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05604
題名: 風險社會下食品安全消費訴訟之新思維 -以我國違法食品添加物民事侵權事件為中心
New Prospect on Collective Consumer Redress in the Risk Society-Focus on Food Safety Tort Cases
作者: 陳俐伶
Chen, Li Ling
貢獻者: 許政賢
Hsu, Cheng Hsien
陳俐伶
Chen, Li Ling
關鍵詞: 食品安全
風險社會
風險自主權
違法食品添加物事件
消費者保護
團體訴訟
損害預防
Food safety
Risk society
Autonomy
Illicit food additives
Consumer protection
Class action
Damage prevention
日期: 2016
上傳時間: 4-Jan-2017
摘要: 飲食乃人類生存所必需,尤其在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時代,食品生產者常供應同種類的商品給為數眾多的消費者,若發生食品安全事件時,受害者動輒百千人,影響人民生活重大。隨著食品產業的科技化與工業製程的演變,配合日新月異的化學物質添加及生物科技的運用,使食品問題潛藏「知識未決性」的風險,更使「違法食品添加物事件」成為最棘手的法律案件類型之一。由於,傳統上,只以「健康權」侵害為中心之論證方式,往往難以證立違法添加行為造成之現時損害;加上風險可能延遲或不會實現,侵害健康權之說法不容易說明違法添加物事件中,侵權行為責任之成立、範圍與因果關係等內容。相關訴訟因此不可避免地衝撞現有法律所預設之管制、賠償與救濟制度,增加保護食品消費者權益之難度與變數。\n有鑑於此,本文從2011年塑化劑事件以及2013年食用油品事件的法院判決出發,探討我國違法添加物事件求償之困境。並參考社會學上有關風險社會與公眾治理等論述,嘗試建構「風險自主法益」之人格權內涵;從權利侵害之集團性特徵與損害預防等觀點,重新描繪食品安全消費團體訴訟應有之輪廓。嘗試歸納違法食品添加物損害賠償訴訟的共通問題,諸如:實體法上,如何認定添加物風險與權利侵害間的關聯?程序法上,如何舉證損害、損害額,以及現行團體訴訟制度之救濟成效如何?能否兼顧訴訟經濟與實體權利之保護?進一步整合實體法及程序法的觀點,分別就解釋論與立法論的角度,提出本文的觀察與建議。
參考文獻: 一、 中文文獻(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n(一) 專書\n1. Ulrich Beck著,汪浩譯,風險社會─通往另一個現代的路上,2004年2月。\n2. 王澤鑑,侵權行為法,自版,2010年3月。\n3. 王澤鑑,慰撫金,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二), 2004 年。\n4. 王澤鑑,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八),三民書局, 1998 年。\n5. 朱柏松,消費者保護法論,增訂版,1999年9月。\n6. 李震山,多元、寬容與人權保障-以憲法未列舉權之保障為中心,元照,2005年10月。\n7. 林益山,消費者保護法,五南,二版, 2008年8月。\n8. 周桂田,風險社會-公共治理與公民參與,五南, 2014年4月。\n9. 周桂田,風險社會的典範轉移-打造為公眾負責的治理模式,遠流,2014年9月。\n10. 姜世明,民事訴訟法(上),新學林,四版,2015年9月。\n11. 姜世明,民事訴訟法(下),新學林,二版,2014年2月。\n12. 姜世明,任意訴訟及部分程序爭議問題,元照,2009年3月。\n13. 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上),修訂版,2012 年 2 月。\n14. 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下),2000年8月。\n15. 邱聯恭,司法之現代化與程序法,國立臺灣大學法學叢書,自版,2001 年 10 月。\n16. 曾世雄,非財產上損害賠償,元照,2005年11月。\n17. 曾世雄,損害賠償法原理,新學林,二版,2005年10月。\n18. 黃國昌,民事訴訟理論之新開展,元照,2005 年 10 月。\n19. 洪誌宏,消費者保護法,五南,2013年4月。\n20. 張志朋,論我國商品責任之請求權主體-消費者與第三人區別之必要性與正當性,新學林,2005年9月。\n21. 楊佳元,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責任,元照, 2009年11月。