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06422
題名: 馮叔鸞「戲學」之研究
A Study of Feng Shuluan`s dramatic criticism
作者: 姚贇㛃
Yao, Yun Jie
貢獻者: 蔡欣欣
姚贇㛃
Yao, Yun Jie
關鍵詞: 馮叔鸞
民初
戲劇理論批評
Feng Shuluan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Drama criticism
日期: 2017
上傳時間: 8-Feb-2017
摘要: 馮叔鸞作為活躍於民國初年的報刊劇評家之一,身兼編、演、評數職。作為劇作家,他創作了十餘種戲劇劇本,其中不少曾經被搬上舞台。作為戲劇活動家,他經常客串戲劇演出,創辦過戲劇雜誌,並參與過戲劇教育工作。作為戲劇批評家,他發表了大量劇評文章,兼及戲劇常識的介紹與戲劇史料的搜集整理。其中,集結成冊的有《嘯虹軒劇談》一書,其餘則散見於當時各類報刊雜誌之中。\n 本文以馮叔鸞之戲劇評論,及其提出的「戲學」概念為主要研究對象,將其置於新舊並陳的民初劇壇,以及戲劇理論批評近代化轉型之大背景下,通過對其戲劇活動資料的盡可能搜集與整理,在完善其個人資料的同時,深入分析其劇評文章,歸納總結其戲劇觀及企圖建構的戲劇批評體系。並試圖給予這一因歷史原因而多有被忽視的人物更多關注,以及相對公允合理之評價。\n 馮氏「戲學」之批評面向主要包括戲劇本體、編劇、演員、表演、劇場、觀眾以及戲劇與社會之關係等,而其新舊並重、分而論之、融會貫通的改良觀則始終貫穿於各個面向之中。「戲學」之實踐與應用,還可從其戲劇批評觀中展現,通過對於劇評界時弊之針砭,馮氏提出了自己對於劇評的界義,以及劇評家所應當具備的學識及道德水準。馮氏「戲學」概念的提出,尤其是囊括新舊的批評範疇,以及將「戲學」樹立為一門獨立學科的願景,無疑對學科界定意義重大,或可謂為現代戲劇學學科建立之先聲。
Feng Shuluan wa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drama critic in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As a dramatist, he wrote more than ten scripts, most of which were staged. As a dramatic activist, he took part in many performances and dramatic education activities, as well as dramatic magazine editing works. Moreover, he wrote extensively on several topics as a drama critic, including dramatic basics and the history of drama. Some of them were later put together in the book <Xiaohongxuan’s drama criticism>. Others were published on the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n This study regards Feng Shuluan’s drama criticism as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 While collecting original data of him, special attention is paid on this nearly forgotten historical figure and his dramatic theory. With the analysis of his work, this study will endeavor to give him an adequate appraisal.\n Feng Shuluan’s dramatic criticism includes ontology, function theory, script theory, performance theory, theatre theory, audience theory and improved theory. He found out many problems of the critics at that time, and proposed the knowledge and moral standard a drama critic should possess. He tried to establish his drama criticism including both Chinese traditional opera and western drama as a new subject, which was a significant development of the dramatic theory and criticism.
