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1580
題名: 1990年以降台灣女作家散文中母職經驗探究
作者: 劉佳珍
貢獻者: 潘麗珠
劉佳珍
關鍵詞: 母職
親子散文
現代散文
台灣女性散文作家
日期: 2009
上傳時間: 11-十月-2011
摘要: 約自一九八六年中起,女性主義文學批評開始在學院中興起;一九八七年台灣宣布解嚴,政治鬆綁;而台灣的婦女運動,歷經長時期的醞釀,一直到一九九○年以降被稱為「台灣婦運的成長、成熟期」。在社會風氣逐步開放、女性主義興起以及婦女解放運動的影響之下,透過文學創作展現女性意識的作品數量漸多,女性作家對於婚姻或母職的思考,也漸漸擺脫了父權文化中的刻板觀點和傳統模式,因此,本論文將研究的時間點鎖定於解嚴之後、婦運漸趨成熟的九○年代,以「一九九○年以降台灣女作家散文中母職經驗」為研究主題。但一九九○年以後至今橫跨近二十年,散文創作繁多,故選擇較具代表性的作家為主要研究對象,計有李黎、廖玉蕙、龍應台、周芬伶、張讓、朱天心、簡媜、利格拉樂‧阿烏八位女作家。散文書寫貼身的個人經驗與生命實踐,相較於規格、制式化的專家育兒教養書來得親切和生動,再者,其深刻記錄與描繪從女性成為母親的心路歷程,也有不同於專業教養書籍的細膩思維和值得探討的議題。本論文計分五章:\n第一章「緒論」:概述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方法、相關研究成果、論文架構等。\n第二章「台灣女性散文母職經驗書寫概述」:首先整理五○年代至九○年代間台灣女性散文母職經驗書寫的脈絡,其次簡介李黎、廖玉蕙、龍應台、周芬伶、張讓、朱天心、簡媜、利格拉樂‧阿烏八位女作家及其書寫母職經驗的相關作品。\n第三章「女作家母職經驗的歷程」:母職經驗的歷程包括妊娠與哺育為女性獨享的生命經驗,還有照護幼稚期的孩子、和青少年時期的孩子互動等,最後母親必須學會放手,讓孩子單飛。\n第四章「女作家母職經驗的思索」:從母職經驗中思索婚姻的意義、自我與母職的掙扎如何平衡,又親子相處中可以觀照自我往昔的生命,亦即回顧自己童稚時期與母親的相處經驗,進而重新連結母女的生命。\n第五章「母職經驗中對文化與社會的思考」:分析女作家散文母職經驗中與文化、社會相關的思考,如:荒涼的女性學、女性的生育醫療經驗、對女性與孩子不友善的大環境、男性的親職參與等等。至於原住民因其特殊的文化及其邊緣化的處境,使得原住民母親有別於一般母親的經驗與心聲,所以一併列入本章探討。\n第六章「結論」:總結全文,並提出研究心得及日後可以繼續探索的方向。女作家身負母職,孕育生命長河,踏著母親後塵相繼鮭魚還鄉的艱難使命,前仆後繼,不可迴避的衝擊。走向婚姻、生育兒女,母職生涯無論長短,每一位母親的經驗都是獨一無二不能複製的基因工程,在DNA的驅動程式裡翻轉與擺蕩。我父、我夫、我子,相對也是女兒、妻子、母親,交錯在傳統母職與現代職業婦女的氛圍,企圖對生命有一帖說法,下個定論。
參考文獻: 一、書籍類
(一)作家專著
王靜蓉《同心蓮開》,台北:皇冠,1991年。
王靜蓉《童心禪》,台北:時報文化,1995年。
朱天心《學飛的盟盟》,台北:時報文化,1994年。
宇文正《袋鼠女人的真愛手札》,台北:藍瓶子,2000年。
宇文正《這是誰家的孩子》,台北:經點傳訊,2001年。
宇文正《我將如何記憶你》,台北:九歌,2008年。
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們》,台北:INK印刻,2002年。
李黎《最後夜車》,台北:洪範,1986年。
李黎《悲懷書簡》,台北:爾雅,1990年。
李黎《袋鼠男人》,台北:聯合文學,1992年。
李黎《晴天筆記》,台北:聯合文學,1996年。
李昕《這個媽媽很霹靂》,台北:大田,1999年。
利格拉樂‧阿烏《誰來穿我織的美麗衣裳》,台中:晨星,1996年。
利格拉樂‧阿烏《穆莉淡——部落手札》,台北:女書文化,1998年。
利格拉樂‧阿烏《紅嘴巴的VuVu》,台北:女書文化,1998年。
林文月《讀中文系的人》,台北:洪範,1980年。
周芬伶《花房之歌》,台北:九歌,1989年。
周芬伶《閣樓上的女子》,台北:九歌,1992年。
周芬伶《熱夜》,台北:遠流,1996年。
周芬伶《戀物人語》,台北:九歌,2000年。
周芬伶《汝色》,台北:二魚文化,2002年。
周芬伶《世界是薔薇的》,台北:麥田,2002年。
周芬伶《母系銀河》,台北:INK印刻,2005年。
周芬伶《青春一條街》,台北:九歌,2009年。
施寄青《兒子看招》,台北:皇冠,1996年。
洪淑苓《深情記事》,台北:健行文化,1998年。
徐鍾珮《餘音》,台北:純文學,1978年。
徐鍾珮《我在台北及其他》,台北:純文學,1986年。
張曉風《愁鄉石》,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71年。
張曉風《這杯咖啡的溫度剛好》,台北:九歌,1996年。
張曉風〈我交給你們一個孩子〉,《我在》,台北:爾雅,1984年。
張曉風《詩詩晴晴與我》,台北:宇宙光,1997年。
張讓《斷水的人》,台北:爾雅,1995 年。
張讓,《當風吹過想像的平原》,台北:爾雅,1995年。
張讓《兩個孩子兩片天:寫給你的25封信》,台北:大田,2006年。
詹碧霞《當母愛有了缺口》,台北:字磨坊,2001年。
