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03682
題名: 台灣省消滅貧窮政策之研究--小康計畫之個案分析
作者: 謝錫銘
貢獻者: 趙守博
謝錫銘
日期: 1984
上傳時間: 9-Nov-2016
摘要: 論文提要\n貧窮是一個與史俱來的老問題,貧窮現象不但是落後的象徵,也是共產主義的溫床。因此,晚近各國政府無不設法給予貧窮者各項救助,以改善其生活,並極力防止貧窮現象的發生。\n截至民國六十年底止,台灣省尚有一、二、三級貧戶七萬四千二百四十七戶,貧民卅九萬一千四百六十三人,貧窮現象至為嚴重,亟需政府與民間共同合力加以解決。為澈底消滅貧窮,以改善全省貧苦民眾的生活,謝前副總統東閔先生於擔任省府主席時,特責成社政主管單位―社會處,縝密規劃了「台灣省消滅貧窮計畫綱要」(簡稱小康計畫),於民國六十一年十月廿五日台灣光復節前夕正式宣佈實施,積極而有計畫的展開全面性的消滅貧窮運動,其最終目的旨在經由「消滅貧窮,增加財富」的作法,以達成建設安和樂利社會的目標,並由「小康」步入「大同」。目前該計畫已經收到許多預期的成果,並正賡續擴大辦理當中。\n本文嘗試以政策分析架構(Framework of Policy Analysis),探討台灣省消滅貧窮政策―小康計畫的制定經過及執行情形。全文共分六章廿二節,約十四萬言,其內容大略如下:\n第一章緒論:先闡明公共政策的意義及小康計畫的實施經過,次分別說明本文的研究動機、目的、研究方法、分析架構、研究範圍和所受限制。\n第二章政策的形成:先說明「小康計晝」政策形成的背景,次說明台灣省貧窮問題的狀況及政府當局對該問題的體認,並探究貧窮問題進入政府議程的過程。\n第三章政策的規劃和合法化:先說明政策規劃的內涵,次分別探究「小康計畫」政策規劃和合法化的過程。\n第四章政策的執行:分別說明「小康計畫」政策執行的機構、經費、人員、項目,並以統計數字說明政策執行的實際成果。\n第五章政策的評估:先說明政策評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次分就政策形成、政策規劃和合法化、政策執行等三方面,檢討台灣省消滅貧窮政策。\n第六章結論:依據前述各章的分析說明與檢討,提出研究心得與建議意見,期能有助於政府推行社會福利工作及政策擬訂之充實與改進。
第一章 緒論1\n第一節 題目界說1\n第二節 研究動機和研究目的4\n第三節 研究方法和分析架構6\n第四節 研究範圍和研究限制10\n第二章 政策的形成13\n第一節 政策形成的背景14\n第二節 貧窮問題的認定20\n第三節 問題的進入政府議程37\n第三章 政策的規劃和合法化46\n第一節 政策規劃的內涵46\n第二節 小康計劃的規劃過程53\n第三節 小康計劃的合法化過程73\n第四章 政策的執行85\n第一節 執行的機構86\n第二節 執行的經費96\n第三節 執行的人員114\n第四節 執行的項目121\n第五節 執行的成果130\n第五章 政策的評估140\n第一節 政策評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40\n第二節 政策形成的評估144\n第三節 政策規劃和合法化的評估147\n第四節 政策執行的評估160\n第六章 結論180\n第一節 小康計畫之特性181\n第二節 政策制定與執行過程的檢討184\n第三節 對我國未來反貧政策的展望192\n參考書目196\n附錄211\n一、台灣省消滅貧窮計劃綱要―小康計畫211\n二、社會救助法221\n\n圖表目錄\n圖一 ~ 1:本文分析架構圖9\n圖二 ~ 1:貧窮週期圖29\n圖四 ~ 1:美國聯邦、州及地方政府執行反貧政策的機構88\n圖四 ~ 2:台灣省政府、各縣市政府、各鄉鎮(市、區)執行反貧政策的機構90\n圖四 ~ 3:歷年台灣省社會福利經費增加趨勢圖104\n圖四 ~ 4:台灣省歷年貧民戶數升降曲線圖134\n圖四 ~ 5:台灣省歷年貧民人數升降曲線圖135\n圖五 ~ 1:英國社會福利體系圖與小(安)康計畫關係圖172\n表二 ~ 1:台灣省各縣市貧戶數統計表25\n表二 ~ 2:台灣省樣本貧戶家庭收入狀況統計表26\n表二 ~ 3:台灣省貧戶戶長健康狀況統計表26\n表二 ~ 4:台灣省各級貧戶健康狀況比例表27\n表二 ~ 5:台灣省貧戶致貧原因分析表34\n表三 ~ 1:社政人員對大專學生複查之意見表65\n表四 ~ 1:台灣省政府社會處組織系統與職掌表92\n表四 ~ 2:台灣省社會福利基金管理委員會行政系統及業務職掌表100\n表四 ~ 3:台灣省加強社會福利措施第三期四年工作計畫社會福利基金計畫表(六十四至六十七年) 101\n表四 ~ 4:台灣省歷年社會福利經費統計表105\n表四 ~ 5:美國經濟機會局的預算:1965-1968會計年度總統要求與國會認可及撥款的金額表112\n表四 ~ 6 : 1965 -1968會計年度OEO執行方案的經費及支出表113\n表四 ~ 7:歷年台灣省貧民戶數和人數狀況表133\n表五 ~ 1:台灣省以社區發展方法推行小康計畫重要成果統計表155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n一.