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教養專家社群網站內容行銷之研究
A Study on Content Marketing in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for parents
作者 林思瑀
貢獻者 徐聯恩
林思瑀
關鍵詞 教養社群網站
內容行銷
社會支持
資訊需求
日期 2019
上傳時間 7-Mar-2019 09:58:41 (UTC+8)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教養專家網站社群成員需求,以及教養專家社群網站的內容行銷作為,以利未來教養社群網站經營者,有可依循之內容行銷作為。
本研究主要分為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主要以個案研究法,針對在Facebook經營教養專家社群網站之經營者進行半結構式訪談與次級資料分析,冀望能深入瞭解如何經營教養知識的內容行銷,歸納出網站經營者是以何種方式進行大範圍的傳播教養知識,以及如何建立吸引閱聽者目光的內容、增加社群成員的黏著度。
第二個層面是針對教養專家網站社群成員進行半結構式的訪談,研究者挑選在教養專家社群網站中,積極參與之社群成員進行半結構式訪談,了解教養專家社群網站成員其是如何被吸引進入粉絲專頁、其社群行為,以及了解社群成員需要教養專家社群網站提供何種資訊需求與社會支持。

本研究分別從經營者角度以及社群成員角度來探討在Facebook粉絲專頁中內容行銷作為,進而獲得以下主要結論:一、根據目標受眾使用網站的慣性以及行為特徵進行適當的調整,才能夠增加社群成員的黏著度。二、主要是以內容為最主要資產與核心出發點,因此內容品質的控管是重要的,需要有深度且豐富的符合粉絲期望與需求的內容。三、建立個人鮮明特質能加深與其他競爭者的差異,藉此能增強市場區隔,並得以創造出個人品牌的形象,為未來的永續經營鋪路。四、雙向互動很重要,其又分為「發文上的互動」與「回應上的互動」,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與經營者的細心經營在教養專家社群網站永續經營的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方紫薇(2008)。大一學生網路上不同來源之社會支持、網路沉迷及孤寂感之研究。中華心理衛生學刊 , 21(2) , 139 – 168。
丘淳仁(2009)。線上遊戲的社會支持與傳播行為-以<魔獸世界>玩家為例。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儷臻(2013)。政治人物經營粉絲專頁成功關鍵策略之研究。中原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岩岩、李雪(2017)。新媒體時代內容營銷的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商業研究,第19期。
甘庭鋒(2017)。臉書個人粉絲專頁的經營策略應用與成效探討-以「柳丁哥哥庭峰」粉絲專頁為研究對象。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子君(2013)。知識就是力量-幼教工作者知識分享意願研究初探。幼兒教育 ,311期, 20–33。
朱道凱譯(1998)。《網路商機:如何經營虛擬社群?》。台北:麥田。
朱永森(2015)。以正規化概念分析探討交通工具知識分享之關聯性。國立屏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朱文禎、陳哲賢(2007)。探討虛擬社群之知識分享行為:以線上遊戲社群為例。電子商務研究,2007 年 春季 5(1),55-80。
江盈欣(2016)。新手媽媽於虛擬社群之資訊行為。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館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
李文佑(2011)。部落格中自我揭露、社會支持與負面情緒調適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
李立心譯(2016)。《為什麼粉絲都不理我?不花廣告費的內容行銷實戰手冊》。台北市:商周出版。
李美寶(2011)。網路社群行銷策略之研究--以城邦集團「快樂親子丼」為例。銘傳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李曜安(2014)。大學生人際關係、人格特質、線上社會支持與臉書(Facebook)成癮之關係研究。臺北市立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
李明昌(2015)。嬰兒潮世代健康資訊需求與資訊尋求行為之研究。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高齡家庭服務事業碩士論文。
李沛彤(2014)。影響Facebook粉絲專頁與部落格使用行為之研究-以旅遊類部落格為例。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祐寧譯(2014)。《自己的品牌自己做:企業自媒化,營造忠實顧客群的品牌經營方針》。台北市:果禾文化。
李淵、白诘、李紅云(2017)。內容營銷的戰略及特典。市場營銷,第12期。
汪俐君(2003)。學前身心障礙子女母親親職壓力與社會支持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教教學碩士論文。
吳佳賢(2002)。學前自閉症兒童主要照顧者照顧負荷、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杜泓毅(2011)。虛擬社群之社會支持對持續使用影響之研究-以某全國知名婦幼入口網站為例。國立中正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邱祺筑、賴雅婷、林家安、謝佳容、賴美余(2012)。社群網路研究與操作-Facebook粉絲專頁經營,臺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
余思慧(2012)。網路親子社群參與者資訊分享行為與內容之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數位學習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思慧、翁楊絲茜、黃麗衡(2014)。網路親子社群參與者資訊分享行為之研究。朝陽人文社會學刊,12(2),97-120。
沈宗逸(2011)。企業運用社群網路之行銷模式探究:以臉書粉絲專頁為例。國立清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昇壕(2007)。大學生網誌使用現況對其現實與網誌之社會支持與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科技發展與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東建(2010)。虛擬社群意識與社會支持對虛擬社群知識分享影響之研究:以單車虛擬社群為例。國立高雄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林千芸(2013)。探討線上社會支持對個人之社群投入及心理健康的影響。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香君(2013)。學前聽損兒主要照顧者社會支持之研究。國立臺灣示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林暄珠(2016)。從內容與社群探討B親子網站經營模式。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林永鑫、黃耀賢、林奎伻、楊濠鴻(2016)。台灣名人經營粉絲專頁成功因素之研究-以FACEBOOK為例。實踐大學資訊科技與管理學系。