廖玉蕙《不信溫柔喚不回》,台北:九歌,1994年。
廖玉蕙《如果記憶像風》,台北:九歌,1997年。
廖玉蕙《與春光嬉戲》,台北:九歌,1998年。
廖玉蕙《沒大沒小》,台北:九歌,1999年。
廖玉蕙《嫵媚》,台北:九歌,2004年。
廖玉蕙《像我這樣的老師》,台北:九歌,2004年。
廖玉蕙《大食人間煙火》,台北:九歌,2007年。
蔡穎卿《媽媽是最初的老師》,台北:天下遠見,2007年。
蔡穎卿《我的工作是母親》,台北:天下遠見,2008年。
蔡穎卿《在愛裡相遇》,台北:時報,2009年。
曉亞《妊娠筆記》,台北:健行文化,1998年。
簡媜《頑童小蕃茄》,台北:九歌, 1997年。
簡媜《紅嬰仔》,台北:聯合文學,1999年。
簡媜《女兒紅》,台北:洪範,2002年。
簡媜《天涯海角》,台北:聯合文學,2002年。
簡媜《好一座浮島》,台北:洪範,2004年。
簡媜《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一個小男孩的遊學誌》,台北:INK印刻,2007年。
劉靜娟《歲月就像一個球》,台北:爾雅,1980年。
龍應台《孩子你慢慢來》台北:皇冠,1994年。
龍應台《孩子你慢慢來》,台北:時報,2008年二版。
龍應台《野火集》,台北:圓神,1985年。
龍應台《野火集外集》,台北:圓神,1987年。
龍應台《親愛的安德烈:兩代共讀的36封家書》,台北:天下雜誌,2007年。
龍應台《目送》,台北:時報文化,2008年。
(二)論述資料
1.中文著作:
子宛玉編《風起雲湧的女性主義批評》,台北:谷風,1988年。
王雅各《台灣婦女運動解放史》,台北:巨流圖書,1999年。
王雅各《性屬關係(上):性別與社會、建構》,台北:心理,1999年。
師大國文學系編《解嚴以來臺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萬卷樓,2000年。
伍寶珠《書寫女性與女性書寫——八、九十年代香港女性小說研究》,台北:大安,2006年。
何春蕤《不同國女人》,台北:自立晚報,1994年。
何寄澎主編《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0年6月。
呂正惠,《戰後臺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文學,1992年。
周英雄、劉紀蕙所編《書寫台灣》,台北:麥田,2000年。
孟悅、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台北:時報,1993年。
封德屏主編《張秀亞全集》,臺南 : 國家臺灣文學館,2005年。
柯志恩《柯志恩談母職心體驗》,台北:希代,2000年。
洪泉湖、吳學燕編《台灣原住民教育》,台北:師大書苑,1999年。
陳芳明、張瑞芬主編《五十年來台灣女性散文選文篇》,台北:麥田,2006年。
張明、張雪茵、劉枋執行編輯《二十年來的台灣婦女》,台北:台灣省婦女寫作協會,1965年。
張老師月刊編輯部《中國女人的生涯觀:安家與攘外》,台北:張老師文化,1990年。
張京媛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1992年。
張小虹,《後現代╱女人:權力、慾望與性別?》,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3年。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
張春榮《現代散文廣角鏡》,台北:爾雅,2001年。
張瑞芬《未竟的探訪——瞭望文學新版圖》,台北:麥田,2002年。
張秀亞《張秀亞全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5年。
張瑞芬《台灣當代女性散文史論》,台北:麥田,2007年。
范銘如《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城邦文化,2002年。
楊澤主編《從四○年代到九○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時報,1994年。
楊照《夢與灰燼一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
鹿憶鹿《走看台灣九0年代的散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8年。
游素玲主編《母職研究再思維——跨領域的視野》,台北:五南圖書,2008年。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台北:文學界雜誌社,1993年。
劉毓秀主編《女性‧國家‧照顧工作》,台北:女書,1997年。
劉秀娟《兩性關係與教育》,台北:揚智,1998年。
劉翔平《尋找生命的意義:弗蘭克的意義治療學說》,台北:貓頭鷹,2001年。
劉亞蘭《平等與差異——漫遊女性主義》,台北:三民書局,2008年。
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女性文學論》,台北:時報,1993年。
