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03635
題名: 中華民國臺灣地區第一次土地改革及對經濟發展產生的影響
作者: 李相載
貢獻者: 陸民仁
李相載
日期: 1985
上傳時間: 9-十一月-2016
摘要: 自古以來台灣即為一個農業為主的地區,大部份人民依靠農業生活。但由於不合理的佃租制度,大部份人民不能擺脫困苦的生活。尤其是佃農和半自耕農佔全體農業人口的比率相當高,即在民國三十五年佃農和半自耕農在全體農業人口中佔百分之六十八。因此中華民國政府遷台以後即著手三個階段的土地改革--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及耕者有其田政策。\n由於三七五減租220,486公頃的水田和34,945公頃的旱田受到減租的影響。由於公地放領181,490甲的公地中63,000甲的公地子以放領,而且121,953戶的佃農承領公地。另外一方面由於耕者有其田194,823戶佃農購買143,568甲的農地。台灣地區的土地改革除了這種直接的成效以外,尚有對農業及工業方面的影響。農業方面產生的影響是一方面其生產力的提高,另外一方面佃農所得的增加。對於農業生產力的提高而言,民國三十八年至五十一年間由於土地改革提高的稻米,佔全台灣省稻米年增產量的15.99%,甘薯,佔全台灣省甘薯年增產量的4.59%。\n對於所得的增加而言,從民國三十八年至民國四十一年間佃農收入的增加為 23,596,892元;從民國四十二年至民國五十一年間,台灣地區全體承領水田農戶所獲得的農業所得,以實物衡量約為稻米2,295,022公噸。\n土地改革對工業方面的影響可從三方面探討。一是資金移動方面的影響,二是人口移動方面的影響,三是貿易收支方面的影響。其中資金方面產生的影響有二。一是每年地主之間轉手的土地買賣資本,由於土地改革不能流入到農業裏面,逐漸投資到工商業。民國三十八年其資金大約為43,750,000元左右。二是實施耕者有其田後,地主收到的地價逐漸投入到工商業,其資金為1,528,000公噸的稻殼及522,365公噸的甘薯。\n人口方面的影響是不太顯著,由於人口的增加及工業的發展,農業人口佔總人口的比重慢慢下降。土地改革對貿易收支方面產生的影響是從民國四十二年到民國五十一年間每年總出口中佔1.34%左右。\n台灣地區的土地改革,雖然有上述的種種貢獻,但是對農地的有效利用,特別機械化經營產生問題。因為農地改革以後兼業農戶增加而且隨著人口的增加,每人耕地面積減少,因此對農業的機械化產生阻碍。
第一章 研究範圍及內容1 \n第一節 土地改革的定義1 \n第二節 土地改革的理論體系2 \n第三節 研究範團及方法4 \n第二章 土地改革的過程7 \n第一節 土地改革施行以前台灣地區的土地狀況7 \n第二節 台灣土地改革的經過15 \n第三章 土地改革過程中產生的問題以及改善的方向33 \n第一節 三七五減租實行過程當中產生的問題以及其解決方案33 \n第二節 施行公地放領過程中產生的問題34 \n第三節 耕者有其田施行過程中所產生的問題以及解決方案35 \n第四章 土地改革對農業的影響38 \n第一節 農業生產力的增加方面38 \n第二節 農業所得的增加方面41 \n第五章 土地改革對工業的影響47 \n第一節 對於資金移動方面產生的影響47 \n第二節 對於人口移動方面產生的影響48 \n第三節 對於貿易收支產生的影響51 \n第六章 第一次土地改革的限制以及問題53 \n第一節 農地規模的零細化53\n第二節 兼業農戶的增加54 \n第三節 農業機械化的限制58 \n第七章 結論61 \n參考書目63\n\n圖表目錄\n表一、日據時代台灣歷年佃業糾紛件數11 \n表二、台灣農戶類別38 \n表三、歷年台灣農業之投入與產出指數39 \n表四、土地改革引起之農業增產40 \n表五、田種別所得重分配額之計算42 \n表六、佃農因減租之所得增加額43 \n表七、承領水田農戶所獲得的農業所得45 \n表八、歷年人口之結構49 \n表九、歷年就業人口結構50 \n表十、歷年稻米的輸出額52 \n表十一、台灣農業人口與耕地面積55 \n表十二、經營規模別農家兼業率57
參考文獻: 1.陸民仁:經濟分析,總體理論之部,財政部財稅人員訓練所,民國六十二年十月。 \n2.陸民仁:台灣經濟發展總論,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六十四年五月。 \n3.陸民仁:「中國農業機械化的可能性」,土地改革,第二卷第三期,民國四十一年三月。 \n4.李登輝:台灣農業發展的經濟分析,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六十九年六月。 \n5.李登輝:台灣農工部門間之資本流通,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民國六十一年一月。 \n6.周憲文:日據時代台灣經濟之特性,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民國四十六年七月。 \n7.余玉賢:台灣農業發展論文集,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六十四年五月。 \n8.張果為:台灣經濟發展,正中書局,民國五十六年七月。 \n9.李誠:台灣人力資源論文集,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六十四年五月。\n10.湯惠蓀:「台灣土地改革的步驟與實施」,大陸雜誌,第五卷第九期,民國四十一年十一月。\n11.張浩然:「台灣土地改革之回顧與展望」,中國經濟,四十一期,民國四十三年二月。\n12.潘廉方:「台灣省實行土地改革的展望」,土地改革月刊 ,第十一期,民國四十五年十一月。\n13.沈時可:「一年來台灣的三七五減租與土地政策」,中國經濟,第十六期,民國四十一年一月。\n14.林詩旦:「台灣土地改革的絆腳石」,土地改革,第一卷第一期,民國四十年十月。\n15.馬贊華:「台灣省土地改革給我們的啟示」,土地改革,第一卷第十期,民國四十年十月。\n16.李馥:「台灣土地改革的過去和今後展望」,中國經濟,第二十三期,民國四十一年八月。\n17.梅光復:「保護耕者有其田的成果和耕地權利的限制」,土地改革,第四卷第九期,民國四十三年九月。\n18.劉岫青:「我看自耕農保護問題」,土地改革,第六卷第二期,民國四十五年二月。\n19.李昌槿: 「實施耕者有其田征收地價工作之檢討」,土地改革,第十三卷第十一期,民國五十二年十一月。\n20.羅明哲:「第二階段農地改革之特性」,土地改革,第三十卷第八期,民國七十年八月。\n21. Yang, Martin M. C. , Socio-Economic Results of Land Reform in Taiwan. Honolulu : East-West Center Press, 1967.\n22. Hsio, Tseng,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Land Reform in the R. O. C.\n23. Teng-hui, LEE, Impact of Land Reform o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Rural Employment in Taiwan, TCRR1963-RED-M-176.\n24. R. Schickele, Effect of Tenure System on Agri-Cultural Efficiency, Journal of Farm Economics, XXLⅡ, Feb. 1941.\n25. Philip M. Raup, Agriculture Taxation and Land Tenure Reform in Under developed countries, Papers and Proceedings, P.246~255, Cambridge, 1954。\n26. Erich H. Jacoby : Economic and Technical considerations in Land Reform, selected Readings, Vol. 1, 1966。A/D/C.\n27. C.V. Plath and Theodorew. Schultz, Economic Importance of Land, Comment and Reply, Journal of Farm Economics, Vol. 49, No. 3, Aug. 1967.\n28. Te TSUI, CHANG, Long-Term Projections of supply, Demand and TRADE FOR Selected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Taiwan,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1982.\n29. Arthur T. Mosher : Charac teristics of a Good Land Tenure system, selected Readings, Vol.Ⅱ, 1966. A/D/C .
關聯: 國立政治大學
經濟研究所
碩士
73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index.html115 BHTML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