\n22. 凌氤寶、康裕民、陳森松,保險學-理論與實務,華泰,二版,1998年6月。\n23. 陳計男,民事訴訟法論(上),三民,修訂五版,2011年8月。\n24. 陳榮宗、林慶苗合著,民事訴訟法(上),修訂第七版,2009年11月。\n25. 陳聰富,侵權違法性與損害賠償,元照, 2008 年 12 月。\n26. 蔡百銓,邁向人權國家:人權學18講,前衛,2007年12月。\n(二) 專書論文與期刊論文\n1. Lothar Kuhlen著,許恒達譯,全球風險社會中的食品安全法制,收錄於:張麗卿主編《全球風險社會刑法新議題-以食品及醫療為中心》,元照,頁124-151,2015年11月。\n2. 王服清,論預防原則的應用與問題,憲政時代,第39卷第1期,頁33-119,2013年7月。\n3. 王服清,論「預防原則」之意涵與應用,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 37 期,頁 117-187,2012 年11 月。\n4. 王毓正,論基本權之保護義務在不確定科技健康風險預防上之適用—以奈米科技與非游離輻射應用之相關健康風險預防為例,興大法學,第 7 期,頁145-208,2010 年 6 月。\n5. 王澤鑑,危險社會、保護國家與損害賠償法,月旦法學雜誌,第117期,頁132-141,2005年2月。\n6. 王澤鑑,損害賠償法之目的:損害填補、損害預防、懲罰制裁,月旦法學雜誌,第123期,頁207-219,2005年8月。\n7. 王澤鑑,損害概念及損害分類,月旦法學雜誌,第124 期,頁201-212,2005 年9 月。\n8. 牛惠之,預防原則之研究-國際環境法處理欠缺科學證據之環境風險議題之努力與爭議,臺大法學論叢,第34卷第3期,頁1-72,2005年5月。\n9. 古承宗,風險社會與現代刑法的象徵性,科技法學評論,第 10 卷第 1 期,頁115-177,2013年 6 月。\n10. 甘添貴,食品攙偽假冒與標示不實之入罪化,月旦法學雜誌,第253期,頁55-67,2016年6月。\n11. 李志峰,論懲罰性賠償金之起源及其適用上之爭議,收錄於:《消費者保護研究第七輯》,行政院消費者保護委員會,2001年9月。\n12. 林玠鋒,食品安全民事事件中法益之保護與損害額之認定-兼談小額程序衡平裁判法理之運用,2016海峽兩岸民事訴訟法學術研討會,頁135-163,2016年3月28日。\n13. 林昱梅,當健康風險之預防遇上商品自由流通原則-評歐洲法院有關歐盟禁止英國牛肉輸出之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 178 期,頁258-274,2010 年 3 月。\n14. 林德瑞,論懲罰性賠償,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1期,頁25-66,1998年7月。\n15. 林鈺雄,利得沒收之法律性質與審查體系-兼論立法之展望,月旦法學雜誌,第238期,頁53-83,2015年3月。\n16. 林鈺雄,利得沒收新法之審查體系與解釋適用,月旦法學雜誌,第251期,頁6-33,2016年4月。\n17. 林明珠、朱麗真,懲罰性賠償金之理論與實務-以消費者保護法第五十一條規定為中心,收錄於:《消費者保護法制論文集》,頁399-439, 2004年7月。\n18. 吳從周,臺灣商品責任之實體與程序主要爭議現況-特別聚焦檢討舉證責任分配之實務案例,月旦法學雜誌,第214期,頁69-97,2013年3月。\n19. 吳從周,初探法感(Rechtsgefühl)-以民事案例出發思考其在法官判決中之地位,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 92 期 ,1-46 頁,2014年12月。\n20. 吳品萱、倪貴榮,食品安全風險評估法制化的理念與實踐,月旦法學雜誌,第252期,頁170-185,2016年5月。\n21. 姜世明,選定當事人之變革-兼論團體訴訟,月旦法學雜誌,第96期,頁8-26,2003年5月。\n22. 紀鈞涵,追加選定當事人制度之問題點與修正建議,萬國法律第144期,頁31-58,2005年12月。\n23. 沈冠伶,損害額之酌定,台灣法學雜誌,第179期,頁21-34,2011年7月。\n24. 沈冠伶,多數紛爭當事人之權利救濟程序─從選定當事人制度到團體訴訟,收錄於:氏著《訴訟權保障與裁判外紛爭處理》,元照,頁175-207,2006年4月。\n25. 沈冠伶,示範訴訟之研究,收錄於:氏著《訴訟權保障與裁判外紛爭處理》,元照, 2006 年 4 月。\n26. 沈冠伶,消費者團體訴訟之再建構:以擴散型損害及集團權利為中心,臺大法學論叢,第44卷,頁1237-1326,2015年11月。