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06938
題名: 曲館與地方社會―北港音樂子弟團的變遷
Chiu-kuan and local society : changes in the musical Tsú-tē-thuân of Beigang
作者: 李孟勳
貢獻者: 康培德
李孟勳
關鍵詞: 曲館
音樂
子弟團
北港
地方社會
日期: 2016
上傳時間: 1-Mar-2017
摘要: 曲館是臺灣傳統社會非常普遍的組織,成員為地方仕紳或青年,平常聚會切磋技藝,祭典時則排場、演子弟戲、參加遶境,這是地方菁英的義務也是榮譽。本文以北港音樂子弟團為核心,用貫時性的方法,從音樂戲曲的分類與流變,來探討地方社會的變遷。\n北港古稱「笨港」,17世紀即形成繁榮的港口市鎮,加上朝天宮媽祖的香火鼎盛,子弟團的組織相當興盛。從清代至戰後,樂種包括南管、十三腔、北管、京戲、九甲戲、歌仔戲、西樂、廣東音樂、現代國樂等。其樂種與組織的多樣性,是研究社群分類極佳的區域。\n 本文首先利用先賢圖,考察清代五大社之年代、樂種及成員身分,得知北港作為港口市鎮,子弟團都是異姓結合的組織,氏族結構有如北港的縮影。從時代來看,18世紀是由泉州紳商所主導的社會,其子弟組織為南管集斌社;19世紀前半,鄉里子弟通過科舉形成士階層,其子弟組織為十三腔集英社。19世紀後半北管集雅軒、南管武城閣、開路鼓金聲順陸續成立,代表各階層的子弟組織,多元分類的社會在清末已告確立。\n 日治時期,在殖民現代化與舊慣溫存的作用下,子弟團在南北管的基礎上,新增京戲、九甲戲、歌仔戲、西樂等類型,形成文化多樣性。這些子弟團在每年朝天宮聖母遶境行列中,以「南的」、「北的」、「西的」群組為順序,社會更為多元而有序。\n 二戰前後,歷經皇民化運動、政權轉換、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國語政策等影響,子弟團的活動受到壓抑。1950年代以後,社會逐漸穩定,子弟團復興。但之後又因社會變遷走向衰微,傳統斷裂,子弟戲、南管消失。\n 1989年,地方有志之士成立笨港媽祖文教基金會,舉辦各種藝文活動、傳習班,致力於傳統文化的復振,使子弟團在當代社會得以新的方式繼續傳承,顯示地方社會仍有其生命力。\n綜合本文的研究,在音樂方面,樂種的分類變化反映社群的身分、認同及知識體系;在地方社會方面,民眾有其能動性,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吸納新文化,並融入固有的社會秩序中運作;在時代方面,子弟團的發展在1930年代達到高峰,當時的地方菁英既承繼父兄的傳統,又吸收現代文明,傳統與現代得到很好的交融,可做為臺灣文藝復興的典範。
參考文獻: 一、史料\n\n方志、檔案、公私文書\n 1900〈臺灣發達ニ關スル沿革調查ノ件(各縣廳、二冊ノ一)〉《臺灣總督府\n公文類纂》,檔號000007810010219。\n 1900〈臺灣發達ニ關スル沿革調查ノ件(各縣廳、二冊ノ二)〉《臺灣總督府\n公文類纂》,檔號000007820010143。\n大園市藏編\n 1916《臺灣人物誌》,臺北:谷澤書店。\n山川岩吉\n 1923《最近の南部臺灣》,臺南:臺灣大觀社。\n允祿等監修\n 1994《大清會典(雍正朝)》,臺北:文海出版社。\n六十七\n 1961《使署閒情》,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n內藤素生編\n 1922《南國之人士》,臺北:臺灣人物社。\n中越榮二\n 1937《臺灣街庄職員錄》,臺北:臺灣地方自治協會。\n片岡巖\n 1921《臺灣風俗誌》,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n左宗棠、徐宗幹\n 1865〈為剿平臺灣逆匪始終尤為出力之官紳人等謹遵旨查明分別量予獎敘臚列清單恭摺會奏仰祈聖鑒事〉,《同治朝月摺檔》,臺灣大學數位人文研究中心「台灣歷史數位圖書館」。\n北港郡役所編\n 1935《北港郡要覽》,北港:北港郡役所。\n 1938《北港郡要覽》,臺南:臺灣日日新報社臺南支局。\n 1939《北港郡要覽》,臺南:臺灣日日新報社臺南支局。\n江樹生譯註\n 2000《熱蘭遮城日誌(一)》,臺南:臺南市政府。\n 2002《熱蘭遮城日誌(二)》,臺南:臺南市政府。\n朱權\n 1991《太和正音譜》,臺北:學海。\n朱景英\n 1958《海東札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n村上直次郎譯注、中村孝志校注\n 1975《バタヴイア城日誌(一)》,東京:平凡社。\n李東陽等撰,申時行等重修\n 1964《大明會典》(萬曆十五年司禮監刊本),臺北:東南書報社。\n余文儀\n 1993《續修臺灣府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n岩崎潔治編\n 1912《臺灣實業家名鑑》,臺北:臺灣雜誌社。\n周鍾瑄\n 1999《諸羅縣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n郁永河\n 1959《裨海紀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n相良吉哉編\n 1933《臺南州祠廟名鑑》,臺南:臺灣日日新報社臺南支局。\n東方孝義\n 1942《臺灣習俗》,臺北:同人研究會。\n林鴻編\n 1921《泉南指譜重編》,上海:文瑞樓。\n林豪\n 1958《澎湖廳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n林文龍、李西勳、吳政恆編撰\n 2014《北港朝天宮文物專輯(壹)》,北港:財團法人北港朝天宮。\n屋部仲榮\n 1927《臺南官民職員錄》,臺南:臺南人物名鑑發行所。\n洪英聖編著\n 1999《畫說乾隆臺灣輿圖》,南投:文建會中部辦公室。