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05611
DC FieldValueLanguage
dc.contributor.advisor黃程貫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沈秉頤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Shen, Biing Yiren_US
dc.creator沈秉頤zh_TW
dc.creatorShen, Biing Yiren_US
dc.date2016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17-01-04T04:01:01Z-
dc.date.available2017-01-04T04:01:01Z-
dc.date.issued2017-01-04T04:01:01Z-
dc.identifierG0999610171en_US
dc.identifier.uri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05611-
dc.description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法學院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99961017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台灣經濟發展由傳統勞力密集工業逐漸轉向資本、服務與技術現代化產業,各種職業病不斷更新、發生。勞工於職場上遭遇的意外或疾病,諸如古老的塵肺症個案大量減少,但新興職業病如過勞、骨骼肌肉、精神障害疾病,與職業性癌症日漸增多。\n而職業災害可再區分為職業傷害與職業病,對於職業災害,疾病起因與職業導致之關係,必需判斷「業務遂行性」及「業務起因性」。急性之職業傷害較易判斷,而慢性之職業病鑑定極具複雜與爭議性。尤其在有關過勞職災,職場霸凌、過勞自殺、精神障害疾病,與職業性癌症,並不單純為臨床醫學上疾病的認定而已,更需判斷勞工工作條件與疾病間因果關聯性,於認定上具相當困難性。\n本文由討論職業災害補償制度出發,再介紹職業災害定義與認定基準。第三章介紹台灣職業病醫學發展與職業專科醫師制度,整理職業醫學上職業病分類,介紹人因性,化學性,生物性,物理性,社會性、心理性危害認定基準。我國職業病通報的數量遠低於已開發國家,由探討我國職業傷病通報制度現況與實務操作層面,發掘問題。第四章介紹勞工職業病法律救濟途徑,討論勞工罹患職業病時,法律上請求權及如何於公法與私法上尋求法律之救濟。第五章由職業病防治中心與司法院檢索系統針對塵肺病,急性循環系統疾病、過勞職災,肌肉骨骼系統疾病,精神疾病、過勞自殺,職業性癌症,找出職業病具體案例,討論其認定基礎並予以分析。\n最後於結論與建議,針對台灣之職業醫學對於職業病的認定,職業病補償制度,職業性癌症、精神障害職業病與職業病通報制度提出建議,以健全勞工權益的保護。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第一章 緒論 1\n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n第二節 研究方法 4\n第三節 研究範圍 4\n第四節 論文架構 5\n第二章 職業災害補償制度 7\n第一節 職業災害之定義與認定基準 7\n第一項 台灣現行法令 7\n第一款 勞動基準法 7\n第二款 職業安全衛生法 8\n第三款 勞工保險條例 8\n第四款 勞工保險被保險人因執行職務而致傷病審查準則 8\n第五款 職業災害勞工保護法施行細則 9\n第六款 勞工職業災害保險法草案 9\n第二項 職業災害認定基準 10\n第一款 學者看法 10\n第二款 實務見解 16\n第三項 小結 18\n第二節 職業災害雇主補償責任與法規 19\n第一項 職業災害賠償義務之發生 19\n第一款 侵權行為說 19\n第二款 契約責任說 20\n第三款 業務危險責任說 20\n第四款 損失填補說 20\n第二項 職業災害補償法源 21\n第一款 勞動基準法 22\n第二款 勞工保險條例 26\n第三款 職業災害勞工保護法 28\n第三項 小結 29\n第三章 台灣職業醫學發展、職業病認定基準與通報制度 30\n第一節 我國職業醫學專科醫師之培育 30\n第二節 台灣職業病醫學上的認定基準 33\n第一項 醫學上職業病的概念 33\n第二項 常見的職業疾病 34\n第三項 職業疾病參考指引 35\n第一款 化學性危害 35\n第二款 物理性危害 43\n第三款 生物性危害 48\n第四款 人因性危害 51\n第五款 社會及心理性危害 53\n第三節 台灣職業病通報制度 63\n第一項 職業災害通報制度 63\n第一款 職業病通報系統 63\n第二款 職業傷害通報系統 64\n第二項 職業災害通報制度之問題 65\n第一款 職業傷害通報制度之問題 65\n第二款 職業病監測與通報制度之問題 65\n第三項 職業災害勞工保護法修正草案通報制度 66\n第四項 小結 67\n第四章 勞工職業病法律請求權與救濟途徑 68\n第一節 職業災害法律上請求權與競合 68\n第一項 民法 68\n第一款 債務不履行損害賠償 68\n第二款 侵權行為損害賠償 70\n第二項 勞動基準法補償之請求權 71\n第三項 勞工保險條例之職業災害保險給付請求權 72\n第四項 職業災害勞工保護法之損害賠償請求權 72\n第五項 職業災害勞工保護法之補助、津貼之請求權 73\n第六項 職業災害相關法律請求權之競合 73\n第七項 小結 75\n第二節 法律上之救濟 75\n第一項 公法上之救濟程序 75\n第一款 勞工保險條例之救濟程序 75\n第二款 職業災害勞工保護法之救濟程序 77\n第二項 私法救濟程序 79\n第一款 爭議調解程序 79\n第二款 訴訟救助以及訴訟補助 80\n第三節 小結 82\n第五章 職業醫師鑑定與法院職業病認定之案例分析 83\n第一節 職業醫師職業病具體案例認定 84\n第二節 我國行政與民事法院具體案例判決 94\n第一項 塵肺病職業病認定案例 94\n第二項 法院肌肉骨骼職業病認定案例 97\n第三項 醫師急性心肌梗塞 100\n第四項 職業性癌症職業病認定案例 106\n第五項 精神疾病職業病案例 113\n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21\n參考文獻 130zh_TW
