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9425
題名: 何其芳與一九五○年代台灣現代抒情詩
.
作者: 湯惠蘭
貢獻者: 陳芳明
湯惠蘭
關鍵詞: 何其芳
瘂弦
洛夫
鄭愁予
林泠
楊牧
日期: 2012
上傳時間: 2-九月-2013
摘要: 何其芳身上有兩種極端的形象,足以引起愛憎:「詩神」和「共匪」。由於一種被壓抑、無以奔注的熱情,他走出了一條夢中道路,建造著空中樓閣。何其芳精緻穠艷的作品,深深影響台灣一九五○年代的現代抒情詩。\n 何其芳作品在台灣的傳播和影響,唯有在台灣特殊的歷史時空之下才能成立。本篇論文以瘂弦、洛夫、鄭愁予、林泠、楊牧五位詩人為探討重點,從他們在一九五○年代的作品出發,試圖找尋其抒情風格的淵源,以及與何其芳的關係,共分成五章:\n 第一章揭示研究動機與目的、文獻探討與回顧、研究方法與步驟。\n 第二章探討何其芳早期詩文美學、《預言》中的意象群組、詩文美學的轉向。\n 第三章以瘂弦、洛夫為重心,探究他們對何其芳的接受、超越與批判。\n 第四章以鄭愁予、林泠、楊牧為重心,探討他們如何延續何其芳的抒情詩型。\n 第五章為結語,總結何其芳作品價值與在台灣的傳播,以及何其芳作品對台灣一九五○年代現代抒情詩的影響。\n 撇開政治立場和意識型態,或許可說一九三○年代中國現代詩的餘緒,成就一九五○年代台灣現代詩的開展。文學之河自有其流域,並非否認就不存在,不是由政治立場或意識型態宣稱彼此毫無關聯,就能阻斷與遮蔽。\n 何其芳與台灣一九五○年代的現代抒情詩之間,是一種可循的脈絡,是現代抒情詩的一部分系譜。何其芳幾乎是在得到《大公報》文藝獎的同時,價值觀就開始轉向,他自我否定、被中國否定的早期詩作,竟然不知不覺在台灣重新開花,是令人意想不到的發展。從三○年代何其芳抒情詩型的建立,到一九五○年代在台灣的傳播與影響,呈現了典律的生成、位移與再續。
參考文獻: 專書\n1.卞之琳,《人與詩:憶舊說新 [增訂本] 》(合肥:安徽教育,2007)\n2.卞之琳,《十年詩草》(台北:大雁,1989)\n3.卞之琳,《卞之琳文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n4.方明 主編,《大河的對話──詩魔洛夫訪談錄》(台北:蘭臺,2010)\n5.方思,《方思詩集》(台北:洪範,1970)\n6.王文彬、金石 編,《戴望舒全集》(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n7.王德威,《現代抒情傳統四論》(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1)\n8.尼采(Nietzsche Fredrich Willhelm)著; 楊恆達等譯,《尼采之善惡彼岸》(臺北:百善書房,2004)\n9.布魯姆 著,徐文博 譯《影響的焦慮:一種詩歌理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n10.向明, 劉正偉 編,《新詩播種者 : 覃子豪詩文選》(臺北:爾雅,2005)\n11.朱光潛,《詩學》(台北:國際少年村,2001)\n12.江弱水,《中西詩學的交融》(台北:人間,2009)\n13.艾略特 著,杜國清 譯,《詩的效用與批評的效用》(台北:純文學,1972)\n14.艾略特(T. S Eliot)著,卞之琳 譯,〈傳統與個人才能〉,《艾略特文學論文集》(南昌:百花文藝,1994)\n15.何其芳,《夜歌》(上海:文化生活,1950)\n16.何其芳,《畫夢錄》(上海:文化生活,1947)\n17.何其芳,《畫夢錄》(台北:大雁,1989)\n18.何其芳,《詩歌欣賞》(北京:作家出版社,1962)\n19.何其芳,《關於寫詩和讀詩》(北京:作家出版社,1956)\n20.何其芳、卞之琳、李廣田 合編,《漢園集:文學研究會文學創作》(上海:商務,1936)\n21.呂正惠,《抒情傳統與政治現實》(台北:大安,1989)\n22.李岫 編,《李廣田研究資料》(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n23.李癸雲,《朦朧、清明與流動──論台灣現代女詩人作品中的女性主體》(台北:萬卷樓,2002)\n24.李健吾,《咀華集.咀華二集》(上海:復旦大學,2005)\n25.李魁賢 譯,《歐洲經典詩選──波特萊爾 / 馬拉美 》(台北:桂冠圖書,2005)\n26.