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1241
題名: 1969-1974年美國對中華民國政策的轉變:以外交部檔案為主的研究
作者: 陳相甫
貢獻者: 陳文賢
陳相甫
關鍵詞: 尼克森
季辛吉
蔣介石
聯合國中國代表權
臺灣決議案
關係正常化
日期: 2012
上傳時間: 1-Oct-2013
摘要: 1969年尼克森就任美國總統後,美國對中國與中華民國的關係出現變化,此時期國際社會所關注是美國如何改善與中國的關係,美國與中華民國關係的變化較不被重視,在美中「關係正常化」的過程中,美國如何處理與中華民國關係、中華民國的駐美官員怎麼看待美國外交政策的改變、中華民國政府如何因應與下達指示,都是本篇論文關注的重點。本研究以外交部檔案為出發點,希望藉由第一線的駐外人員的角度去觀察與分析美國對中華民國政策的轉變。\n 從外交部檔案的內容顯示,美國在中華民國政策上的轉變主要受「關係正常化」的影響,廢除臺灣決議案、軍援案受阻、聯合國中國代表權當中都能看到美國與中國改善關係的影響,除了「關係正常化」的因素外也含括美國國內的政治因素、國際情勢的變化。\n 相較於美國在中華民國政策的限縮,美國的中國政策卻是逐漸放寬,尼克森政府逐步放寬到中國旅行的限制、對中國貿易與禁運的限制,這些政策引起中華民國政府對美國表示嚴正關切,但是中華民國的嚴正關切並不能阻止尼克森推動「關係正常化」的決心。\n 1972年尼克森訪問中國,在美中雙方的會談記錄中,尼克森接受了周恩來的五項原則,其中一項就是接受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代表中華民國已不再是代表全中國的政府,沈劍虹在與羅吉斯會談時,就質疑美國已將中華民國視作島嶼「臺灣」而非中國政府的代表,在1973年尼克森的世情咨文當中正式稱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號,中華民國則改以臺灣稱呼,當中看出1972年後美國對中華民國政策的改變。\n 美國作為中華民國最重要的邦交國也是領導世界的強權,美國如何看待與中華民國的外交關係,是很重要的。尤其自1969-1978年這期間美國除了維持與中華民國的邦交關係外,也與中國「關係正常化」,美國對如何看待「兩個中國政府」對中華民國外交的研究,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n一、 檔案\n 《外交部檔案(北美司)》(台北,中央研究院近史所檔案館)\n 400.1/0013,〈尼克森1973年世情咨文〉。\n 400.1/0014,〈尼克森1972年世情咨文〉。\n 400.3/0062,〈美廢除台灣決議〉。\n 400.3/0071,〈美議員對華言論〉。\n 400.3/0048,〈美國會兩院對華政策〉。\n 400.3/0049,〈美國會兩院對華政策聽證會〉。\n 400.3/0072,〈美議員對華言論〉。\n 400.3/0074,〈馬賽伊斯(擬撤銷台灣、古巴、中東、東京灣決議案)〉。 \n 401.1/0020,〈尼克森訪中國大陸期間新聞資料〉。\n 401.1/0021,〈尼克森訪問匪區大陸資料〉。\n 401.1/0022,〈尼克森訪問匪區大陸資料〉。\n 401.1/0025,〈尼克森訪問中國大陸專題報告〉。\n 401.1/0041,〈美對華政策〉。\n 401.11/0112,〈駐美國大使館政情報告〉。\n 401.11/0061,〈駐波士頓總領事館政情報告〉。\n 401.11/0112,〈駐美國大使館政情報告〉。\n 402/0023,〈中美外交關係剪報〉。\n 402/0033,〈尼克森、周恩來公報反應〉。\n 405.21/0113,〈美匪關係(參考文件)〉。\n 405.21/0116,〈美匪關係週報〉。\n 405.22/0016,〈尼克森訪中國大陸〉。\n 405.22/0017,〈尼克森訪中國大陸〉。\n 405.22/0039,〈有關匪入聯合國言論〉\n 405.22/0077,〈美匪互設聯絡辦事處〉。\n 405.22/0078,〈美匪互設聯絡辦事處〉。\n 405.24/0027,〈美放寬對匪禁運〉。\n 405.24/0030,〈美放寬對匪禁運〉。\n 405.24/0031,〈美放寬對匪禁運〉。\n 405.24/0060,〈美匪貿易發展關係紀要〉。\n 407.2/0047,〈尼克森總統言論〉。\n 407.2/0052,〈尼克森總統言論〉。\n 411.1/0043,〈中國外交政策與對外關係〉。\n 411.2/0026,〈美國外交政策〉。\n 412/0014,〈中美有關聲明及文件〉。\n 412.21/0305,〈蔣經國副院長訪美〉。\n 412.21/0306,〈蔣經國副院長訪美〉。\n 412.3/0017,〈尼克森訪匪以來我方政府首長與美方高級官員在台重要會\n 談〉。\n 412.4/0033,〈尼克森訪匪以來我政府首長與美方在華府重要會談〉。\n 412.7/0009,〈台灣地位〉。\n 414.28/0004,〈聯合國中國代表權問題〉。\n 414.28/0005,〈聯合國中國代表權問題〉。\n 414.28/0007,〈聯合國中國代表權問題〉。