\n倪贊元\n 1993《雲林縣采訪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n郭慶文編著\n 1993《大甲媽祖停止往北港進香史料彙編》,北港:笨港媽祖文教基金會。\n曾品滄編\n 2001《笨港古文書選輯》,臺北:國史館。\n張漢裕主編\n 2000《蔡培火全集》,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n管樂研究會編\n 1941《日本吹奏樂年鑑》,東京:管樂研究會。\n鄂爾泰監修\n 1964《大清世宗憲皇帝實錄》,臺北:華聯出版社。\n唐太宗\n 1971《晉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n唐贊袞\n 1996《臺陽見聞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n崑岡等撰\n 1976《欽定大清會典》(光緒二十五年刊本)臺北:新文豐。\n蔣毓英\n 1993《臺灣府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n焦循\n 1974《花部農譚》,臺北:中國學典館復館籌備處。\n國立故宮博物院編\n 1986《宮中檔乾隆朝奏摺(55)》,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n鳥居兼文編\n 1936《臺灣總職員錄》,臺北:南方文化普及會內。\n臺北文筆社編\n 1922《臺灣民間職員錄》,臺北:臺北文筆社。\n臺南州役所編\n 1923《臺南州概況》,臺南:臺南州役所。\n 1927《臺南州要覽》,臺南:臺南州役所。\n 1936〈臺南州告示141號〉,《臺南州報》。\n臺南州廳編\n 1941《方面委員要覽》,臺南:臺灣日日新報社臺南支社。\n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n 1959《安平縣雜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n 1993《嘉義管內采訪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n 1997《平臺紀事本末》,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n臺灣總督府編\n 1916《臺灣列紳傳》,臺北:臺灣總督府。\n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n 1939《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三)》,臺北:臺灣總督府。\n臺灣新民報社編\n 1934《臺灣人士鑑》,臺北:臺灣新民報社。\n 1937《改訂臺灣人士鑑》,臺北:臺灣新民報社。\n臺灣商工社編\n 1925《臺灣民間職員錄》,臺北:臺灣商工社。\n臺灣官民職員錄發行所編\n 1927《臺灣官民職員錄》,臺北:臺灣官民職員錄發行所。\n歐陽修\n 1971《新五代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n蔡相煇\n 1995《北港朝天宮志》,北港:財團法人北港朝天宮董事會。\n劉昫\n 1981《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n劉澤民\n 2002《平埔百社古文書》,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n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n 1905《臺灣土地慣行一斑(一)》,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n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編\n 1910《臺灣私法附錄參考書第一卷上》,神戶:小寺活版所。\n 1910《臺灣私法附錄參考書第二卷上》,東京: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n 1910《臺灣私法附錄參考書第三卷上》,東京:東洋印刷。\n蘇顯藜\n 1932《北港街要覽》,北港:北港街役場。\n 1934《北港街要覽》,北港:北港街役場。\n饒宗頤、龍彼得編輯\n 1999《新刻增補全像鄉談荔枝記》,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n龍彼得編輯\n 1992《明刊閩南戲曲絃管選本三種》,臺北:南天書局。\n覺羅勒德洪等\n 1986《清聖祖仁皇帝實錄(三)》,北京:中華書局。\n\n口述歷史、回憶錄、訪談錄\n李天祿口述、曾郁雯撰錄\n 1991《戲夢人生:李天祿回憶錄》,臺北:遠流。\n卓遵宏、侯坤宏訪問,周維朋等紀錄\n 2006《臺灣佛教一甲子:吳老擇先生訪談錄》,臺北:國史館,增訂版。\n陳儀深主持\n 2009《濁水溪畔二二八:口述歷史訪談錄》,臺北: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n張炎憲等採訪紀錄\n 1995《嘉雲平野二二八》,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n許雪姬訪問,吳美慧紀錄 \n 1992〈高總成先生訪問紀錄〉,《口述歷史3二二八事件專號》,臺北:中研院近史所。\n蔡相煇編著\n 1992《林蔡素女女士九秩嵩壽紀念集》,臺北:林蔡素女。\n蔡相煇主持,許士能等記錄\n 1994《笨港文史座談會紀錄》,北港:笨港媽祖文教基金會。\n廖財聰主持,紀雅博紀錄\n 1998〈北港鎮分組座談紀錄〉,《耆老口述歷史(十八)雲林縣鄉土史料》,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n廖秀容編著\n 2014《歌仔戲實錄》,臺北:稻香。