周煌順(2016)。探討社群內容行銷模式。亞洲大學經營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周佳(2017)。連鎖服裝品牌”內容營銷+網紅”營銷模式研究。市場營銷,現代商業,68。
姜俊邑(2015)。社群媒體之內容行銷研究-以快速消費品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MBA學位學程)碩士論文。
肖定菊(2017)。大数据背景下内容营销实施战略。營銷策略,第5期。
施嵐芳(2005)。虛擬社群認同及網路社會支持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潔妮(2016)。運用社群媒體為夢想工程師再添一雙翅膀:探究故事行銷超越產品行銷的趨勢。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文創產業國際藝術碩士論文。
洪秀婉、鄭敏芝(2008)。非專業知識虛擬社群產品知識分享行為之研究。2008管理新思維學術研討會。
唐偉峻(2013)。粉絲專頁經營方式之探討—以歌手、政治人物、通路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商學研究碩士論文。
唐滋蓮(2010)。網路社群賺大錢。非凡新聞周刊,217,74-81。
曹瑟宜(2013)。居家式系統保母的工作對家庭衝突、社會支持與家庭生活滿意度研究。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
孫菽蔓(2014)。影響Facebook虛擬社群對粉絲使用行為意圖之研究:以旅遊類粉絲團為例。國立臺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章莊壽美(2006)。台灣產婦的資訊需求分析。南華大學出版事業管理研究碩士論文。
章佩玉(2012)。運用社會學習理論於Facebook學習社群進行知識分享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位學習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鹿龙(2017)。從互聯網消費習慣的變化看內容營銷模式的興起。營銷策略,第8期,總第845期。
曾凡慈(2009)。促進幼兒發展:權威知識、社會網 絡與母職實踐。2009 臺灣 STS 學會第一屆年會。臺南。
曾旻瑩(2011)。自閉症幼兒的家庭壓力與社會支持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雲惠勤(2011)。幼兒父親的社會支持、教養參與及父職效能之關係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郭秀娟(2007)。建構線上社會支持與線上社會資本。萬能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正瑩(2008)。男女大學生網路自我揭露、網路社會支持與寂寞感之差異研究-以即時通訊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正瑩(2008)。用社會網絡分析法探討網路社群的社會支持行為-以PTT跨性別版為例。
郭峰淵、曾繁絹、劉家儀(2006)。從社會認知觀點探討醫師專業知識分享。圖書資訊學刊,4(1/2),97-114。
陳筱晶(2011)。美麗的迷「網」─皮膚科醫師透過網路社群行銷品牌的策略分析。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儷慧(2012)。影響個人提供線上社會支持因子之探討:以PPT癌症版為例。國立中山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俐君(2016)。臉書內容行銷策略分析:以花卉零售業產業為例。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蓉萱(2005)。線上社會支持類型初探—以即時通訊軟體MSN為例。發表於中華傳播學會2005年年會,中華傳播學會主辦。臺北。
張志鴻(2004)。高雄市國小家長參與親職教育態度之研究—現況分析與網路運用。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張惠蓉、何玫樺、黃倩茹(2008)。線上社會支持類型探討:以PTT精神疾病版及整形美容版為例。新聞學研究,第94,61-105。
張又翔(2010)。社會資本、個人特質、虛擬社群意識與線上社會支持之關係探討。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家瑜(2016)。社群平台商業模式與發展趨勢研究。輔仁大學科技管理學程碩士論文。
張玉璇(2010)。雲林縣發展遲緩兒童家庭社會支持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美娟、劉芳明(2017)。數媒時代的內容營銷研究。第五屆數字時代出版產業發展與人才培養國際學術研討會專稿。
張家瑞譯(2015)。《反行銷的驚人吸客術:打好關係,再「賣」東西》。台北市:柿子文化。
張桂貞(2012)。身心障礙幼兒父親的親職壓力、社會支持與親職參與之相關研究。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
黃貝玲譯(2009)。《內容行銷塞爆你的購物車數位時代吸金法則》。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黃彥穆(2000)。資料蒐集方法與分析─質的分析技術探討。
黃琇美(2018)。社群媒體直播運動賽事-以Facebook籃球基因粉絲專頁為例。國立體育大學管理學院國際體育事務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
黃群峰(2009)。大專院學生虛擬社會支持對憂鬱傾向與網路成癮的影響。玄奘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黃月霜(2010)。隔代教養祖父母的社會支持與心理福祉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
黃偉誌(2013)。社群平臺作為知識分享之研究以Facebook為例。元智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黃鈺茗(2015)。《粉絲經濟學》。台北市:電子工業出版社。
楊政穎、鍾才元、陳明終、李曜安(2014)。社群網路使用者之線上社會支持與線上人際關係。國教新知,61(4) , 22–27。
侯淑玲, 唐際明譯(2015)。《我,就是品牌:是A就別假裝是B,創造你的獨特賣點,做最棒的自己》。台北市:漫遊者文化 。
