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9412
題名: 遇合‧對話‧貶謫──張九齡文、賦的仕宦書寫
Haphazard‧ Dialogue ‧ Relegate ─Zhang Jiu-Ling`s Prose And Fu Official Writing
作者: 曾詩蘋
Tseng, Shih Pin
貢獻者: 許東海
Hsu,Tung Hai
曾詩蘋
Tseng, Shih Pin
關鍵詞: 士不遇
世變
君臣對話
諫諍意識
日期: 2016
上傳時間: 21-Jul-2016
摘要: 歷來關注張九齡的學人與研究者,多從其政治經歷或詩歌擅場劃界析論。前者以歷史、文獻學的考證對於張九齡的生平、家世及詩文作品,進行繫年與評述,而後者則從文學藝術聚焦於研析張九齡的詩歌表現所形塑之審美觀照,以印證其經世治國的儒雅襟懷。本文在立足於前人的學術研究成果之上,聚焦於張九齡仕於玄宗朝期間的散文及賦作書寫展開論題。論題亟欲探究,在張九齡仕宦生涯的文、賦書寫裡,如何在潛藏著士遇的焦慮下應對、居處世變的困境,並且此焦慮與困境,在張九齡遇合唐玄宗的仕宦書寫裡,其諫諍意識又經由君臣如何對話的表述裡迆邐而開。\n本文之研究範圍,以張九齡於唐玄宗先天元年對策高第,以文學晉左拾遺起,迄於開元28年謫貶荊州長史卒於韶州曲江私宅,歷時28年之仕宦生涯為研究視角與研究取材的時間界限。在張九齡仕於玄宗朝內28年的宦遊仕途裡,文本取材主要是以熊飛先生所校注的《張九齡集校注》作為研讀的底本。而論題所欲開展的各章節主題,則輔以顧建國與熊飛二位學者所編錄的張九齡年譜,作為研讀文本、考察張九齡事蹟的線索,再由此分門別類出可作為本文論題研究之文本群。\n而本論題準擬由張九齡仕宦生涯期間所書寫的詔告敕書、表狀、序文、賦作為主要考察對象。據此,文本將再與所融涉之歷時與共時之史料,《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冊府元龜》、《唐會要》、《通典》、《唐大詔令集》、《大唐新語》,進行史實與張九齡文、賦的對讀,總此構築為張九齡仕宦書寫的時空場域,作為本文論述的依據和考察視角。職是之故,透過考察張九齡在文、賦書寫中,在不同士遇階段內,其仕宦書寫所呈現出的文學形製、寫作筆法、仕宦思想和文學審美等面向有何差異,最後歸結出張九齡文、賦仕宦書寫所承載的面向。
參考文獻: 一、 專書\n(一) 古籍\n(漢)班固:《新校本漢書并附編二種五》,臺北: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n(南朝梁)劉勰,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n(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n(唐)魏徵等撰:《新校本隋書》,臺北: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75年。\n(唐)房玄齡等撰:《新校本晉書并附編六種》,臺北: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n(唐)杜佑,長澤規矩也,尾崎康校訂,韓昇譯訂:《通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n(唐)張九齡撰,熊飛校注:《張九齡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n(唐)劉肅:《大唐新語》,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n(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66年。\n(宋)王欽若,楊億等奉敕編,周勛初等校定:《冊府元龜》,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年。\n(宋)王溥撰:《唐會要》,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n(宋)司馬光撰,(宋)胡三省注,章鈺校記:《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n(宋)宋敏求編:《唐大詔令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n(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n(明)吳訥:《文章辨體序說》,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n(明)汪籛:《漢唐史論稿》,北京:北京大學,1992年。\n(明)徐師曾纂輯:《文體明辨‧序說》,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n(明)高棅:《唐詩品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n(明)胡應麟:《詩藪》,臺北:廣文書局,1973年。\n(清)永瑢、紀昀等撰:《欽定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n(清)沈德潛:《唐詩別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n(清)章學誠,倉修良編注:《文史通義新編新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 \n(清)彭定求等奉敕撰:《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n(清)劉熙載撰:《藝概》,臺北:華正書局,1985年。\n\n(二) 近人專著\n王德華:《唐前辭賦類型化特徵與辭賦分體硏究》,杭州:浙江大學,2011年。 \n曲景毅:《唐代「大手筆」作家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n衣若芬,劉苑如主編:《世變與創化:漢唐、唐宋轉換期之文藝現象》,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史研究所,2000年。\n余英時:《中國文化史通釋》,北京:三聯書店,2013年7月。\n余英時:《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4年5月。\n吳元嘉:《張九齡及其詩研究》,臺北:麗文文化事業,2009年。\n吳旻旻:《香草美人文學傳統》,臺北:里仁書局,2006。\n吳儀鳳:《詠物與敘事:漢唐禽鳥賦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2007年。\n李浩:《唐代三大地域文學士族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5月。\n李豐楙主編:《文學、文化與世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n周睿:《初唐漸盛文學轉型關鍵人物論》,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n屈萬里:《詩經釋義》,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0年。\n洪銘吉:《唐代科舉明經進士與經學之關係》,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13年。\n徐靜莊:《張說與開元文壇》,臺北:花木蘭文化,2011年。