg.org.cn/jjgl/lsyg。檢索日期,2010年5月16。
「總局主要職能」,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網站,http://www.sarft.gov.cn/catalogs/zjjg/index.html。檢索日期,2010年5月16。
「舉世中文熱潮 各國紛設孔子學院」,聯合新聞網,2006年2月27日,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28411,檢索日期,2010年1月15日。
「關於孔子學院/孔子學堂」,國家漢辦網,http://www.hanban.org/node_10961.htm。檢索日期,2010年1月8日。
「2009年,來泰的中國觀光客高達77.7萬人次」,Office of Tourism Development, Thailand,http://www.tourism.go.th/2009/upload/tourism/files/2_2jan-dec_2009.pdf。檢索日期,2010年2月20日。
「2009年泰國的旅客數量趨勢」 (แนวโน้มตลาดนักท่องเที่ยวจีนในไทยปี 2552 : ภายใต้ความท้าทายจากภาวะถดถอยของเศรษฐกิจโลก), K-Econ Analysis, Kasikorn Research Center,2009年1月16日。檢索日期,2010年8月10。http://www.kasikornresearch.com/TH/K-Econ%20Analysis/Pages/ViewSummary.aspx?docid=18845。檢索日期,2010年8月10。
Agreement on Investment of the Framework Agreement on Comprehensive Economic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n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Department of Trade in Services of MOFCOM, http://tradeinservices.mofcom.gov.cn/en/b/2009-08-15/76350.shtml
邱坤玄、譚偉恩,「中國『和諧世界』外交政策之研究:國際關係理論的分析」,2010年7月9日, http://tw.myblog.yahoo.com/jw!p1EYV4.AHxVDRuROni3Zy.42/article?mid=322&prev=323&next=321&sc=1。檢索日期,2010年8月2日。
熊義民,「漢使西南洋行程考」,徐聞縣人民政府網站,http://www.xuwen.gov.cn/xl/xllt/xllt198.htm。檢索日期,2010年7月29。
李峰主編,當代中國對外關系概論(1949~1999)。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貳、英文部份
一、專書
Bucken-Knapp, Gregg. Elites, language, and the politics of identity : the Norwegian
case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3.
Feigenbaum, Harvey. Globalization and Cultural Diplomacy. New York: Center for
Art and Culture: Art, Culture & the National Agenda Issue Pater, 2001.
Garver, John W.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1993.
Haacke, Jürgen. ASEAN`s diplomatic and security culture: Origins, development and
李智著,文化外交 : 一種傳播學的觧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prospect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Curzon, 2003.
Harris, Paul G. Confronting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eco-politics, foreign polic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ondon; Virginia: Earthscan, 2005.
Hodder, Rupert. In China`s image : Chinese self-perception in western thought.
Hamshire; New York: Macmillan Press, 2000.
Hogue, Cavan. Thailand`s economic recovery.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2006.
Huntington, S.,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New York : Simon and Schuster, 1996.
Huters, Theodore; Hui, Wang. China`s new order : society, politics, and economy in
transition. Massachusett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Ilgen, Thomas L. Hard power, soft power, and the future of transatlantic relations.
Hampshire; Vermont: Ashgate, 2006.
李寶俊,當代中國外交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年。
Kim, Samuel S. ed. China and the World: Chinese Foreign Policy Faces the New
Millennium. Boulder, Colo.: Westview Press, 1998.
Kurlantzick, Joshua. Charm Offensive : how China`s Soft Power is Transforming the
World. New Haven :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7.
Lane, Jan-Erik;Ersson, Svante. Culture and politics : a comparative approach.
Aldershot, Burlington, 2002.
Li, Mingjiang. Soft power : China`s emerging strategy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Maryland: Lexington Books, 2009.
Li, Mingjiang. Soft power in Chinese discourse : popularity and prospect. Singapore: S. Rajaratnam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2008.
Liow, Joseph Chinyong and Emmers, Ralf. Order and security in Southeast Asia :
沈克勤,使泰二十年。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2年。
essays in memory of Michael Leifer.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6
Martin, Edwin W. Southeast Asia and China : the end of containment.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1977.
