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5029
題名: 潛能式與情態詞「能」的關係及教學建議
Modality in potential forms and modal verb neng in Mandarin and its pedagogical approach to teaching
作者: 莊欣荷
Zhuang, Xin He
貢獻者: 張郇慧
Chang, Hsun Huei
莊欣荷
Zhuang, Xin He
關鍵詞: 潛能式
情態詞
日期: 2011
上傳時間: 30-Oct-2012
摘要: 華語情態詞「能」和潛能式在表現情態時 經常可以替換使用,例如「吃了這麼多東西,當然吃得飽」也可以說「吃了這麼多東西,當然能吃飽」,但有些時候卻不能,例如「我睡不著」不能說成「我不能睡著」,因為「我睡不著」的意思是「我想睡,但是無法入睡」,而「我不能睡著」的意思是「我想睡,但是因為某些原因,不允許我去睡」。因此本論文的研究動機是了解潛能式和情態詞「能」的差異,以及如何將研究成果應用於對外華語教學上。為達成此目標,首先,本論文整理了過去的研究中相關的文獻,接著確定了本論文的情態架構,接著再討論潛能式和情態詞「能」的結構特色以及情態類型,也確定了兩者都可以表現動力、認知、義務情態三者,但是各有限制,最後則是分別檢測比較潛能式和情態詞「能」在表現這三種情態類型時的替換限制,發現影響替換規則的因素包括:述補複合詞是否具有主事意義,述補複合詞的結構緊密程度、述補複合詞是否為慣用語,而經常被討論的潛能式的否定範疇則必須考慮命題、事件的時間性,最後分析了常用的兩套教材(正中書局出版《實用視聽華語一》、遠東出版社出版《遠東生活華語一、二》)的特色,再根據結構複雜度以及語義情態複雜度提出教學排序的建議。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n呂叔湘(1999)。現代華語八百詞。北京:商務印書館。\n李亞非(2000)。核心移位的本質及其條件─兼論句法和詞法的交界面。當代語言學。第2卷第1期:頁1-17。\n吳中偉(2007)。怎樣教語法-語法教學理論與實踐。中國: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n李亞非(2000)。核心移位的本質及其條件─兼論句法和詞法的交界面。當代語言學。第1期:頁1-17。\n屈承熹(1999)。簡易華語語法。臺北:五南。\n屈承熹、紀宗仁(1999)。漢語認知功能語法。臺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n胡清國(2003)。V得/不C的強勢和理據。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2卷3期:頁124-129。\n郝雷紅(2003)。現代華語否定副詞研究。首都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n郝玲(2006)。再談構成可能補語“ V得/不C ”的條件。語文學刊。第8期:頁118-119。\n孫德金(2002)。華語語法教程。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n孫利萍(2003)。可能補語在北方官話裡的不對稱考察。河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n張麗麗、陳克健、黃居仁(2000)。華語動詞詞彙語意分析:表達模式與研究方法。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nd Chinese Language Processing. Vol. 5, No. 1 , February 2000, 頁1-18.\n陳怡靜(2004)。現代華語動詞後置成分之語法意義與教學排序。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n湯廷池(1992)。華語詞法句法四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n湯廷池(2002)。華語複合動詞的「使動與起動交替」。第七屆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233-251。\n湯廷池(2004)。語言分析與華語教學。華語文教學研究:頁165-190。\n彭歌(2009)。現代華語補語「得」在泰語的表達研究。銘傳大學碩士學位論文。\n楊卓(2009)。動結式配價研究初探。現代語文(語言研究)。頁44-46。\n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2006)。實用視聽華語1。台北:正中書局。\n董秀芳(2002)。詞彙化:華語雙音詞的衍生和發展。四川:四川民族出版社。\n葉德明主編(2006)。遠東生活華語BOOK1。台北:遠東圖書公司。\n葉德明主編(2006)。遠東生活華語BOOK2。台北:遠東圖書公司。\n鄧守信(2009)。對外漢語教學語法。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n鄧思穎(2010)。形式華語句法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n劉月華等(2001)。實用現代華語語法。北京:商務印書館。\n謝佳玲(2002)。華語的情態動詞。清華大學博士學位論文。\n謝佳玲(2006)。華語情態詞的語意界定:語料庫為本的研究。中國語文研究2006 年第1 期(總第21 期):頁45-63.\n薛鳳生(2007)。動補結構否定形式淺談。江西省語言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n韓書庚(2003)。華語能性結構研究。延邊大學碩士學位論文。\nBybee, Joan and Fleischman, Suzanne(eds.).1995. Modality in grammar and discourse. Amsterdam:John Benjamins.\nChun-Hui Wu(2009). Polysemous Modal Verbs in Mandarin Chinese. M.A. thesis,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nPackard Jerome L. 2001. The Morphology of Chinese: A Linguistic and Cognitive Approach.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nPalmer, F. R. 1986. Mood and modality.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
97161011
10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161011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101101.pdf2.13 M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