\n27. 沈冠伶,團體訴訟問題的探討,法官協會雜誌,第6卷1期,頁67-82, 2004年6月。\n28. 胡博硯、黃文政,我國新修正食品衛生管理法之解析與反省:回應食安危機,臺灣法學雜誌,第 238 期,頁31-42,2013 年 12 月。\n29. 徐育安,食品安全與風險刑法-台灣食安刑法管制之變遷與反思,2015年兩岸消費者權益保護研討會,2015年6月。(行政院消保處網站: http://www.cpc.ey.gov.tw/cp.aspx?n=D8C7E224F68FC55A)\n30. 曾品傑,臺灣商品責任法之發展─以消費者保護法上之商品責任為中心,成大法學,第 23 期,頁1-33,2012 年 6 月。\n31. 傅玲靜,從風險預防之角度檢視化學物質管理法規之修正,收錄於:《行政院 101 年學術研討會,環境資源;食品安全、暫時性處分-風險治理規範之研究》,行政院出版,第 1 版第 1 刷, 2012 年 12 月。\n32. 黃立,消費者保護法:第一講—我國消費者保護法之商品與服務責任(一),月旦法學教室,第8 期,頁68-78, 2003 年 6 月。\n33. 黃國昌,訴訟參與與代表訴訟-新民事訴訟法下程序保障與紛爭解決一次性之平衡點,月旦法學雜誌,第97期,頁8-27,2003年6月。\n34. 張文郁,由消保團體提起之損害賠償消費訴訟,月旦法學教室,第64期,頁8-9 ,2008年2月。\n35. 張麗卿,食品犯罪中的攙偽或假冒-以富味香混油事件判決為中心(附談頂新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249期,頁89-115 ,2016年2月。\n36. 張嘉佑,食品添加物風險管理,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第 44 卷第 9 期, 頁47-59,2012 年 9 月。 \n37. 張筱珮、陳玉華、陳俊瑜,食品中化學添加物之危害與管理,化工技術,第191期,162-176,2009年 2月。\n38. 許政賢,食品安全消費訴訟之困境與轉機-以實務案例為中心,2016海峽兩岸民事訴訟法學術研討會,頁5-27,2016年3月28日。\n39. 許政賢,消保團體訴訟之理想與現實─新北地院一○一年度重消字第一號判決,月旦裁判時報,第34期,頁24-29,2015年4月。\n40. 許政賢,消費者保護團體損害賠償訴訟制度之再定位-試以整合憲法、法學方法論及民事訴訟法之觀點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第110期,頁74-92 ,2004年7月。\n41. 許政賢,台糖訴請大統公司賠償違約金案─彰化地院104年度重訴字第31號判決評析,月旦裁判時報,第50期,頁21-30,2016年8月。\n42. 許士宦,新修正民事訴訟法上程序保障之新開展-以民事訴訟法總則編之修正為中心,月旦法學教室,第 6期,頁70-85,2003 年 4 月。 \n43. 許士宦,損害數額之酌定,台大法學論叢,第39卷第1期,頁數,2010.3。\n44. 許士宦,集團利益保護程序之新開展─以團體不作為訴訟之一般化為契機,司法周刊,第1149期,第2版,2003年9月。\n45. 程明修,行政法上之風險評估與管理,臺灣法學雜誌,第 142 期,頁102-115,2009 年 12 月。\n46. 程明修,行政法上之預防原則-食品安全風險管理手段之擴張,月旦法學雜誌,第 167 期,頁 127-136,2009 年 4 月。\n47. 邱聯恭,民事訴訟之目的-以消費者保護訴訟為例,收錄於:氏著《程序制度機能論》,頁147-196,1996年8月。\n48. 邱聯恭,處分權主義、辯論主義之新容貌及機能演變,收錄於《程序選擇權論》,頁125-175,2000年。\n49. 邱惠美,從團體訴訟論消費者保護法之相關規定,收錄於:《消者保護研究(十一)》,行政院消費者保護委員會,頁109-150,2005年12月。\n50. 詹森林,消費者保護法之定型化契約最新實務發展,月旦法學雜誌,第91期,頁28,2002年12月。\n51. 詹森林,非財產上損害與懲罰性賠償金,月旦裁判時報,第 5 期,頁32-39,2010 年 10 月。\n52. 楊宏暉,市場經濟秩序下的契約失靈調整模式,法學新論,第25期,頁67-101,2010年8月。\n53. 楊淑文,消費爭議與消費訴訟,收錄於:氏著《消保法與民法之分與合》,元照,頁101-156,2013年8月。\n54. 楊淑文,訴訟標的理論在實務上之適用與評析,政大法學評論,第61期,頁197-251,1999年6月。\n55. 楊建華等,消保團體為消費者提起損害賠償訴訟在訴訟實務上之運作-民訴法研討會第52次研討紀錄,法學叢刊,第156期,頁108-170,1994年10月。