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7058
題名: 西遊記敘事的「遊觀」探究—以《大唐三藏取經詩話》、《西遊記雜劇》、《西遊記》為主
The research of inner landscape visualized:Journey To The West in Shih-hua、theater and fiction
作者: 陳宥任
貢獻者: 高桂惠
陳宥任
關鍵詞: 遊觀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
西遊記雜劇
西遊記
日期: 2012
上傳時間: 1-Mar-2013
摘要: 「遊」本旗幟因應自然之變化,複合成詞後形成以人為主體的空間挪移與空間意識,既是價值追尋的「過程」,亦為某種必須經驗之「歷程」;「觀」是我與世界的一種經驗關係或存在關係,一種解釋世界的方式,在物我互見中,從物理性的觀看延伸為辨識之智慧與能力;「遊觀」二字的複合,既是漢語語詞的構字問題,也是兩個議題的互相滲透,《詩話》雖加入了神魔的元素,但依然保持著一定程度的宣揚宗教的精神,《雜劇》以禪宗作為文本之基調,強調的是為對取經人心志的試煉,《西遊記》消解神魔、善惡、經典與邊緣(三藏/悟空)之界限,強調的是修心的歷程。意即虛構文本的場景、人物的任意鋪排,遊觀反而成為兩條既可平行而論,亦可交會而成的線索,遊觀從「遊於物到觀於心」置換為觀物與觀心的對照、分化,甚至是矛盾對立,在遊觀的比例的調動下,形成迥然不同的三種遊觀路線;在遊與觀擴展的張力下,遊目與遊懷化為兩種不同的系統,各自指涉著不同的意涵。因此,本論文嘗試從宏觀的「遊」、「觀」的變化,微觀的「遊觀」的空間與觀看,重新來探討三個文本的對話性,期待可開展出有別於前賢的研究面向。
參考文獻: 一、古典文獻\n漢.許慎:《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74年\n晉.葛洪著,王明校著:《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n晉.陶潛:《搜神後記》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n晉.劉敬叔:《異苑》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n唐.釋玄奘著,王邦雄譯著:《大唐西域記》臺北:佛光,1998年\n唐.釋慧立, 釋彥悰著:《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十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n南宋.普濟著,蘇淵雷點校:《五燈會元》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n明.吳承恩原著:李卓吾批評:《西遊記》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n蔡銘宗編著:《維摩詰經闡微》臺北:成信文化,2011年\n隋樹森:《元曲選外編》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n李時人、蔡鏡浩:《大唐三藏取經詩話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n\n二、 書目:\n(一)、《西遊記》相關研究\n\n《西遊記文化學刊》編委會:《西遊記文化學刊(1)》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n王齊洲:《四大奇書與中國大眾文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n石昌瑜:《中國小說源流論》北京:三聯書店,1994年\n余國藩著,李奭學譯:《余國藩西遊記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年\n吳光正:《中國古代小說的原型與母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2年\n李志宏:《「演義」一明代四大奇書敘事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2011年8月\n竺洪波:《四百年《西遊記》學術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n胡勝:《明清神魔小說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出版社,2004年\n胡適:《胡適古典文學研究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n浦安迪:《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n高桂惠:《追蹤躡跡—中國小說的文化闡釋》臺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9月\n張錦池:《西游記考論》,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n張錦池:《漫說西遊》香港:三聯書店,2001年\n張靜二:《西遊記人物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n陸欽選編:《名家解讀《西遊記》》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1988年\n傅承洲:《明代文人與文學》北京:中華書局, 2007年\n蔡鐵鷹:《《西游記》的誕生》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n劉勇強:《西遊記論要》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n劉衛英:《明清小說寶物崇拜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n鄭明娳:《西遊記探源》臺北:里仁出版社,2003年\n魯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中國小說史略及其他》臺北:里仁出版社,1992年\n嚴明編著:《東亞視野中的明清小說》臺北 : 聖環圖書,2006年\n\n (二)一般書目\n\n(日)福原泰平著,王小峰,李濯立譯:《拉康—鏡像階段》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n(法)布迪厄(Bourdieu,P. ),(美)華康德(Wacquant, L.D. )著;李猛,李康譯:《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n(法)布赫迪厄著,孫智綺譯:《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臺北:麥田出版,2002年\n(英)馬克.柯里著,寧一中譯:《後現代敘事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板社,2003年\nGillian Rose著,王國強譯:《視覺研究導論—影像的思考》臺北:群學,2006年\n王孝廉::《中國神話世界(下編)—中原民族的神話與信仰》臺北:洪葉文化,2005年\n王建科:《元明家庭家族敘事文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n王建剛:《狂歡詩學:巴赫金文學思想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年\n王建剛:《狂歡詩學:巴赫金文學思想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年\n王國芳,郭本禹著:《拉岡》臺北:生智,1997年\n田同旭:《元雜劇通論》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n伊利亞德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臺北:桂冠,2000年\n李增坡主編:《丁耀亢研究一海峽兩岸丁耀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鄭州:中州\n古籍出版社,1998年\n李豐楙、劉苑如主編:《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n臺北:中研院,2002年\n李豐楙:《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n李豐楙:《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n李豐楙:《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n沃爾夫岡.伊瑟爾(Wolfgang Iser),陳定家、汪正龍譯:《虛構與想像一文學人類學疆界》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n周憲:《視覺文化的轉向》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n周憲:《視覺文化的轉向》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n朋尼維茲(Patrice Bonnewitz)著,孫智綺譯:《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臺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發行,2002年\n金明求:《虛實空間的移轉與流動:宋元話本小說的空間探討》臺北:大安,2004 年\n約翰.柏格著,陳志梧譯:《看的方法》臺北:明文書局,1991年\n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n孫昌武:《中國文學中的維摩與觀音》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n高燕:《視覺隱喻與空間轉向—思想史視野中的當代視覺文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n郭少棠:《旅行一跨文化想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 2005年\n黃瑞祺等著:《後學新論:後現代/後結構/後殖民/》臺北:左岸文化,2002年\n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1995年\n麼書儀:《元人雜劇與元代社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n劉紀蕙主編:《文化的視覺系統I:帝國一亞洲一主體性》臺北:麥田出版,2006 年\n劉紀蕙主編:《文化的視覺系統II:日常生活與大眾文化》臺北:麥田出版,2006 年\n劉苑如:《朝向生活世界的文學詮釋一六朝宗教敘述的身體實踐與空間書寫》\n臺北:新文豐,2010年\n劉苑如主編:《遊觀一作為身體技藝的中古文學與宗教》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9年\n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臺北:麥田出版,2005年\n鄭文惠:《文學與圖像的文化美學—想像共同體的樂園論述》臺北:里仁出版社,2005年\n鄭毓瑜:《性別與家國一漢晉辭賦的楚騷論述》臺北:里仁出版社,2000年\n魯道夫.