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03845
題名: 中共整黨之研究. (一九七八-一九八三)
作者: 孫仁燮
貢獻者: 張鎮邦
孫仁燮
日期: 1984
上傳時間: 11-十一月-2016
摘要: 論文提要\n本論文的研究目的是研究中共的整黨,以期為將來提供一個有用的參考。\n前言:介紹研究動機與目的、方法和範圍。\n第一章:共產革命的本質與黨的作用。透過馬克斯、恩格斯、列寧與中共的政黨觀念,提要的描出黨組識在共產革命中的作用。\n第二章:中共歷次整黨之比較,及當前整黨的背景。\n第三章:「三中全會」以來中共整黨之經過。介紹「十一屆三中全會」前的華、鄧鬥爭,從「三中全會」到「十二大」的召開、從「十二大」到「十二屆二中全會」的情形。\n第四章:當前整黨之問題。介紹中共整黨之原因與對象、任務、步驟和方法及困難與問題。\n第五章:當前整黨運動之趨勢及其影響之研判。反精神污染運動及整黨第二階段-「對照檢查」。\n第六章:結論。對當前中共整黨經過作一評估,並提出檢討意見。
提要 Ⅰ\n前言 Ⅲ\n第一章 共產革命的本質與黨的作用1\n第一節 共產革命的本質1\n第二節 共產主義的革命理論4\n第三節 馬克思‧恩格斯的政黨觀12\n第四節 列寧的建黨學說17\n第五節 中共的建黨學說23\n第六節 建黨內在理由-極權主義32\n第二章 中共歷次整黨之比較與當前整黨的背景49\n第一節 歷次整黨、整風運動之比較51\n第二節 歷次整黨、整風運動之動機58\n第三節 當前整黨之背景61\n第三章 「三中全會」以來中共整黨之經過79\n第一節 「十一屆三中全會」前的華、鄧鬥爭80\n第二節 從「三中全會」到「十二大」的召開86\n第三節 從「十二大」到「十二屆二中全會」101\n第四章 當前整黨之問題113\n第一節 整黨的原因與對象114\n第二節 整黨之任務115\n第三節 整黨的步驟和方法119\n第四節 困難與問題124\n第五章 當前整黨運動之趨勢及其影響之研判135\n第一節 反精神污染運動136\n第二節 整黨第二階段-「對照檢查」144\n第六章 結論157\n參考書目165
參考文獻: 一、中文參考書目\n一、毛澤東著,「毛澤東思想萬歲」(台北: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影印本)\n第一輯,民國五十八年版。\n第三輯,民國五十六年版。\n二、毛澤東著,「社會主義教有課程的閱讀文件彙編」,第一編(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七年)。\n三、毛澤東著,「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n第一、二、三卷,一九六九年版。\n第四卷,一九六○年版。\n第五卷,一九七七年版。\n四、「中共黨的組織與控制」,(台北:中央改造委員會第六組編印,民國四十年十月)。\n五、「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香港:三聯書店,一九八二年第一版)。\n六、包德甫著,「苦海餘生」,(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出版公司,民國七十一年)。\n七、弗洛姆著,「逃避自由」(台北:志文出版社,民國六十七年)。\n八、江振昌著,「中國大陸青年民主運動之探討」(台北:幼獅書局,民國七十一年一月,再版)\n九、吉拉斯,「新階級」(台北:中央日報社譯,民國四十六年,初版)。\n十、「共匪重要資料彙編─黨務編」,第三輯,(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民國四十一八月)。\n十一、「共匪重要資料彙編」,第四輯,(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民國四十二年十月)\n十二、「共匪重要資料彙編」(台北:中央文物出版社,民國四十五年)\n十三、「共黨原始資料選輯」第一輯~三輯,(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東亞研究所輯印,民國五十八年十月)。\n十四、列寧著,「列寧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六五年)。\n十五、列寧著,「列寧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六一年)。\n十六、Eric Hoffer著,君賀譯,「人生反思錄」,(台北:時報文化事業出版公司,民國七十三年)。\n十七、郭華倫著,「中共史論」,第一冊,(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東亞研究所印,民國六十二年六月,增訂版)。\n十八、郭華倫著,「中共問題論集」,(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七十二年,增訂版)。\n十九、荷佛爾著,且文譯,「群眾運動」,(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一九八○年,第四次印刷)。\n二十、「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大林論巴黎公社」,(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一年,第二版)。\n二十一、馬克思著,「資本論」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三年)。\n二十二、馬克思、恩格思合著,「共產黨宣言」,(北京:解放社,一九五三年)。\n二十三、馬克思、恩格思合著,「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丸六一年)。\n二十四、馬克思、恩格斯合著,「馬克思、恩格思全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六一年)。\n二十五、馬克思、恩格斯合著,「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六五年)。\n二十六、馬克思、恩格思合著,「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六五年)。\n二十七、馬克思、恩格斯合著,「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二年五月)。\n二十八、曹伯一著,「中國現代史綱:近代中國締造均富社會之奮鬥過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民國五十六年)。\n二十九、程全生著,「政黨與政黨政治」,(台北:華欣文化事業中心,民國六十五年六月)。\n三十、「第五屆中、美、中國大陸問題研討會專輯」,(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六十五年)。\n三十一、「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三冊,(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區六十五年九月三版)。\n三十二、「幹部學習教材」十一~十二輯,(廣州:華南新華書店,一九五○年)。