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9408
題名: 80年代以降女作家在小說中的飲食書寫
The Culinary writing in Fictions by Female Writers beyond 80s
作者: 楊雅涵
Yang, Ya Han
貢獻者: 范銘如
Fan, Ming Ju
楊雅涵
Yang,Ya Han
關鍵詞: 80年代女作家小說
飲食書寫
女性主義
空間理論
日期: 2016
上傳時間: 21-Jul-2016
摘要: 1987年解嚴之後,社會上出現更多關注於不同主題或專以婦運為主旨的專業性的婦女團體。文壇中的女性作家開始感染到女性意識抬頭的氛圍,挑選一些適合女性創作的題材。加上8、90年代後,趁著兩性平權意識抬頭,許多女性開始擁有獨立自主的經濟能力,能夠獨力負擔個人旅行各地的消費。當女作家們開始擁有自主移動越界的能動性後,女作家們開始大量書寫關於異國風光的散文作品,連帶使得女作家取材自消遣性質的飲食比重也逐漸增加。80年代以降的女作家們,趁勢以飲食為題書寫個人心中意蘊,藉此展現作者個人的生命歷程、生活美學。\n 目前臺灣當代關於飲食文學的研究,大多數集中於散文方面的研究,然而對於小說中飲食書寫的探討卻尚有許多值得開發之處。本文嘗試觀察女作家小說中對被食者、飲食者的鋪排書寫,透露多少女性無法言說的性別權力壓迫?在煮食者、暴食者的食作操演中,又如何呈現人際關係的拉扯糾結?在家空間中,女性在烹煮燒食人間煙火的灶腳內,如何經營廚房作為母性空間的替代,進一步掌控身邊延伸的人際關係?女性走出廚房側身於餐桌上的杯觥交錯,如何傳遞相濡以沫的溫暖慰藉?又如何側寫女性對餐桌上權力關係的冷眼洞察?在族群遷徙的歷史進程中,女性如何透過飲食文化的碰撞突圍,調解不同族群文化間的習俗差異,藉台灣飲食文化多元紛陳的歷史遺跡,呈現出台灣島和解共生的寬容特質?本文嘗試化刀鏟為工筆,以文字為調料,割烹出臺灣女作家小說中的飲膳情味,呈現臺灣現代文學另一番人間煙火的樣貌。
參考文獻: 文本\n方梓,《來去花蓮港》,(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12年初版)。\n平路,《禁書啟示錄》,(臺北市:麥田出版,1997年)。\n平路,《凝脂溫泉》,(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0年)。\n平路,《蒙妮卡日記》,(臺北:聯經,2002年2月)。\n平路,《百齡箋》,(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9年二版一刷)。\n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們〉,《想我眷村的兄弟們》,(臺北縣: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6月)。\n李昂,〈殺夫〉,《殺夫》,(臺北市:聯經出版社,1983年)。\n李昂,《鴛鴦春膳》,(臺北市:聯合文學,2007年)。\n李昂,《自傳の小說》,(台北:皇冠出版,2000年)。\n施叔青,《愫細怨》,(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4年)。\n袁瓊瓊,〈自己的天空〉,《十一個女人》,(臺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81年初版)。\n袁瓊瓊,《今生緣》,(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88年初版)。\n郝譽翔,《逆旅》,(臺北市:聯合文學,2000年)。\n陳玉慧,《海神家族》,(臺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n蔣曉雲,《掉傘天》,(新北市:INK印刻文學,2011年出版)。\n蔡珠兒,《紅燜廚娘》,(臺北市:聯合文學,2005)。\n蘇偉貞,《有緣千里》,(臺北市:洪範出版社,1984年初版)。\n\n專書\n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臺北市:麥田出版,1998)。\n李澤治,《吃在臺灣》,(臺北:聯經,1994年)。\n李寧遠、黃韶顏、倪維亞,《飲食文化》,(臺北:華香園,2006年)。\n范銘如,《像一盒巧克力——當代文學文化評論》,(臺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10月)。\n范銘如,《眾裡尋她——臺灣女性小說縱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8二版)。\n范銘如,《文學地理:台灣小說的空間閱讀》,(臺北市:麥田,城邦文化出版,2008年)。\n范銘如,《空間/文本/政治》,(台北:聯經出版社,2015年)。\n焦桐、林永福主編,《趕赴繁花盛放的饗宴──飲食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時報文化,1999年)。\n焦桐主編,《味覺的土風舞──「飲食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二魚事業有限公司,2009.3初版)。