\n56. 陳石獅,不作為請求權之特定,民事訴訟法之探討(三),頁39-88, 1994年3月。\n57. 陳忠五,不誠實廣告與懲罰性賠償金-最高法院101年度台上字第122號判決評釋,台灣法學雜誌,第229期,頁101-117,2013年8月1日。\n58. 陳忠五,論消費者保護法商品責任的保護法益範圍,台灣法學雜誌,第134期,頁77-96,2009年8月。\n59. 陳聰富,美國法上之懲罰性賠償金制度,台灣本土法學,第25期,頁37-44,2001年8月。\n60. 謝哲勝,懲罰性賠償,臺大法學論叢,第 30 卷第 1 期,頁113-162,2001 年 1 月。\n61. 饒瑞正,保單條款監理與消費者保護,收錄於:《保險法學之前瞻:林勳發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元照,頁161-184,2011年7月。\n(三) 學位論文\n1. 余銘軒,集體訴訟制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4月。\n2. 侯宜諮,風險行政法的建制嘗試─以食品衛生安全領域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3年1月。\n3. 紀鈞涵,當事人適格與判決效力主觀範圍擴張之研究─以集團性紛爭處理程序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n4. 黃敦彥,論我國消費者集體權益保護理論之建構-以消費者團體訴訟為中心,東海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7月。\n5. 廖惠平,由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探討消費者迅速求償之可能性,逢甲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2月。\n6. 劉聖文,風險食品消費訴訟爭議問題之研究-以損害認定及因果關係之舉證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10月。\n7. 陳文成,非婚生子女的憲法保障,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8年6月。\n8. 陳宗憶,國家的風險決策與風險決策監督─以建立「風險原則」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7月。\n9. 陳俊杰,我國消費者保護法懲罰性賠償金實務案例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1月。\n10. 陳春玲,論懲罰性賠償金之法律爭議與風險管理,國立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1月。\n11. 顏正豪,損害賠償數額之確定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6月。\n(四) 政府出版品與其他資料\n1. 王昱之,公害民事損害賠償責任之研究-美國毒物侵權行為訴訟為中心,司法院八十一年度出國專題研究報告,1993年11月。\n2. 立法院公報,第102卷,第38期,院會紀錄。\n3. 立法院公報,第89卷,第9期,院會紀錄。\n二、 外文文獻(按作者(編者)姓氏字母序)\n(一)英文文獻\n1. Garner, Bryan A. (9th ed.2009). BLACK’S LAW DICTIONARY, West. \n2. Callahan, Christopher L. ,Establishment of Causation in Toxic Tort Litigation, 23 ARIZ.ST.L. J.605(1991).\n3. Hodges, Chritopher (2009). European Union Legistlation. In: D.R. Hensler, C. Hodges & M. Tulibacka eds., THE GLOBALIZATION OF CLASS ACTIONS ( CA: SAGE Publications, Inc.). \n4. Hensler, Deborah R. (2009). The Globalization of Class Actions: An Overview. In: D.R. Hensler, C. Hodges & M. Tulibacka eds., THE GLOBALIZATION OF CLASS ACTIONS (CA: SAGE Publications, Inc.).Baetge, Dietmar (2009). Germany. In: D.R. Hensler, C. Hodges & M. Tulibacka eds., THE GLOBALIZATION OF CLASS ACTIONS (CA: SAGE Publications, Inc.).