李魁賢 譯,《歐洲經典詩選──梵樂希 / 霍夫曼斯塔爾 》(台北:桂冠圖書,2005)\n27.辛笛,《手掌集》(台北:大雁,1989)\n28.林庚,《林庚詩文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n29.林泠,《在植物與幽靈之間》(台北:洪範,2003)\n30.林泠,《林泠詩集》(台北:洪範,1982)\n31.波特萊爾(Charles Baudelaire) 著; 胡品清譯 , 《巴黎的憂鬱》(台北:志文,1994)\n32.金欽俊 編,《何其芳》(台北:海風,1990)\n33.柯慶明,《中國文學的美感》(台北:麥田,2000)\n34.洛夫,《石室之死亡》(台北:創世紀,1965)\n35.洛夫,《孤寂中的迴響》(台北:東大,1981)\n36.洛夫,《洛夫詩歌全集》(台北:普音,2009)\n37.洛夫,《洛夫詩論選集》(台北:開源,1977)\n38.洛夫,《洛夫隨筆》(台北:九歌,1985)\n39.洛夫,《眾荷喧嘩》(新竹:楓城,1976)\n40.洛夫,《無岸之河》(台北:水牛,1969)\n41.洛夫,《詩人之鏡》(台北:大業,1969)\n42.洛夫,《詩的探險》(台北:黎明文化,1979)\n43.洛夫,《詩的邊緣》(台北:漢光文化,1986)\n44.洛夫,《靈河》(台北:創世紀詩社,1957 )\n45.奚密 著,宋炳輝 譯《現代漢詩 : 一九一七年以來的理論與實踐》(上海:上海三聯,2008)\n46.奚密,《現當代詩文錄》(台北:聯合文學,1998)\n47.孫玉石,《中國現代主義思潮史論》(北京:北京大學,1999)\n48.孫玉石,《中國現代詩學叢論》(北京:北京大學,2010)\n49.孫黨伯、袁謇正 編,《聞一多全集》第十卷(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n50.翁文嫻,《創作的契機──現代詩學》(台北:唐山,1998)\n51.張灼祥,《作家訪問錄》(香港:素葉,1994)。\n52.張松建,《抒情主義與中國現代詩學》(北京:北京大學,2012)。\n53.張梅芳,《鄭愁予詩的想像世界》(台北:萬卷樓,2001)\n54.張淑香,《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台北:大安,1992)\n55.張淑香,《李義山詩析論》(臺北:藝文印書館,1987)\n56.張潔宇,《荒原上的丁香:20世紀30年代北平&quot;前線詩人&quot;詩歌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3)\n57.張雙英,《二十世紀台灣新詩史》(台北:五南,2006)\n58.梁宗岱,《詩與真》(台北:台灣商務,2002)\n59.莫渝 編譯,《法國20世紀詩選》(台北:河童,1999)\n60.陳太勝,《象徵主義與中國現代詩學》(北京:北京大學,2005)\n61.陳世驤,《陳世驤文存》(台北:志文,1972)\n62.陳芳明 主編,《詩人楊牧 練習曲的演奏與變奏》(台北:聯經,2012)\n63.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2011)\n64.陳芳明,《典範的追求》(台北:聯合文學,1994)\n65.陳芳明,《詩和現實》(台北:洪範,1977)\n66.陳芳明,《鏡子和影子──現代詩評論》(台北:志文,1978)\n67.陳建軍、馮思純 編定,《廢名詩集》,(台北,新視野,2007)\n68.陳振國 編,《馮文炳研究資料》(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n69.陳義芝 編選,《覃子豪》(臺南:臺灣文學館,2011)\n70.覃子豪,《海洋詩鈔》(台北:新詩週刋,1953)\n71.費勇,《洛夫與中國現代詩》(台北:東大,1994)\n72.須文蔚 編選,《紀弦》(臺南:臺灣文學館,2011)\n73.馮至,《馮至全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n74.黃秀如 主編,《閱讀的狩獵》(台北:網路與書,2004)\n75.楊牧,《一首詩的完成》(台北:洪範,1989)\n76.楊牧,《時光命題》(台北:洪範,1997)\n77.