書籍論文\n1.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一冊,社會學,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二年九月六版。 \n2.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三冊,政治學,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七年一月四版。 \n3.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七冊,行政學,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五年九月三版。 \n4.國父全集,第一冊,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民國六十二年六月。 \n5.華力進,政治學,(上、中、下冊),台北:華視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六十六年八月初版。 \n6.華力進,「高級行政人員的角色與修養」,刊於張金鑑先生八秩榮慶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民國七十一年十一月。 \n7.吳定,「政策分析概念探述一,刊於張金鑑先生八秩榮慶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一年十一月。 \n8.張潤書,行政學,台北:三民書局,民國六十五年十一月修訂初版。 \n9.姜占魁,行政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七十一年二月四版。 \n10.林水波,張世賢合著,公共政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七十一年三月初版。 \n11.朱志宏,公共政策概論,台北:三民書局,民國六十八年七月初版。\n12.湯絢章,公共政策之研究,作者自印,民國六十七年五月初版。\n13.張世賢,政策分析的導師―林布隆,台北:允晨文化公司,民國七十一年十一月。 \n14.蔡伸章譯,未來的衝擊(Future Shock, By Alvin Toffler),台北:志文出版社,民國六十八年五月再版。 \n15.趙守博,法治與革新,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六十九年八月初版。 \n16.劉永憲,財政學原理,凱倫出版社,民國七十二年八月三版。 \n17.邱創煥,中國社會福利思想制度概要(上下冊),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六年七月初版。 \n18.白秀雄,社會福利理論與實際(上下冊),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六年十月初版。 \n19.董來燦,美國壓力團體之研究,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六年十月初版。 \n20.楊國樞等著,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台北:東華書局,民國六十七年一月初版。 \n21.呂亞力,政治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民國六十八年四月。 \n22.周世輔,國父思想新論,台北:三民書局,民國六十四年九月初版。 \n23.宋楚瑜,如何寫學術論文,台北:三民書局,民國六十七年九月初版。 \n24.吳思華等譯,司徒達賢校訂,組織理論與管理,(韋柏(R. A. Webber)原著),台北:長橋出版社,民國七十年七月。 \n25.彭懷恩,決策論奇才―賽蒙,台北:允晨文化公司,民國七十一年十一月。\n26.林嘉誠,政治系統的工程師―伊士頓台北:允晨文化公司,民國七十一年十一月。\n27.常如玉,現階段民生主義社會福利政策之研究,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民國六十六年三月。 \n28.詹火生,民生主義的社會安全理論與實施,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七十二年十月。\n29.