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9256
題名: 數位繪本結合互動遊戲之創作與體驗分析
The Analysis of Creating and Experiencing Digital Picture Book in Combination with Interactive Games
作者: 張耀穗
Chang, Yao Suei
貢獻者: 陳儒修<br>蔡子傑
張耀穗
Chang,Yao Suei
關鍵詞: 數位繪本
數位敘事
互動性
日期: 2015
上傳時間: 2-Nov-2015
摘要: 平板電腦的興起,使得繪本從傳統的紙本繪本,慢慢加入可互動的概念元素,繪本發展出更多的可能性,在數位時代下的敘事與傳統敘事很大的不同點在於作者權(authorship)的轉移,數位敘事作者的工作不再只是單純的編寫故事,而是搭建一個空間、繪製一個介面、培養一種情緒、提供一個議題與誘因,引發共鳴之後,交由使用者共同來提供內容,一起將故事完成。\n\n然而目前坊間的繪本,雖然有很多很棒的多媒體效果,也有一些互動讓使用者參與,但這些互動往往都只是為了增加故事的有趣性,卻沒真正結合著劇情,給人一種為了互動而互動的感覺。針對於此,此創作希望能結合數位遊戲RPG的概念,讓讀者能透過故事線的牽引,一同參與故事其中,讀者不再只是單純的看故事,而是一起加入玩故事。\n\n本創作選擇了偵探故事為主題,以App的形式展現,希望讀者能像故事劇情中的偵探一樣,了解兇案的發生後,藉由故事線的牽引,一同去幫忙尋找線索,最後將整件案件破案,便完成了整個故事。\n\n最後,App完成後會邀請使用者來試玩,用問卷作答以及實際訪談使用者,蒐集使用者的閱讀回饋。蒐集來的意見,除了能幫助這個互動創作做改進之外,使用者的意見回饋也能給予後續創作者開發建議。
參考文獻: 方顥璇(2010)。<淺談數位繪本【數位繪本與故事志工專欄】>。台灣新生報 第16版。\n\n呂淳鈺(2004)。<日治時期台灣偵探敘事的發生與形成:一個通俗文學新文類的考察>。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n\n周芷綺(2010)。<成人繪本閱讀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n\n施惠文。<真相!永遠只有一個!—淺談偵探推理小說>。國立嘉義高級家事職業學校。\n\n張玉佩(2011)。<線上遊戲之閱聽人愉悅經驗探索>。中華傳播學刊 第十九期。\n\n張怡馨(2009)。<從Gadamer遊戲概念探究其理解經驗—從遊戲到視域融合 >。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n\n郭盈秀(2010)。<代間體感遊戲之使用者體驗評估>。長庚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n\n陳美杏(2005)。<當赫伊津哈遇上貢布里希:有關遊戲之遊戲性與嚴肅性>。高雄師大學報 第十九期。\n\n黃小紋(2012)。<電子感測裝置應用於互動繪本之創作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位內容科技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n\n葉思義(譯)(2005)。《遊戲大師談數位互動劇本創作》(原作者:Chris Crawford)。碁峰資訊。\n葉謹睿(2003)。《數位時代@藝術語言》。台北:典藏。\n\n蔣興儀(2004)。<在對話與遊戲之間:高達美的「陶養」概念與教育經驗之本質>。《教育與社會研究》第七期。\n\n賴睿伶(2010)。<「無語良師」:一個數位互動敘事之初探與實踐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在職專班碩士論文。\n\nCsikszentmihalyi, M. (1990). Flow :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New York HarperPerennial.\n\nCarr, D., Schott, G., Burn, A., & Buckingham, D. (2004). Doing game studies: A multi-method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textuality, interactivity and narrative space. Media International Australia, Incorporating Culture & Policy, 110, 19-30.\n\nFederoff, M. (2002). Heuristics and usability guidelines for the creation and evaluation of fun in video games. Unpublished thesis, Indiana Univ., Bloomington. \n\nHassenzahl, M. (2008). User Experience (UX): Towards an experiential perspective on product quality. In: Proceedings of the 20th French-speaking conference on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Conférence Francophone sur l`Interaction Homme-Machine) IHM`08 .\n\nKerr, A., Kücklich, J., & Brereton, P. (2006). New media -- New pleasur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 9, 63-82.\n\nSchneider, E. F., Lang, A., Shin, M., & Bradley, S. D. (2004). Death with a story: How story impacts emotional, motivational, and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to first-person shooter video games.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30, 361-375.\n\nSweetser ,P., & Wyeth, P. (2005). GameFlow: a model for evaluating player enjoyment in games, Computers in Entertainment (CIE), v.3 n.3, July. \n\nSherry, J. L. (2004). Flow and media enjoyment. Communication Theory,\n14, 328-347.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數位內容碩士學位學程
10046200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04620071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學位論文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