\n5. M. Pace, Nicholas (2009). Group and Aggregate Litig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D.R. Hensler, C. Hodges & M. Tulibacka eds., THE GLOBALIZATION OF CLASS ACTIONS (CA: SAGE Publications, Inc.).\n6. Véronique Magnier, (2009).France. In: D.R. Hensler, C. Hodges & M. Tulibacka eds., THE GLOBALIZATION OF CLASS ACTIONS. (CA: SAGE Publications, Inc.).\n7. Norton Rose Fulbright (2014). The new “Hamon Law” introducing French class actions and its effects on competition and distribution law. Retrieved from http://www.nortonrosefulbright.com/knowledge/publications/114016/the-new-hamon-law-introducing-french-class-actions-and-its-effects-on-competition-and-distribution-law\n8. Cartwright, Peter (2004). CONSUMER PROTECTION AND THE CRIMINAL LAW: LAW, THEORY, AND POLICY IN THE 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n(二)德文文獻\n1. Geiger, Caroline, Kollektiver Rechtsschutz im Zivilprozess, 2015.\n2. Puttfarken H., Jürgen/Franke, Nicole, Die action civile der Verbände in Frankreich, in: Basedow/Hopt/Kötz/Baetge (Hrsg.), Die Bündelung gleichgerichteter Interessen im Prozeß: Verbandsklage und Gruppenklage, 1999, S. 149ff.\n3. Reus, Katharina, Das Recht in der Risikogesellschaft: Der Beitrag des Strafrechts zum Schutz vor modernen Produktgefahren, 2010.\n三、 網路資源\n1. 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nhttp://jirs.judicial.gov.tw/Index.htm\n2. Westlaw Next\nhttps://1.next.westlaw.com/Search/Home.html?transitionType=Default&contextData=(sc.Default)\n3. HeinOnline\nhttp://heinonline.org\n4. Bundesministerium der Justiz und für Verbraucherschuz\nhttp://www.juris.de\n5. Justia\nhttp://law.justia.com/cases/federal/appellate-courts/F2/159/169/1565896/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系
10265100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2651001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00101.pdf1.55 M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