\n\n田野資料\n「集斌社先賢圖」\n「集雅軒先賢圖」\n「武城閣先賢圖」\n「金聲順先賢圖」\n「笨港聚奎閣先賢神位」\n〈北港昭烈宮簡介〉\n〈北港朝天宮聖母遶境行列順序表〉1924-1934。\n〈北港朝天宮戊辰年上元節聖母遶境路關〉1928。\n〈北港朝天宮丁丑年三月聖母遶境路關〉1937 。\n〈北港朝天宮民國一○三年歲次甲午聖母遶境路關〉2014。\n〈重修水仙宮碑記〉1850。\n〈雲林縣金聲順古樂協會沿革碑記〉1991。\n〈嘉義廳北港朝天宮增修改築碑記〉1912。\n〈集斌社慶祝朝天宮宗聖臺落成曲目表〉,1958。\n笨港媽祖文教基金會\n1990《笨港媽祖文教基金會董事簡介Ⅱ》。\n1998《臺灣文化節御前清曲節目單》。\n1999《傳薪南管音樂會節目單》。\n笨港集斌社\n 2016〈御前清曲―南管整絃會奏節目單〉。\n紀雅博採訪紀錄\n〈北港子弟戲〉,手稿。\n財政部租稅教育宣傳推行小組\n1996《北港媽祖元宵燈會租稅宣導系列活動》,臺灣省中區國稅局。\n陳鐘智\n〈德發祖先渡臺碑記〉。\n陳濬哲\n1887〈水月庵重修碑記〉。\n陳世南手抄\n《集英社曲簿》\n陳茂萱藏\n1887-89《陳德發號帳簿》。\n陳明哲手抄\n《集雅軒曲簿》。\n陳哲正\n1996《南壇水月庵沿革》,北港:陳哲正。\n陳伯侗\n1945《瑯玕陳氏家譜》北港:資生齒科醫院。\n新街蔡家\n《泉州府晉江縣青陽來台開族族譜》。\n蔡慶元\n1888《峯山三房長衍派族譜》。\n薛肇熿撰\n1775〈重修諸羅縣笨港天后宮碑記〉。\n\n報 刊\n臺灣日日新報\n〈朝天宮賽會誌盛〉,《臺灣日日新報》1912.1.14,第5版。\n〈北港媽祖祭況〉,《臺灣日日新報》1913.3.10,第4版。\n〈北港臨時大祭〉,《臺灣日日新報》1913.10.28,第6版。\n〈崔仲薌:水月庵遊記〉,《臺灣日日新報》,1920年10月29日,第4版。\n〈北港青年會舉式〉,《臺灣日日新報》1922.2.10,第6版。\n〈笨津徵詩啟〉,《臺灣日日新報》1923.5.15,第6版。\n〈北港詩會〉,《臺灣日日新報》1924.1.13,第4版。\n〈北港保甲壯丁團定期檢查と運動會〉,《臺灣日日新報》1925.12.1,第5版。\n〈香客何多〉,《臺灣日日新報》1927.2.12,第4版。\n〈北港女子公學校開校式三日舉行〉,《臺灣日日新報》1927.7.6,第2版。\n〈北港議設講座〉,《臺灣日日新報》1927.9.9,夕刊第4版。\n〈扮文化劇〉,《臺灣日日新報》1927.9.9,夕刊第4版。\n〈集斌秋祭〉,《臺灣日日新報》1927.9.9,夕刊第4版。\n〈北港民黨支部將見成立〉,《臺灣日日新報》1927.9.14,夕刊第4版。\n〈北港劇場落成〉,《臺灣日日新報》1927.9.17,第4版。\n〈北港保正改選〉,《臺灣日日新報》1927.9.21,夕刊第4版。\n〈北港文化演講〉,《臺灣日日新報》1927.9.25,夕刊第4版。\n〈北港漢文私塾均受禁止〉,《臺灣日日新報》1927.10.15,第4版。\n〈兩社合併〉,《臺灣日日新報》1927.10.29,第1版。\n〈北港民黨發會式並開政談講演會〉,《臺灣日日新報》1927.11.20,夕刊第4版。\n〈北港實地檢證〉,《臺灣日日新報》1927.12.27,夕刊第4版。\n〈北港上元籌迎媽祖各團體開費不少〉,《臺灣日日新報》1928.2.5,夕刊第4版。\n〈各地元宵盛況•北港〉,《臺灣日日新報》1928.2.9,夕刊第4版。\n〈公校募生〉,《臺灣日日新報》1928.3.18,第4版。\n〈鄉村迎神〉,《臺灣日日新報》1928.4.13,第6版。\n〈香客近況〉,《臺灣日日新報》1928.4.23,第4版。\n〈北港消防宣傳〉,《臺灣日日新報》1928.4.30,第4版。\n〈北港郡後援音樂會〉,《臺灣日日新報》1928.5.2,夕刊第2版。\n〈北港民黨開大會及講演〉,《臺灣日日新報》1928.7.14,夕刊第4版。\n〈巡講團來〉,《臺灣日日新報》1928.10.22,第6版。\n〈北港 教育研究〉,《臺灣日日新報》1929.2.20,夕刊第4版。\n〈北港香客雜沓〉,《臺灣日日新報》1929.2.20,夕刊第4版。\n〈教員掃廟〉,《臺灣日日新報》1929.2.20,夕刊第4版。\n〈教員募生〉,《臺灣日日新報》1929.4.2,第4版。\n〈脫離文協〉,《臺灣日日新報》1929.3.8,夕刊第4版。\n〈北港聘音樂師〉,《臺灣日日新報》1929.7.22,第8版。\n〈北港媽祖秋祭〉,《臺灣日日新報》1929.10.15,第4版。\n〈樂隊進香〉,《臺灣日日新報》夕刊,1930.3.6,第4版。\n〈北港 父兄懇談〉,《臺灣日日新報》1931.6.20,夕刊第4版。\n〈朴子清雲閣秋祭〉,《臺灣日日新報》1931.10.13,第8版。\n〈北港青團舞樂〉,《臺灣日日新報》1931.11.26,第8版。\n〈定例演唱〉,《臺灣日日新報》1932.4.9,夕刊第8版。\n〈彬彬吟社發會〉,《臺灣日日新報》1932.10.19,夕刊第4版。\n〈北港街方委募集社會資金演文化劇〉《臺灣日日新報》1932.11.5,夕刊第4版。\n〈北港 舉慰靈祭〉,《臺灣日日新報》1933.9.21,第8版。\n〈北港 軍事映劇〉,《臺灣日日新報》1933.11.11,夕刊第4版。\n〈感心な北港の蔡川氏〉,《臺灣日日新報》1933.11.18,第3版。\n〈地方長官會議關初等教育之刷新〉,《臺灣日日新報》1934.4.26,第4版。\n〈北港朝天宮總會祭典變更〉,《臺灣日日新報》1934.7.3夕刊第4版。\n〈北港媽祖祭典革新會創立總會〉《臺灣日日新報》1935.3.6夕刊第4版。\n〈北港街方委重任十一新五〉,《臺灣日日新報》1935.4.5,第8版。\n〈北港 募資演藝〉,《臺灣日日新報》1935.4.16,夕刊第4版。\n〈北港媽祖籌備遶境改新式陣頭〉,《臺灣日日新報》1935.4.17,夕刊第4版。\n〈海軍記念日各地行事祝賀〉,《臺灣日日新報》1935.5.29,夕刊第4版。\n〈北港蔡氏獻金〉,《臺灣日日新報》1935.7.21,第8版。