馮昱棠(2015)。讓您目不轉睛的品牌社群媒體內容-以男性流行時尚雜誌品牌為例。國立中山大學行銷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甫嘉(2014)。虛擬社群粉絲專頁持續使用意圖之初探─以中華職棒球員
Facebook粉絲專頁為例。南台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管倖生(2010)。設計研究方法(第三版)。全華圖書。
廖亭雲譯(2017)。《內容電力公司:用好內容玩出大事業》。台北市:行人文化實驗室。
葉貴嫻(2010)。虛擬眷村的線上社會支持-以奇摩家族「軍人妻」為例。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新聞碩士論文。
葉婉真(2008)。初任母親之社會支持與自我效能感之相關研究--以彰化縣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予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子賢(2018)。Facebook粉絲專頁貼文對使用者分享意圖之影響-以國防部發言人Facebook粉絲專頁為例。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新聞學系碩士論文。
劉佳璋(2005)。網路社群成員間利他行為之研究。義守大學管理研究碩士論文。
劉傳將(2009)。線上遊戲玩家的社會支持對認真休閒與問題性網路使用的影響-以夢幻運動遊戲與多人線上角色扮演遊戲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玉英(2012)。育兒母親的線上社會支持-以親子社群網站使用者為例。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論文。
萬榮水、梁瑞文(2007)。虛擬社群行程之意義及其衡量指標之探討:以網路書店為例。資訊社會研究,13,295-317。
薛文淑(2011)。社群網站行銷與消費者互動關係之研究: 以Facebook粉絲專頁為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學位論文。
潘宗裕(2006)。興趣型虛擬社群知識分享行為之研究—以某網路論壇為例。樹德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綉分(2014)。以關係行銷理論探討興趣行虛擬社群資訊分享行為之研究。屏東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所碩士論文。
駱紹桂(2004)。虛擬社群成員價值創造、網路行銷涉入與成員價值獲取之探討。銘傳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宗諭(2005)。虛擬社群知識分享行為研究-期待與價值扮演的角色。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至欣、賴玲玲(2011)。虛擬社群的資訊分享行為。圖書資訊學刊,9(1),161-196。
魏雅文(2014)。探討網路環境中內容行銷:圖文資訊一致性對消費者閱讀資訊流暢度與產品態度之影響。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學位論文。
魏任威(2016)。數位行銷與國軍形象:以國防部發言人Facebook粉絲專頁內容與互動為例。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新聞學系碩士論文。
戴敏全(2017)。以使用與滿足理論探討虛擬社群使用行為 —以「客家小吵」Facebook 粉絲專頁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既社會科學學系客家政治經濟碩士論文。
鄭宛靜(2013)。台灣學齡前幼兒父母之育兒資訊需求與資訊焦慮。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家松(2010) 海巡機關危機處理之研究-以金馬小三通為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論文。
鄭依庭(2016)。內容行銷在旅遊網站的有效性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于倢(2015)。內容行銷對知覺品質及品牌承諾之研究:以松山文創園區為例。銘傳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碩士論文。
蘇郁歆(2017)。青少年社群網站使用、 線上社會支持與生活壓力相關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英文部分:
Atkin, C.(1973). Instrumental utilities and information seeking.New Models for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206.
Albrecht, T. L., Burleson, B., and Goldsmith, D. J. (1994). Supportive communication. In M. L. Knapp & G. R. Miller (Eds.), Handbook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2nd ed., pp. 419-449). Thousand Oaks, CA: Sage
Adler, R., &; Christopher A. (1998). “Internet Community Primer Overview and Business Opportunity.” http://www.digiplaces.com.
Bystrom, K., &; Jarvelin, K. (1995). Task complexity affects information-seeking and us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 31(2), 191-213.
Bowlby, J. (1973). Attachment and loss, Vol. 2. Separation: Anxiety and anger. New York: Basic Books.
Caplan, G. (1974). Support systems and community mental health:Lectures on conceptual development. New York:Behavioral publications.
Chirs, M., Miriam, M., Kevin O. and Ashok, G.(1999) “Making Real Sense of Virtual Community,” Price Water House Coopers, http://www.pwcgiobal.com.
Cobb, S. (1976). Social support as a moderator of life stress. Psychosomatic Medicine, 38, 300-314.