Mcmurry, Ruth Emily and Lee, Muna. Cultural Approach, another way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47.
Melissen, Jan. The new public diplomacy : soft power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Hampshire;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5.
Mitchell, J.M. International Cultural Relations. London: Allen & Unwin, 1986.
Morgenthau, Hans J.. 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Inc., 1985.
汪琪,文化與傳播。臺北:三民書局,1984年。
McGiffert, Carola. Chinese Soft Power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United States: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Washington, D.C.:Center for Strategic & International Studies, 2009.
Nye, Joseph S., Jr., Bound to Lea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 New York: Basic Book, 1990.
Nye, Joseph S., Jr., 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 Why the world’s only superpower Can’t Go it Alon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Nye, Joseph S., Jr., 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 Publisher Affairs, 2004.
Ryosei, Kokubun and Wang, Jisi eds., The Rise of China and a Changing East Asian Order, Tokyo: Japan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Exchange, 2004
Sheng Ding. The dragon`s hidden wings : how China rises with its soft power.
Lanham, Md. : Lexington Books, 2008.
Sutter, Robert G. China’s Rise in Asia: Promises and Peril,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2005.
Lum, Thomas., Morrison, Wayne M., & Vaughn, Bruce. China`s \"Soft Power\" in Southeast Asia,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Washington, D.C.: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2008.
二、期刊
阮宗澤著,中國崛起與東亞國際秩序的轉型 : 共有利益的塑造與拓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Chulacheeb Chinwanno. \"Thai-Chinese Relations: Security and Partnership\", Working paper no. 155 (S,Rajaratnam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 Singapore, 24 March 2008).
Daniel A. Lovelace. China and “People’s War” in Thailand,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Monograph No. 8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71), pp. 218-219
David A. Wilson. “China‐ Thailand and the Spirit of Bandung,” China Quarterly, No. 30, 1967.
Hongying Wang and Yeh-Chung Lu. “The Conception of Soft Power and Its Policy Implication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a and Taiwan,”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Volume 17, no. 56 (August 2008), pages 425 – 447.
Hsin-Huang Michael Hsiao and Alan Yang. “Soft Power Politics in the Asia Pacific:
Chinese and Japanese Quests for Regional Leadership.” The Asia-Pacific
Journal, Vol. 8-3-09, February 17, 2009.
Hsin-Huang Michael Hsiao and Alan Yang. “Transformations in China’s Soft Power
toward ASEAN.” China Brief, Vol. 8, Issue 22, pp. 11-15.
Inama, Stefano.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 East Asian Nations-People`s Republic of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臺北:三民書局,1993年。
China Free Trade Area: Negotiating beyond Eternity with Little Trade
Liberalization?”, Journal of World Trade, Vol.39, Iss.3, Jun 2005, p.561
Keohane, Robert O., Joseph S. Nye.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in the Information
Age,” Foreign Affairs, Vol. 77, No. 5 (September/October, 1998), pp. 81-94.
Nye, Joseph S., Jr., William A. Owens, “America’s Information Edge,” Foreign
Affairs, Vol. 75, No. 2 (March/April, 1996), pp. 20-36.
Nye, Joseph S., Jr., “Redefining the National Interest,” Foreign Affairs, Vol.78, No. 4
(July/August, 1999), pp. 22-35.
Li, Mingjiang. “Soft Power in Chinese Discourse: Popularity and Prospects,” Working paper no. 165 (Singapore: S. Rajaratnam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RSIS],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eptember 2008)
R. Bates Gill. “China Looks to Thailand: Exporting Arms, Exporting Influence,” Asian Survey, vol. 31, no. 6 (January 1991), pp. 527-539.
杭廷頓著,黃裕美譯 ,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臺北:聯經,1997年。
Ravenhill, John. “Is China an Economic Threat to Southeast Asia?”, Asian Survey,
Vol.46, No.5, September/October 2006, pp.663-664.
Wendell Minnick. “Military Exercise Warms up Sino-Thai Relations,” Defense News.com, August 6, 2007, http://www.defensenews.com/story.