dc.source.uri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99610171en_US
dc.subject職業病zh_TW
dc.subject職業病通報zh_TW
dc.subject職業醫學zh_TW
dc.subject精神障害職業病zh_TW
dc.subject職業性癌症zh_TW
dc.title臺灣職業病醫學與法制之研究zh_TW
dc.titleA Study on Occupational Diseases and Legal System in Taiwanen_US
dc.type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一、專書:\n工業安全論叢,行政院勞工委員會,1993年6月。\n王澤鑑,侵權行為法-基本理論,自版,2001年初版。\n王澤鑑,侵權行為法,自版,2009年。\n邱聰智,新訂債法各論〈中〉,初版 2 刷,2008年8月。\n林誠二,民法債編各論(中),瑞興圖書公司,2002年3月初版。\n林振賢,新版勞基法的理論與實務,初版,2003年9月。\n林豐賓、劉邦棟,勞動基準法論,三民書局,2014年8月修訂七版一刷。\n郭育良,職業病概論,第三版三刷,華杏,2014年8月。\n陳聰富,因果關係與損害賠償,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9月。\n張清滄,例解勞動基準法,五南圖書,2012年9月4版二刷。\n黃劍青,勞動基準法詳解,三民書局,1997年最新增訂版。\n黃越欽、王惠玲、張其恆:職災補償論─中美英德五國比較,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5年\n黃程貫,勞動法,國立空中大學,2004年2月。\n黃越欽,勞動法新論,第4版,2012年9月。\n黃仲夫「刑法精義」,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3月。\n黃俊杰,行政法,三民書局,2005年9月初版一刷。\n楊國樞、葉啟政主編,台灣的社會問題,巨流圖書,1991年。\n臺灣勞動法學會編,勞動基準法釋義: 施行二十年之回顧與展望,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2版。\n劉春堂,民法債編各論(中),三民書局,2007年2月初版二刷。\n魏朝光,勞動職業災害之補償,財團法人勞工研究資料中心基金會發行,1992年11月初版一刷。\n魏貽信,勞動基準法實用,增修訂7版,2003年11月。\n鄭津津,職場與法律,新學林,2007年10月二版一刷。\n二、期刊:\n王榮德,職業病環境並診斷原則與實務,內科學誌,1994年3月。\n王嘉琪,鄭雅文,王榮德,郭育良,職災補償制度的發展與台灣制度現況,台灣衛誌,volume.28,NO.1,2009年。\n王榮德、潘致弘,增列職業性癌症診斷基準與實證研究(Ⅰ),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委託研究報告,2010年2月,頁 1-6。\n王榮德,詹長權,杜宗禮,各國職業傷病補償制度研究,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委託研究報告, 2007年3月。\n古振暉,論相當因果關係之「相當」(上)(中)(下),月旦法學,1997年3月、1997年4月、1997年5月.\n李俊賢、潘致弘,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我國職業性癌症推估模式之研究(II) ,104年4月。\n吳姿慧,勞工上下班途中之通勤災害與勞基法雇主職業災害補償責任之關係,台灣法學雜誌,160期,2010年9月。\n邱駿彥,我國職業災害補償制度,輔仁法學第17期,1998年6月,。\n邱駿彥,雇主應就通勤災害負擔職業災害補償責任嗎?企業法律講座,月旦法學,第41期,1998年10月。\n邱駿彥,勞工行政法令之理論與實務系列專題演講實錄,再論我國職業災害補償制度,2003年6月。\n邱駿彥,職災保護--我國職業災害保護制度,勞工之友雜誌社,第631卷,2010年9月。\n邱駿彥,職業災害損害賠償(高雄地院九八重訴二四判決評釋),台灣法學第162期,2010年10月。\n林振賢,談職業病的鑑定制度,中國勞工,1998年7月。\n林永頌、劉彥詮,職業災害之法令及訴訟實務(二),法律扶助雙月刊第13期,2006年7月。\n林更盛,勞基法上職業災害因果關係的判斷—評臺灣高等法院八七年勞上字第五號判決,臺灣本土法學雜誌,2005年11月。\n林更盛,過勞的醫師-評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一○二年度重勞上字第一號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38期,2015年8月。