劉脩如,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上下冊),台北:開明書店,民國六十六年七月。 \n30.吳夢桂,台灣地方社會行政實務研究,台北:嵩豐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民國六十五年。\n31.白秀雄,社會福利行政,台北:三民書局,民國六十八年。 \n32.羅志淵,中國憲法與政府,台北:正中書局,民國六十六年十一月七版。 \n33.白秀雄,瑞典美國和我國社會福利的比較研究,台北:中國社會福利協進會,民國六十五年。\n34.易君博,政治學論文集;理論與方法,台灣省教育會出版,民國六十四年十月。 \n35.易君博譯,現代政治分析,台北:幼獅書店,民國六十年九月。 \n36.金耀基,行政生態學,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七年十月五版。 \n37.楊國樞、葉啟政主編,當前台灣社會問題,台北:巨流圖書公司,民國六十七年十月。\n38.白秀雄,社會工作,台北:三民書局,民國六十七年。\n39.朱岑樓譯,社會學,(Dr. Samuel Koenig 原著),台北:協志工業叢書,民國六十五年四月。 \n40.朱岑樓編譯,美國如何對貧窮作戰,台灣省社會處印行,民國六十三年八月。 \n41.陳國鈞,公共救助,台北:華欣書局,民國六十年。\n42.謝雙喜,台灣省議會組織與職權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民國六十年六月。 \n43.黃癸楠,台灣省社會工作員制度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民國七十年六月。 \n44.孫健忠,美國詹森總統「向貧窮作戰」政策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民國七十一年五月。 \n45.朱响勢,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民國七十二年一月。\n二、期刊雜誌\n1.林水波,「政策評估:標準之建立、研究之問題與其解決之道」,公共政策學報,第六期,民國七十二年八月。 \n2.林水波譯,「政策繼續的內涵、類型與過程」,憲政思潮,第六十期,民國七十一年十二月。 \n3.段重祺,「農村貧匱與政策危機」,中國行政,第三十四期,民國七十一年十二月。 \n4.吳定,「論抗議方式的政策參與」,聯合月刊,第十七期,民國七十一年十二月。 \n5.陸光,「我國社會福利之探討」,自由中國之工業,第五十五卷第二期,民國七十年二月。 \n6.曹俊漢,「科學家對國家公共政策制定影響度之分析」,美國研究,第七卷第一期,民國六十六年三月。 \n7.曹俊漢,「從政策科學分析看社會政策制作的趨向」,新時代,第十七卷第五期。 \n8.張世賢,「專業知識與公共問題的解決」,憲政思潮,第四十五期,民國六十八年三月。 \n9.詹火生,「貧窮現象探究」,社區發展,第十六號,民國七十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n10.詹火生,「社會福利理論之研究」,社會建設,第四十六號,民國七十一年四月。 \n11.蔡詩萍,「論決策的有限理性與補救途徑―兼評二重疏洪道請願事件」,中國論壇,第十五卷第六期,民國七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n12.李錦地,「邁向均富―一九八○年代中華民國經濟社會發展展望」,台灣經濟,第四十九期,民國七十年一月。 \n13.林水波,「政策執行之理論探討」,思與言,第十八卷第六期,民國七十年三月。 \n14.許水德,「如何結合並鼓勵民間力量興辦社會福利事業」,社會福利,創刊號,民國六十七年三月。 \n15.許宗德,「建立社會服務體系,增進社會福祉」,第十六期,民國七十年十二月。 \n16.趙守博,「對社會福利工作應有的觀念與作法」,第十七期,民國七十一年三月。\n17.郭振昌,「社會福利政策的決策模型」,社區發展季刊,第十七期,民國七十一年三月。 \n18.李鍾元,「台灣省貧民救助措施的檢討與改進對策的商榷」,社會學與社會工作,第三期,民國六十七年六月。\n19.趙守博,「我國老人福利的現況及其展望」,社會建設,第四十六期,民國七十一年四月。\n20.許水德,「邁向一個安和樂利的均富社會―簡介台灣省社會福利概況」,社會建設,第三十四期,民國六十七年八月。 \n21.黎偉卿,「英國的防貧新措施」―從公共救助改稱補充給付說起,社會建設,第三十一期,民國六十六年八月。\n22.李長貴,「論貧窮與消除貧窮對策」,社會建設,第十三期,民國五十九年二月。 \n23.白秀雄,「詹森大社會及消滅貧窮之研究」,社會建設,創刊號,民國五十八年四月。\n24.白秀雄,「對小康計畫之評價」,社會建設,第二十八期,民國六十五年十月。 \n25.