參考文獻: 一、馮叔鸞論述史料:\n\n馮叔鸞:《嘯虹軒劇談》,上海:中華圖書館,1914年4月。\n馮叔鸞:《俳優雜誌》,上海:文匯圖書局,1914年9月20日。\n馮叔鸞:《叔鸞小說集》,上海:世界書局,1924年6月。\n馮叔鸞:〈徐寶山將軍傳略〉,收於霜民編:《徐寶山》,上海:普及書局,1913年。\n馮叔鸞:〈徐寶山將軍寔錄〉,《邗江雜誌》第2期,1917年。\n馮叔鸞戲劇創作詳見「表2:馮叔鸞戲劇創作一覽表」,第67-68頁。\n馮叔鸞所作序文詳見「表8:馮叔鸞為戲劇類書刊所作之序文統計表」,第98-99頁。\n馮叔鸞其餘報刊戲劇論述詳見附錄。\n\n二、專書:\n\n幺書儀等主編:《戲劇通典》,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9年1月。\n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俗文學叢刊編輯小組編:《俗文學叢刊》第1輯第4冊,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出版,2001年10月。\n中西利八:《滿洲紳士錄》第三版,東京:滿蒙資料協會,1940年12月15日。\n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湖北省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湖北文史集粹政治軍事卷》下,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n中國戲曲志上海卷編輯部編:《上海戲曲史料薈萃》第5集,上海:上海藝術研究所,1987年4月。\n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上海卷》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上海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6年12月。\n王文誥輯注:《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n王國維:《王國維戲曲論文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4年。\n王國維:《宋元戲曲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15年9月。\n王森然遺稿,《中國劇目辭典》擴編委員會擴編:《中國劇目辭典》,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9月。\n王夢生:《梨園佳話》,商務印書館,1915年9月。\n王鳳霞:《文明戲考論》,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7月。\n王鐘陵主編,莊浩然、倪宗武選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文論精華•戲劇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2月。\n王驥德著,陳多、葉長海注釋:《王驥德曲律》,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9月。\n包天笑:《釧影樓回憶錄》,香港:大華出版社,1971年6月。\n北京藝術研究所、上海藝術研究所組織編著:《中國京劇史》中卷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5年1月。\n左鵬軍:《文化轉型中的中國近代戲劇》,海口:南方出版社,1999年12月。\n平步青:《小棲霞說稗》,收於中國戲曲研究院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九),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n田本相、宋寶珍:《中國百年話劇史述》,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13年8月。\n田本相:《現當代戲劇論》,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年6月。\n朱雙雲:《新劇史》,上海:新劇小說社,1914年8月。\n辻聽花:《菊譜翻新調 百年前日本人眼中的中國戲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原書名為《中國劇》,北京:順天時報社,1920年初版,1925年再版易名為《中國戲曲》。\n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n宋聲泉:《民初作為方法——文學革命新論》,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5年1月。\n宋寶珍:《殘缺的戲劇翅膀——中國現代戲劇理論批評史稿》,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年8月。\n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9月。\n李漁著,單錦珩校點:《閒情偶寄》,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2月。\n李曉主編:《上海話劇志》,上海:百家出版社,2002年2月。\n谷曙光:《梨園文獻與優伶演劇——京劇崑曲文獻史料考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8月。\n谷曙光編:《梅蘭芳珍稀史料匯刊》,北京:學苑出版社,2015年9月。\n周寧主編:《20世紀中國戲劇理論批評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3年12月。\n周劍雲主編:《鞠部叢刊》,上海:交通圖書館,1918年11月13日。\n宗天風:《若夢廬劇談》,上海:泰東圖書局,1915年10月。\n林植齋、上海雅歌集票社編:《雅歌集二十週年紀念特刊》,上海:順利印務局,1929年11月。\n波多野乾一著、鹿原學人編譯:《京劇二百年之歷史》,上海大報館、北京順天時報館、東方時報館,1926年9月。\n凌濛初:《南音三籟》,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63年4月。\n夏庭芝:《青樓集》,收於王雲五主編:《青樓集及其他四種》,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年12月。\n夏寫時:《中國戲劇批評的產生和發展》,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10月。\n夏寫時:《論中國戲劇批評》,濟南:齊魯書社,1988年10月。\n徐子方:《曲學與中國戲劇學論稿》,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2年11月。\n徐幸捷、蔡世成主編:《上海京劇志》,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年12月。