\n林依瑩,鄭雅文,王榮德,職災補償制度之國際比較及台灣制度之改革方向,台灣衛誌,Volume.28,NO.6,2009年。\n周碩渠,黃百粲,職業性憂鬱症—一例個案報告與職業醫學、精神醫學、與 勞動法學剖析,中華職業醫學雜誌 16(2),2009年4月。\n柯惠文,護理人員與病患照顧服務員下背痛之相關因素探討,秀傳醫學雜誌,第10期,2011年1月。\n姚志明,RCA 事件與疫學因果關係,台灣月旦法學雜誌,第247期,2015年11月。\n翁瑞宏,氯乙烯暴露工人世代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2001年。\n徐婉寧,過勞死之職業災害認定-台灣高等法院台中分院90年重勞上字第一號民事判決評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6期,2005年11月。\n徐婉寧,過勞死之職業災害保險給付認定—台北高等行政法院94年度訴字第01405號判決評釋,全國律師第10卷第3期,2006年3月。\n徐婉寧,美國急性循環系統疾病之職業災害認定—以紐約州心臟疾病職業災害認定為中心,萬國法律,2008年10月。\n徐婉寧,業務上のストレス性疾患と労災補償・損害賠償(4) -日米台の比較法的考察,法学協会雑誌,129巻6号,2012年6月。\n徐婉寧,精神疾病與雇主之職業災害補償及民事賠償責任—兼評臺灣板橋地方法院 一○○年度勞訴字第一號判決,政大法學評論,134期,2013年9月。\n徐婉寧,職災補償與損害賠償-以台日職業災害之雇主責任為中心,中原財經法學,34期,2015年6月。\n許必奇,論職業災害補償制度中之「通勤災害」(上),司法周刊,1445期,2009年6月。\n許必奇,論職業災害補償制度中之「通勤災害」(下),司法周刊,1446期,2009年6月。\n張麗卿,醫療糾紛鑑定與刑事責任認定,月旦法學雜誌,2008年6月。\n張其恆,王惠玲,黃鼎佑,台灣國際勞雇組織基金會,主要國家職業災害認定與補償制度之比較研究,2009年2月。\n張其恆,上下班交通事故應否視為職災情理法的探討,台灣勞工季刊,27期,2011年9月。\n黃虹霞,「職業災害補償相關法律問題」,萬國法律第126期,2002年12月。\n黃百粲,合理的懷疑淺論職業病診斷的若干困惑,中華職業醫學雜誌,2001年6月。\n黃百粲醫師,職業傷病診斷、鑑定與調查程序研討論文集--德國的職業病鑑定流程,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行政院衛生署、中華醫學會、 中華民國環境職業醫學會、臺北榮總職業病防治中心,1997年6月。\n傅還然、技師彭鳳美合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現階段過勞認定與防治策略,勞工季刊,第27期2011年9月。\n楊通軒,論職業災害中之通勤災害——最高法院九十二年度臺上字第一九六○號民事判決評釋,臺灣勞動法學會學報,3期,2004年6月。\n楊通軒,當事人違法或過失時職業災害補償責任之探討-最高法院八十二年度台上字第一四七二號判決評釋,我國職業災害補償制度實務研討會,行政院院勞工委員會,1998年2月9日。\n楊雅萍,我國過勞死之職業災害認定之現狀,萬國法律,第161期,2008年10月。\n楊雅萍,職業災害認定技術之介紹-「業務起因性」與「業務遂行性」,萬國法律,第159期, 2008年6月。\n蔡維音:勞工保險中之「保險原則」,月旦法學教室 48期,2006年。\n葛謹醫師,職業傷病診斷、鑑定與調查程序研討論文集--職業傷病所顯示的意義,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行政院衛生署、中華醫學會、中華民國環境職業醫學會、臺北榮總職業病防治中心,1997年6月。\n薛瑞元,論因果關係(上)(下),月旦法學,2001年9月、2001年10月。\n鍾佩樺,鄭雅文,我國職業傷病通報制度之現況與問題,台灣衛誌,volume.29,NO.6,2010年。\n\n三、博碩士論文:\n王俐婷,醫療體系職業災害法律問題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法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4年1月。\n李毓珮,醫療糾紛處理機制之探討,國立臺北大學法學學制碩士論文,2001年6月。\n李瑞卿,就「過勞死」論我國職業災害之認定,銘傳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6月。\n李敏慈,職業災害與過勞職災之研究,南台科技大學財經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7月。\n周建序,我國職業災害補償制度相關法制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8年7月。\n林彩蓮,論我國職業病鑑定制度-兼比較美國、日本、新加坡之職業病鑑定研究,東海大學法律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7月。\n林姿秀,臺灣職業病認定制度法制之研究—以近年實務見解為核心,台灣大學法律學院科技整合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7月。\n張志銘,台灣職業災害認定制度之形成與發展-兼論精神障害之判斷—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6月。