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0614
題名: 康有為「四書新注」思想之研究
作者: 林沁瑩
Lin, Chin Ying
貢獻者: 陳逢源
林沁瑩
Lin, Chin Ying
關鍵詞: 康有為
論語注
孟子微
中庸注
四書新注
清代經學
日期: 2011
上傳時間: 9-Sep-2013
摘要: 一、康有為在《中庸注》裡,透過注解原典來建構對宇宙生成的主張。首先,他\n接受《易經》與董仲舒《春秋繁露》的概念,形成其「以元統天」的看法。他相信「元=氣」就是創造萬物的根源力量,也是主導人世變化之道的最高主宰。接著引出君子「居易俟命」的天命觀,他認為人人都應該抱持著「知命且安命」的樂觀態度,去面對人世間所有的窮達貴賤。除了「居易俟命」的天命觀,康有為也強調在人世間的修養工夫。他在注解《中庸》時,格外重視「慎獨」和「誠明」的內聖修為,慎獨是工夫,誠明是境界。君子必須努力做到慎獨之功,內心才能誠明澄敬。而何謂「孔教之本」,康有為在《中庸注》裡認為即是「致中和之道」,聖人達「致中和之道」能使天地同清、萬物得所,也就是實踐孔子改制之道的根本方向。\n\n二、《孟子微》全書的篇章編次,突破了《孟子》七篇的格式,康有為自訂十八\n個詮釋主題,以期「提其要而鉤其元」,真正彰顯孟子義理中的微言大義,故定\n名為「孟子微」。論文主要的研究議題,聚焦在康有為的「人性論」(善惡本有的\n自然人性論)、「進化觀」(仁政為本)以及「民主觀」(民貴君賤說)、「保民論」(善推所為說)等四大主軸。其中,康有為肯定《孟子》思想中「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的為政態度,所以無論在詮釋進化思想,或者闡揚民本觀念,他\n都站在上位者必須時時「以民為主」、「善推所為」的仁道立場進行論述。\n\n三、康有為撰寫《論語注》的目的在於「正偽古之謬,發大同之漸」,因此全書闡述的主題在於「神化孔子」及「大同思想」兩大方面。基於「尊孔」的信仰,康氏作了很多面向的努力,包括立孔教為國教、設立孔教會、宗聖會、聖學會,以及注解四書。其神化孔子的目的在於鞏固中國的民族力量,以抵禦西方列強的侵略,因此在《論語注》中幾乎隨處可見尊封孔子為「教主」、「聖王」的注解文字。此外,康有為也強調孔教具有「時中權變」的價值意義,能夠在現實環境中解決各種問題,自然也可以處理晚清內憂外患的政治困境。另一方面,他在「大同思想」的論證,首先標舉三世進化中「太平世」的美好藍圖,強調只要依循「君主立憲」到「君主共和」的民主進程,最後一定可以實現大同理想。大致上,在論述「大同思想」的脈絡裡,以「三世進化」作為基本觀點、以「政治變法」作為運用層面、以「享樂主義」作為思想特色,進行《論語注》的義理研究進路。\n\n四、至於《大學注》思想之研究,論述的焦點主要有三:「《大學注》亡佚問題之追溯」、「序文內容之分析」與「〈講大學〉一文之思想析論」。序文的內容包括寫作動機、《大學》要義、解經態度與創作時間地點等,大致上傳達了康有為注解大學的精神,乃在於「明內聖外王之道,發三世太平之理」。至於〈講大學〉一文,筆者參考康有為《萬木草堂講義》其中一篇筆記文章,內容闡述了《大學》中「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進德三階段的義理文字,最後歸結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恕道,正是實現太平之世的修養工夫。\n\n五、第八章為檢討「四書新注」的解經目的、在經學史上的意義、對改造儒學的影響這三大課題。一是「解經目的」方面,主要是為了「政治變法」和「孔學立教」而解經,充滿政治實踐目的性。二是其「在經學史上的意義」方面,筆者評之為「不以考據為目的之經學詮釋」。相較於乾嘉學者考證經書的客觀與嚴謹,康有為注解四書的方式則幾乎偏離了字句考證的論證工夫,反而側重於讀者主觀的「開創性詮釋」,值得讀者對於「經典詮釋」作更深一層的思索與反省。此外,筆者也肯定「四書新注」為拓展四書外王之學所做的努力。因為康有為始終是站在今文經學家的立場注經,其所重視者為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功業,這與傳統四書強調誠意正心修身的內聖工夫方向明顯不同。因此,康有為「四書新注」的問世,也開創了四書研究的外王哲學,在經學史上頗具新意。三是對「改造儒學的影響」方面,以「儒學政治化」和「儒學近代化」作為論述辯證的兩大主軸。康有為在避難海外的日子裡,仍然心繫中國的政治動態,因此藉由注解四書,進行改造儒學走向政治化的工作。另外在促使儒學近代化部份,筆者則擇取「四書新注」中引用「東西方政治人物」的幾個例證,作為將傳統儒學與近代西方歷史相互融合證成的說明。
參考文獻: 一、 康有為作品及相關書籍(依出版日期排序)\n康有為:《孟子微》,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1月\n康有為:《中庸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6月\n康有為:《康南海自訂年譜》,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n康文佩:《康南海先生年譜續編》,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n康有為:《康南海先生書牘》,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n沈雲龍編:《康南海文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n沈雲龍編:《康南海詩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n康有為:《萬木草堂遺稿》,台北:成文書局,1979年\n蔣貴麟編:《萬木草堂遺稿、遺稿外編》(上)(下),台北:成文書局,1979年\n康有為:《論語注》,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1月\n樓宇烈編:《康有為學術著作選》,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3月\n康有為:《禮運注》,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n康有為:《不忍雜誌彙編》,台北:華文出版社,1987年\n蔣貴麟編:《康南海先生遺著彙刊》(十九),台北:宏業書局,1987年6月\n康有為:《孔子改制考》,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3月\n康有為:《康有為政論集》(上)(下),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n康有為:《春秋董氏學》,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7月\n沈茂駿編:《康南海政史文選》,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n康有為:《經學偽經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3月\n馬自毅選注:《康有為詩文集》,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n康有為:《大同書》,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9年7月\n康有為撰、姜義華 張榮華編校:《康有為全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n\n二、 