\n 414.28/0006,〈聯合國中國代表權問題〉。\n 414.28/0008,〈聯合國中國代表權問題資料〉。\n 422.2/0002,〈向美租借潛艇〉。\n 《外交部檔案(國組司)》(台北,中央研究院近史所檔案館)\n 633/90023,〈聯合國大會第26屆來電〉。\n 633/90053,〈聯合國大會第26屆常會〉。\n 640.634/90001,〈聯合國大會第26屆常會代表權案各國立場(歐洲地區)〉。\n 640.631/90007,〈聯合國大會第26屆常會代表權案日本立場〉。\n 640.635/90003,〈聯合國大會第26常會代表權案美國立場〉。\n 640.636/90003,〈聯合國大會第26屆常會代表權案各國立場(中南美地\n 區)〉。\n 640/90019,〈聯合國我代表權[一般事務]〉。\n 640/90024,〈聯合國大會第26屆常會中國代表權問題〉。\n 640/90028,〈聯合國大會第26屆常會有關我代表權提案〉。\n 640/90034,〈聯合國大會第26屆常會代表權案洽助〉。\n 640/90045,〈聯合國大會中國代表權因應策略〉。\n 640/90046,〈聯合國大會中國代表權因應策略〉。\n 640/90053,〈日本政府就其於日美會談中安理會中國席位問題所作之保 \n 留向我有所澄清事〉。\n 640/90054,〈外交部部長周書楷就聯合國大會中國代表權問題與美、日\n 政要使節談話紀錄〉。\n 640/90081,〈「聯合國中國代表權問題」雜卷〉。\n 《外交部檔案(亞太司)》(台北,中央研究院近史所檔案館)\n 014.28/0005,〈日本對中國代表權之態度〉。\n 097.4 /0001,〈駐紐西蘭大使館電郵文件〉。\n 《外交部檔案(中南美司)》(台北,中央研究院近史所檔案館)\n 514.28/0012,〈中南美各國對我聯合國代表權問題〉。\n 《外交部檔案(歐洲司)》(台北,中央研究院近史所檔案館)\n 314.28/0004,〈1971年聯大代表權〉。\n\n\n二、參考專書\n 大衛葛根(David R. Gergen)(著),張明敏等(譯),《美國總統的七門課》, \n 台北︰時報文化,2002年5月。\n 王景弘,《採訪歷史︰從華府檔案看台灣》,台北︰遠流出版社,2000年。\n 尼克森(Richard M. Nixon)(著),張企程等(譯),《改變歷史的領袖 \n LEADERS》,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0年2月。\n 江南,《蔣經國傳》,台北︰李敖出版社,1988年6月。\n 李大維,《台灣關係法立法過程》,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1996年。\n 阮銘、張怡菁,《歷史的錯誤》,台北︰玉山社,2006年2月。\n 孟捷慕(Mann James H.)(著),林添貴(譯),《轉向》,台北︰先覺出版,\n 1999年7月。\n 馬英華,《蔣經國全紀錄(中)1910-1988》。北京︰華文出版社,2009年。\n 唐耐心(Nancy Bernkopf Tucker)(著),新新聞編譯小組(譯),《不確定的 \n 友情︰台灣、香港與美國,一九四五至一九九二》,台北︰新新聞文化,1995 \n 年3月。\n 唐耐心(Nancy Bernkopf Tucker)(著),林添貴(譯),《一九四九年後的海 \n 峽風雲實錄》,台北︰黎明文化,2012年2月。\n 涂成吉,《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最後日子—一九七一年台北接受雙重代表權\n 之始末》,臺北︰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2008年8月。\n 陶文釗,《中美關係史(1949-1972)》,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1\n 月。\n 陶文釗、仲掌生(主編),《中美關係100年》,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n 2001年4月。\n 陶涵(Jay Taylor)(著),林添貴(譯),《蔣經國傳》,台北︰時報文化,2000\n 年10月。\n 張淑雅,《韓戰救臺灣?解讀美國對臺政策》,台北︰衛城出版,2011年10\n 月。\n 陸潤康,《美國聯邦憲法論》,台北︰凱侖出版社,1983年。\n 資中筠、何迪(編),《美國對台政策機密檔案》,台北︰海峽評論,1992年\n 10月。\n 楊奎松,《毛澤東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7\n 月。\n 瑪格蕾特‧麥克米蘭(MacMillan Margaret)(著),溫洽溢(譯),《只爭朝夕》,\n 台北︰時報文化,2011年。\n 賴樹明,《走過聯合國的日子︰薛毓麒傳》,台北︰希代書版,1994年3月。\n 戴天昭(著),李明峻(譯),《台灣國際政治史》,台北︰前衛出版社,2007\n 年2月,二版。