\n焦桐主編,《飯碗中的雷聲「客家飲食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二魚事業有限公司,2010.9初版)。\n張玉欣、郭忠豪、蔡倩玟編著,《世界飲食文化》,(臺北:華麗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n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社,1998年)。\n熊郁主編,《面對二十一世紀的選擇:當代婦女研究最新理論概覽》,(天津:天津人民,1993年)。\n薛聰賢著,《台灣蔬果實用百科第三輯》,(台北:薛聰賢出版社,2003年)。\nA.W.Logue著,游恆山譯,《飲食心理學》,(臺北市:五南,2009初版)。\n伊麗莎白.萊特(Elizabeth Wright)著,楊久穎譯,《拉岡與後女性主義》,(臺北:貓頭鷹出版,2002年)。\n諾柏格.斯卡爾茲(Christian Norberg-Schulz)著,王淳降譯,《實存、空間、建築》,(臺北:台降書店,1984.06)。\n愛德華‧W‧蘇賈(Edward W.Soja)著,王文斌譯,《後現代地理學:重申批判社會理論中的空間》(北京:商務,2004年)。\n詹明信(Fredric Jameson)著,張京媛譯,〈處於跨國資本主義時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學〉,《馬克思主義:後冷戰時代的思索》,(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年)。\nMaslow,A.H(馬斯洛)等著,《人的潛能與價值》,孫大川(審)譯,(臺北:結構群文化,1990年)。\n米歇爾.德.塞托(Michel de Certeau),等著,《日常生活實踐 2.居住與烹飪》,(南京市: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出版)。\nNigel Nicolson,洪凌譯,《找不到出口的靈魂》,(臺北:左岸出版,2002年)。\n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董學文、王葵譯,《符號學美學》(Elements of Semiology),(台北:商鼎文化,1992年)。\n索雅(Soja .E.W),陸揚等譯,《第三空間:去往洛杉機和其他真實和想象地方的旅程》,(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n特蕾莎‧德‧勞拉蒂斯(Teresa de Lauretis)在《愛麗絲不:女性主義、符號學、電影》(Alice doesn’t:Feminism,Semoitics,Cinema),(布魯明敦:印第安那大學出版社,1984年)。\nToril Moi著,國立編譯館主譯,王奕婷譯,《性/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巨流圖書供,2005年)。\nTim Cress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Place:A Short Instroduction),(台北:群學出版社,2006年出版)。\n\n期刊論文\n王德威,〈國族論述與鄉土修辭〉收錄於周英雄、劉紀蕙《書寫臺灣》,(臺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4月),頁65-83。\n汪暉,〈東方主義、民族區域政治與尊嚴政治—關於「西藏問題」的一點思考〉,《天涯》,(2008年第4期),頁173-191。\n南方朔,〈饗宴禮儀和文學的對話〉,焦桐、林永福主編《趕赴繁花盛放的饗宴──飲食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初版一刷1999.12),頁8-18。\n林鎮山,〈飲食與鄉愁──論〈卡普琴諾〉與〈玉米田之死〉〉,焦桐、林永福主編《趕赴繁花盛放的饗宴──飲食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461-483。\n洪珊慧,〈記憶.政治.性別與食物的交纏──析論李昂飲食小說的隱喻符碼〉,焦桐主編,《味覺的土風舞──「飲食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14-231。\n胡錦媛,〈食色經濟學:焦桐的《完全壯陽食譜》〉,中外文學31卷3期(2002.08),頁9-26。\n翁振盛,〈地方飲食與身分認同:以金門為例〉,《山味、海味、臺灣味:臺灣飲食文化》,(臺北: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2013年出版),頁351-404。\n陳麗芬,〈從馬肉米粉到蘇飛蛋奶酥──白先勇的饑餓敘事〉,《臺灣文學學報》第14期(2009.6),頁19-46。\n逯耀東,〈台灣飲食文化的社會變遷——蚵仔麵線與臭豆腐〉,《飲食》創刊號(2005年9月),頁76-85。\n張君玫,〈「空缺主體」與「陰性情境」:重探臺灣後殖民論述的幾個面向〉,《文化研究期刊》,(2009,第9期),頁5-44。