Wuthnow, Joel. “The Concept of Soft Power in China’s Strategic Discourse.” Issues
& Studies, Vol.44, no.2 (June 2008), pp.1-28.
Young Nam Cho and Jong Ho Jeong. “China’s Soft Power: Discussions, Resources, and Prospects,” Asian Survey, Vol.48, no. 3 (May–June 2008), pp.453-472.
參、泰文部份
Aree Pirom. Buanglang kan sathapana samphanthaphap yukmai thai jin [Background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Sino-Thai Relations in the Modern period. Bangkok: Mitnara Press, 1981.
Atorn Fungthammasarn. Diao Yu Tai: Thai-Sino Relations. Bangkok : Dome Press, 2000.
Bancha Suma, Communist Movement and The Government`s Anti-Communist Policy (1957 - 1980). Bangkok : Chulalongkorn University, 1985.
林碧炤著,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臺北:五南,1997年。
Bates Gill. Rising Star: China’s New Security Diplomacy.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07.
Chulacheeb Chinwanno. “Kwam ruammue tang taharn: miti mai nai kwam sampan thai-jin [Military Cooperation: New Dimensions in Sino-Thai Relations],” Asia Parithat [Asia Review] vol. 8, no. 2 (May- July 1987), pp. 17- 19.
Chulacheeb Chinwanno. Sam sib pee kwam sampan tang karntoot thai-jin: kwam ruammue rawang kalyanamitr 2518-2548 [Thirty Years of Diplomatic Relations between Thailand and China: Cooperation between Truthful Friends, 1975-2005]. Bangkok :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2005.
Chulacheeb Chinwanno. “Thai-Chinese Relations 1975-1990,” 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 Thammasat University, Bangkok, vol. 3, no. 1 (July 1990), pp. 31-50.
General Saiyud Kerdpol. The Struggle for Thailand: Counter Insurgency 1965 – 1985. Bangkok : S. Research Center Co., 1987.
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 Center 2005-2006(Special Issue), Ramkamhaeng University, Bangkok, 2006.
Karuna Kusalasai. Quiet Diplomacy to Beijing. Bangkok : Sukaparbjai, 2005.
Kittipong Chansomboon. \"China`s strategic culture and the effect on the stability of ASEAN\", Southeast Current, Ramkamhaeng University, Bangkok, Vol.2, No.16(April 2005), pp. 21-28.
Manoon Makasiri. Political Power Maintenance of Field Marshall Plaek Pibulsongkram during 1948 – 1957. Bangkok : Srinakharinwirot University, 1985.
Michael R. Chambers. “The Chinese and the Thai are Brothers,”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vol. 14, no. 45 (November 2005), p. 614.
金正昆,外交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of Thailand. Deep Bonds of Friendship. Bangkok : Thaiwind Magazine, 2005.
Prasit Kanjanawat “Samphantamaitree Thai-Jin kon 2518 [Thai-Chinese Relations before 1975],” 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 Thammasat University, Bangkok, vol. 3, no. 1 (July 1990), pp. 13-22.
Puwadol Songprasert. Government Policy towards Overseas Chinese in Thailand (1932 - 1957). Bangkok : Chulalongkorn University, 1976.
Sarasin Viraphol. Tribute and Profit: Sino-Siamese Trade 1652–1853.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Sitthiphon Kruarattikan. Public Opinion and the Limit of China’s Peaceful Rise, Journal of the Royal Institute of Thailand (English edition), Vol. 2(2010).
Suebsaeng Promboon. Khwaamsamphan nai rabob bannakan rawang jin kap thai 1289–1853[Sino-Siamese Tributary Relations 1289–1853]. Bangkok : Thai Wattanapanich Press, 1982.
Sununta Kithayopas. The Roles of Secret Missions on Sino-Thai Relations Between 1955-1975, Bangkok : Srinakharinwirot University, 2005.
Thani Sukkasem. Thailand-China Relationship: Thailand`s Foreign Policy towards China during 1949 – 1972. Bangkok : Thammasat University, 1976.
The Committee on Thai-Chinese Relations. Khwamsamphan ttang karntoot rawang thai-jin 1825–2395 [Thai-Chinese Diplomatic Relations 1282–1852]. Bangkok: Government Printing Press, 1980.