簡瑛瑛,《何處是女兒家——女性主義與中西比較文學╱文化研究》,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
蘇芊玲《不再模範的母親》,台北:女書,1996年。
蘇芊玲《我的母職實踐》,台北:女書,1998年。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1996年。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女書文化,1999年。
靜宜大學台文系主編《女性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靜宜大學台文系,2006年。
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發展協會主編《舞動民族教育精靈——台灣原住民族教育論叢 第八輯:部落教育》,台北: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發展協會/山海文化雜誌社,2006年。
2.翻譯著作:
西蒙‧波娃著,陶鐵柱譯《第二性》,台北:貓頭鷹,2002年。
托莉‧莫以(Toril Moi)著,陳潔詩譯《性別/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駱駝,1995年。
托莉‧莫(Toril Moi)著,王奕婷譯《性別/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巨流,2005年。
莎拉‧布萊弗‧赫迪著,薛絢譯《母性》,台北:新手父母,2004年。
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著,孟祥森譯《永遠的春天》,台北:雙月書屋,1998年。
赫伯‧高博格著(Herb Goldberg),楊月蓀譯《兩性關係的新觀念》,台北:書評書目出版社,1996年。
羅莎琳‧邁爾斯(RosalindMiles)著,刁筱華譯《女人的世界史》,台北:麥田,2006年。
Bernice Lott著,危芷芬、陳瑞雲譯《女性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1996年。
Gayle Greene等著,陳引馳譯《女性主義文學批評》,板橋:駱駝出版社,1995年。
Nancy J. Chodorow著,張君玫譯《母職的再生產:心理分析與性別社會學》,台北:群學,1999年。
Patricia Ticineto Clough著,夏傳位譯《女性主義思想 : 慾望、權力及學術論述》,台北:巨流,1998年。
Pamela Abbot等著,俞智敏等譯《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台北:巨流,1995年。
Pamela Abbot等著,鄭玉菁譯《女性主義社會學》,台北:巨流,2008年。
二、學位論文:
王宣驊《簡媜散文中的教育書寫研究》,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江育慈《廖玉蕙及其散文研究》,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李癸雲《朦朧、清明與流動--論台灣現代女詩人作品中的女性主體》,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李麗芬《在浮生中尋找──李黎散文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李虹靜《簡媜散文之親情主題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09年。
林玉薇《建構一座壯麗星系──簡媜散文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林秀瑛《母職挫折故事在敘事取向成長團體中的解構與重寫》,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2006年。
林立筠《簡媜散文女性意識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2007年。
林明泉《廖玉蕙散文研究》,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語文教學碩士班論文,2008年。
林曉萍《利格拉樂‧阿烏的散文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8年。
林亞萱《母親的生育慾望之旅》,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班論文,2009年。
吳美華《周芬伶私散文研究》,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語文教學碩士班論文,2008年。