楊牧,《楊牧詩集I:1956-1974》(台北:洪範,1978初版,1998九印)\n78.楊牧,《楊牧詩集II:1974-1985》(台北:洪範,1995)\n79.楊牧,《奇萊前書》,(台北:洪範,2003) 。\n80.楊牧,《奇萊後書》,(台北:洪範,2009) 。\n81.葉嘉瑩,《中國古典詩歌評論集》(臺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n82.葉嘉瑩,《好詩共欣賞──葉嘉瑩說陶淵明杜甫李商隱三家詩》(北京:中華書局,2007)\n83.葉嘉瑩,《迦陵談詩》(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n84.葉維廉,《比較詩學》(台北:東大,2007)\n85.聞一多,《聞一多全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n86.趙衛民 編,《戴望舒》(台北:三民,2006)\n87.劉西渭,《咀華集》(廣州:花城,1984)\n88.廢名,《新詩十二講廢──名的老北大講義》(瀋陽:遼寧教育,2006)\n89.廢名,《廢名詩集》(台北:新視野,2007)\n90.廢名,《談新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1984)\n91.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臺北市:大安,1986)。\n92.鄭愁予,《寂寞的人坐著看花》,(台北:洪範,1993)\n93.鄭愁予,《夢土上》(台北:現代詩社,1955 )\n94.鄭愁予,《鄭愁予詩集I:1951-1968》(台北:洪範,1979)\n95.鄭愁予,《鄭愁予詩集II:1969-1986》(台北:洪範,2004)\n96.鄭愁予,《鄭愁予詩選集》(台北:志文,1974)\n97.黎活仁,《現代中國文學的時間觀與空間觀:魯迅.何其芳.施蟄存作品的精神分析》(台北:業牆,1993)\n98.蕭馳,《中國抒情傳統》(台北:允晨,1999)\n99.蕭蕭 主編,《詩儒的創造:瘂弦詩作評論集》(台北:文史哲,1994 )\n100.蕭蕭 主編,《詩魔的蛻變:洛夫詩作評論集》(台北:詩之華,1991)\n101.蕭蕭,《現代新詩美學》(台北:爾雅,2007)\n102.簡政珍,《台灣現代詩美學》(台北:揚智,2004)\n103.簡政珍,《意象風景》(台中:台中市立文化中心,1998)\n104.簡政珍,《詩的瞬間狂喜》(台北:時報文化,1991)\n105.簡政珍,《語言與文學空間》(台北:漢光,1989)\n106.薩依德 著,薛絢 譯,《世界.文本.批評者》(台北:立緒文化,2009)\n107.藍棣之 編,《何其芳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n108.羅任玲,《台灣現代詩自然美學──以楊牧、鄭愁予、周夢蝶為中心》(台北:爾雅,2005)\n109.瘂弦,《深淵》(台北:晨鐘,1971)\n110.瘂弦,《中國新詩研究》(台北:洪範,1981)\n111.瘂弦,《瘂弦詩集》(台北:洪範,1988)\n112.瘂弦,簡政珍主編,《創世紀四十年評論選 : 一九五四~一九九四・臺灣》(臺北:創世紀詩雜誌,1994)\n\n\n\n單篇文章\n\n1.王聖思,〈父親辛笛與九葉詩友〉,〈《上海文學》,2012年2期〉,頁88~93。\n2.王聖思,〈詩誼如水──辛笛與卞之琳的多年交往〉,〈《詩探索》,2001年〉,頁196~202。\n3.王德威,〈歷史,記憶,與大學之道:四則薪傳者的故事〉,〈《台大中文學報》,2007年6月〉,頁1~46。\n4.司馬江 (洛夫),〈蓋棺小論何其芳〉,〈《創世紀詩刊》,1978年5月〉,頁55~57。\n5.向明,〈五○年代現代詩的回顧與省思〉,(台北:《藍星》,第15期,1988)。\n6.江弱水,〈論卞之琳詩文中的廢名影響〉,〈《南大語言文化學報》,1998年〉,頁171~187。\n7.何雅雯〈小論林泠──抒情與現代〉,(台北:台灣詩學學刊,2003年11月),頁75~125。\n8.李懷宇,〈瘂弦:每個文人都應該是“廣義的左派”〉,(《南方都市報》, 2007年4月26日)。\n9.沙笛,<在傳奇的舞臺上──聽那達達的馬蹄聲>,(《現代詩》復刊09期)\n10.沈謙,〈從何其芳到鄭愁予──比較評析「花環」與「錯誤」〉,(《中國現代文學理論》第1期,1996年 3月),頁39~60。