\n許東海:《經典與世變的辭賦書寫》,臺北:里仁書局,2013年。\n張國剛:《唐代藩鎮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中心,2010年。\n趙成林:《唐賦分體敘論》,湖南:湖南大學,2009年。\n趙逵夫,尹占華:《歷代賦評注》,成都:巴蜀出版社,2010年。\n趙睿才:《唐代文學隅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n傅璇琮,羅聯添主編:《唐代文學研究論著集成》第八卷上,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n楊志玖主編:《中國古代官制講座》,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n楊銘:《唐代吐蕃與西北民族關係史硏究》,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12年。\n楊承祖:《張九齡年譜附論五種》,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1964年。\n廖宜方:《唐代的歷史記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n廖國棟:《魏晉詠物賦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n熊飛:《張九齡年譜新編》,臺北:花木蘭文化,2012年。\n劉學銚:《唐代以來的邊疆策略》,臺北:致知學術出版,2013年。\n鄭雅如:《親恩難報:唐代士人的孝道實踐及其體制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年。\n賴瑞和:《唐代中層文官》,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8年。\n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11年3月。\n簡宗梧:《賦與駢文》,臺北:臺灣書店,1998年。\n簡宗梧,李時銘主編:《全唐賦》,臺北:里仁書局,2011年。\n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n顧建國:《張九齡年譜》,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2005年。\n顧建國:《張九齡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n \n二、 期刊論文\n于展東:〈論張九齡貶謫洪州期間的心路歷程〉,《殷都學刊》第1期,2011年。\n王若楓、肖紅:〈張九齡開鑿大庾嶺心路的政治文化意義〉,《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第30卷第10期,2009年10月。\n仲紅衛:〈從文化人格看古代世人政治困境的形成及其解脫──以張九齡罷相為中心〉,《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1卷第2期,2009年6月。\n朱振宏:〈唐代「皇帝‧天可汗」釋義〉,《漢學研究》第21卷第1期,2003年6月。\n朱溢:〈唐至北宋時期的皇帝親郊〉,《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34期,2010年11月。\n江秀梅:〈魏晉南北朝詩賦合流現象初探〉,《輔大中研所學刊》5期,1995年9月。\n吳元嘉:〈「九齡風度」與張九齡詩之風格〉,《吳鳳學報》,2009年12月。\n吳元嘉:〈行旅人筆下的山水──張九齡行旅詩中的情、景關係〉,《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009年12月。\n吳元嘉:〈張九齡詠懷詩中的自我形象〉,《吳鳳學報》,2008年12月。\n吳元嘉:〈張九齡贈答詩與興、觀、群、怨之詩教〉,《吳鳳學報》,2007年12月。\n宋社洪:〈相李林甫是唐治亂之分嗎〉,《衡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第25卷第1期,2004年2月。\n李芳民:〈張九齡「不協時宰」、「拂衣告歸」考〉,《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1期,2001年2月。\n李英:〈張九齡散文研究綜述〉,《文學界‧古典文學》第2期,2011年。\n李鴻賓:〈唐玄宗擇相與開元天寶年間中樞政局〉,《文獻》第3期,1995年12月。\n孟修祥:〈張九齡在荊州及其與莊屈文化精神之關係〉,《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4期,2008年8月。\n姜朝暉:〈張說與初盛唐政治文化關係考述〉,《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9卷第1期,2002年1月。\n胡如雷:〈唐「開元之治」時期再向政治探微〉,《歷史研究》第1期,1994年。\n胡燕:〈「恩了身退」:張九齡的人生理想模式論──兼論唐代寒族士人心態〉,《社科縱橫》第23卷第9期,2008年9月。\n胡燕:〈張九齡隱逸思想探微〉,《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8年。\n高莉芬:〈六朝詩賦合流現象之一考察──賦語言功能之轉變〉,《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語文學報》第4期,1997年6月。\n曹鳳前:〈續革新之業 開盛唐之先——論詩人張九齡〉,《商丘師範學院學報》01期,1988年。\n許東海:〈唐代詩賦合流及其文類分際之一考察──以白居易詩賦及其花木書寫為例〉,《文與哲》第一期,2002年12月。\n許東海:〈論張協、鮑照詩歌之「巧構形似」與辭賦之關係〉,《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第8卷第1期,1997年。\n許東海:〈秋聲‧諫諍‧歸田─歐陽脩〈秋聲賦〉與〈歸田錄〉中的諍臣與困境〉,《文學與文化》第2期,2013年。\n許東海:〈開元言路與諍臣辭賦——從《貞觀政要》看張九齡辭賦的諫諍困境及其書寫底蘊〉《中國文學研究》第4期,2015年。\n曹美秀:〈陳澧《漢儒通義》析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0期,2007年3月。\n陳先明:〈張九齡文學思想研究〉,《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第29卷第2期,2008年2月。\n陳建森:〈張九齡《曲江集》敕書的文史價值──開元二十二至二十四年突騎施蘇祿侵犯四鎮個案探究〉,《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7年6月。\n陳弱水:〈墓誌中所見的唐代前期思想〉,《新史學》第19卷第4期,2008年。\n陳嬌龍:〈一彎曲江品清醇──張九齡詩歌芻議〉《語言文學研究》,2012年5月。\n陳磊:〈李林甫與開天朝局研究〉,《第二屆傳統中國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一),2007年。\n程宇昂:〈九齡風度:個性風采與道德人格的合鑄〉,《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第32卷第7期,2011年7月。\n黃志輝:〈試論張九齡的神道觀〉,《韶關學院學報》03期,1988年。