古籍專書(以經史子集順序,依出版日期排序)\n【經部】\n(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台北:世界書局,1963年1月\n(晉)杜預:《春秋釋例》,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0年3月\n(清)朱彝尊:《經義考》,四部備要本,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9年2月\n(漢)何休:《春秋公羊傳解詁》四部備要本,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0年\n(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n(魏)王弼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n(唐)孔穎達:《禮記正義》影印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n(唐)徐彥:《春秋傳注疏》影印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n(清)劉寶楠:《論語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3月\n(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n\n【史部】\n(漢)司馬遷:《史記》,(宋)裴駰注,台北:鼎文書局,1978年11月\n(漢)班固:《漢書》,(唐)顏師古注,台北:鼎文書局,1978年11月\n(明)黃宗羲撰,全祖望補:《宋元學案》,台北:世界書局,1983年5月\n(明)黃宗羲撰,楊家駱主編:《明儒學案》,台北:世界書局,1984年2月\n\n【子部】\n(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台北:中華書局\n(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台北:正中書局,1973年9月\n(清)郭慶藩:《莊子集釋》,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3月\n(清)方東樹:《漢學商兌》,台北:廣文書局,1977年7月\n(清)顧炎武:《日知錄》,台北:世界書局,1981年4月\n(清)焦循:《孟子正義》(上)(下),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7月\n(清)王先謙:《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n\n【集部】\n(清)朱次琦:《朱九江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12月\n(清)皮錫瑞:《經學通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10月\n(清)宋翔鳳:《樸學齋文錄》,台北:聖環圖書公司,1998年5月\n(清)皮錫瑞:《經學歷史》,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8月6刷\n\n三、近人著作(依出版日期排序)\n(一)專書\n王偉俠:《孟子分類纂注》(一)(二),台北:華岡出版部印行,1968年8月四版\n吳康:《中國現代哲學初編》,台北:正中書局,1975年3月\n吳怡:《中庸誠的哲學》,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76年2月初版\n黃公偉:《中國近代學術思想變遷史》,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6年5月\n余英時:《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76年9月\n陸寶千:《清代思想史》,台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82年3月初版\n王靜芝等著:《經學研究論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2年10月\n陳兆榮:《中庸探微》,台北:正中書局,1984年5月3刷\n湯志鈞:《康有為與戊戌變法》,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10月\n熊十力:《讀經示要》,台北:廣文書局,1984年10月\n孟森:《清代史》,台北:正中書局,1984年11月\n劉述先:《生命情調的抉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年8月\n蔡仁厚:《新儒家的精神與方向》,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年8月\n孫春在:《清末的公羊思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10月\n杜松柏:《國學治學方法》,台北:洙泗出版社,1985年11月\n吳康等著:《學庸研究論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6年10月再版\n余培林等著:《四書導讀》,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2月\n汪榮祖:《康章合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5月\n蕭公權著、汪榮祖譯:《康有為思想研究》,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8年5月\n錢穆:《國學概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2月\n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10月\n張舜徽:《清儒學記》,山東:齊魯書社,1991年11月\n房德鄰:《儒學的危機與嬗變—康有為與近代儒學》,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n年1月\n韋政通:《中國十九世紀思想史》(上下冊),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年9月\n劉述先:《儒家思想與現代化》,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3年1月\n黃俊傑:《孟子》,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2月初版\n張錫勤:《中國近代思想史》,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3月初版\n史革新:《晚清理學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3月\n王爾敏:《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2月\n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里仁書局,1995年7月\n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學生書局,1997年1月7刷\n陳其泰:《清代公羊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4月\n宋文明:《梁啟超的思想》,台北:宋氏照