\n〈北港の蔡川氏千圓を獻金〉,《臺灣日日新報》1935.7.23,夕刊第2版。\n〈北港街普施僅表誠敬廢輪流主普〉,《臺灣日日新報》1935.8.15,夕刊第4版。\n〈集斌秋祭〉,《臺灣日日新報》1935.9.10,夕刊第4版。\n〈北港神社祭典催物〉,《臺灣日日新報》1935.10.18,夕刊第4版。\n〈北港小西天阿彌陀佛誕辰〉,《臺灣日日新報》1935.12.12,夕刊第4版。\n〈精神作興の見地から映畫演藝を淨化〉,《臺灣日日新報》1936.7.19,第5版。\n〈阿彌陀廟三十日落成 廿七日起演戱〉,《臺灣日日新報》1936.12.26,第8版。\n〈北港進香團由板橋驛招募人員按五百名〉,《臺灣日日新報》1937.3.5,第8版。\n〈北港進香團募集團員〉,《臺灣日日新報》1937.3.19,第4版。\n〈北港媽祖板橋進香團〉,《臺灣日日新報》1937.3.27,第8版。\n〈媽祖廟の總本山 北港朝天宮祭典〉,《臺灣日日新報》1937.4.30,第9版。\n〈二十四團青年の聯合大會開かる〉,《臺灣日日新報》1937.11.25,第5版。\n〈媽祖廟の總本山朝天宮の香爐撤廢〉,《臺灣日日新報》1937.12.25,第9版。\n〈一行五百餘名が臺南神社參拜〉,《臺灣日日新報》1938.2.10,第5版。\n〈太陽新劇團初試演北港劇場に誕生〉,《臺灣日日新報》1938.2.17,第5版。\n〈五百名大舉して臺南神社へ參拜〉,《臺灣日日新報》1938.2.22,第5版。\n〈神像燒却式陋習打破に邁進〉,《臺灣日日新報》1938.3.13,第8版。\n〈媽祖祭の行列は一日間に短縮〉,《臺灣日日新報》1938.4.11,第5版。\n〈街內に一百五十箇所公民塾新設〉,《臺灣日日新報》1938.6.26,第5版。\n〈北港小國民の赤誠〉,《臺灣日日新報》1938.6.30,第8版。\n〈北港で映畫會〉,《臺灣日日新報》1938.7.1,第9版。\n〈燒金銀紙燒却用古鍋廢品として獻納〉,《臺灣日日新報》1938.7.4,第5版。\n〈鄉社列格奉告祭六日盛大に舉行〉,《臺灣日日新報》1938.8.1,第5版。\n〈國語不解者を全部公民塾に收容〉,《臺灣日日新報》1938.8.1,第8版。\n〈北港國防獻金〉,《臺灣日日新報》1938.11.1,第8版。\n〈北港慰安音樂會〉,《臺灣日日新報》1938.11.1,第5版。\n〈香奠返し〉,《臺灣日日新報》1940.4.16,第5版。\n〈一街庄に一寺廟北港郡でも斷乎整理〉,《臺灣日日新報》1940.9.19,第5版。\n〈朝天宮存置北港郡寺廟整理成案〉,《臺灣日日新報》1940.9.28,第5版。\n〈臺灣芝居に代る農業演藝隊組織〉,《臺灣日日新報》1941.5.10,第4版。\n〈皇奉指走演劇挺身隊〉,《臺灣日日新報》1942.1.21,夕刊第2版。\n〈演劇挺身隊動員志願兵熱昂揚に全島巡迴〉《臺灣日日新報》1942. 2.1第3版。\n〈北港の畫劇競演會〉,《臺灣日日新報》1943.6.30,第4版。\n〈北港街「青年厚生の夕」〉,《臺灣日日新報》1943.7.20,第4版。\n\n臺南新報\n〈書房教員合格〉,《臺南新報》1922.3.3,第5版。\n〈醫師施療〉,《臺南新報》1922.8.31,第5版。\n〈臺南農業勞銀〉,《臺南新報》1922.9.11,第5版。\n〈朴子通信 媽祖祭典〉,《臺南新報》1923.5.2,第5版。\n〈現在教員〉,《臺南新報》1923.9.16,第5版。\n〈齋戒求雨〉,《臺南新報》1923.11.10,第5版。\n〈祈雨盛況〉,《臺南新報》1923.11.12,第5版。\n〈北港通信‧秋祭再整〉,《臺南新報》1923.11.19,第4版。\n〈文明結婚式〉,《臺南新報》1923.12.1,第5版。\n〈叩謝雨壇〉,《臺南新報》1923.12.7,第5版。\n〈訂正一則〉,《臺南新報》1923.12.22,第5版。\n〈梨園子弟熱心〉,《臺南新報》1924.1.30,第4-5版。\n〈祭五文昌〉,《臺南新報》1925.3.10,第5版。\n〈參拜媽祖〉,《臺南新報》1925.3.10,第5版。\n〈軍樂團奏於州衙前〉,《臺南新報》1927.4.11,第6版。\n〈臺北新公園軍樂隊演奏〉,《臺南新報》1927.4.16,第6版。\n〈北港街恭迎媽祖續報〉,《臺南新報》1928.2.12,第4版。\n〈劇界近況〉,《臺南新報》1930.1.10,第6版。\n〈北港恭迎聖母遶境〉,《臺南新報》1930.2.15,第4版。\n〈競爭藝閣〉,《臺南新報》1930.2.15,第6版。\n〈總督揮毫〉,《臺南新報》1930.6.20,夕刊第4版。\n〈北港神社鎮座式來廿八日盛大舉行〉,《臺南新報》1934.11.11,第4版。\n〈北港街各團體籌備神社祭典參加行列〉,《臺南新報》1934.11.25,第12版。\n〈朝天宮媽祖祭〉,《臺南新報》1936.4.11,第8版。\n\n中央日報\n北港訊,〈北港慶祝場面熱烈〉,《中央日報》1949.10.29,第5版。\n北港訊,〈北港區防護團舉行幹部訓練〉,《中央日報》1949.12.27,第8版。\n北港訊,〈抹去脂粉穿上戎裝 參加反共抗俄陣線〉《中央日報》1950.5.28第8版。\n北港訊,〈全臺各地籌備慶祝總統六秩晉四壽誕〉《中央日報》1950.10.28第9版。\n北港訊,〈宣傳列車昨抵北港〉,《中央日報》1955.5.13,第5版。\n北港訊,〈捐書報款物贈金馬將士〉,《中央日報》1955.6.5,第5版。\n北港訊,〈北港鎮民歡迎宣傳列車〉,《中央日報》1958.11.29,第6版。\n臺中訊,〈立功英雄到處 民眾喜瞻豐采〉,《中央日報》1958.12.12,第6版。\n北港訊,〈四組六英雄昨抵嘉遊行市區接受歡呼〉《中央日報》1958.12.12第6版。\n北港訊,〈一片歌聲琴韻 譜出快樂家庭〉,《中央日報》1968.9.30,第6版。\n北港訊,〈音樂世家為女完婚〉,《中央日報》1972.8.28,第6版。\n北港訊,〈北港媽祖廟以攝影佳作寄贈蔣院長〉,《中央日報》1973.4.1,第3版。\n北港訊,〈蔣院長題「人和年豐」巨匾〉,《中央日報》1975.12.23,第3版。