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00484
題名: 郭雍易學義理思想研究
A Study on Guo-yong`s Yi Learning
作者: 鍾依穎
貢獻者: 陳睿宏
鍾依穎
關鍵詞: 郭雍
義理易學
宇宙觀
聖人論
程頤
兼山學派
日期: 2016
上傳時間: 22-Aug-2016
摘要: 本論文以郭雍為主要研究對象,以《郭氏傳家易說》為核心材料,觀察其《易》\n學義理思想之體系與繼承。本文以「義理觀」為核心議題,針對郭雍《易》學之\n宇宙生成論、聖人論、《易程傳》之繼承等三大命題進行探討。其「天道性命之\n學」以「太極化生系統」為中心開展,強調太極為《易》之體,以《易》為太極\n之用。其釋《易》特言「道統三才之說」,治《易》注重人世關懷,三才之說尤\n以人道為重,可說是繼承了程頤《易》學之實用精神。關於陰陽動靜觀之討論,\n其主張陰陽剛柔皆為一道,論剛柔相推與時偕行,亦強調動靜適時之重要性。\n\n郭雍《易》學「聖人論」強調人道之發揮與詮釋,以「明聖人之道」為著書\n要旨,由歷史起源論的角度論《易》之形成,認為「聖人」具有貫通天人之間的\n重要意義。另一方面,郭氏認為聖人可學而至,肯定了一般人成聖之可能與價值,\n處處可見其宗本儒家之說,推展儒家人倫教化的用心。郭雍不否認刑罰之必要,\n不以刑治天下,強調用刑輔教。其論《易》繼承《易程傳》,繼承了伊川「體用\n一源,顯微無間」之主張,「心性修養論」亦本於伊川誠敬之論,下開洗心用《易》之風。
參考文獻: 一、古籍 \n[魏]王弼:《王弼集校釋》,臺北:華正書局,2006年。\n[唐]孔穎達:《周易正義》(十三經注疏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n[唐]李鼎祚:《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n[宋]程顥、程頤:《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n[宋]程頤:《周易程氏傳》,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n[宋]郭忠孝:《兼山易解》《中國古代易學叢書》,北京:中國書店,1998年。\n[宋]郭忠孝:《兼山易說》《大易類聚初集》,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n[宋]郭雍:《郭氏傳家易說》,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n[宋]郭雍:《郭氏傳家易說》《易學叢書續編》,臺北:廣文書局,1974年。\n[宋]朱熹:《周易本義》,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n[宋]朱熹撰、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編:《朱子全書:內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n[宋]朱熹撰、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編:《朱子全書:外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n[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臺北:世界書局,1986年。。(據摛藻堂本影印)\n[宋]方聞一撰:《大易粹言》,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n[元]脫脫等撰:《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n[清]黃宗羲、全祖望:《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n[清]李光地等編:《周易折中》,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年。\n[清]朱彝尊:《經義考》,臺北:世界書局,1986年。(據摛藻堂本影印)\n[清]紀昀編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n[清]:王梓材、馮雲濠:《宋元學案補遺》,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n[清]徐松輯錄:《宋會要輯稿.崇儒》,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n[清]皮錫瑞:《經學歷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96年。\n[清]皮錫瑞:《經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n二、近人著作 \n(一)專書\n王鐵:〈宋代易學的疑經、改經之風〉《周易文化研究》(第二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n王鐵:《宋代易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n古清美:《宋明理學概述》,臺北:臺灣書店,1996年。\n朱伯崑:《易學哲學史》,北京:崑崙出版社,2009年。\n朱伯崑:《易學基礎教程》,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n朱伯崑主編:《易學漫步》,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n朱權民等:《中國學術史.宋元卷》,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n牟宗山:《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1968-1967年。\n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臺北:允晨文化,2003年6月。\n余英時:《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臺北:允晨文化,2004年。\n余英時:《歷史與思想(二版)》,臺北:聯經出版社,2014年。\n余敦康:《內聖外王的貫通——北宋易學的現代闡釋》,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年。\n余敦康:《漢宋易學解讀》,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年。\n吳乃恭編:《宋明理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n呂紹綱:《周易闡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n李日章:《程顥、程頤》,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年。\n李明輝編:《中國經典詮釋統(二)儒學篇》,臺北:喜瑪拉雅基金會,2002年。\n李明輝編:《儒家經典詮釋方法》,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n杜保瑞:《北宋儒學》,臺北:商務印書館,2005年。\n杜保瑞:《南宋儒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n杭辛齋:《學易筆談》,臺北:廣文書局,1980年。\n林忠軍:《易學源流與現代詮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n林忠軍主編:《歷代易學名著研究》,山東:齊魯書社,2007年。\n林益勝:《伊川易傳的處世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n林瑞翰:《宋代政治史》,臺北:正中書局,1989年。\n林義正:《《周易》《春秋》的詮釋原理與應用》,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年。\n林維杰、邱黃海編:《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中國觀點》,臺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0年。\n林維杰:《朱熹與經典詮釋》,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8年。\n林麗真:《王弼》,臺北:東大出版社,2008年出版。