陸光,「台灣地區的貧窮問題」,社會建設,第二十二期,民國六十四年。\n26.陳國鈞,「台灣地區社會救濟機構檢討」,社會建設,第三十五期,民國六十七年。\n27.王維林,「貧窮的性質―兼談美國向貧窮挑戰」,社會建設,第二號。\n28.蔡振志,「社會指標、政策評估與國家現代化」,自由青年,第六十六卷第四期,民國七十一年四月。\n29.林洋港,「國民住宅之展望」,土地改革,第三十二卷第四期,民國七十一年四月。 \n30.張隆盛,「國民住宅政策之探討」,土地改革,第三十卷第四期,民國七十一年四月。 \n31.陳國鈞,「論公共救助與我國公共救助制度建立」,法商學報,第八期,民國六十一年八月。 \n32.陳時英,「台灣省社會福利金之規劃與運用」,實踐,第六二九期,民國六十四年十一月。\n33.楊乃藩,「怎樣解決都市的貧窮人口問題」,今日經濟,第一○二期,民國六十五年二月。 \n34.白秀雄,「如何建立我國社會福利完整體制」,新時代,民國六十五年八月。 \n35.范珍輝,「貧戶查證與救助工作」,社會科學論叢,第二十四期。 \n36.陳國鈞,「論我國社會福利四法」,社會安全,第四卷第二期,民國六十九年十二月。 \n37.廖榮利,「貧民和專業人員對貧窮和服務貧民的看法」,台大社會學刊,第十一期,民國六十四年七月。 \n38.沙學漢,「貧窮文化~一個評論」,台大社會學刊,第十期,民國六十三年七月。 \n39.鄭為元,「台灣社會工作者之社會背景與其對貧民之態度」,思與言,第十五卷第四期,民國六十六年。\n40.李長貴,「貧民的貧窮觀念之分析」、「貧民態度之分析―六十年台灣省貧戶調查報告」,東海大學社會研究中心叢書,民國五十九年二月。 \n41.詹火生,「小康與安康計畫在未來社會福利體系中的地位與任務」,社區發展季刊,創刊號,民國六十六年四月。 \n42.林杉齡,「台灣中部地區貧窮現象之研究―台中市低收入戶專案研究」,東海社會學評論,第一期,民國七十年十一月。 \n43.王麗容,「社工員與里幹事工作角色重複與否的研析」,社區發展季刊,第二十五號,民國七十三年三月。 \n44.李建興,「我國社會救助的現況與改進途徑」,社區發展季刊,第十二號,民國六十九年十一月。 \n45.熊麗生,「談談小康計畫的理論基礎」,社區發展月刊,第二卷第九期,民國六十二年七月。 \n46.孫文旺,「由實務及理念探討社會工作員制度―社會需要及社會功能方面」,社區發展季刊,第十號,民國六十九年五月。\n47.白秀雄,「對我國社會福利措施幾點革新管見」社會建設,第十八號,民國六十二年十二月。 \n48.時報雜誌,「身體力行的謝東閔」,第二四三期,民國七十一年十月廿四日至卅日。 \n49.張世賢,「林布隆(Charles E. Lindblom)漸進調適科學之研究」,行政學報,第十四期,民國七十一年五月。\n50.林水波,「政策分析」,台北市政府公務人員訓練中心講義。 \n51.段重祺,「政府評估與政策變遷:麥寮計畫與林口計畫的個案比較分析」,中國政治學會,七十二年年會學術研討會,民國七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n52.陳裕生,「公共行政的新趨向―新公共行政的誕生」,中國行政,第廿四期,民國六十四年元月。 \n53.鄭宏,「三民主義社會政策在台灣的實踐」,社區發展月刊,第二卷第八期,民國六十二年六月。 \n54.白秀雄,「從社會福利世界潮流及各國反貧政策談我國小(安)康計畫(上、下)」,社區發展月刊,第四卷第二期,民國六十四年二月。 \n55.林水波,「當代政府應具備的能力及其提升之道—兼論公權力行使的有效條件」,中國論壇,政治評論。\n56.魏鏞 ,「行政研究與政策的結合」,刊載於張金鑑八秩榮慶論文集,民國七十一年十一月。 \n57.張世賢,「社會指標應用於政策分析與政策制定之探討」,第三次社會指標研討會論文。\n三、政府出版品\n1.內政部,台灣地區殘障者複查與鑑定工作手冊,民國七十年十月。 \n2.內政部,社會福利法規,民國七十二年五月。\n3.台灣省政府,小康計畫―台灣省消滅貧窮計畫綱要,民國六十一年十月。 \n4.台灣省政府,台灣省政府推行小康計畫工作報告,民國六十八年三月。 \n5.台灣省政府研考會,小康計畫之理論與實施,民國六十七年一月。 \n6.台灣省政府,新聞處,台灣光復卅五年,民國六十九年十月。 \n7.台灣省政府,社會處,社會救濟法令彙集,民國五十七年六月。 \n8.台灣省政府,社會處,台灣省推行小康計畫工作手冊,民國六十二年五月。 \n9.台灣省政府,社會處,朱岑樓編譯,美國如何對貧窮作戰,民國六十三年八月。 \n10.台灣省政府,社會處,台灣省加強社會福利措施概況,民國六十三年十二月。 \n11.台灣省政府,社會處裝訂,台灣省各縣市加強推行小康計畫座談會資料集,民國六十六年五月。 \n12.台灣省政府,社會處,就業訓練專輯,民國六十六年六月。 \n13.台灣省政府,社會處,小康計畫自強夏令營手冊,民國六十七年五月。 \n14.台灣省政府,社會處,台灣省加強社會福利措施第三期四年推行成效總報告,民國六十七年八月。 \n15.台灣省政府,社會處,台灣省社會救助調查手冊,民國六十八年四月。 \n16.台灣省政府,社會處,台灣省加強社會福利措施第四期四年工作計畫編製準則及提要,民國六十八年八月。 \n17.台灣省政府,社會處,台灣省推行社會工作員制度專輯,民國六十八年九月。\n18.台灣省政府,社會處,白秀雄著,各國反貧政策比較研究―台灣省六十二年貧戶調查報告書,民國六十二年。 \n19.台灣省政府,社會處,小康計畫工作通報,民國六十二年五月一日。 \n20.台灣省政府,社會處,社政年報,民國七十年、七十一年。\n21.台灣省政府,社會處,台灣省政府社會處工作報告,向省議會第六屆第七次大會報告,民國七十年四月。\n22.台灣省政府,社會處,台灣省推行小康計畫擴大照顧低收入工作資料報告。 \n23.台灣省政府,新聞處,小康計畫工作通報。 \n24.台灣省政府,新聞處,小康計畫問答一○一則。 \n25.台灣省政府,民政廳,台灣省的政治建設,實施地方自治三十年,民國六十九年四月。\n26.台灣省政府,社會處,社會處小康計畫推行小組會議紀錄(未出版)。\n27.台中市政府,台中市社會福利措施五年計畫,民國六十九年八月。\n28.台灣省政府,新聞處,中華民國台灣省基本省政資料,七十二年版。\n29.台灣省政資料館,台灣省政建設概況,民國七十二年。 \n30.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社會問題與社會工作實務研討會紀錄,民國七十二年十二月十七日。 \n31.台灣省政府,謝東閔著,走向文化大國之路。 \n32.台灣省政府,新聞處,省政建設論輯,第十三輯,民國六十五年十月。\n四、報紙\n(一)、中央日報\n1.詹騰孫,「民生主義社會福利政策的演進」,主流第六十六期。 \n2.社論,「評小康計畫及其推行重點」,民國六十二年一月二十九日,第二版。 \n3.謝東閔,「全面推行本省社會建設」,民國六十七年一月一日,第十三版。 \n4.「二重疏洪道政策制定之剖析」,地圖週刊,民國七十二年三月二十日。\n5.鄭竹園,「雷根新聯邦主義的構想與前景,」民國七十一年二月廿三日,第二版。\n(二)、中國時報\n1.王維林,「消滅貧窮運動―小康(安康)計畫」,民國六十二年十月廿五日,第十五版。 \n2.社論,「經濟學者對推行均富及社會福利政策的獻言」,民國七十年一月十七日,第二版。 \n3.社論,「怎樣照顧低收入者的生活」,民國六十五年一月廿五日,第二版。 \n4.社論,「消滅貧窮計畫與現代社會福利制度」,民國六十四年八月廿九日,第二版。 \n5.社論,「再論決策錯誤之害甚於貪瀆」,民國七十一年十二月十三日。 \n6.社論,「加強公共關係消除政府推行公共政策的無力感」,民國七十二年一月十日,第二版。 \n7.曹俊漢,「從『政策窘境』看公共政策運作的無力感」,民國七十二年二月廿日,第二版。 \n8.「新春話國事」系列,「第一流的政府要有第一流的人才!魏鏞華力進對談紀實」,民國七十三年一月十六日,第二版。 \n9.民國七十三年二月六日,第二版。 \n10.民國七十三年四月卅日,第三版。\n(三)、聯合報\n1.丁幼泉,「以社會財富創建社會福利事業」,民國六十二年七月十一日,第二版。 \n2.沈征郎,「小康計畫成效卓著,消滅貧窮同臻康樂」,民國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一日,第三版。 \n3.「貧戶生活水準的新觀念」,民國六十四年十月十三日,第七版。 \n4.專論,「如何照顧低所得者―加速邁向均富社會」,民國六十七年七月二十七日,第二版。 \n5.「政策制訂要更有魄力,評估部會首長政績的理論架構」,民國七十一年十二月七日,第二版。 \n6.曹俊漢,「掌握政策性立法的契機」,民國七十二年四月廿四口,第二版。\n7.曹俊漢,「專家學者『建言』對政策性立法的重要性」,民國七十二年五月廿一日,第二版。 \n8.張苙雲,「社會福利:除錢之外還缺什麼?」,民國七十三年五月十四日,第二版。 \n9.民國七十三年五月十四日,第二版。 \n10.林鈺祥,「全面推展社會福利」,民國七十三年五月廿日,特刊三版。 \n11.魏鏞,「國家中長程政策計畫的基本觀念與作法(上)」,民國六十八年十月十二日,第二版。 \n12.曹俊漢,「政策規劃:迎接行政革新的挑戰」,民國七十一年二月一日,第二版。 \n13.吳定,「向更廉能有效的行政邁進」,民國七十二年一月一日,第十五版。\n(四)、台灣新生報\n1.社論,「從自立自強脫離貧窮的範例」,民國六十二年九月廿五日,第二版。 \n2.社論,「從倫理、科學消滅富裕中的貧窮」,民國七十年二月十四日,第二版。 \n3.天擇,「從小康進入大同—兼敘謝主席小康計畫的成果」,民國六十七年三月十七日,第二版。 \n4.社論,「發動社會力量,興辦社會福利」,民國六十六年一月十一日,第二版。 \n5.黃西玲,「美國的反貧窮計畫」,民國六十七年一月六日,第二版。 \n6.梁伯群,「消滅貧窮與小康計畫」,民國六十二年一月十五日至一月廿日,均載於第二版。