Cohen, S., & McKay, G. (1984). Social support, stress,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 A theoretical analysis. In a. Baum, S. E. Taylor, & J. E. Singer (Eds.), Handbook
of psychology and health, Vol.4.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Cohen, S. and Wills, T.A. (1985)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8, 310-357.
Cutrona, C.E., & D.W. Russell (l990). Type of social support and specific stress : Toward a theory of optimal matching. In Satason, B.R., I. G. Sarason & G. R.
Pierce (Eds.), Social support:An Interactional view (pp. 319-366). NewYork : John Wiley & Sons.
Farmer, T. W. & E. M. Z. Farmer (1996). Social relationships of students with exceptionalities in mainstream classrooms: Social networks and homophily. Exceptional Children, 62(5), 431-450.
Hagel, J. III., & Armstrong, A. G. (1997). Net gain: Expanding Markets Through Virtual Communities (16th ed.). 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Hesse, B. W. (1995). Curb Cuts in the Virtual Community: Telework and Persons with Disabilies. Proceedings of the 28th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 14.
House, J. S. & Kahn, R. L. (1985). Measures and concepts of social support. Social Support and Health, 21, 83-108.
House, J. S. (1981). Work 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 Reading. Mass:Addison-Wesley.
Hobfoll, S. E.(1989).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A new attempt at conceptualizing stress. American Psychologist, 44(3), 513-524.
Kahn, R., & Antonucci, T. (1980). Convoys over the life course: Attachments, roles, and social support. In P. Baltes & O. Brim (Eds.), Life-Span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Vol. 3). NY: AcademicPress.
Lin, N. (1986). ConceptuA1zing social support. In A. D. Lin & W. Ensel (Eds.), Social support, life events, and depression (pp. 17-33). New York:Academic Press.
Leavy, R. (1983). Social support and psychological disorder: A review.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1, 3-21.
Madge, C. & H. O’Connor (2006). Parenting Gone Wired: Empowerment of New Mothers on the Internet? Social & cultural Geogrpahy, 7(2), 199-220.
Rheingold, H. (1993).Virtual Community: Homesteading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 Addison-Wesley.
Sarason, B. R. J. (1983). Assessing social support: The social support questionnaire.
Journal of PersonA1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4, 127-139.
Shumaker, S.A., & Brownell, A. (1984). Toward a theory of social support:Closing conceptual gap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40(4), 11-36.
Scharer, K. (2005). An Internet discussion board for parents of mentally ill young children. Journal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ic Nursing, 18(1), 17-25.
Taylor, R. S. (1968). Question-negotitation and information seeking in libraries.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 29, 178-194.
Torsdolf, C. (1976). Social networks, support, and coping: An Exploratory Study. Family Process, 15, 407-417.
Wellman, B., & Gulia, M. (1997). Net surfers don`t ride alone: Virtual community as community. In P. Kollock & M. Smith, Communities in cyberspace (in pres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1fornia Press.

網頁部分:
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17 年台灣無線網路使用調查」,
https://www.twnic.net.tw/doc/twrp/201711e.pdf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https://www.iii.org.tw/Press/NewsDtl.aspx?nsp_sqno=1934&fm_sqno=14
數位時代內容行銷,
https://www.bnext.com.tw/search/tag/%E5%85%A7%E5%AE%B9%E8%A1%8C%E9%8A%B7
經理人-讓更多顧客看見你!內容行銷 7 步驟,精準打中目標客群,
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articles/view/55969
Motive商業洞察-內容行銷這樣才能成功,
https://www.motive.com.tw/?tag=motive70
HARRIS先生-內容行銷的成功關鍵:Persona Research,
http://www.yesharris.com/persona_research/
王宏哲教養、育兒寶典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Dr.HC.Wang/
黃瑽寧醫師健康講堂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Dr.TN.Huang/