邱敏芝《母職 家/枷/佳鎖?高學歷職業婦女的母職圖像》,國立東華大學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孫于清《九歌年度散文選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莊永佳《臺灣女性之母職實踐》,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所碩士論文,1999年。
許瑞秋《簡媜自傳體散文研究》,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論文,2003年。
許珮馨《五0年代的遷台女作家散文研究》,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張偉萍《簡媜散文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陳薇如《簡媜散文的美學風貌探究》,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語文教學碩士班論文,2007年。
楊子霈《張讓散文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楊筱芸《誰知瓶中奶,滴滴皆辛苦——職業婦女持續哺餵母乳的母職實踐經驗》,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黃益珠《周芬伶論──從「閨秀」到「越界」書寫》,逢甲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6年。
葉嬿婷《廖玉蕙散文主題研究》,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語文教學碩士班論文,2008年。
蔡麗玲《母職做為女性主義實踐》,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鄭美君《台灣當代女性作家「母職角色」主題研究》,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班論文,2003年。
蕭佳虹《簡媜散文研究》,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魏貽君《戰後台灣原住民族的文學形成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三、期刊雜誌
王舒芸、餘漢儀〈奶爸難為——雙薪家庭之父職角色初探〉,《婦女與兩性學刊》第8期,1997年。
余行之〈做孩子的朋友:廖玉蕙〉,《聯合文學》第6卷第7期,1990年7月。
吳燕和〈泰雅兒童的養育與成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季刊》16期,1963年。
林武憲〈從天上掉下來的——《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全國新書資訊月刊》,2007年12月。
俞彥娟〈從美國平權修正案的爭議看男女平權和母親角色〉,《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18期,2004年12月。
俞彥娟〈女性主義對母親角色研究的影響:以美國婦女史為例〉,《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20期,2005年12月。
洪淑苓〈簡媜「紅嬰仔」〉,《文訊》180期,2000年10月。
馬馨〈李黎-走過滅絕,更惜今生〉,《家庭月刊》,1994年6月。
唐文慧、游美惠,〈社會母職:女性主義媽媽的願景〉,《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第63期,2002年。
康芸薇〈在喜悅中懷念-讀悲懷書簡〉,《文訊雜誌》,2000年7月。
陳惠娟、郭丁熒〈「母職」概念的內涵之探討——女性主義觀點 〉,《教育研究集刊》,1998年7月。
陳文芬〈李黎走出失子陰影完成晴天筆記〉,《中國時報》,1996年9月13日。
陳芳明〈她的絕美與絕情——周芬伶《汝色》及其風格轉變〉,《聯合文學》18卷11期,2002年9月。
陳芳明〈女性詩人與散文家的現代轉折〉,《聯合文學》220期,2003年2月。
鹿憶鹿〈一個母親的癡心——讀李黎《晴天筆記》〉,《文訊月刊》,1997年2月。
張娟芬〈女性與母親——個嚴肅的女性思考〉,《當代》62期,1991年6月。
張靜文〈女性的母職:社會學觀點的批判分析〉,《社教雙月刊》第77期,1997年2月。
張瑞芬〈鞦韆外的天空—學院閨秀散文的特質與演變〉,《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2期,2001年5月。
張瑞芬〈被邊緣化的台灣當代女性散文研究〉,《文訊月刊》205期,2002年11月。
張瑞芬〈青春的暴烈與溫柔——評龍應台、安德烈《親愛的安德烈——兩代共讀的36封家書》〉,《文訊》268期,2008年2月。
黃怡璟〈雙薪家庭中男性參與親職主觀經驗之探究〉,《台南師院學報》第35期。
彭婉蕙〈消逝、重塑、轉換——論朱天心的城市書寫〉,《中極學刊》第4輯,2004年12月。
廖永靜〈社會變遷、家庭變遷與家庭教育需求〉,收錄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家庭教育學》,台北:師大書苑,2000年。