\n林麗真:《義理易學鈎玄》,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n祁潤興:《周易義理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n金春峰:《朱熹哲學思想》,臺北:東大書店,1998年。\n侯外廬等編:《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n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編:《中國思想史與思想家評傳》,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n姜海軍:〈和而不同:邵雍、程頤的易學詮釋及思想之比較〉《周易文化研究》,第四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n姜海軍:〈程頤對張載易學的繼承和完善〉《周易文化研究》第三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n姜海軍:《程頤《易》學思想研究——思想史世界下的經學詮釋》,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n姜廣輝:《理學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n胡自逢:《程伊川易學述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n夏長樸:《北宋儒學與思想》,臺北:大安出版社,2015年。\n夏長樸:《儒家與儒學探究》,臺北:大安出版社,2014年。\n孫振青:《宋明道學》,臺北:千華圖書公司,1986年。\n高懷民:《宋元明易學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2007年。\n張善文:《象數與義理》,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77年。\n郭曉東:《經學、道學與經典詮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n陳來:《宋明理學》,臺北:允晨文化,2010年。\n陳來等編:《中國儒學史.宋元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n陳義初編:《二程與宋學──首屆宋學暨程灝程頤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n陳榮捷:《中國哲學論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1994年。\n陳榮捷:《宋明理學之概念與歷史》,臺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1996年。\n陳榮捷:《新儒學論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1995年。\n陳榮捷編著、楊儒賓等合譯:《中國哲學文獻選編》,臺北:巨流出版社,1993年。\n陳睿宏(伯适):《義理、象數與圖書之兼綜──朱震易學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1年。\n陳睿宏:《宋元時期易圖與數論的綜合典範:丁易東大衍數說圖式結構化之易學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4年。\n曾春海:〈《周易》天人關係說之行程與涵義〉《周易文化研究》第二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n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n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五冊,臺北:藍燈文化出版,1991年。\n黃沛榮:《周易彖象傳義理探微》,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1年。\n黃沛榮:《易學乾坤》,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n黃沛榮:《易學論著選集》,臺北:長安出版社,1991年。\n黃忠天:《周易程傳註評》,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0年。\n黃俊傑,《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n黃俊傑:《東亞儒學:經典與詮釋的辯證》,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7。\n黃俊傑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一)通論篇》,臺北:喜瑪拉雅基金會,2002年。\n楊儒賓:《從《五經》到《新五經》》,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3年。\n葉國良:《宋人疑經改經考》,臺北: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0年。\n劉大鈞:《周易概論》,濟南:齊魯書社,1986年。\n劉大鈞主編:《百年易學菁華集成初編:《周易》哲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0年。\n劉大鈞主編:《百年易學菁華集成初編:《周易》象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0年。\n劉大鈞主編:《百年易學菁華集成初編:易學史》,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0年。\n劉秀蘭:《宋代史事易學之義理風華》,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n劉炳良:〈變法思潮下的北宋儒學復興與易學發展,《周易文化研究》第四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n劉瀚平:《宋象數易學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4年。\n潘雨廷:《易學史叢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n潘雨廷:《讀易指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n蔡仁厚:《宋明理學.北宋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7年。\n蔡方鹿:《中國經學與宋明理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n蔡方鹿:《朱熹經學與中國經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n蔡方鹿:《朱熹與中國文化》,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n蔡方鹿:《程顥程頤與中國文化》,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n鄭吉雄、林永勝編:《易詮釋中的儒道互動》,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2年。\n蕭漢明:《易苑漫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n賴貴三主編:《臺灣易學史》,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n賴貴三:《易學思想與時代易學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2007年。\n賴貴三:《臺灣易學人物志》,臺北:里仁書局,2013年。\n錢穆:《中國思想史論叢(五)》,臺北:蘭臺出版社,2000年。\n錢穆:《朱子新學案》,臺北:三民書局,1989年。\n錢穆:《宋代理學三書隨劄》,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年。