澤爸:親職教育講師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ZeBaParenting/?epa=SEARCH_BOX
東森新聞:
https://news.ebc.net.tw/News/Article/54792

NOWnews:
https://www.nownews.com/news/20180616/2772738/
ETtoday新聞雲: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70811/986887.htm
三立新聞網:
https://tw.news.yahoo.com/%E9%A2%B1%E9%A2%A8%E5%81%87%E9%9B%A3%E6%8E%A5%E5%B0%8F%E5%AD%A9-%E4%BD%9B%E5%BF%83%E8%80%81%E9%97%86%E5%A4%9A%E6%94%BE1%E5%B0%8F%E6%99%82-074509089.html
中央社:
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1807180132.aspx
壹週刊:
https://www.nextmag.com.tw/realtimenews/news/35784565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幼兒教育研究所
10515701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5157017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徐聯恩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林思瑀zh_TW
dc.creator (作者) 林思瑀zh_TW
dc.date (日期) 2019en_US
dc.date.accessioned 7-Mar-2019 09:58:41 (UTC+8)-
dc.date.available 7-Mar-2019 09:58:41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7-Mar-2019 09:58:41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5157017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2447-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幼兒教育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5157017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教養專家網站社群成員需求,以及教養專家社群網站的內容行銷作為,以利未來教養社群網站經營者,有可依循之內容行銷作為。
本研究主要分為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主要以個案研究法,針對在Facebook經營教養專家社群網站之經營者進行半結構式訪談與次級資料分析,冀望能深入瞭解如何經營教養知識的內容行銷,歸納出網站經營者是以何種方式進行大範圍的傳播教養知識,以及如何建立吸引閱聽者目光的內容、增加社群成員的黏著度。
第二個層面是針對教養專家網站社群成員進行半結構式的訪談,研究者挑選在教養專家社群網站中,積極參與之社群成員進行半結構式訪談,了解教養專家社群網站成員其是如何被吸引進入粉絲專頁、其社群行為,以及了解社群成員需要教養專家社群網站提供何種資訊需求與社會支持。

本研究分別從經營者角度以及社群成員角度來探討在Facebook粉絲專頁中內容行銷作為,進而獲得以下主要結論:一、根據目標受眾使用網站的慣性以及行為特徵進行適當的調整,才能夠增加社群成員的黏著度。二、主要是以內容為最主要資產與核心出發點,因此內容品質的控管是重要的,需要有深度且豐富的符合粉絲期望與需求的內容。三、建立個人鮮明特質能加深與其他競爭者的差異,藉此能增強市場區隔,並得以創造出個人品牌的形象,為未來的永續經營鋪路。四、雙向互動很重要,其又分為「發文上的互動」與「回應上的互動」,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與經營者的細心經營在教養專家社群網站永續經營的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教養專家社群網站 7
第二節 網站社群的行為特徵與參與動機 23
第三節 社群網站行銷 4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61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61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流程 64
第三節 研究工具 67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67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討論 69
第一節 社群成員的行為特徵與參與動機 69
第二節 個案教養專家社群網站分析 9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6
第一節 結論 126
第二節 建議與限制 130
參考文獻 133
附錄 148
zh_TW
dc.format.extent 5530571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5157017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教養社群網站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內容行銷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社會支持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資訊需求zh_TW
dc.title (題名) 教養專家社群網站內容行銷之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A Study on Content Marketing in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for parents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方紫薇(2008)。大一學生網路上不同來源之社會支持、網路沉迷及孤寂感之研究。中華心理衛生學刊 , 21(2) , 139 – 168。
丘淳仁(2009)。線上遊戲的社會支持與傳播行為-以<魔獸世界>玩家為例。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儷臻(2013)。政治人物經營粉絲專頁成功關鍵策略之研究。中原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岩岩、李雪(2017)。新媒體時代內容營銷的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商業研究,第19期。
甘庭鋒(2017)。臉書個人粉絲專頁的經營策略應用與成效探討-以「柳丁哥哥庭峰」粉絲專頁為研究對象。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子君(2013)。知識就是力量-幼教工作者知識分享意願研究初探。幼兒教育 ,311期, 20–33。
朱道凱譯(1998)。《網路商機:如何經營虛擬社群?》。台北:麥田。
朱永森(2015)。以正規化概念分析探討交通工具知識分享之關聯性。國立屏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朱文禎、陳哲賢(2007)。探討虛擬社群之知識分享行為:以線上遊戲社群為例。電子商務研究,2007 年 春季 5(1),55-80。
江盈欣(2016)。新手媽媽於虛擬社群之資訊行為。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館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
李文佑(2011)。部落格中自我揭露、社會支持與負面情緒調適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