The Embass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Thailand. Double-Joy Garden(30 years of the Chinese Embassy in Thailand). Bangkok : Amarin Printing and Publishing, 2006.
俞新天,強大的無形力量:文化對當代國際關係的作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Wan Waithayakorn. Meet Zhou Enlai at Bandung. Bangkok : Saranrom, 1975.
肆、官方資料:
Asian Regional Integration Center網站
http://aric.adb.org/
The 2009 Statistical Yearbook of Thailand, 泰國國家統計局(National Statistical Office of Thailand)
http://service.nso.go.th/nso/nsopublish/download/syb_52/SYB%2052_T.pdf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
www.mfa.gov.cn
中華民國外交部網站
http://www.mofa.gov.tw/webapp/mp.asp?mp=1
約瑟夫‧奈(Joseph S. Nye)著,何小東、蓋玉云等譯,美國定能領導世界嗎。北京,軍事譯文出版社,1992年。
中華民國國際貿易局網站
http://cus93.trade.gov.tw/FSC3/FSC3040F.ASPX、 http://ekm92.trade.gov.tw/BOFT/web/report_list.jsp?data_base_id=DB009&category_id=CAT864)
台灣東南亞國家協會研究中心 (Taiwan ASEAN Studies Center)
http://www.aseancenter.org.tw/
東協秘書處網站
http://www.aseansec.org
泰國Bank of Thailand網站http://www2.bot.or.th/statistics/ReportPage.aspx?reportID=53&language=en
泰國Department of Trade Negotiation網站http://www.thaifta.com/engfta/Home/tabid/36/Default.aspx
泰國外交部網站
http://www.mfa.go.th
約瑟夫‧奈(Joseph S. Nye)著,吳家恆、方祖芳譯,柔性權力(Soft power :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臺北:遠流,2006年。
泰國東盟經濟時報
http://www.aseanecon.com
泰國教育部國際合作局網站
http://www.bic.moe.go.th
貿協全球資訊網
http://www.taitraesource.com/page04.asp?AreaID=00&CountryID=TH
網絡孔子學院
http://www.chinese.cn
五、訪談人物名單:
(一)泰國政府部門官員
約瑟夫‧奈(Joseph S. Nye)著,門洪華譯,硬權力與軟權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05年。
泰王國駐中國大使館(Royal Thai Embassy, Beijing)一等秘書 Ms. Chaowanee Tangwongprasert
泰王國駐中國大使館教育組 Ms. Jarunee Sinchairojkul
駐台泰國貿易經濟辦事處商務代表紀迪瑪(Ms. Kittima Veerachatkul)處長
駐台泰國貿易經濟辦事處公關主任Ms. Nichamon Agrasuta (外交官)
駐台泰國貿易經濟辦事處經濟組主任Ms. Porpot Changyawa(外交官)
泰國外交部外交官 Mr. Kosin Phonmang
泰國教育部國際合作局官員龍甘女士(Ms. Rungkan Punpukdee)
泰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委員會辦公室官員 Ms. Samatee
泰國皇家警察總署移民局(Immigration Bureau)官員 Mr. Phatthanapong Rojanawanitkit
(二)教育機構(教師及泰國學生)
泰國朱拉隆功大學亞洲研究所中國研究中心,泰國華文教學研究報告:高等教育。曼谷:朱拉隆功大學出版社,2008年。
泰國華僑崇聖大學中文系前系主莊貽麟(Ms. Mandhana Chongmansataporn)教授
泰國華僑崇聖大學中文系教授 Dr. Tanes Imsamra
泰國孔敬大學中文系教授 Mr.Paisan sukjairungwattana
泰國馬希竇大學中文系教授 Dr.Sasipin Distanont
泰國清邁大學中文系教師 Ms. Athiswan Tunsanguan
泰國宋卡王子大學孔子學院工作人員 Ms. Thitiwan Cheewawiphas
泰國農業大學孔子學院的工作人員 Mr.Surachai Patamapadongsak
泰國易三倉商業學院孔子課堂工作人員 Ms.Somjai Rimchala
泰國聖母馬利亞沙吞學校(Phra Mae Maree Sathorn School) 陳文娟老師