\n張羽、姚蘊慧〈兩岸飲食文學書寫的比較研究──以劉心武《潑婦雞丁》和李昂《鴛鴦春膳》為中心〉,《治理學報》第32期(2012.11),頁203-228。\n張淑英,〈烹飪經驗與女性自我實現--以《巧克力情人》和《春膳》為例〉,焦桐、林永福主編《趕赴繁花盛放的饗宴──飲食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初版一刷1999.12),頁48-81。\n楊澤編,《從四○年代到九○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時報文化,1994年),頁322-323。\n廖炳惠,〈吃的後殖民──南非篇〉,焦桐主編,《味覺的土風舞──「飲食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 : 二魚文化出版 [臺北縣新莊市] : 大和書報總經銷,2009),頁10-21。\n潘桂成,〈飲食文化之空間透視〉,收錄於《第四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出版,1996),頁187-204。\n鄭印君,〈圖像飲食敘事──《大使閣下的料理人》之料理敘事與知覺展演〉,焦桐主編,《味覺的土風舞──「飲食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00-328。\n鍾怡雯,〈記憶的舌頭──美食在散文的出沒方式〉,焦桐、林永福主編《趕赴繁花盛放的饗宴──飲食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488-509。\n龔鵬程,〈飲饌社會學〉,焦桐、林永福主編《趕赴繁花盛放的饗宴──飲食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初版一刷1999.12),頁128-146。\n茱莉亞.克里斯多娃(Julia Kristeva)著,張京媛主編,〈婦女的時間〉(Women’s Time),《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頁347-371。\nSidney W.MINTZ(文思里),〈傳播、離散與融合:中國飲食方式的演進〉,《第十屆中華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2008年),頁1-12。\n\n博碩士學位論文\n江浩,〈飲食文學範疇的建構:一個社會學式的考察〉,(台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n林秀蘭,〈論李昂、平路與朱天心的記憶書寫〉,(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n林于仙,〈李昂《鴛鴦春膳》飲食經驗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n林雅瓊,〈鄉情、國史、世界觀——論林文月、蔡珠兒及李昂的女性跨國飲食書寫〉,(台中:中興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n徐耀焜,〈舌尖與筆尖的對話——臺灣當代飲食書寫研究(1949-2004)〉,(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n張巍騰,〈臺灣當代飲食散文的流變〉,(台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n許育純,〈臺灣菜的歷史與文化之研究〉,(淡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3年6月)。\n游麗雲,〈怎樣情色?如何文學?──臺灣飲食文學中的情色話語〉,(中壢: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n楊惠梚,〈80年代以來臺灣飲食散文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n蘇秋鈴,〈李昂飲食文學研究〉,(台南: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n蘇鵲翹,〈臺灣當代飲食文學研究──以後現代與後殖民為論述場域〉,(中壢: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n\n網際網路\n台灣婦女資訊網:http://taiwan.yam.org.tw/womenweb/action.htm\n性別研究室專欄:http://scc.yuntech.edu.tw/column/BB/b/b_01/b_01_03.htm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9815900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159004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900401.pdf2.31 M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