李立心譯(2016)。《為什麼粉絲都不理我?不花廣告費的內容行銷實戰手冊》。台北市:商周出版。
李美寶(2011)。網路社群行銷策略之研究--以城邦集團「快樂親子丼」為例。銘傳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李曜安(2014)。大學生人際關係、人格特質、線上社會支持與臉書(Facebook)成癮之關係研究。臺北市立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
李明昌(2015)。嬰兒潮世代健康資訊需求與資訊尋求行為之研究。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高齡家庭服務事業碩士論文。
李沛彤(2014)。影響Facebook粉絲專頁與部落格使用行為之研究-以旅遊類部落格為例。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祐寧譯(2014)。《自己的品牌自己做:企業自媒化,營造忠實顧客群的品牌經營方針》。台北市:果禾文化。
李淵、白诘、李紅云(2017)。內容營銷的戰略及特典。市場營銷,第12期。
汪俐君(2003)。學前身心障礙子女母親親職壓力與社會支持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教教學碩士論文。
吳佳賢(2002)。學前自閉症兒童主要照顧者照顧負荷、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杜泓毅(2011)。虛擬社群之社會支持對持續使用影響之研究-以某全國知名婦幼入口網站為例。國立中正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邱祺筑、賴雅婷、林家安、謝佳容、賴美余(2012)。社群網路研究與操作-Facebook粉絲專頁經營,臺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
余思慧(2012)。網路親子社群參與者資訊分享行為與內容之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數位學習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思慧、翁楊絲茜、黃麗衡(2014)。網路親子社群參與者資訊分享行為之研究。朝陽人文社會學刊,12(2),97-120。
沈宗逸(2011)。企業運用社群網路之行銷模式探究:以臉書粉絲專頁為例。國立清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昇壕(2007)。大學生網誌使用現況對其現實與網誌之社會支持與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科技發展與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東建(2010)。虛擬社群意識與社會支持對虛擬社群知識分享影響之研究:以單車虛擬社群為例。國立高雄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林千芸(2013)。探討線上社會支持對個人之社群投入及心理健康的影響。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香君(2013)。學前聽損兒主要照顧者社會支持之研究。國立臺灣示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林暄珠(2016)。從內容與社群探討B親子網站經營模式。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林永鑫、黃耀賢、林奎伻、楊濠鴻(2016)。台灣名人經營粉絲專頁成功因素之研究-以FACEBOOK為例。實踐大學資訊科技與管理學系。
周煌順(2016)。探討社群內容行銷模式。亞洲大學經營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周佳(2017)。連鎖服裝品牌”內容營銷+網紅”營銷模式研究。市場營銷,現代商業,68。
姜俊邑(2015)。社群媒體之內容行銷研究-以快速消費品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MBA學位學程)碩士論文。
肖定菊(2017)。大数据背景下内容营销实施战略。營銷策略,第5期。
施嵐芳(2005)。虛擬社群認同及網路社會支持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潔妮(2016)。運用社群媒體為夢想工程師再添一雙翅膀:探究故事行銷超越產品行銷的趨勢。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文創產業國際藝術碩士論文。
洪秀婉、鄭敏芝(2008)。非專業知識虛擬社群產品知識分享行為之研究。2008管理新思維學術研討會。
唐偉峻(2013)。粉絲專頁經營方式之探討—以歌手、政治人物、通路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商學研究碩士論文。
唐滋蓮(2010)。網路社群賺大錢。非凡新聞周刊,217,74-81。
曹瑟宜(2013)。居家式系統保母的工作對家庭衝突、社會支持與家庭生活滿意度研究。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
孫菽蔓(2014)。影響Facebook虛擬社群對粉絲使用行為意圖之研究:以旅遊類粉絲團為例。國立臺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章莊壽美(2006)。台灣產婦的資訊需求分析。南華大學出版事業管理研究碩士論文。
章佩玉(2012)。運用社會學習理論於Facebook學習社群進行知識分享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位學習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鹿龙(2017)。從互聯網消費習慣的變化看內容營銷模式的興起。營銷策略,第8期,總第845期。
曾凡慈(2009)。促進幼兒發展:權威知識、社會網 絡與母職實踐。2009 臺灣 STS 學會第一屆年會。臺南。
曾旻瑩(2011)。自閉症幼兒的家庭壓力與社會支持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雲惠勤(2011)。幼兒父親的社會支持、教養參與及父職效能之關係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郭秀娟(2007)。建構線上社會支持與線上社會資本。萬能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正瑩(2008)。男女大學生網路自我揭露、網路社會支持與寂寞感之差異研究-以即時通訊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正瑩(2008)。用社會網絡分析法探討網路社群的社會支持行為-以PTT跨性別版為例。
郭峰淵、曾繁絹、劉家儀(2006)。從社會認知觀點探討醫師專業知識分享。圖書資訊學刊,4(1/2),97-114。
陳筱晶(2011)。美麗的迷「網」─皮膚科醫師透過網路社群行銷品牌的策略分析。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儷慧(2012)。影響個人提供線上社會支持因子之探討:以PPT癌症版為例。國立中山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俐君(2016)。臉書內容行銷策略分析:以花卉零售業產業為例。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蓉萱(2005)。線上社會支持類型初探—以即時通訊軟體MSN為例。發表於中華傳播學會2005年年會,中華傳播學會主辦。臺北。
張志鴻(2004)。高雄市國小家長參與親職教育態度之研究—現況分析與網路運用。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張惠蓉、何玫樺、黃倩茹(2008)。線上社會支持類型探討:以PTT精神疾病版及整形美容版為例。新聞學研究,第94,61-105。
張又翔(2010)。社會資本、個人特質、虛擬社群意識與線上社會支持之關係探討。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家瑜(2016)。社群平台商業模式與發展趨勢研究。輔仁大學科技管理學程碩士論文。