\n徐培均、范民聲主編:《三百種古典名劇欣賞》,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年8月。\n馬端臨:《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9月。\n張一帆:《「劇學」本位的確立——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戲劇研究範式之轉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7月。\n張芳:《民國初期戲劇理論研究:1912-1919》,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3年7月。\n張福海:《中國近代戲劇改良運動研究(1902-191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3月。\n張豂子:《歌舞春秋》,上海:廣益書局,1951年。\n敏澤:《中國文學思想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n梅社:《梅蘭芳》,上海:中華書局,1918年。\n梅蘭芳:《舞台生活四十年》,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7年。\n許志豪、凌善清主編:《新編戲學匯考》,上海:大東書局,1926年。\n陳建功編著:《百年中文文學期刊圖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9年8月。\n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2月。\n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n曾永義:《論說戲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年3月。\n曾永義:《戲曲源流新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年8月。\n曾白融主編:《京劇劇目辭典》,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9年6月。\n焦尚志:《中國現代戲劇美學思想發展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5年12月。\n程华平:《中国小说戏曲理论的近代转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n黃霖:《近代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2月。\n黃霖主編,陳維昭著:《20世紀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史•戲曲卷》,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6年1月。\n葉長海:《中國戲劇學史稿》,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年6月。\n葉長海:《曲學與戲劇學》,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11月。\n葉長海主編:《中國戲劇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n董健主編:《中國現代戲劇總目提要》,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2年12月。\n管翼賢纂輯:《新聞學集成》第6輯,北京:中華新聞學院,1943年3月。\n齊如山:《中國劇之組織》,北京:北華印刷局,1928年。\n齊如山:《國劇藝術匯考》,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n齊如山:《齊如山回憶錄》,北京:寶文堂書店,1989年9月。\n齊如山:《齊如山隨筆》,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7年2月。\n齊森華等主編:《中國曲學大辭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n劉永文:《民國小說目錄1912-192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n劉納:《嬗變——辛亥革命時期至五四時期的中國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n劉壽林等編:《民國職官年表》,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8月。\n劉壎:《水雲村稿》卷四〈詞人吳用章傳〉,收於李修生主編:《全元文》第10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n劉豁公:《戲劇大觀》,上海:交通圖書館,1918年2月。\n劉豁公編:《梅郎集》,上海:中華圖書集成公司,1920年8月。\n劉豁公編:《雅歌集特刊》,上海:雅歌集,1925年2月。\n歐陽予倩:《自我演戲以來1907-1928》,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5月。\n潘敏:《江蘇日偽基層政權研究(1937-1945)》,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n鄭正秋:《新劇考證百出》,上海:中華圖書集成公司,1919年4月10日。\n橋川時雄:《中國文化界人物總鑑》,北京:中華法令編印館,1940年10月。\n薛理勇主編:《上海掌故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年12月。\n謝思進、孫利華:《梅蘭芳藝術年譜》,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9年11月。\n譚帆、陸煒:《中國古典戲劇理論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4月。\n譚帆:《金聖嘆與中國戲曲批評》,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10月。\n蘇移:《京劇二百年概觀》,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年6月。\n\n三、專書論文及期刊:\n\n一笑:〈文壇趣話補〉,《紅雜誌》1923年第6期。\n人生:〈馮叔鸞冤家判罪〉,《快活林》第5期,1946年3月2日。\n天水:〈天水軒劇談:新民新劇社觀劇記〉,《歌場新月》第2期,1913年12月25日。\n孔劉輝:〈「五四」時期的戲劇論爭探源——以《新青年》為中心〉,《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8年第2期。\n王鈍根:〈本旬刊作者諸大名家小史(續)——鈍根對於讀者之介紹辭〉,《社會之花》第一卷第四期,1924年2月15日。\n吳宛怡:〈近代劇評的發生——《順天時報》與辻聽花〉,《戲劇研究》2012年7月。\n李占鵬:〈近代戲曲批評的觀念嬗變與理論承啟〉,收於《中國戲曲文獻文學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3月。