\n Cabell Phillips(著),李宜培(譯),《杜魯門總統任內錄》,香港︰今日世界,\n 1970年9月。\n三、專題論文\n 林正義,〈一九五八年台海危機期間美國對華政策〉,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n 所碩士論文,1982年。\n 周鄭福,〈從「上海公報」、「建交公報」與「八一七公報」看美國對華政策〉, \n 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n 陳文賢,《從美國史料看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代表權問題︰兼論對台灣加入聯\n 合國的意涵》,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7年11月。\n 劉志攻,〈中華民國在聯合國大會的參與︰著重分析國際環境變遷對參與行為\n 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1983年。\n 劉湘安,〈尼克森政府對中共關係解凍之決策要素分析〉。臺北︰私立淡江大\n 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n四、回憶錄\n 沈劍虹,《使美八年紀要 沈劍虹回憶錄》,台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n 李潔明(James R. Lilley)(著),林添貴(譯),《李潔明回憶錄》,台北︰時\n 報文化出版社,2003年4月。\n 哈里.杜魯門(Harry S.Truman)(著),李石(譯),《杜魯門回憶錄下卷》,\n 北京︰東方出版社,2007年。\n 理查德 尼克松(Richard M. Nixon)(著),裘克安等(譯),《尼克松回憶錄》,\n 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年。\n 黃自進,《林金莖先生訪問記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史所,2003年。\n 錢復,《錢復回憶錄卷一、二》,台北︰天下遠見出版社,2005年2月。\n五、期刊\n 王恩美,〈1971年「中國代表權」問題與韓國政府「中國政策」的轉變〉,《政\n 治大學歷史學報》,第36期(2011年11月)。\n 賀允宜,〈一九七三年美國「戰爭權力決議案」研究︰歷史、憲法及政治上的\n 發展因果〉,《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0期(1993年1月)。\n六、報紙\n 《中央日報》,1950年6月28日。\n 《聯合報》,1970年4月18日。\n七、數位網站\n 中華民國司法院網站\n http://www.judicial.gov.tw/db/db04/db04-03.asp\n八、工具書\n 王世華(編),《中華民國與聯合國史料彙編 中國代表權》,台北︰國史館,\n 2001年。 \n 外交部(編),《中外條約輯編1927-1957》,台北︰台灣商務書局,1958年4\n 月。\n 外交部,《中華民國出席聯合國大會第二十六屆常會代表團報告書》,台北︰ \n 外交部,1972年4月。\n 沈志華、楊奎松(主編),《美國對華情報解密檔案柒》,上海︰東方出版,\n 2009年4月。\n 周恩來,《周恩來選集》,北京︰新華社,1981年。\n 張曙光、周建明(編譯),《中美解凍與台灣問題》,香港︰香港中文大學,\n 2008年。\n九、外文\n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69-1976, Nixon-Ford Administration vol.5:\n United Nations, 1969-1972. Washington: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2005.\n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69-1976, Nixon-Ford Administration vol.17:\n China, 1969-1972. Washington: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2006.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史研究所
97158013
10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158013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801301.pdf11.72 M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