張玉璇(2010)。雲林縣發展遲緩兒童家庭社會支持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美娟、劉芳明(2017)。數媒時代的內容營銷研究。第五屆數字時代出版產業發展與人才培養國際學術研討會專稿。
張家瑞譯(2015)。《反行銷的驚人吸客術:打好關係,再「賣」東西》。台北市:柿子文化。
張桂貞(2012)。身心障礙幼兒父親的親職壓力、社會支持與親職參與之相關研究。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
黃貝玲譯(2009)。《內容行銷塞爆你的購物車數位時代吸金法則》。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黃彥穆(2000)。資料蒐集方法與分析─質的分析技術探討。
黃琇美(2018)。社群媒體直播運動賽事-以Facebook籃球基因粉絲專頁為例。國立體育大學管理學院國際體育事務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
黃群峰(2009)。大專院學生虛擬社會支持對憂鬱傾向與網路成癮的影響。玄奘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黃月霜(2010)。隔代教養祖父母的社會支持與心理福祉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
黃偉誌(2013)。社群平臺作為知識分享之研究以Facebook為例。元智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黃鈺茗(2015)。《粉絲經濟學》。台北市:電子工業出版社。
楊政穎、鍾才元、陳明終、李曜安(2014)。社群網路使用者之線上社會支持與線上人際關係。國教新知,61(4) , 22–27。
侯淑玲, 唐際明譯(2015)。《我,就是品牌:是A就別假裝是B,創造你的獨特賣點,做最棒的自己》。台北市:漫遊者文化 。
馮昱棠(2015)。讓您目不轉睛的品牌社群媒體內容-以男性流行時尚雜誌品牌為例。國立中山大學行銷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甫嘉(2014)。虛擬社群粉絲專頁持續使用意圖之初探─以中華職棒球員
Facebook粉絲專頁為例。南台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管倖生(2010)。設計研究方法(第三版)。全華圖書。
廖亭雲譯(2017)。《內容電力公司:用好內容玩出大事業》。台北市:行人文化實驗室。
葉貴嫻(2010)。虛擬眷村的線上社會支持-以奇摩家族「軍人妻」為例。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新聞碩士論文。
葉婉真(2008)。初任母親之社會支持與自我效能感之相關研究--以彰化縣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予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子賢(2018)。Facebook粉絲專頁貼文對使用者分享意圖之影響-以國防部發言人Facebook粉絲專頁為例。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新聞學系碩士論文。
劉佳璋(2005)。網路社群成員間利他行為之研究。義守大學管理研究碩士論文。
劉傳將(2009)。線上遊戲玩家的社會支持對認真休閒與問題性網路使用的影響-以夢幻運動遊戲與多人線上角色扮演遊戲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玉英(2012)。育兒母親的線上社會支持-以親子社群網站使用者為例。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論文。
萬榮水、梁瑞文(2007)。虛擬社群行程之意義及其衡量指標之探討:以網路書店為例。資訊社會研究,13,295-317。
薛文淑(2011)。社群網站行銷與消費者互動關係之研究: 以Facebook粉絲專頁為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學位論文。
潘宗裕(2006)。興趣型虛擬社群知識分享行為之研究—以某網路論壇為例。樹德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綉分(2014)。以關係行銷理論探討興趣行虛擬社群資訊分享行為之研究。屏東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所碩士論文。
駱紹桂(2004)。虛擬社群成員價值創造、網路行銷涉入與成員價值獲取之探討。銘傳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宗諭(2005)。虛擬社群知識分享行為研究-期待與價值扮演的角色。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至欣、賴玲玲(2011)。虛擬社群的資訊分享行為。圖書資訊學刊,9(1),161-196。
魏雅文(2014)。探討網路環境中內容行銷:圖文資訊一致性對消費者閱讀資訊流暢度與產品態度之影響。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學位論文。
魏任威(2016)。數位行銷與國軍形象:以國防部發言人Facebook粉絲專頁內容與互動為例。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新聞學系碩士論文。
戴敏全(2017)。以使用與滿足理論探討虛擬社群使用行為 —以「客家小吵」Facebook 粉絲專頁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既社會科學學系客家政治經濟碩士論文。
鄭宛靜(2013)。台灣學齡前幼兒父母之育兒資訊需求與資訊焦慮。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家松(2010) 海巡機關危機處理之研究-以金馬小三通為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論文。
鄭依庭(2016)。內容行銷在旅遊網站的有效性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于倢(2015)。內容行銷對知覺品質及品牌承諾之研究:以松山文創園區為例。銘傳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碩士論文。
蘇郁歆(2017)。青少年社群網站使用、 線上社會支持與生活壓力相關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英文部分:
Atkin, C.(1973). Instrumental utilities and information seeking.New Models for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206.
Albrecht, T. L., Burleson, B., and Goldsmith, D. J. (1994). Supportive communication. In M. L. Knapp & G. R. Miller (Eds.), Handbook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2nd ed., pp. 419-449). Thousand Oaks, CA: Sage
Adler, R., &; Christopher A. (1998). “Internet Community Primer Overview and Business Opportunity.” http://www.digiplaces.com.
Bystrom, K., &; Jarvelin, K. (1995). Task complexity affects information-seeking and us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 31(2), 191-213.
Bowlby, J. (1973). Attachment and loss, Vol. 2. Separation: Anxiety and anger. New York: Basic Books.
Caplan, G. (1974). Support systems and community mental health:Lectures on conceptual development. New York:Behavioral publications.