遠出版社,1997年7月\n王邦雄等著:《當代新儒家的關懷與超越》,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12月\n錢穆:《國史新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8年2月\n錢穆:《孔子與論語》,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8年2月\n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九),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8年2月\n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一)(二),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8年2月\n王樹槐:《中國歷代思想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7月\n汪榮祖:《康有為》,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7月\n湯志鈞:《康有為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10月\n昌切:《清末民初的思想主脈》,北京:東方出版社,1999年4月\n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n年5月\n馬洪林:《康有為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2月2刷\n沈雲龍:《康有為評傳》,台北:文海出版社,2000年8月\n鄭大華:《康有為》,香港:中華書局,2000年8月\n錢穆:《四書釋義》,台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2000年11月\n張麗珠:《清代義理學新說》,台北:里仁書局,2002年\n丁亞傑:《清末民初公羊學研究—皮錫瑞、廖平、康有為》,台北:萬卷樓圖書公\n司,2002年3月\n杜維明著,陳靜譯:《儒教》,台北:麥田出版,2002年12月\n李明輝:《儒家經典詮釋方法》,台北:喜瑪拉雅基金會,2003年7月\n林慶彰主編:《近五十年來的經學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3年5月\n林啟屏:《儒家思想中的具體性思維》,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4年2月\n李冬君:《孔子聖化與儒者革命》,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4月\n黃俊傑:《中日「四書」詮釋傳統初探》(上)(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n年8月\n黃俊傑:《東亞儒者的四書詮釋》,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6月\n葉國良:《經學側論》,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11月\n陳逢源:《朱熹與四書章句集注》,台北:里仁書局,2006年9月\n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卷二,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6年12月修訂一版\n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7年4月初版14刷\n曹美秀:《論朱一新與晚清學術》,台北:大安出版社,2007年5月\n林毓生:《思想與人物》,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7年5月二版2刷\n黃俊傑:《東亞儒學:經典與詮釋的辯證》,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7年\n10月初版\n朱華忠:《清代論語學》,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2月\n程樹德:《論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2月6刷\n丁亞傑:《晚清經學史論集》,台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8月\n丁亞傑:《康有為經學述評》,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9月\n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8年10月三版\n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2月\n黃俊傑:《東亞論語學—中國篇》,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年9月\n吳汝鈞:《當代新儒學的深層反思與對話詮釋》,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9年\n10月\n梁啟超:《儒家哲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3月1刷\n李澤厚:《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台北:三民書局,2010年7月\n\n(二)期刊論文(依論文發表日期排序)\n陸寶千:〈民國初年康有為之孔教運動〉,《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十二期\n陸振岳:〈關於清代今文經學的幾個問題〉,《蘇州大學學報》,1994年1月\n沈清松:〈康有為先生的倫理思想評析〉,康梁學術研討會論文,1996年3月\n黃俊傑:〈從儒家經典詮釋史觀論解經者的「歷史性」及其相關問題〉,《台大歷\n史學報》第24期,1999年12月\n黃俊傑:〈論東亞儒家經典詮釋傳統中的兩種張力〉,《台大歷史學報》第28期,\n2001年12月\n蔡長林:〈論常州學派研究之新方向〉,《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1期,2002年\n9月\n陳福濱:〈清代公羊學與晚清的變革〉,《哲學與文化》第11期,2005年11月\n張永儁:〈清代公羊學思想之形成、擴大與影響〉,《哲學與文化》第11期,2005\n年11月\n曹美秀:〈朱一新與康有為—以經學相關問題為討論中心〉,《中國文哲研究集刊》\n第28期,2006年3月\n周黎燕:〈論康有為大同烏托邦的現代意義〉,《瀋陽師範大學學報》30卷第6期,\n2006年10月\n唐明貴:〈清代《論語》學的特點及成因〉,《山東社會科學》,第11期,2007年\n11月\n孫向中:〈維新變法運動中康有為的角色判定〉,《河南師範大學學報》35卷第1\n期,2008年1月\n陳萍萍:〈超越與回歸—康有為變革思想中的文化衝突〉,《台州學院學報》30卷\n第1期,2008年2月\n張清泉:〈清代《論語》學〉,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3月\n馬洪林:〈康有為研究百年回顧與展望〉,《東方論壇》第5期,2008年6月\n張麗珠:〈疑古與證古—從康有為到王國維〉,《政大中文學報》,第9期,2008\n年6月\n陳