\n\n聯合報\n雲林訊,〈何日報恩遇 征人盡望鄉〉,《聯合報》1951.9.16,第7版。\n北港訊,〈北港〉,《聯合報》1952.1.5,第5版。\n北港訊,〈北港豎立總統畫像〉,《聯合報》1952.1.5,第5版。\n北港訊,〈雲林婦女演劇勞軍〉,《聯合報》1952.1.5,第5版。\n北港訊,〈南市軍友分社發動春節勞軍〉,《聯合報》1952.1.21,第5版。\n北港訊,〈北港展覽總統生活照片〉,《聯合報》1952.2.12,第5版。\n各地簡訊,〈北港〉,《聯合報》1952.2.13,第5版。\n各地簡訊,〈北港〉,《聯合報》1952.2.20,第5版。\n雲林訊,〈總統復行視事二週年各地今熱烈慶祝〉,《聯合報》1952.3.1,第5版。\n各地簡訊,〈北港〉,《聯合報》1952.3.12,第5版。\n各地簡訊,〈北港〉,《聯合報》1952.5.27,第6版。\n各地簡訊,〈北港〉,《聯合報》1952.6.16,第6版。\n北港訊,〈綠島紅塵【北港】〉,《聯合報》1953.3.27,第4版。\n北港訊,〈朝天宮花燈展 元宵起一個月〉,《聯合報》1971.1.29,第4版。\n北港訊,〈香火鼎盛廟產驚人 北港朝天宮〉,《聯合報》1974.9.9,第3版。\n沈征郎,〈北港朝天宮的進香熱潮〉,《聯合報》1975.5.20,第12版。\n中興新村訊,〈十九條重要河川遭工業廢水污染〉,《聯合報》1983.4.11,第1版。\n中興新村訊,〈從慈善捐款看寺廟收益〉,《聯合報》1983.5.11,第2版。\n斗六訊,〈文化事業未享實質優惠雲林十二戲院停業抗議〉,《聯合報》1988.1.12,第16版。\n本報訊,〈進香期發利市〉,《聯合報》1988.2.15,第16版。\n大甲訊,〈進香不是回娘家 大甲媽祖要正名〉,《聯合報》1988.2.29,第16版。\n郭金潤、苗君平,〈誰說大甲媽祖「回娘家」?〉《聯合晚報》1988.3.4第11版。\n中興新村訊,〈北港不滿更名事 新港歡迎進香團〉《聯合報》1988.3.4,第16版。\n北港、大甲綜合報導,〈朝天宮自始未提分靈事 鎮瀾宮尚待斟酌進香路〉,《聯合報》1988.3.7,第16版。\n郭金潤、苗君平,〈鎮瀾宮今年進香不去北港去新港〉,《聯合晚報》1988.3.9,第11版。\n北港訊,〈寺廟那家最富有 北港朝天宮廟產逾五億〉《聯合報》1989.2.3第15版。\n熊迺康,〈名曲配國樂 南下拍外景〉,《聯合晚報》1989.3.31,第8版。\n陳篤弘,〈溪南溪北是一家〉,《聯合報》1989.11.7,第29版。\n莊伯和,〈笨港美的饗宴〉,《聯合報》1989.11.7,第29版。\n周美惠,〈南管小小子弟兵為古老藝術添生機〉,《聯合報》1993.10.12,第25版。\n苗君平,〈校園點閱召集令〉,《聯合報》1993.12.6,第44版。\n蔡維斌,〈從笨港到北港 全國文藝季展開連串活動〉《聯合報》1994.2.12第2版。\n趙惠群,〈北港西樂團樂聲飄飄七十年〉,《聯合報》,1995.11.21。\n呂雲騰,〈北港南管四年振興〉,《聯合報》1998.2.15,第17版。\n顏昭武,〈北港錦陞社風光五十年代〉,《聯合報》1999.10.3,第39版。\n蔡維斌,〈北港南管踩街 重現古樂出巡〉,《聯合報》2009.2.8,第C1版。\n王天賜,〈臺灣文化能否「根留原鄉」〉,《聯合報》2012.12.15,第A23版。\n\n笨港雜誌\n陳家湖\n1989〈為上一代盡責,為下一代努力―「笨港媽祖文教基金會」籌組經過〉,\n《笨港雜誌》1(1989.9)。\n本刊訊\n1989〈作家們笨港采風,遍訪古蹟讚不絕口〉,《笨港雜誌》2(1989.10)。\n1989〈果陀劇場北港公演「臺灣第一」〉,《笨港雜誌》2(1989.10)。\n蔡克仁\n1989〈濁世的清音南管―訪武城閣〉,《笨港雜誌》3(1989.11)。\n施正崇\n1990〈地方社團簡介―北港朝天宮國樂團概況〉,《笨港雜誌》6(1990.2)。\n陳玉梅\n1990〈餘音三日尚飄空―朝天宮國樂團演出記〉,《笨港雜誌》7(1990.3)。\n許士能\n1990〈北港特產―最道地的土產落花生〉,《笨港雜誌》16(1990.12)。\n林廣\n1991〈錄影帶 鎮民的最愛〉,《笨港雜誌》18(1991.3)。\n廖化\n1991〈北港最後一場電影〉,《笨港雜誌》18(1991.3)。\n許士能、許文綺\n1993〈叶奏鈞天集雅軒―訪笨北港集雅軒談北管及子弟戲〉,《笨港雜誌》\n25.26(1993.12)。\n笨港媽祖文教基金會\n1994〈83年上半年重要會務簡介〉《笨港雜誌》27•28(1994.7)。\n楊國森等\n1994〈雲林縣「笨港到北港―廟會大觀」系列活動〉,《笨港雜誌》27.28(1994.7)。\n蔡侑霖\n1997〈北港先賢―蔡川及其事蹟〉,《笨港雜誌》36(1997.12)。\n呂雲騰\n2000〈汾溪吟社―北港詩社鼻祖〉,《笨港雜誌》41(2000.11)。\n施復耀\n2015〈笨港名勝古蹟景點與舊街名簡介〉,《笨港雜誌》49(2015.3)。\n\n其他報\n劉奎烈,〈地方經濟素描―漫談「北港生仁」〉,《徵信新聞》1954.2.21,第4版。\n劉奎烈,〈雲林縣的「北港生仁」〉,《徵信新聞》1955.1.3,第3版。\n陳桂培,〈北港的榨油工業〉,《徵信新聞》1955.12.6,第4版。\n嘉義訊,〈開臺時笨港考證即北港〉,《徵信新聞》1964.3.26,第6版。\n北港訊,〈音樂家庭祝壽演奏〉,《徵信新聞》1966.10.31,第8版。\n社論,〈拯救西海岸河川的應有作法〉,《經濟日報》1986.5.20,第2版。\n呂雲騰,〈走過七十星霜的北港樂團〉,《民眾日報》,1995.5.26。\n李擷瓔,〈音樂世家 享譽海內外〉,《大紀元新聞》2008.6.17。\n陳燦坤,〈創辦音樂學院 陳家二代夢想〉,《自由時報》,2009.8.19。\n\n二、專書\n丁招弟等編撰\n2002《從笨港到北港:北港鎮》,斗六:雲林縣政府。\n山根勇藏\n1930《臺灣民族性百談》,臺北:杉田書店。\n王振義\n1982《臺灣的北管》,臺北:百科文化。\n王嵩山\n1997《扮仙與作戲》,臺北:稻鄉,再版。