Chirs, M., Miriam, M., Kevin O. and Ashok, G.(1999) “Making Real Sense of Virtual Community,” Price Water House Coopers, http://www.pwcgiobal.com.
Cobb, S. (1976). Social support as a moderator of life stress. Psychosomatic Medicine, 38, 300-314.
Cohen, S., & McKay, G. (1984). Social support, stress,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 A theoretical analysis. In a. Baum, S. E. Taylor, & J. E. Singer (Eds.), Handbook
of psychology and health, Vol.4.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Cohen, S. and Wills, T.A. (1985)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8, 310-357.
Cutrona, C.E., & D.W. Russell (l990). Type of social support and specific stress : Toward a theory of optimal matching. In Satason, B.R., I. G. Sarason & G. R.
Pierce (Eds.), Social support:An Interactional view (pp. 319-366). NewYork : John Wiley & Sons.
Farmer, T. W. & E. M. Z. Farmer (1996). Social relationships of students with exceptionalities in mainstream classrooms: Social networks and homophily. Exceptional Children, 62(5), 431-450.
Hagel, J. III., & Armstrong, A. G. (1997). Net gain: Expanding Markets Through Virtual Communities (16th ed.). 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Hesse, B. W. (1995). Curb Cuts in the Virtual Community: Telework and Persons with Disabilies. Proceedings of the 28th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 14.
House, J. S. & Kahn, R. L. (1985). Measures and concepts of social support. Social Support and Health, 21, 83-108.
House, J. S. (1981). Work 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 Reading. Mass:Addison-Wesley.
Hobfoll, S. E.(1989).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A new attempt at conceptualizing stress. American Psychologist, 44(3), 513-524.
Kahn, R., & Antonucci, T. (1980). Convoys over the life course: Attachments, roles, and social support. In P. Baltes & O. Brim (Eds.), Life-Span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Vol. 3). NY: AcademicPress.
Lin, N. (1986). ConceptuA1zing social support. In A. D. Lin & W. Ensel (Eds.), Social support, life events, and depression (pp. 17-33). New York:Academic Press.
Leavy, R. (1983). Social support and psychological disorder: A review.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1, 3-21.
Madge, C. & H. O’Connor (2006). Parenting Gone Wired: Empowerment of New Mothers on the Internet? Social & cultural Geogrpahy, 7(2), 199-220.
Rheingold, H. (1993).Virtual Community: Homesteading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 Addison-Wesley.
Sarason, B. R. J. (1983). Assessing social support: The social support questionnaire.
Journal of PersonA1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4, 127-139.
Shumaker, S.A., & Brownell, A. (1984). Toward a theory of social support:Closing conceptual gap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40(4), 11-36.
Scharer, K. (2005). An Internet discussion board for parents of mentally ill young children. Journal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ic Nursing, 18(1), 17-25.
Taylor, R. S. (1968). Question-negotitation and information seeking in libraries.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 29, 178-194.
Torsdolf, C. (1976). Social networks, support, and coping: An Exploratory Study. Family Process, 15, 407-417.
Wellman, B., & Gulia, M. (1997). Net surfers don`t ride alone: Virtual community as community. In P. Kollock & M. Smith, Communities in cyberspace (in pres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1fornia Press.

網頁部分:
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17 年台灣無線網路使用調查」,
https://www.twnic.net.tw/doc/twrp/201711e.pdf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https://www.iii.org.tw/Press/NewsDtl.aspx?nsp_sqno=1934&fm_sqno=14
數位時代內容行銷,
https://www.bnext.com.tw/search/tag/%E5%85%A7%E5%AE%B9%E8%A1%8C%E9%8A%B7
經理人-讓更多顧客看見你!內容行銷 7 步驟,精準打中目標客群,
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articles/view/55969
Motive商業洞察-內容行銷這樣才能成功,
https://www.motive.com.tw/?tag=motive70
HARRIS先生-內容行銷的成功關鍵:Persona Research,
http://www.yesharris.com/persona_research/
王宏哲教養、育兒寶典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Dr.HC.Wang/
黃瑽寧醫師健康講堂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Dr.TN.Huang/
澤爸:親職教育講師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ZeBaParenting/?epa=SEARCH_BOX
東森新聞:
https://news.ebc.net.tw/News/Article/54792

NOWnews:
https://www.nownews.com/news/20180616/2772738/
ETtoday新聞雲: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70811/986887.htm
三立新聞網:
https://tw.news.yahoo.com/%E9%A2%B1%E9%A2%A8%E5%81%87%E9%9B%A3%E6%8E%A5%E5%B0%8F%E5%AD%A9-%E4%BD%9B%E5%BF%83%E8%80%81%E9%97%86%E5%A4%9A%E6%94%BE1%E5%B0%8F%E6%99%82-074509089.html
中央社:
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1807180132.aspx
壹週刊:
https://www.nextmag.com.tw/realtimenews/news/35784565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THE.NCCU.ECE.002.2019.F02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