\n11.辛笛 王聖思,〈關於新詩的發展、詩的回歸及其他〉,〈《詩探索》,1996年〉,頁30~38。\n12.辛笛,〈我和西方詩歌的因緣〉,〈《外國文學評論》第3期,1995年〉,頁117~120。\n13.季劍青,〈「故都故都奈若何」:1930年代北平的現代主義詩歌〉,〈《現代中文學刊》,年月〉,頁13~26。\n14.林在勇,〈人間第一首詩──林庚先生訪談錄〉,〈《中文自學指導》,1997年2期〉,頁2~6。\n15.林泠,〈林泠談詩──斷層的延續〉,《聯合報副刊》E7版,2004年10月26~27日。\n16.林淇瀁,〈五○年代台灣現代詩風潮試論〉,(台北:兩岸詩刊學術研討會論文,1998)\n17.林麗如,〈人道關懷的詩魂──專訪鄭愁予先生〉,〈《文訊》,2002年11月〉,頁84~87。\n18.洛夫,〈超現實主義的詩與禪〉,(《江西社會科學》第10期,1993),頁70~72。\n19.洛夫,〈錦瑟〉,(《聯合報》副刊,2013年2月11日)。\n20.洛夫,〈建立新民族詩型之芻議〉,(《創世紀》5 期,1956 年3 月),頁3。\n21.紀弦,〈從廢名〈街頭〉說起〉,(《文藝世紀》第一卷第二期,1945 年2月),後收錄於《新詩論集》。\n22.孫玉石,〈相見匪遙 樂何如之──林庚先生燕南園談詩錄〉,〈《新文學史料》,2005年〉,頁161~169。\n23.孫玉石,〈現代向傳統的尋求:1930年代廢名關於「晚唐詩熱」的追求〉,〈《華夏文化論壇》,2007年〉,頁3~13。\n24.孫玉石,〈論30年代林庚詩歌的精神世界〉,〈《中國詩歌研究》第一輯,2002年〉,頁196~219。\n25.孫玉石,〈論何其芳三十年代的詩〉,(《文學評論》第6期,1997),頁11~23。\n26.馬鈴薯兄弟,〈與大河的對話──詩人洛夫訪談錄〉,《揚子江評論》,2012年第4期。\n27.張大為,〈辛笛訪談錄〉,〈《詩刊》,2009年19期〉,頁21~24。\n28.張潔宇,〈「荒原」與「古城」──30年代北平詩壇對《荒原》的接受與借鑒〉,〈《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0年〉,頁11~27。\n29.張潔宇,〈三十年代北平現代主義詩壇的集聚〉,〈《新文學史料》,2000年〉,頁172~182。\n30.張潔宇,〈夢中道路的迷離──早期何其芳的神話情結〉,〈《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3年〉,頁176~190。\n31.張潔宇,〈論廢名詩歌觀念的傳統與現代〉,〈《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頁148~154。\n32.張曦娜,〈「達達的馬蹄」響遍半世紀:訪台灣詩人鄭愁予〉,《聯合早報》,2008年4月11日。\n33.曹元勇,〈詩.感覺.傳統〉(辛笛訪談),〈《文意理論研究》,1996年〉,頁2~7。\n34.莊美華 整理,<詩人在詩中的自我位置>,(《現代詩》復刊15期)\n35.陳芳明,〈回望一個大象徵〉,《印刻》2009年1月號。\n36.陳國球,〈「抒情傳統」論以前──陳世驤與中國現代文學及政治〉,(《現代中文學刊》第3期,2009 ),頁64~74。\n37.陳國球,〈詩意的追尋──林庚文學史論述與「抒情傳統」說〉,(《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7卷第4期,2010年7月 ) ,頁143~149。\n38.黃錦樹,〈抒情傳統與現代性:傳統之發明,或創造性的轉化〉,(《中外文學》第34卷第二期,2005年7月),頁168~169。\n39.楊牧,〈現代的中國詩〉,〈《創世紀詩雜誌》,1976年3月〉,頁12~15。\n40.楊牧主講,葉美瑤整理,〈時代與文學永遠的現代詩〉,〈《聯合文學》,2000年3月〉,頁130~137。\n41.葉維廉,〈在記憶離散的文化空間裏歌唱──論瘂弦記憶塑像的藝術〉,〈《中外文學》,1994年8月〉,頁74~104。\n42.劉士杰,〈我思.我信.我感覺──訪老詩人辛笛先生〉,〈《詩探索》,1994年〉,頁70~47。\n43.劉益州,〈瘂弦「山神」與楊牧「林沖夜奔」中「山神」形象與敘事策略研究〉,〈《創世紀詩雜誌》,2003年3月〉,頁151~159。\n44.蔡盛琦,〈台灣地區戒嚴時期翻印大陸禁書之探討〉,《國家圖書館館刊》,93年第1期 (2004年6月)。