\n三十三、蔣夢麟著,「西潮」,(台南:魯南出威社,民國六十八年,初版)。\n三十四、Hannah Arendt 著,蔡英文譯,「極權主義」,(台北;聯經出版公司,民國七十一年)。\n三十五、鄧小平著,「鄧小平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三年七月)。\n三十六、鄭學稼著,「列寧主義國家論之批判」,(台北: 國際共黨問題研究所,民國六十五年,增訂再版)。\n三十七、「劉少奇問題資料專輯」,(台北:中央研究雜誌社,一九七○年)。\n三十八、劉少奇,「劉少奇選集」,(東京:中華文化服務出版社 • 一九六七年)。\n三十九、聯共(布)中央特設委員會編,「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六五年七月)。\n四十、羅曉南撰,「論毛澤東崇拜」,(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六十八年六月)。\n二、外文參考書目\n一. Barnett, A. Doak, Uncertain. Passage : China’s Transition to the Post Mao Era (N.Y.: Brookings, 1974 ). \n二. Bailey, Sydney, Political Parties and the Party System, (New York: Praeger, 1952).\n三. Braudel, F. On History (London: Weidenfeid & Nicolson, Inc. 1980 ).\n四. Calvert, Peter, Revolution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1970 ).\n五. Carr, E. H., The Bolshevik Revolution, 1917-23, IV Vols, (New York, Macmillan Co. 1951).\n六. Chasin, Babara and Chasin, Gerald. Power and Ideology: A Marxist Approach to Political Sociology (Cambridge: Schenkmann Publishing Co. 1974).\n七. Doazen, Paul, Freud`s Political and Social Thought (New York:Alfred A. Knopt, 1968).\n八. Ebenstein, William, Today’s Ism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1973).\n九. Frederich, Carl J. and Brezinski, Zbigriew K., Totalitarian and Dictatorship and Autocracy (N.Y.: Praeger, 1961).\n十. Hoffer, Eric, The True Beliver (N.Y.: Harper & Row. Inc. 1951 ).\n十一. Communist in China (Hong Kong: Union Research Institute, 1959).\n十二. Kernif, C. D., Marxism Communism and Western Society, Vol. VI. (West Germanyi Horder K. G., 1973 ).\n十三 Liu, Alan P. L., "The Politics of Corruption in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77, No. 3, (Sep. 1983).\n十四. Neumann Sigmand, "Toward a Comparative Study of Political Parties," quoted from, Modern Political Parties (Chicags: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56).\n十五. Pye, Lucian., The Dynamics of Chinese Politics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81).\n十六. Pye, Lucian., The Spirit of Chinese Politics: A Psyco-Cultural Study of Authority Crisis in Political Development (Cambridge)Mass : M. I. T. Press, 1968).\n十七. Ranney Austin, Governing :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cience (N.Y.: Holt Rinehart and Winnstoh, Inc. 1971).\n十八. Shills, David H, (e. d.) International Encychopedia of Social Science, Vol. Ⅰ-ⅩⅢ, (New York, Crowell Collier and Macmillan, Inc, 1968).\n十九. Schurmann, Franz, Ideology and Organization in Communist China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60).\n二十. Schwartz, B, In Search to Wealth and Power; Yen Fu and The West,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4).\n三、期刊雜誌及報紙\n一、匪情月報(台北,國際關係研究中心)\n二、匪情研究(台北,國防部情報局)\n三、中國大陸(台北,中國大陸研究雜誌社)\n四、大陸觀察(台北,中國大陸觀察雜誌社)\n五、東亞季刊(台北,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n六、中國大陸研究教學參考資料(台北,中國大陸研究教學資料中心)\n七、共黨問題研究(台北,法務部調查局)\n八、中華雜誌(台北,中華雜誌社)\n十、紅旗(北京,紅旗雜誌社)\n十一、人民日報(北京)\n十二、光明日報(北京)\n十三、廣州日報(廣州)\n十四、爭鳴(香港)\n十五、文匯報(香港)\n十六、大公報(香港)\n十七、明報(香港)\n十八、星島日報(香港)\n十九、Issues & Studies (Taipei )\n二十、Journal of Politics (U.S.A.)
關聯: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碩士
72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index.html115 BHTML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