阿恩海姆,滕守堯等譯:《藝術與視知覺》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n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研究述論:回顧與論釋》臺北:里仁出版社,2011年\n龔鵬程:《游的精神文化史論》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n\n\n三、 期刊論文\n(一)、西遊記相關研究\n\n王莉:〈人性的自我矛盾與超越—真假美猴王與《秘密的共同命運者》〉第25 卷11期《湖北第二師院學院學報》(2008年11月)\n王櫻芬:〈踏在西天之路一《西遊記》女妖研究〉《高雄師大學報》第26期(2009年) \n吳光正:〈試論《西游記》的宗教特質及其理論分野〉《淮海工學院學報\n(社會科學版)》第6卷第1期(2008年3月)\n吳達芸:〈天地不全—西遊記主旨試探〉《中外文學》第10卷第11期(1982年4月)\n呂素端:〈《西游記》之敘事空間研究〉《淡江中文學報》第16期(2007年6月) \n呂素端:〈《西遊記》敘事時間研究〉《靜宜語文論叢》創刊號 (94年5月)\n李詩瑩:〈近三十年《西遊記》人物研究概況〉《問與學》17期\n李豐楙:〈出身與修行:明代小說謫凡敘述模式的形成及其宗教意識—以《水滸傳》、《西遊記》為主〉,《國文學誌》第7期(2003年12月)\n邱思璇:〈《西遊記》中的謫凡結構—兼論一種常與非常的現象〉《世新中文研究集刊》創刊號(2005年6月)\n侯學智:〈《西遊記》中阿儺的冤案〉《齊魯學刊》第5期( 2009年)\n夏志清著、何欣譯:〈西遊記研究〉《現代文學》第45期(1971年12月)\n高桂惠:〈我國古典小說中的贊、賦一以《西遊記》、《封神演義》為主的討論〉(香港中文大學第二屆國際賦學會議) 1992年10月\n張大新:〈《西遊記》創作進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一楊景賢《西遊記》雜劇之再認識〉《明清小說研究》第1期(2004年)\n張加佳:〈西遊記女妖研究〉《研究與動態》第14期(2006年7月)\n張錦池〈論沙和尚形象的演化〉原載《文學遺產》後收錄於《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6年3月,\n張靜二:〈《西遊記》中的「力」與「術」〉《漢學研究》第11卷第2期(1993年12月)\n章招娣:〈解讀《西遊記》之「遊」〉《溫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8卷第1期(2003年3月)\n許嘉瑋:〈《西遊記》中的「秩序」問題探析—以取經路上五聖與遭逢群體之互動關係為切入點〉《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中國文學研究)》第25期 (2008年01月)\n許麗芳:〈命定與超越—《西遊記》與《紅樓夢》歷劫意識之異同〉《漢學研究》第23卷第2期(2005年12月)\n曾麗玲:〈《西遊記》—一個「奇幻文類」的個案研究〉《中外文學》第19卷\n第3期(1990年)\n曾馨慧:〈《西遊記》眾女妖一論英雄之之女戒〉《興大中文研究生論文集》第7期(2002年)\n黃培青:〈樹妖一定得死?論《西遊記》之〈荊棘嶺悟能努力,木仙庵三藏談詩〉《國文學報》第37期(2005年)\n楊光熙:〈《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到《西遊記》中救贖主題的發展與演變〉\n《浙江社會科學》第9期(2009年9月)\n楊揚:〈荊棘何況,象網何用,心品何境? 木仙庵談詩與全書立象追求的題〉\n《〈西游記〉美學問議錄》之二《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0卷第1期( 2008年1月) \n楊揚:〈幾度西游,幾層春秋,幾行腳步? —《西游記》書名變遷與取經團隊建構〉(《〈西游記〉美學問議錄》之一)《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9卷第2期(2007年3月)\n趙修霈:〈由陰入陽的成聖之途一由《西遊記》的「食色」談起〉《新世紀宗較研究》第7卷第4期(2009年)\n劉瓊云:〈搬演神聖:以玄奘取經行故事為中心〉《戲劇研究》第4期(2009年7月)\n劉瓊云:〈聖教與戲言一論世本《西遊記》中意義的〉《中國文哲研究集刊》\n第36期(2010年3月)\n樊慶彥:〈孫悟空的名號與《西遊記》的主旨〉《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學術論壇》第8卷第1期(2010年1月)\n謝文華:〈論百回本《西遊記》的土地公〉《東華:中國文學研究》第3期(2005年6月)\n謝明勳:〈百回本《西遊記》之唐僧「十世修行」說考論〉《東華人文學報》\n第1期(1999年7月)\n\n (二)、其他相關研究\n\n王鎮:〈《西遊記》中女性人物的類型性〉《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學術論壇)》\n第9卷第17期(2011年9月)\n朱全福:〈論四大奇書中女性形象的嬗變及其成因〉《明清小說研究》第4期(2009年)\n吳光正:〈西遊故事系統中的色欲考驗〉《明清小說研究》第3期(2003年)\n杜正勝:〈內外與八方:中國傳統居室空間的倫理觀和宇宙觀〉,收入黃應貴編:《空間、力與社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5年)\n周憲:〈讀圖,身體,意識形態〉收入汪民安主編:《身體的文化政治學》\n(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頁128\n高桂惠:〈清代《醉茶志怪》透過驚悚、怪延、另類閒賞所展演的志怪文化〉\n韓國中國小說學會編:《中國小說論叢》第28輯(2008年9月)\n張紅霞:〈女性「缺席」的判決-論《西遊記》中的女性形象塑造〉《明清小說研究》第2期(2004年)\n梁偉怡:〈香港三級奇案片與意識形態國家機器:從傅柯的觀視談起〉《中外文學》第28卷11期(2000年4月),\n陳吉斯:〈從陌生人的觀看到觀看陌生人〉《世新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4期,2003年)\n黃敬家:〈智慧的女性形象一禪門燈錄中禪婆與禪師的對話〉收入《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九期(2004年7月)\n黃雍婷:〈元雜劇中的母親形象〉《東方人文學誌》第9卷第1期(2010年3月)\n劉紀蕙:〈文化研究的視覺系統〉《中外文學》第30卷第12期(2002年5月)\n劉衛英:〈寶貝兵器與明清小說人物形象塑造〉《遼東學院學報》第8卷第3期 (2006年)\n蔡美麗:〈中國古典生活世界之多重架構-《紅樓夢》之現象學式解讀〉,《當代》第198期(2004年2月)\n蔡耀明:〈以菩提道的進展駕馭「感官欲望」所營造的倫理思考:以《大般若經,第十二會,淨戒波羅蜜多分》為依據〉《臺大佛學研究》第16期(2008年12月)\n蕭兵:〈盤絲洞-兼論志怪中「天鵝處女」之意蘊〉《明清小說研究》第3期(2004年)\n藤井直樹(Naoki Sakai)著,廖咸浩譯:〈主體與/或「主体」及文化差異之銘刻〉,收錄於劉紀蕙主編:《文化的視覺系統II:日常生活與大眾文化》(臺北:麥田出版,2006 年)\n\n四、 學位論文\n王仁鴻:《《山海經》的神話思維一以空間、身體、食物、樂園為探討核心》,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n王櫻芬:《「身體場域」的「大地行旅」一以《西遊記》「西天之路」作探討》,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博士論文,2011年\n何政輝:《明代神魔小說敘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n呂素端:《《西遊記》敘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博士論文,2001年\n呂麗粉:《晚明遊記文學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博士論文,2011年\n李佩蓉:《說唐家將小說之家/國想像及其承衍研究》,臺北: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n李蕙芳:《《西遊記》與《綠野仙蹤》之奇幻、科幻、魔幻質素研究》,臺南:臺南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n周芬伶:《西遊記與鏡花緣之比較研究》,臺中:東海大學碩士論文,1980年\n武永娜:《《天路歷程》與《西遊記》歷史類型學闡釋》,河南:河南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n胡玉珍:《《西遊記》中的精怪與神仙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n胡琇淳:《遊與觀—《老殘遊記》行旅者生命的外遊與內省》,嘉義:中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10年\n徐貞姬:《西遊記八十一難研究》,臺北:輔仁大學碩士論文,1980年\n康韻梅:《六朝小說變形觀之研究》,臺北:臺灣大學碩士論文,1987年\n張紅旺:《楊景賢及雜劇《西遊記》研究》,山西:山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n陳金枝:《《西遊記》唐僧師徒形象研究》,新竹:玄奘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n童馨如:《蒲松齡《聊齋誌異》身體敘事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n辜淑婷《《西遊記》的神話元素研究》,新竹:玄奘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n黃鈺玲:《《西遊記》之神話原型研究探討》,臺南:臺南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n楊玉鳳:《元雜劇中的宗教現象一從神聖走向世俗》,中壢:中央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n賈秀蘭:《人神佛妖一世界一《西遊記》之人物形象探析》,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10年\n趙苗:《身份敘事研究—以《西遊記》為例》,江西:江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n劉麗珠:《奇幻文學東西對照看──《西遊記》與《魔戒》英雄歷險之主題研究》臺東: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n謝玉娟:《《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形象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n謝幸紋:《佛光與魔影—《西遊記》中女性形象之探析》,新竹: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n\n五、 工具書\n\n《佛光大辭典》(電子資源)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4年\n任繼愈主編:《佛教大詞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97912007
10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912007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200701.pdf2.39 M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