\n(五)、青年戰士報\n戴仁甫,「省府重視社會福利加強各項救濟措施」,民國六十六年十月廿一日,第七版。\n(六)、台灣日報\n1.沈匡時,「小康計畫的成就與今後問題」,民國六十二年九月四日,第二版。 \n2.徐文興,「促進發揮社福基金運用效果,亟待社會尋求根本解決辦法」,民國六十六年八月卅一日,第三版。\n3.吳成豐,「省府加強推行小康計畫應設法輔導貧民自立自強」,民國六十六年四月廿九日,第二版。\n(七)、民眾日報\n1.侯庭督,「如何縮短貧富差距」,民國六十二年三月十日,第四版。 \n2.張世良等,「推行小康計畫擴大座談會專刊」,民國六十二年一月廿五日,第二版。\n(八)、自立晚報\n1.林倖一,「蔣經國關切窮人生活」,民國六十二年三月廿九日,第四版。 \n2.陳陣,「小康計畫的先鋒隊—梅山仁愛工作隊任重道遠」,民國六十二年三月六日,第六版。 \n3.白秀雄,「社會工作員制度的建立」,民國六十八年四月十八日,第二版。 \n4.譚志明,「邁向民生主義均富社會的看法與作法」,民國六十七年一月卅日至二月廿一日止,均載於第四版。 \n5.馬起華,「如何解除窮困」,民國六十六年十月廿日,第四版。\n(九)、民族晚報\n1.楊尚強,「中部行,看小康」,民國六十二年二月廿二日至二月廿七日,均載於第三版。 \n2.社論,「論民生主義均富政策的應有觀念」,民國六十七年十月七日,第二版。\n(十)、民生報\n白秀雄,「如何在社區中推行小康計畫(專欄)」,民國六十四年一月。\n貳、英文部份\n1. Almond, G. A. and Verb S., The Civic Culture, Princeton,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3.\n2. Anderson, James E. Cases in Public Policy-Making. N. Y.: Praeger Publishers, 1976.\n3. Anderson, James E. ‘Public Policy-Making. N. Y. : Praeger Publishers, 1975.\n4. Batchelder, Alan B. The Economics of Poverty. N. Y.: John Wiley & Sons, 1971.\n5. Blaustein, Arthur I. & Woock, Roger R. ed. Man Against Poverty: World War III. N. Y. : Vintage Books, 1968.\n6. Brinker, P. A. & Klos, J. J. Poverty, Manpower, and Social Security, Texas: Austin, 1976.\n7. Donvan, John C. The Politics of Poverty N. Y. : Pegasus, 1976.\n8. Dror, Yehezkel, Public Policy Making Reexamined. Scranton: Chandler, 1968.\n9. Dye, Thomas R., Understanding Public Policy. 3rd. ed.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Hall, 1978.\n10. Eaton, David, A Framework for Political Analysis. Englewood Cliffs, N. J. : Prentice-Hall Company, 1965.\n11. Easton, David, A System Analysis of Political Life, N. Y. 1965.\n12. Easton, David. The Political System. N. Y. Knopf, 1953.\n13. Edward III, George C., and Sharkansky, Ira. The Policy Predicament: Making and Implementing Public Policy. San Francisco: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1978.\n14. Felix A. Nigro and Lloyd G. Nigro, Modern Public Administration, 5th ed, N. Y.: Harper & Row, Publishers, 1979.\n15. Friedlander, Walter A & Apte, Robert Z. Introduction to Social Welfare. 4th ed. Englewood Cliffs, N. J. : Prentice-Hall, 1974.