\n錢穆:《宋明理學概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n錢穆:《國史大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n韓鍾文:《中國儒學史》(宋元卷),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n(二)學位論文\n毛炳生:《程頤易傳探微》,新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n王基西:《北宋易學考》,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8年。\n江弘毅:《朱子易學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n江超平:《伊川易學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n周欣婷:《朱熹《易》學研究——尊經與崇理的交融》,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2014年。\n周芳敏:《王弼及程頤易學思想之比較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1993年。\n林文莉:《《易》教內涵及其實踐——由《周易.繫辭》「以傳解經」展開之詮釋與探索》,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年。\n金尚燮:《朱熹以理學詮釋易學之研究》,臺北: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n胡培基:《周易程傳朱熹本義之比較研究》,香港:珠海大學文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年。\n胡培基:《程頤思想研究》,香港:珠海書院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n孫勁松:《郭雍易學思想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哲學所碩士論文,2003年。\n許維萍:《宋元易學的復古運動》,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n陳淑娟:《論程氏易傳對十翼天人思想的繼承與發展》,臺北:臺大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n陳睿宏(伯适)《惠棟易學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n陳靜瑩:《二程工夫論之比較》,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n黃忠天:《宋代史事易學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5年。\n黃忠天:《楊萬里易學之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n楊國寬:《朱熹易學研究——對程頤易學的傳承與開新》,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n葛世萱:《程明道思想與道家思想之交涉》,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n潘亮君:《易傳》與《中庸》、《大學》「誠」思想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年。\n潘清芳:《二程哲學思想探賾》,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4年。\n蔡月禎:《王弼易學研究》,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1999年。\n蔡府原:《從伊川易傳探伊川思想》,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n鄭相峰:《伊川道德實踐之理論依據及其展開》,臺北: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n鄭敏華:《程頤學術思想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n盧佩宏:《《郭氏傳家易說》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經學所碩士論文,2005年。\n戴景賢:《北宋周張二程思想之分析》,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5年。\n薛名傑:《程頤易學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所碩士論文,2013年。\n謝政欣:《《周易》經傳哲學論人與自然的關係》,臺中: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n鍾彩鈞:《二程聖人之學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n龔鵬程:《孔穎達周易正義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n(三)期刊與單篇論文\n李秋麗:〈論《周易》的「象」世界和「理」世界——象數和義理關係芻議〉,《周易研究》,2006年第1期。\n杜保瑞:〈程頤易學進路的形上思想與功夫理論〉,《哲學與文化》,第31卷第10期,2004年。\n林麗真:〈朱子論易象與易理〉,《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2年。\n邱漢生:〈伊川易傳的理學思想〉,《中華學術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n胡自逢:〈伊川易學述評〉,《中華易學》,第16卷8期,1995年。\n孫勁松:〈略論朱熹和郭雍的蓍法之辨〉,《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6期,2010年。\n孫勁松:〈郭雍易學思想述評——《易》言三才之道〉,《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60卷第1期,2007年。\n張鼎國:《「較好地」還是「不同地」理解?——從詮釋學論爭中看經典註疏中的詮釋定位與取向問題》,《中國文哲研究通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第9卷第3期,1999年。\n陳睿宏(伯适):〈王弼易學的爻位觀〉,《2008年魏晉南北朝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2008年。\n曾春海:〈比較王弼與程頤的易注及本體論〉,《國際易學研究》第五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年。\n曾春海:〈伊川易傳的哲學〉,《哲學與文化》,第20卷6期,1993年。\n曾春海:〈對比朱熹和伊川的易學〉,《哲學與文化》,第30卷30期,2003年。\n湯一介:〈關於建立《周易》解釋學問題的探討〉,《周易研究》,1999年第4期。\n湯一介:〈釋「易,所以會天道人道者也」〉,《周易研究》,2002年第6期。\n馮鵬:〈《易》以人道為主,擬議以成其用-郭雍的易道觀及其用《易》方法研究〉,《哲學論叢理論月刊》,2014年第8期。\n詹康:〈易程傳爻例考〉,《中國文學研究》,第6卷,1992年。\n蔡方鹿:〈朱熹對宋代易學的發展─兼論朱熹、程顥易學思想的異同〉,《紀念朱熹誕辰870周年逝世800周年論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n蔡方鹿:〈宋學經典詮釋中的哲學意涵〉,《哲學研究》,第6期,2005年。\n蔡方鹿:〈程顥程頤在宋學和理學中的地位〉,《學習論壇》,第23卷第5期,2007年。\n蔡方鹿:〈論宋明理學的經學觀〉,《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6卷第1期,2009年。\n鄭萬耕:〈試論宋明易學的太極動靜觀〉,《周易研究》2002年第5期(總第55期),2002年。\n賴貴三:〈《周易》「命」觀初探〉,《國文學報》,第30期,2001年。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1151018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1151018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101801.pdf1.27 M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