\n45.鄭愁予,〈鄭愁予談自己的詩──我五十年前就骨董了〉,〈《聯合文學》,2003年3月〉,頁70~76。\n46.黎活仁,〈何其芳早期作品的「嘆老」表現〉,〈《幼獅文藝》,1991年7月〉,頁134~155。\n47.蕭蕭,〈跌落在深淵裡的樺樹夢──論瘂弦的「深淵」〉,〈《創世紀詩雜誌》119期,1999年6月〉,頁4~13。\n48.龍清濤,〈林庚先生訪談錄〉,〈《詩探索》,1995年1期〉,頁3~8。\n49.鍾玲,〈無定河的水聲──論林泠的詩〉,《中央日報》,1988 年8 月22~23日。\n50.瘂弦,〈《瘂弦詩集》序〉,〈《創世紀詩刊》,1981年3月〉,頁4~6。\n51.瘂弦,〈他的詩.他的人.他的時代──論商禽「夢或者黎明」〉,〈《創世紀雜誌》119期,1999年6月〉,頁22~33。\n52.瘂弦,〈一種可驚的存在──洛夫小評〉,〈《創世紀詩雜誌》,2002年9月〉,頁17。\n53.瘂弦,〈艾青──中國早期詩人小傳之三〉,〈《現代詩》,1983年7月〉,頁114~126。\n54.瘂弦,〈何其芳──中國新詩早期詩人小傳之二〉,〈《現代詩》,1982年10月〉,頁150~158。\n55.瘂弦,〈我的詩路歷程:從西方到東方〉,〈《創世紀詩刊》,1982年10月〉,頁27~29。\n56.瘂弦,〈抒情傳統:聯副三十年文學大系詩卷序〉,〈《創世紀詩刊》,1982年10月〉,頁146~149。\n57.瘂弦,〈李廣田──中國新詩早期詩人小傳之二〉,〈《現代詩》,1983年3月〉,頁129~136。\n58.瘂弦,〈兩岸蘆花白的故鄉──詩人鄭愁予的創作世界(之一)〉,《聯合報》,1979年5月27日,版12。\n59.瘂弦,〈兩岸蘆花白的故鄉──詩人鄭愁予的創作世界(之二)〉,《聯合報》,1979年5月28日,版12。\n60.瘂弦,〈從抒情到詠史〉,〈《乾坤詩刊》,2004年11月〉,頁100~103\n61.瘂弦,〈第一場雨水〉,《現代詩》復刊11期。\n62.瘂弦,〈開頂風船的人────「手掌集」的作者辛笛〉,《創世紀》31期,1972年12月。\n63.瘂弦,〈寫詩是一輩子的事〉,〈《新地文學》,2009年3月〉,頁293~295\n64.瘂弦,〈踩出來的詩想〉,《現代詩》復刊14期。\n65.瘂弦,<禪趣詩人廢名>,(《創世紀》雜誌1966 年月第23 期)。收錄於《廢名詩集》,(台北,新視野,2007) ,頁1~4。\n\n\n學位論文\n\n劉正忠,《軍旅詩人的異端性格──以五、六十年代的洛夫、商禽、瘂弦為主》,(台\n灣大學 / 中文系 / 博士論文,2001)\n\n蔡明諺,《一九五○年代台灣現代詩的淵源與發展》,(清華大學 / 中文系 / 博士論\n文,2007)\n\n吳承和,《何其芳詩文抒情模式的建立與轉化(1931-1949)》,(臺灣大學/中國文\n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2008)\n\n郭燿宗,《何其芳詩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n\n\n網路資料\n\n張潔予,〈邊城的荒野留下少年的笛聲〉,當代文化研究網\n(http://www.cul-studies.com/community/zhangjieyu/200508/2561.html),2005\n\n向明,〈好個「持序不斷」 ──白靈評論瘂弦所著《聚繖花絮》讀後(下)〉,《中時部落格》,2012年3月28日 \nhttp://blog.chinatimes.com/poemming/archive/2013/01/23/2115721.html\n\n\n葉維廉,〈我和三、四十年代的血緣關係〉, 詩路http://dcc.ndhu.edu.tw/poemroad/ya-weilian/category/productions/。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96912019
10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912019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201901.pdf1.92 M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