\n16. Haveman, Robert H. ed. A Decade of Federal Antipoverty Programs. N. Y.: Academic, 1979\n17. Horton, Paul B. & Leslie, Gerald R. The Sociology of Social Programs. 6th ed.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Hall, 1978.\n18. Jones, Charles O.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Public Policy, 2d ed., North Scituate, Massachusetts: Duxbury Press, 1977.\n19. Lane, Frederick S. Current Issues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N. Y. : St. Martin’s Press, Inc., 1978.\n20. Levitan, Sar A. The Great Society’s Poor Law: A New Approach to Poverty.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Press, 1969.\n21. Lineberry, Rober L. America Public Policy: What Government Does and What Difference It Makes, N. Y. : Harper & Row, Publishers, 1977.\n22, Lindblom, Charles E., The Policy-Making Process,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 Hall, Inc., 1968.\n23. Mishra, Ramesh Society and Social Policy: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n Welfare, London: Macmillian Publishers, 1977.\n24. Nachmias , Danid(ed.), The Practice of Policy Evaluation, N. Y. : St. Martin`s Press, Inc. , 1980.\n25. Quade. E. S. Analysis for Public Decisions, 2nd ed, North-Holland, N. Y. : Amsterdam. Oxford, 1982.\n26. Ranny, Austin, Governing: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cience, N. Y.: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 1977.\n27. Sundquist, James L. Politics and Policy: The Eisenhawer, Kennedy and Johnson Years, Washington D. C. :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1968.\n28. Wholey, Joseph S. etal. Federal Evaluation Policy: Analyzing the Effects of Public Programs. Washington D. C. : The Urban Institute, 1973.\n29. Wildavsky, Aaron. Speaking Truth to Power: The Art and Craft of Policy Analysis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 1979.\n30. Williams, Walter. Social Policy Research and Analysis. N. Y. : Elsevier, 197
關聯: 國立政治大學
公共行政研究所
碩士
72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index.html115 BHTML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