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 |
「宗教融合」的詮釋與意義探討 (2/3) |
蔡彥仁 |
report |
pdf(1784) |
2002 |
耆那教梵行之理念與實踐(II-I) |
黃柏棋 |
report |
pdf(2189) |
2005 |
宗教經驗及其理論建構:以Wilfred C. Smith、Mircea Eliade、Ninian Smart為探討範例(2/3) |
蔡彥仁 |
report |
pdf(1645) |
2005 |
佛教與僧伽羅意識----斯里蘭卡之宗教及其社會思想面之展現風貌(II-I) |
黃柏棋 |
report |
pdf(2414) |
2005 |
王岱輿「三一」論的宗教哲學分析-一個蘇非主義與宋明理學的創造性對話 |
蔡源林 |
report |
pdf(3285) |
2004 |
耆那教梵行之理念與實踐之研究(3/3) |
黃柏棋 |
report |
pdf(1693) |
2004 |
宗教經驗及其理論建構:以Wilfred C. Smith、Mircea Eliade、Ninian Smart為探討範例(1/3) |
蔡彥仁 |
report |
pdf(2616) |
2002 |
尋求福佑:宋代卜算、堪輿文化初探(2/2) |
劉祥光 |
report |
pdf(2288) |
2001 |
尋求福佑:宋代卜算、堪輿文化初探(1/2) |
劉祥光 |
report |
pdf(1098) |
2001 |
動盪與穩定的抉擇:廣州商人的政治意識與政治參與(1840-1924) |
林能士 |
report |
pdf(1587) |
2001 |
中國現代史上的浪漫式愛情 |
劉季倫 |
report |
pdf(2032) |
2001 |
唐代的官糧出貸制度 |
羅彤華 |
report |
pdf(1304) |
2000 |
動盪中的改革-國民黨人的自救言論與戰後中國(1945-1949) |
林能士 |
report |
pdf(1771) |
2000 |
展覽會之畫: 近代台灣的展覽活動(1895-1945) |
呂紹理 |
report |
pdf(1108) |
2000 |
經世思想與晚清史學(2/2) |
彭明輝 |
report |
pdf(1563) |
2000 |
雷震與中華民國憲政體制 |
薛化元 |
report |
pdf(1391) |
2000 |
時文稿:科舉時代的考生必讀物研究(2/3) |
劉祥光 |
report |
pdf(1523) |
2000 |
另一種人才的培育--晚清商業教育研究 |
林能士 |
report |
pdf(1304) |
2002 |
中國古代的家與戶 |
羅彤華 |
report |
pdf(1617) |
2000 |
台灣地區歷史學研究的動向:以學術期刊為分析對象(1945-2000)(I) |
彭明輝 |
report |
pdf(1709) |
2000 |
日治時期台灣的旅遊活動(1895-1945) |
呂紹理 |
report |
pdf(1297) |
2000 |
一九五○、六○年代官方政治改革主張的研究--以「總統府臨時行政改革委員會」為中心 |
薛化元 |
report |
pdf(2034) |
2000 |
唐後期五代敦煌寺院收支之研究 |
羅彤華 |
report |
pdf(3130) |
2000 |
中華民國與東南亞之外交關係﹝1912-1990﹞ |
陳鴻瑜 |
report |
pdf(2311) |
1998 |
天啟與末劫 |
蔡彥仁 |
report |
pdf(18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