\n陳威霖,就「過勞死」論我國職業災害認定及法律救濟制度,國立中正大學,2003年8月。\n黃哲翰,派遣勞工職業災害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0年7月。\n楊雅萍,過勞死之職業災害認定制度之形成與發展—台灣法制與日本法制之比較,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7月。\n熊谷秀,論鑑定制度之理論構成與實踐,國立成功大學法律研究所,2001年6月。\n董和平,職業災害損害填補之研究-以勞動基準法第59條但書為中心,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6月。\n郭旭東,論我國職業病鑑定制度,中國文化大學勞動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6月。\n黎博文,我國勞工安全衛生法上雇主義務與責任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專業研究所,2004年7月。\n薛瑞元,「刑事訴訟程序中機關鑑定之研究-以醫事鑑定為範圍」,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1月。\n簡嘉源,職業性精神障害法制之研究—兼論日本精神障害相關規範,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12月。\n鄭峰齊,職業補償之科學與政治—以台灣精神疾病職業病認定爭議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7月。\n藍扶廈,我國職災保險中職災預防及重建機制之探討,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2月。\n\n四、官方資料:\n沈育霖、謝士英,勞工安全衛生教育訓練之國內需求調查與各國制度比較研究,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2003年7月。\n林洺秀,由職業病案例分析探討勞工安全衛生及檢查策略,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2002年11月。\n林瑞雄、宋鴻樟,RCA 受僱勞工流行病學調查研究(三),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2002年2月。\n重大職業災害檢查報告書案例檢討及撰寫注意事項,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2年5月。\n張靜文、黃耀輝,臺灣地區醫療院所針扎傷害回顧,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1999年7月。\n陳秋蓉,世界主要國家職業災害統計分析(三),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2002年3月。\n陳秋蓉、黃耀輝、宋鴻樟、張淑如,長途客運司機健康危害調查研究,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2003年12月。\n陳銘志、蔡鳳嬌,美國職業傷病審核認定作業實務考察報告,勞工保險局,行政院所屬各機關因公出國人員出國報告書—美國, 2010年2月。\n勞動檢查訴願案例及法院判例彙編,臺北市政府勞工局勞動檢查處,2000年8月。\n勞動基準法規彙編,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員工消費合作社,2001年6月。\n勞工安全衛生法規彙編(一),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員工消費合作社,2000年7月.\n勞工安全衛生法規彙編(三),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員工消費合作社,1999年3月.\n游逸駿、石東生:作業環境測定計畫指引推廣—高鉛暴露工業作業環境測定計畫建立,台北:行政院,2002年。\n楊瑞鍾,世界主要國家職業災害統計分析(二),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1998年1月。\n楊冠洋醫師,各國勞工健康檢查及健康管理制度之探討,中華民國職業病醫學會,2000年9月。\n葉公杰,職業傷病監控,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勞工安全衛生簡訊第10期,1994年10月。\n劉紹興醫師,各國職業醫學科專科醫師和護理人員訓練制度之比較,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2001年2月。\n潘致弘,美國職業衛生管理制度研究,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 衛生研究所,行政院及所屬各機關因公出國報告書--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2001年3月。\n蔡維誼,美國職業衛生管理制度研究,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行政院及所屬各機關出國報告--美國密西根大學,2001年3月。