泰國朱拉隆功大學政治系博士生Ms. Jirapa Pruikpadee
泰國華僑崇聖大學泰中研究中心,鄭午樓博士研究。曼谷:泰國華僑崇聖大學泰中研究中心,2003年。
泰國易三倉大學中文系學生Ms. Tantima Tungjaipongtham
泰國易三倉大學中文系學生Ms. Benjawan Kongsaktrakul
泰國法政大學傳播學院新聞系學生 Ms. Narisa Suphanphong
日本東京大學(University of Tokyo)數理科學研究科研究生鄒釿鴻(Mr. Noppakhun Suthichitranont)
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研究生Ms. Ladawan Khaikham
中國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研究生Ms. Vorakan Tantraratcharoen
中國廣西師範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字學研究生夏建興(Mr. Suwat Pienpanichskul)
中國廈門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研究生丁燕芬
中國華僑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研究生麥春梅
台灣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國際傳播學程(IMICS)研究生Ms. Tanida Upathambhakul
常士誾等著,現代國家及其政治制度:東亞與西方。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台灣國立政治大學商學院國際經營管理碩士學程(IMBA)研究生
台灣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研究生許琴英(Ms. Arunee Areechitkasem)
台灣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研究生陳寶益(Ms. Sakaorut Pongputtichai)
台灣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博士候選人何展傑(Mr. Jiranuwat Sawasnatee)
台灣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博士候選人王文愛(Ms. Suwannarat Meesomboonpoonsuk)
(三)企業:
密朋糖業集團(Mitr Phol Sugar group)市場分析員王玉蓮(Ms. Jitima Saksriboworn)
泰國暹羅水泥集團(SCG Cement Co., Ltd.)銷售主管兼品牌顧問 Ms. Kamolporn Kongkiatngam
張五岳主編,張士賢、邱坤玄等著,中國大陸研究。臺北:新文京開發出版社,2003年。
張金蘭著,實用華語文教學導論。臺北:文光,2008年。
張登及,建構中國:不確定世界中的大國定位與大國外交。臺北:揚智出版社,2003年。
張歷歷著,當代中國外交簡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張錫鎮,東南亞政府與政治。臺北:揚智文化,1999年。
張驥、劉中民等著,文化與當代國際政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許志嘉,中共外交決策模式研究:鄧小平時期的檢證分析。臺北:水牛,2000年。
許志嘉,當代中共外交政策與中美關係。臺北:生智,2004年。
陳向陽,中國睦鄰外交:思想、實踐、前瞻。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年。
陳俊華,中西文化概論。中和:新文京開發,2005年。
陳喬之等著,冷戰後東盟國家對華政策硏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陳鴻瑜,東南亞各國的政治與外交政策。臺北:渤海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年。
陳鴻瑜,東南亞各國政府與政治。臺北: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
喬舒亞‧庫珀‧雷默(Joshua Cooper Ramo)等著,沈曉雷等譯,中國形象︰外國學者眼裏的中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彭新良,文化外交與中國的軟實力:一種全球化的視角。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年。
湯姆林森(John Tomlinson)著、鄭棨元、陳慧慈譯,全球化與文化。臺北:韋伯文化,2001年。
萊恩巴契(Leinbach, Thomas R.)著,李美賢、楊昊譯,東南亞:多元與發展。臺北:亞太文化學術交流基金會,2009年。
黃金祺,什麼是外交。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年。
黃葳威,文化傳播。臺北:正中書局,1999年。