\n廖蔚卿:〈論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兩大主題─從登樓賦與蕪城賦探討「遠望當歸」與「登臨懷古」〉,《幼獅學誌》第17卷第3期,1983年5月。\n熊飛:〈王維與宰相張說、張九齡交游考〉,《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第31卷第4期,2010年4月。\n熊飛:〈張九齡生平若干問題考辨〉,《唐代文學研究第十一輯——中國唐代文學學會第十二屆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4年。\n熊飛:〈張九齡研究中若干重要問題考辨——兼答顧建國先生〉,《韶關學院學報》10期,2007年。\n熊飛:〈張九齡研究相關史料甄辨〉,《廣東技術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第1期,2014年。\n趙彩花:〈張九齡的文學感興觀與言象表現觀〉,《江西社會科學》,2010年9月。\n趙彩花:〈張九齡與唐代儒家文論的佛道特色〉,《理論縱橫》第2期,2011年。\n劉占召:〈張九齡對盛唐儒學的承繼與超越〉,《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第1期,2014年1月。\n賴井洋:〈張九齡倫理思想淺議〉,《韶關學院學報》01期,1989年。\n錢志鵬:〈淺論張九齡詩歌的孤獨意識〉,《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05期,2001年。\n戴紅梅:〈駢散相間‧典雅自然──論張九齡散文的審美特徵〉,《惠州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2期,2012年4月。\n戴紅梅:〈體兼雅頌‧浩瀚為文──論張九齡散文之氣盛〉,《嘉應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30卷第7期,2012年7月。\n薛正昌:〈九齡風度與清淡詩宗──相業與詩文並舉的一代名臣張九齡〉,《重慶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9年。\n薛新萍:〈張說、張九齡「大手筆」考論〉,《蘭州教育學院學報》第28卷第2期,2012年4月。\n簡宗梧:〈從漢到唐貴遊活動的轉型與賦體變化之考察〉,《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第1期,1999年6月。\n簡宗梧:〈賦的可變基因與其突變〉,《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2期,2006年6月。\n顧建國:〈張九齡的人生思考與盛唐文人的典型心態——兼論中國古代知識份子的處世模式〉,《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02期,1999年。\n顧建國:〈張九齡研究中的若干問題商兌——兼答熊飛先生〉,《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02期,2007年。\n顧建國:〈張九齡研究百年綜論〉,《淮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3期,2000年)。\n龔靜:〈淺論高力士在溝通君相關係中的作用〉,《安康學院學報》第20卷第3期,2008年6月。\n\n三、 學位論文\n于曉雯:《信息傳遞與帝國統治:唐代朝集使研究》,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n牛海蓉:《走進盛唐──論張九齡的詩歌創作》,河南大學碩士論文,2001年。\n王湖清:《宰相詩人張九齡的文學創作及其影響》,中南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n白承錫:《初唐賦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n吳宏哲:《論君相政治理念的差異─以張九齡罷相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n李谷喬:《張九齡詩歌論稿》,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n李珠海:《唐代序文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n柏雙:《論張說、張九齡為盛唐文學的繁榮所做的準備》,黑龍江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n邱仕冠:《從傳播現象論初唐貴遊文學性質的轉變》,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3年。\n金豔:《張說、張九齡山水詩比較研究》,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n胡淑貞:《初、盛唐樂府詩與辭賦相互融攝之考察》,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2年。\n徐華中:《張九齡詩研究》,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80年。\n戚家源:《張九齡交往詩研究》,屏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n張寧:《張九齡《曲江集》考論》,山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n張玉娟:《張九齡與初盛唐之交的詩文風尚》,山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n陳乃宙:《曲江詩「儒境」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n黃進華:《變通與創新:宇文融與盛唐時代》,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n黃濤鈞:《初唐文史二家文學理論及其比較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6年。\n趙君偉:《荔枝題材與意象文學研究》,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n劉雪峰:《張九齡與盛唐詩歌》,內蒙古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n蔡阿聰:《論盛唐文人的論謫心態》,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4年。\n蘇雯慧:《勸懲與存史——《大唐新語》研究》,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7年。\n顧建國:《張九齡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10191202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1912021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202101.pdf2.09 M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