\n蔡維誼科長,疑似職業疾病調查處理研討會-疑似職業疾病個案資料蒐集及調查表說明及相關應注意事項,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2005年7月。\n戴基福,職業性疾病(Occupational Disease),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1999年6月。\n戴基福、林瑞雄、劉紹興,RCA 受僱勞工流行病學調查研究,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1999年7月。\n戴基福、林瑞雄、劉紹興,RCA 受僱勞工流行病學調查研究(二),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2001年2月。\n蕭明文副教授,美國職業安全衛生法修正案摘要,中山醫學院、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勞工安全衛生季刊第 1 卷第2期,1993年9月。\n鄭尊仁,工作型態與心血管疾病交互作用之研究,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臺灣大學,2004年1月。\n職業災害補償權益,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 2003年8月。\n職業災害案例法院判例彙編,臺北市政府勞工局勞動檢查處, 2000年10月。\n\n五、網路資料:\n1.RCA污染事件始末,財團法人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https://www.jrf.org.tw/newjrf/rte/myform_detail.asp?id=1597。\n2.急性心肌梗塞台大兩名醫過勞病倒,http://news.cts.com.tw/cts/general/201301/201301271185746.html。\n3.職業災害保險法施行,中華人事主管協會,http://www.hr.org.tw/news2.asp?ctype=4&autono=3123。\n4.中華民國環境職業醫學會,http://www.eoma.org.tw。\n5.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環境及職業醫學部,http://www1.mc.ntu.edu.tw/main.php?Page=A4B1CU。\n6.苦勞網,http://www.coolloud.org.tw/。\n7.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裁判書查詢,http://jirs.judicial.gov.tw/Index.htm。\n8.全國法規資料庫-法規類別-勞動法規,法務部,http://law.moj.gov.tw/fl1.asp。\n9.行政院勞動部勞動法令查詢系統,http://laws.mol.gov.tw/。\n10.職業災害與補償,行政院勞動部,http://www.mol.gov.tw/topic/3070/。\n11.職業病認定參考指引,行政院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http://www.osha.gov.tw/1106/1176/1185/1190/。\n12.勞工職業災害保險法草案,http://lci.ly.gov.tw/LyLCEW/agenda1/02/pdf/08/06/10/LCEWA01_080610_00152.pdf。\n13.國家圖書館,http://www.ncl.edu.tw/。\n14.台灣法律網,http://www.lawtw.com/。\n15.中華職業醫學會,http://www.oma.org.tw/。\n16.王家華 37℃醫學網,http://www.takming.edu.tw/scc/psychosis/。\n17.醫師過勞職災之認定與權益保障,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蕭林盛,http://www.cychunion.org.tw/ad/files/醫師過勞職災之認定與權益保障.pdf。\n18.杜宗禮,臺灣勞工保險制度下的職業傷病概況與探討,http://www.ccswf.org.tw/files/7100/5/台灣勞工保險制度下的職業傷病概況與探討--杜宗禮.pdf。\n19.永信法律事務所,http://www.linshih.com.tw/paperdetail.aspx?id=42。\n20.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法律諮詢服務網,https://law.moeasmea.gov.tw/modules.php?name=km&file=article&sid=476。zh_TW
item.grantfulltextnone-
item.fulltextNo Fulltext-
item.openairetypethesis-
item.cerifentitytypePublications-
item.openairecristypehttp://purl.org/coar/resource_type/c_46ec-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Show simple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