金木:〈民國以來《論語》的多元詮釋〉,《東海中文學報》第20期,2008年7\n月\n黃開國、唐赤蓉:〈從《教學通義》看康有為早年思想〉,《四川大學學報》第4\n期,2009年4月\n李紅革:〈康有為和梁啟超政治思想的異同及啟示〉,22卷第3期,2009年6月\n余樹苹:〈救亡圖存的教主—康有為論孔子形象〉,《現代哲學》第5期,2009年\n9月\n趙沛:〈《公羊傳》的特色和清代的《公羊》學〉,《河南師範大學學報》36卷第5\n期,2009年9月\n王明德:〈試論康有為的學術傳承〉,《深圳大學學報》27卷第1期,2010年1月\n曲洪波:〈晚清學者「董氏學」研究的殊途異歸〉,《中國典籍與文化》第73期,\n2010年2月\n李先明:〈康有為在儒學近代轉型路上的三個失誤〉,《船山學刊》第2期,2010\n年2月\n王秋:〈康有為、譚嗣同三世說的差異〉,《燕山大學學報》11卷第1期,2010年\n3月\n曲洪波:〈劉師培與康有為「董氏學」研究之比較〉,《徐州師範大學學報》36卷\n第4期,2010年7月\n\n(三)學位論文(依論文發表日期排序)\n柳香秀:〈康有為哲學思想之研究〉,文化大學哲學所碩士論文,1987年6月\n安雲煥:〈康有為的大同思想〉,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6月\n丁亞傑:〈康有為經學述評〉,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2年6月\n趙聖俊:〈康有為的政治思想〉,文化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1994年6月\n王妙如:〈康有為公羊思想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6年6月\n洪鎰昌:〈康有為《孟子微》研究〉,中興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7年6月\n丁亞傑:〈清末民初公羊學研究—皮錫瑞、廖平、康有為〉,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n博士論文,2000年6月\n邱白麗:〈由典籍的重新詮釋論知識份子與其當代政治文化的對應關係—以康有\n為為討論例示〉,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6月\n崔泰勳:〈論康有為思想發展與廖平的關係〉,台灣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1\n年6月\n胡珍貴:〈論康有為早期文化思想〉,安徽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11月\n洪鎰昌:〈康有為《孔子改制考》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n年6月\n許淑雯:〈康有為的民主觀:試以《大同書》為論〉,政治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n2003年6月\n鄭雅文:〈從康有為和嚴復看晚清思想之嬗變〉,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n文,2003年6月\n梁景松:〈康有為與福澤諭吉的啟蒙思想比較〉,延邊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9\n月\n宋麗豔:〈康有為大同思想與全球化〉,黑龍江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11月\n崔善鋒:〈康有為的變革思想〉,山東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5年5月\n曾如君:〈康有為《孟子微》研究〉,中山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5年6月\n高齊天:〈康有為哲學本體論初探〉,湖南師範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6年5\n月\n李強華:〈康有為人道主義思想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6月\n余政道:〈康有為教育思想研究〉,中山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6年6月\n羅怡明:〈康有為君主思想研究〉,重慶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8月\n張克威:〈康有為憲政思想研究〉,遼寧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9月\n易旺:〈康有為憲政思想研究〉,中國政法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6月\n周丹:〈康有為革命觀初探〉,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8月\n趙運華:〈論康有為大同理想中的社會和諧思想〉,廣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n年10月\n賴璟宜:〈康有為《論語注》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8\n年6月\n林云:〈康有為倫理思想研究〉,湖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10月\n張芾:〈康有為的中西文化觀〉,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10月\n莊凱婷:〈王船山《讀四書大全說》研究—由心性論到知人之學〉,台中東海大學\n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3月(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n簡麗玲:〈康有為《中庸注》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n年6月\n王曉莉:〈在中學與西學之間—《大同書》解析〉,蘭州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9\n月\n劉樹生:〈康有為與譚嗣同仁學思想比較研究〉,黑龍江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9\n月\n王小華:〈康有為社會整合思想研究〉,重慶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10月\n劉月玲:〈試論康有為孔教思想與實踐〉,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12月\n李麗娟:〈康有為道德救國思想研究〉,西北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7月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98912001
10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89120011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001101.pdf5.41 M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