\n王櫻芬\n2008《聽見殖民地:黑澤隆朝與戰時臺灣音樂調查(1943)》,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n王壽南編輯\n1981《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紀要》,臺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n王愛群、吳世忠\n1988《泉州南音藝術》,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n王吉仁等撰稿\n2013《第十七屆國家文藝獎頒獎典禮專刊》,臺北: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n戶ノ下達也編\n2013《日本の吹奏楽史(1869-2000)》,東京:青弓社。\n近藤正己\n1996《総戦力と台湾:日本植民地崩壊の研究》,東京:刀水書房。\n佐谷真木人\n2015《民俗学•台湾•国際連盟:柳田国男と新渡戸稲造》,東京:講談社。\n吳濁流\n1993《無花果:臺灣七十年的回想》,臺北:前衛。\n吳文星\n2008《日治時期臺灣的社會領導階層》,臺北:五南。\n吳密察監修、遠流臺灣館編著\n2000《臺灣史小事典》,臺北:遠流。\n邱坤良\n1983《現代社會的民俗曲藝》,臺北:遠流。\n1992《舊劇與新劇:日治時期臺灣戲劇之研究(1895-1945)》臺北:自立晚報。\n2007《移動觀點:藝術.空間.生活戲劇》,臺北:九歌。\n邱國禎\n2007《近代臺灣慘史檔案》,臺北:前衛。\n李筱峰\n2004《臺灣全志(卷首)戰後臺灣變遷史略》,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n李利國\n1993《尋找鄉土臺灣》,臺北:新新聞文化。\n呂訴上\n1991《臺灣電影戲劇史》,臺北:銀華出版部。\n呂錘寬\n2004《北管古路戲的音樂》,五結鄉:國立傳統藝術中心。\n2005《臺灣傳統音樂概論.歌樂篇》,臺北:五南。\n2011《南管音樂》,臺中:晨星,。\n2011《北管音樂》,臺中:晨星,。\n林衡道\n1982《臺灣勝蹟採訪冊(七)》,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n林永村、林志浩\n1995《笨港:一個古老港口的歷史與文化》,北港:笨港文化事業。\n林美容\n2012《彰化縣曲館與武館Ⅰ(彰化與鹿港篇)》,臺中:晨星。\n林樹枝\n2010《白色恐怖X檔案》,臺北:前衛,二版。\n周婉窈\n2003《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臺北:允晨文化。\n若林正丈\n2008《台湾の政治:中華民国台湾化の戦後史》,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n洪惟助主持\n1998《嘉義縣傳統戲曲與傳統音樂專輯》,朴子:嘉義縣立文化中心。\n施添福總編纂\n2002《臺灣地名辭書•卷九雲林縣》,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n高子銘\n1959《現代國樂》,臺北:正中書局。\n徐亞湘\n2006《日治時期臺灣戲曲史論:現代化作用下的劇種與劇場》臺北:南天書局。\n宮澤真一\n2009《波うちぎわのSatsuma奇譚》,鹿兒島:高城書房。\n笨港媽祖文教基金會編修\n1990《笨港史的真象》,北港:笨港媽祖文教基金會。\n曹永和\n1979《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n康培德\n2005《臺灣原住民史:政策篇(一)荷西明鄭時期》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n梁志輝、鍾幼蘭\n2001《臺灣原住民史:平埔族史篇(中)》,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n陳紹馨\n1979《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n陳其南\n1997《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允晨,訂正版。\n陳奇祿\n1995《文化建設與教育發展》,臺中:臺灣省政府新聞處。\n陳培豐著,王興安、鳳氣至純平譯\n2006《「同化」の同床異夢:日治時期臺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臺北:麥田。\n陳建華、陳潔編著\n2005《民國音樂史年譜》,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n馮作民編著\n1996《中國美術史》,臺北:藝術圖書公司。\n張正體\n1995《南管曲樂薪火》,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n張光直編\n1977《臺灣省濁水溪與大肚溪流域考古調查報告》,臺北:中研院史語所。\n許常惠\n1982《鹿港南管音樂的調查與硏究》彰化:鹿港文物維護地方發展促進委員會。\n1996《臺灣音樂史初稿》,臺北:全音樂譜,三版。\n許士能、廖世冠\n2009《笨港老照片:打開笨港人的時空驕傲》,斗六:雲林縣政府。\n黃俊利編\n2015《臺南市南聲社慶祝建館百年特刊》,臺南:南聲社。\n曾永義\n1988《臺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臺北:聯經。\n曾萬本\n2004《北港香火》,斗六:雲林縣政府文化局。\n鄧文儀\n1962《臺灣遊記》,臺北:鄧文儀。\n趙廣暉\n1986《現代中國音樂史綱》,臺北:樂韻。\n楊桂香\n2004《台湾の南管:南管音楽における演劇性と音楽集団》,東京:白帝社。