楊公素、張植榮,當代中國外交理論與實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楊奎松主編,冷戰時期的中國對外關係。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趙全勝,解讀中國外交政策:微觀、宏觀相結合的研究方法。臺北:月旦出版社,1999年。
劉勝驥主編,21世紀中國(卷三)—中共十七大觀察報告。臺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2年。
蔡東杰,當代中國外交政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8年。
鄭午樓、張仲木、盧維廷,泰國華僑華人史。曼谷:泰中研究中心,2004年。
鄭啟榮,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外交:1978-2008。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8年。
鄧永昌,中國和平發展與西方的戰略選擇。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
閻學通、孫學峰等著,中國崛起及其戰略。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謝益顯主編,中國當代外交史(1949-2009)。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9年。
顧明遠,中國教育大系。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發行,2004年。
顔慶祥著,中國大陸教育研究政策與制度。臺北:五南,2004年。
二、期刊
于有慧,「中共外交政策走向與選擇」,問題與研究(臺北),第43卷第1期(2004年),頁 105-114 。
于有慧,「後冷戰時代中共新安全觀的實踐與挑戰」,中國大陸研究(臺北),第44卷第2期(2001年),頁57-76。
王文樂 ,「孔子學院將漢語推向世界」,神州學人(北京),第1期(2009年),頁14-15。
王文樂 ,「孔子學院邁入發展新階段」,神州學人(北京),第1期(2010年),頁7-9。
王平,「中國和東盟的政治合作前景分析」,河南師範大學學報 (河南),第31卷第6期(2004年),頁31-33。
王崑義,「中國的和諧外交與對南太平洋的擴展」,台灣國際研究季刊(臺北),第3卷第3期(2007年),頁65-69。
王滬寧,「作為國家實力的文化:軟權力」,復旦學報(上海),1993年第3期,頁91-96。
成寧,「論江澤民新安全觀與『上海五國』機制的發展」,南京政治學院學報(南京),第18卷第6期(2002年),頁59-61。
朱振明,「中泰建交以來中泰關係的回顧與展望」,東南亞(雲南),第2期(2000年),頁23-31。
朱振明,「巴實•干乍那越與中泰關係」,東南亞(雲南),第2期(1999年)頁50-55。
吳瑟致,「中國大陸參與東亞經濟合作策略及其對台灣之影響」,展望與探索(臺北),第5卷第4期(2007年4月),頁84-101。
呂郁女,「中國大陸軟權力的發展與影響」,全球政治評論(臺北),第21期(2008年1月), 頁 1-18。
李小軍,「論戰後泰國對華政策的演變」,東南亞研究(廣州),第4期(2007年),頁41-45。
李俊毅,「北京的儒學外交」,展望與探索(臺北),第6卷第5期(2008年5月),頁41-62。
李峰,「泰國漢語教育的歷史、現狀及展望」,國外社會科學(北京),第3期(2010年),頁114-118。
李靜波,「論孔子學院與對外漢語教學的新使命」,時代教育(四川),第9期(2009年),頁41-42。
李智,「試論文化外交」,外交學院學報(北京),第1期(2003),頁83~87。
邱坤玄,「中共對冷戰後美日安全關係的認知與新安全觀的形成」,東亞研究(臺北),第35卷第2期(2004年),頁1-32。
邱坤玄,「台灣的中共外交研究與國際關係理論的對話」,東亞研究(臺北),第40卷第2期(2009年),頁1-27。
邱坤玄,「結構現實主義與中共大國外交格局」,東亞季刊(臺北),第30卷第3期(1999年),頁23-38。
胡文濤,「解讀文化外交:一種學理分析」,外交評論(北京),第96期(2007年6月),頁53~55。
徐孝明,「古代中國和泰國歷史上的友好關系」,湖南教育學院學報(湖南),第17卷第1期(1999年2月),頁24-25。
秦亞青,「世界格局與中國的和平崛起」,黨建(北京),2004年第5期,頁13-14。
高朗,「後冷戰時期中共外交政策之變與不變」,政治科學論叢(臺北),第21期,2004年9月,頁19-48。
張清敏,「全球化環境下的中國文化外交」,外交評論(北京),第87期(2006年2月),頁38~41。
曹雲華、林濤,「中國睦鄰外交新思維在東南亞的實踐」,深圳大學學報(深圳),第21卷第3期(2004年5月),頁43-46。
許志嘉,「中國新睦鄰外交政策:戰略意涵與作為」,遠景基金會季刊(臺北),第8卷第3期(2007年)頁43-90。
陳剛華,「從文化傳播角度看孔子學院的意義」,學術論壇(北京),第7期(2008年),頁162-167。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95260022
9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52600221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115 BHTML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