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0421
題名: 審美經驗的三個層次
其他題名: The Three Levels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作者: 陳一平
Chen, I-Ping
貢獻者: 國立政治大學邁向頂尖大學計畫創新研究團隊
日期: 15-Nov-2014
上傳時間: 6-Jan-2016
摘要: 近年的神經科學領域有一股探討美感經驗神經基礎的熱潮,然而神經科學家,甚至於實證美學心理學家普遍對於審美經驗的現象理解得不夠深入,在其研究當中經常將審美經驗扁平化,將之簡化為「圖畫知覺」的同義詞,這其實會讓神經美學研究陷入「沒抓到重點」的困境。在此論述中,我嘗試釐清審美經驗的本質,並將審美經驗的驅動力加以分類,以便能夠統攝包括東方藝術思想在內的完整人類美感經驗。對於一個對象的審美經驗並不是自動性地會在對於該對象的知覺之後產生,亦即眼睛看到「蒙娜麗莎」,頭腦知覺到「蒙娜麗莎」,都只是對「蒙娜麗莎」產生審美體驗的必要、但非充分條件。審美體驗是一種未必是自願,但一定是主動的認知與情感的活動歷程。審美的體驗根據該體驗背後的驅動力,可以分為以下三個種類:1.感官愉悅所驅動的審美經驗:無論是視、聽、嗅、味、觸,我們在這些感官向度上都有強烈的可定義的驅避極性,某些材料讓我們愉悅,有些則讓我們極端嫌惡。審美經驗的第一種層次即建立在趨樂避苦的原則上,絕大多數的應用美術、產品設計類的美感品質是在此層次作用的結果。2.(心理)戲劇所驅動的審美體驗:在一定的範圍內,具有智力的個體尋求打破平衡穩定狀態的戲劇張力,我們幾乎可以說:「大自然厭惡死滯與無聊」。囤積壓力以兌換發洩的快感、由類似伊甸園的均衡和諧中叛逃的慾望、或是單純對不穩定、失衡、緊張等焦慮因子的渴望,都是這個層次的審美活動的特徵。這類型的審美經驗提供了亞理斯多德的「淨化說」以及佛洛伊德式的「昇華」防衛機制等心理功能,並且是希臘羅馬乃至於西歐一脈相傳的西方主流藝術傳統的核心審美形式,體現於歷史上各種具有巴洛克或浪漫主義精神的藝術創作中。3.意識擴展(或存在狀態素質)所驅動的審美體驗:無論在中國文人畫、日本禪畫、或是在西方若干非主流的神秘主義中(例如超驗主義:Transcendentalism),都追求被一種「價值的完成」(value fulfillment)的力量所驅動審美體驗,該體驗具有極為深沈的審美感動,伴隨著一種無與倫比的存在感,令人頓時產生與萬物之界化於無形、自我消融於此天地宇宙的體驗。在中國文化中稱此為「天人合一」之境,在西方哲學傳統中則約略相應於柏拉圖與新柏拉圖主義者關於美與善的關係之理念,然而在西方藝術發展史中一直不是主流的美學趣味。以上三種層次所描述的是審美經驗的體驗者所可能沈浸的審美經驗層次,不宜拿來區辨藝術作品的藝術性高低。但對於探討美感經驗的神經基礎的學者而言,知道自己實驗所操弄的步驟究竟有沒有引發美感體驗,以及所引發的究竟是哪種層次的體驗則是攸關研究成敗的關鍵,我期待日後的研究者能在這個細節上定義得更明確、處理得更細膩。
關聯: 創新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主辦單位:國立政治大學邁向頂尖大學計畫創新研究團隊
舉辦日期:2014.11.15-2014.11.16
資料類型: conference
Appears in Collections:會議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index.html517 BHTML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