\n谷曙光:〈民國「紅樓戲」稀見史料論札〉,《紅樓夢學刊》2015年3月。\n周育德:〈戲曲史研究的拓荒者——紀念吳梅先生誕辰一一〇週年〉,收於王衛民編:《吳梅和他的世界》,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n阿英:〈易卜生的作品在中國〉,收於《阿英全集》第二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n亭:〈熱中而坎坷的馮叔鸞〉,《中國週報》1942年10月4日。\n胡星亮:〈「五四」戲劇論爭及其影響〉,《文藝評論》1993年第4期。\n胡星亮:〈論20世紀初中西戲劇的初次遇合——雜合:異質戲劇接受的錯位〉,《文藝研究》1995年第5期。\n胡懷琛:〈上海的學藝團體〉,收於上海通志館編:《上海通志館期刊》第二卷第三期(1934年12月),該刊現收於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輯》第三十九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77年1月。\n苕狂:〈編餘瑣話〉,《偵探世界》1924年第18期。\n凌君鈺:〈揚州老報人馬二先生〉,收於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江蘇省揚州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揚州文史資料》第10輯,1991年1月。\n夏寫時:〈論戲劇批評工作程序〉,收於《夏寫時戲劇評論自選集》下冊,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3年4月。\n徐恥痕:〈小說家與電影家之關係〉,收於《中國影戲大觀》,上海:大東書局,1927年4月。\n徐鑄成:〈記馬二先生〉,《上海灘》1987年第6期。\n徐鑄成:〈報人張季鸞先生傳〉,收於蕭關鴻、曹維勁主編:《徐鑄成傳記三種》,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1月。\n笑:〈釧影樓劇話〉,《歌場新月》第2期,1913年12月25日。\n翁偶虹:〈梅蘭芳的意象美學意識〉,收於郭宇主編:《梅派藝術傳習錄》,上海:中西書局,2013年11月。\n袁國興:〈晚清戲劇變革與外來影響——兼談近代戲劇變革模式的演變和早期話劇與改良戲曲的關係〉,《文藝研究》2002年第3期。\n張潛、龔元:〈「劇評」的興起——現代話劇史「劇評」問題研究〉,《戲劇藝術》2015年第1期。\n梅花館主:〈名士名伶之比較〉(三),《心聲》1923年第9期。\n許燕芳:〈埋頭苦幹的「田心」〉,《申報》1939年3月2日第十八版。\n陳維昭:〈「戲劇」考〉,收於復旦大學中文系編:《卿云集續編:復旦大學中文八十週年紀念文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n傅斯年:〈王國維著《宋元戲曲史》〉,《新潮》第1卷第1期,1919年1月。\n湯哲聲:〈身兼戲劇家與小說家的馬二先生——馮叔鸞評傳〉,收於曹惠民編校:《現代通俗文學「幽默大師」——程瞻廬》,南京:南京出版社,1994年10月。\n焦尚志:〈論戲劇欣賞與戲劇批評〉,《戲劇理論縱橫》2002年3月。\n華洛:〈記馮叔鸞之死〉,《七日談》1946年6月19日。\n葉長海:〈中國戲曲理論建設中的一些基礎問題〉,收於劉禎主編:《中國戲曲理論的本體與回歸:09中國戲曲理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年4月。\n管維霖:〈在被敵偽踐踏的如皋縣城——舊聞五題〉,收於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江蘇省如皋縣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如皋文史》第2輯,1986年12月。\n趙山林:〈張豂子:梅蘭芳評論的開風氣者〉,《中國戲曲學院學報》2013年8月。\n趙婷婷:〈《申報》京劇評論家的自我建構〉,收於杜長勝主編:《京劇與現代社會:第三屆京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年。\n趙興勤、趙韡:〈馮叔鸞「戲學」的豐富內蘊及文化旨歸〉,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12月。\n趙興勤、趙韡:〈馮叔鸞生平考述及其戲曲研究的學術價值——民國時期戲曲研究學譜之十九〉,《社會科學論壇》2015年第3期。\n劉神生:〈試論馮叔鸞《嘯虹軒劇話》和《戲學講義》中的戲劇美學思想〉,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5期。\n瘦鵑:〈新民社之一夕〉,《歌場新月》第2期,1913年12月25日。\n鄭逸梅:〈《亞細亞報》兩次被炸〉,收於《書報話舊》,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4月。\n魯迅:〈文化偏至論〉、〈摩羅詩力說〉,收於《魯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n戴伯元:〈戲劇評論家張肖傖〉,收於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江蘇省常州市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常州文史資料》第7輯,1987年12月。\n瀨戶宏:〈從日本人眼中看中國接受易卜生作品的過程——以五四時期為主〉,《戲劇(中央戲劇學院學報)》2008年第一屆亞洲戲劇論壇專輯。\n\n四、學位論文:\n\n于琦:〈二十世紀前期(1904-1949)戲曲期刊與戲曲理論批評〉,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學位論文,2013年。\n李國平:〈上海市民的精神「大世界」——民國小報巨擘《晶報》研究〉,蘇州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年。\n金景芝:〈民國時期的戲曲理論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年。\n趙海霞:〈1872-1919年近代報刊劇評研究〉,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年。\n\n五、報刊資料庫(電子資料庫和微捲):\n\n晚清期刊、民國時期期刊全文數據庫\n申報數據庫\n民國文獻大全\n瀚堂近代報刊數據庫\n愛如生中國近代報刊庫\n讀秀數據庫\n睿則恩中國歷史文獻庫\nCADAL民國時期書刊\n上海圖書館近代文獻閱覽室館藏微捲\n近代史數位資料庫(MHDB, Modern History Databases)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1151515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1151515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151501.pdf3.04 M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