\n楊欽堯\n2012《風起雲湧二二八:雲林記事》,斗六:雲林縣政府文化處。\n鄭梓總編纂\n1997《雲林縣發展史》,斗六:雲林縣政府。\n鄭志明、孔建中\n1998《北港朝天宮的神明會》,大林鎮:南華管理學院。\n賴淳彥\n1999《蔡培火的詩曲及彼個時代》,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n謝奇峰\n2013《臺南府城聯境組織研究》,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n簡秀珍\n2015《開枝散葉根猶在:宜蘭總蘭社的繁華與衰微》,五結鄉:國立傳統藝術中心。\n戴炎輝\n1979《清代臺灣之鄉治》,臺北:聯經。\n蘇明修主持\n2015《雲林縣定古蹟:北港集雅軒調查研究及修復再利用計畫》,斗六:雲林縣政府文化處。\nGeorge Peter Murdock\n1949 Social structure. New York : Macmillan.\nHsu, Francis L. K.\n1963 Clan, caste, and club. New York : Van Nostrand.\nMaurice Freedman\n1958 Lineage organization in southeastern China. London: University of London, Athlone Press. \n1966 Chinese lineage and society: Fukien and Kwangtung. London : Athlone P.; New York : Humanities P.\n\n三、論文\n期刊論文\n王雲峯\n1955〈電影、唱片、民間音樂〉,《臺北文物》4卷2期(1955.8)。\n王一剛\n1973〈子弟戲.子弟班〉,《臺灣風物》23:2(1973.6)。\n王崧興\n1973〈濁大流域的民族學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6(1973)。\n1991〈臺灣漢人社會研究的反思〉,《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47。\n王嵩山、江宜展\n1984〈臺灣民間戲曲的形式與意義―兼論傳統的轉型與現代發展〉,《民俗曲藝》\n28(1984.3)。\n王櫻芬\n2003 “Amateur Music Clubs and State Intervention: The Case of Nanguan Music in Postwar Taiwan”《民俗曲藝》141(2003.9)。\n王純真、劉美枝\n1994〈伍、新式音樂團體和其他音樂活動〉,《音樂研究學報》3(1994.6)。\n邱坤良\n1974〈臺灣子弟團〉,《臺灣風物》24卷2期(1974.6)。\n1980〈臺灣民間戲曲表演的社會功能〉,《文藝復興月刊》112(1980.5)。\n呂錘寬\n1994〈民國以來南管音樂文化的演變〉《音樂研究學報》3(1994.6)。\n李獻璋\n1967〈笨港聚落的成立及其媽祖祠祀的發展與信仰實態〉,《大陸雜誌》35:7-9。\n李國俊\n1991〈臺灣南管社團的興衰〉,《民俗曲藝》71(1991.5)。\n李孟勳\n2012〈舊信仰與新子弟―元長西樂團〉,《臺灣文獻別冊》43(2012.12)。\n2014〈從元長鄉音樂子弟團的分類變化看地方社會的變遷〉,《嘉義研究》10。\n岡田謙\n1938〈台湾北部に於ける祭祀圈〉,《民族學研究》4:1。\n林永村\n1991〈笨港聚落的形成與媽祖信仰重鎮的確立〉,《臺灣文獻》42:2(1991.6)。\n林美容\n1992〈彰化媽祖信仰圈內的曲館與武館之社會史意義〉,《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n5:1(1992.11)。\n林珀姬\n2005〈從子弟陣頭「文武郎君陣」看台灣民間音樂的傳承與發展〉,《關渡音樂學刊》2(2005.6)。\n林鋒雄\n1974〈臺灣亂彈子弟的一個實例―彰化梨春園所藏劇本目錄初輯〉,《書評書目》10(1974.2)。\n胡台麗\n1979〈南屯的字姓戲―字姓組織存續變遷之研究〉,《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8。\n洪敏麟\n1972〈從潟湖、曲流地形之發展看笨港之地理變遷〉,《臺灣文獻》23:2(1972.6)。\n洪秋芬\n1992〈日據初期臺灣的保甲制度(1895-1903)〉,《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1(1992.6)。\n范揚坤\n2001〈曲館文化與常民生活―以日治時期(大正昭和年間)彰化街(市)北管子弟活動為例〉,《彰化文獻》2(2001.3)。\n柯孟潔\n2006〈臺中新樂軒與何厝關係之研究〉,《民俗曲藝》152(2006.6)。\n徐亞湘\n2000〈從外江到國劇:論臺灣民間京劇傳統的形成與失落〉,《民俗曲藝》170。\n富田芳郎\n1954〈台灣鄉鎮之地理學的研究〉,《台灣風物》4:10(1954.10)。\n陳石柱\n1990〈清代笨港社學聚奎閣探源及其演變〉,《史聯雜誌》17期(1990.9)。\n陳清香\n2008〈從清代僧官制度看台灣媽祖宮的僧侶住持〉,《臺灣文獻》59:1(2008.3)。\n陳鄭港\n2013〈臺灣漢系傳統音樂(國樂)六十年來的研究〉,《民族學界》31(2013.4)。\n許嘉明\n1978〈祭祀圈之於居臺漢人社會的獨特性〉,《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1:6。\n黃阿有\n2011〈笨港的商業發展和水仙宮及郊商的關係〉,《嘉義研究》3(2011.3)。\n葉樹涵\n2008〈日治時代的臺灣管樂發展概況〉,《樂覽》111(2008.9)。\n溫振華\n1984〈北港媽祖信仰大中心形成試探〉,《史聯雜誌》4(1984.1)。