賓靜蓀〈焦點人物 廖玉蕙:沒有人可以指導誰的人生〉,《親子天下》第10期,2010年2月5日。
薛人望〈李黎與袋鼠男人〉,台北:《聯合文學》第8卷第5期,1992年。
蔡詩蕙、胡淑貞〈社會人口特質、家庭生命週期與夫妻婚姻滿意度及其差異之研究:一個社區的初探性研究〉,《成功大學學報》第36期,2001年。
劉心皇〈自由中國五十年代的散文〉,《文訊》9期,1984年3月。
潘淑滿〈台灣母職圖像〉,《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20期,2005年12月。
藍佩嘉〈母職:消滅女人的制度〉,《當代》62期,1991年6月。
鄭忍嬌:〈臺灣母職的出路——兼談Self-in-Relation對婦女教育之母職教育啟示〉,《成功高中學報》,2003年12月。
蕭蘋、李佳燕〈母職的社會建構與解構〉,《婦女與性別研究通訊》,2002年6月。
四、報紙類
王開平報導〈在知性高塔堆化石積木——訪作家張讓〉,《聯合報‧讀者人周報》) 46版,1998年3月16日。
方杞〈悲愴的宿命神主 簡媜《天涯海角--福爾摩沙抒情誌》的寫作背景〉,《聯合報》39版,2002年8月9日。
江中明〈簡媜孕育新生命 昨發表「紅嬰仔」〉,《聯合報》14版,1999年6月1日。
宇文正〈簡媜--挖掘女性與土地的關係〉,《聯合報》42版,1999年7月21日。
何定照〈現代媽媽,八成獨立做家務!〉,《聯合報》,2007年5月13日。
吳嗚〈深沈的歷史書寫〉,《中央日報》19版,2002年3月18日。
吳嗚〈探索生命的初始〉,《中央日報》22版,2002年7月12日。
李維菁〈龍應台:評論與文學 兩者都是我〉,《中時電子報》,2008年7月9日。
林馨琴〈經典作家簡媜滿口媽媽經〉,《中時晚報》13版,1999年6月1日。
林少予、陳姿羽、梁玉芳〈盟盟飛向作家夢——朱天心要女兒叛逆點〉,《聯合報》A6版,2004年3月9日。
徐開塵〈名人父母有本教養經〉,《民生報》B22版,2005年7月24日。
陳文芬〈簡媜的體重跟孩子一起成長〉,《中國時報》24版,1996年10月22日。
陳宛茜〈書寫生死——龍應台深情「目送」人生〉,《聯合新聞網》,2008年7月9日。
陳宛茜〈中西兩代36封家書〉,《聯合報》綜合A8版,2007年11月8日。
陳維信〈簡媜--專注於孕育《紅嬰仔》〉,《聯合報》37版,1999年2日25日。
陳文芬〈簡媜特寫女人育嬰的焦慮〉,《中國時報》11版,1999年6月1日。
徐淑卿〈簡媜書寫母職與母愛的生命實錄〉,《中國時報》42版,1999年6月10日。
張娟芬〈李黎走過「悲懷」,現身台北〉,《中國時報》開卷版,1992年9月4日。
張讓〈現代女薛西弗斯〉,《聯合報》48版,1999年6月7日。
洪淑苓〈紅嬰仔〉,《中國時報》42版,1999年6月10日。
賴素芬〈紅嬰仔有簡媜生命體驗的轉折〉,《民生報》4版,1999年6月21日。
吳嗚〈探索生命的初始〉,《中央日報》22版,1999年7月19日。
徐開塵〈簡媜深情抒寫福爾摩沙之愛〉,《民生報》37版,2002年3月24日。
楊錦郁〈華文作家/外籍母親〉,《聯合報》C6版,1995年5月22日。
楊錦郁〈李黎記取生命時光的變貌〉,《聯合報》,1999年6日。
董成瑜〈李黎寫作既為療傷也為迎接新生〉,《中國時報》,2000年9月5日。
歐家樺〈有多重的負擔就有多濃的甜蜜 簡媜談《紅嬰仔》〉,《中央日報》8版,2000年2月7日。
簡媜、王菲林〈世界女性主義的弄朝者〉,《聯合報》8版,1986年4月16日。
魏可風〈逃難到文學裡--專訪簡媜〉,《自由時報》39版,2000年7月8日。
鍾文音〈染紅的歷史胭脂〉,《中國時報》23版,2002年4月7日。
羅奇〈女作家的新育嬰書寫〉,《聯合報‧讀者人周報》48版,1999年6月7日。
五、網頁資料
行政院主計處,網址:http://www.dgbas.gov.tw/lp.asp?ctNode=4962&CtUnit=1077&BaseDSD=7
行政院主計處,網址:http://www.dgbas.gov.tw/public/Attachment/762515545671.doc
王嵩山〈請文貴姓〉,資料來源:公視《請問蕃名》列於〈蕃文章〉。網址:http://www.pts.org.tw/~web02/name/p7-5.htm
簡明珊報導〈利格拉樂‧阿烏:從排灣女性出發〉,《生命力新聞》,網址:http://www.newstory.info/2002/05/post_52.html
利格拉樂‧阿烏〈究竟要到什麼時候我的孩子才不會再遇到這樣的問題與眼光?〉,公視《請問蕃名》列於〈蕃文章〉,網址:http://www.pts.org.tw/~web02/name/p7-9.htm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91912022
98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19120222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12022201.pdf8.99 M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