\n賴錫中\n2004〈臺灣第三樂系「十三腔」微探〉,《高市文獻》17:4(2004.12)。\n鄭螢憶\n2009〈臺灣總督府與民間信仰:以日治時期北港朝天宮為例〉《臺灣風物》59:3。\n2011〈從貿易小口到宗教中心:十九世紀以來笨港市鎮機能的發展與變化〉,\n《暨南史學》14(2011.7)。\n蔡相煇\n1995〈日據時期的北港朝天宮〉,《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27(1995.9)。\n顏勝堂\n2012〈禮讚媽祖在地的樂聲:北港朝天宮國樂團概況〉,《聖女春秋》219。\n顏娟英\n2007〈日治時期寺廟建築的新舊衝突-1917年彰化南瑤宮改築事件〉,\n《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22(2007.3)。\n蕭雅玲\n1994〈北港鎮之南管〉,《音樂研究學報》3(1994.6)。\nElana Chipman \n2008 “The Local Production of Culture in Beigang”《臺灣人類學刊》6:1。\n\n專書論文\n石婉舜\n2008〈「黑暗時期」顯影:「皇民化運動」下的臺灣戲劇(1936.9-1940.11)〉,\n收入石婉舜等編,《帝國裡的「地方文化」:「皇民化時期臺灣文化狀況》\n(臺北:播種者)。\n2015〈尋歡作樂者的淚滴―戲院、歌仔戲與殖民地的觀眾〉,收入李承機、\n李育霖編,《「帝國」在臺灣:殖民地臺灣的時空、知識與情感》(臺北:\n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池永歆\n2007〈數張有關打貓社的契字介紹及其文本的解讀〉,收入李明仁等編,\n《第二屆嘉義硏究學術硏討會論文集》(民雄:國立嘉義大學台灣文化\n硏究中心)。\n邱坤良\n1981〈清代臺灣的南管戲曲活動〉,《中華民俗藝術年刊:國際南管會議特刊》\n(臺北: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n呂雲騰\n2004〈笨港人物誌(二)宏揚中華文化的蔡然標〉,收入吳仁懋編,《笨港》\n(北港:笨港媽祖文教基金會,)。\n林美容\n1988〈由祭祀圈到信仰圈—臺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收入張炎憲編,\n《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3)》(臺北:中研院三民主義研究所,)。\n林珀姬\n2011〈年度南管活動觀察與評介〉《臺灣傳統音樂年鑑》,國立傳統藝術中心。\n林茂賢\n2005〈臺灣傳統戲曲發展的困境〉,收入江韶瑩編,《民間藝術綜合論壇論文集》\n(五結鄉:國立傳統藝術中心,)。\n林呈蓉\n2014〈從所謂「皇民化」的觀點解讀葛智超 (George H. Kerr) 眼中的臺灣\n社會〉,收入張炎憲、許文堂編,《從當代問題探討臺灣主體性的確立》\n(臺北:臺灣教授協會)。\n森正夫\n2006〈中国史シンポジウム「地域社会の視点―地域社会とリーダー」基調報告〉,《森正夫明清史論集(第三卷)地域社会・研究方法》(東京:汲古書院)。\n施添福\n1995〈區域地理的歷史研究途徑―以清代的岸裡地域為例〉,收入黃應貴主編,\n《空間、力與社會》(臺北:中研院民族所,)。\n康培德\n2011〈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地域」一詞的理解與討論〉,收入詹素娟主《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施添福教授榮退論文集》(臺北:中研院臺史所)。\n莊英章、陳其南\n1982〈現階段中國社會結構研究的檢討:臺灣研究的一些啟示〉,《社會及行為\n科學研究的中國化》(臺北: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n梁志輝\n2001〈最後的打貓社人?一個平埔番社的歷史敘述〉,收入詹素娟、潘英海編,《平埔族群與臺灣歷史文化論文集》(臺北:中央硏究院臺灣史硏究所籌備處)。\n鄭振滿\n2009〈神廟祭典與社區發展模式―莆田江口平原的例證〉,收入氏著,《鄉族與\n國家:多元視野中的閩台傳統社會》(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n\n學位論文\n陳鄭港\n2013〈傳統、民族、音樂文化―臺灣國樂發展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n系博士論文。\n王志旭\n2009〈北港的傳統信仰組織與現代社團:探討地方活動的基本模式〉,南華\n大學建築與景觀學系環境藝術碩士班論文。\n沈昱廷\n1997〈北港吳資生家族研究(1808-1931)〉,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n杜潔明\n2003〈臺南孔廟樂局―以成書院之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n碩士論文。\n李淑芳\n2010〈清代以來台灣宣講活動發展研究―以高雄地區鸞堂為例〉,國立高雄\n師範大學臺灣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n張作珍\n2001〈北港地區傳統詩社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n劉重佐\n2013〈北港汾津詩社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n蔡碧峰\n2010〈神明會與台灣民俗文化傳承關係研究―以北港朝天宮為例〉,國立中正\n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n陳哲緯\n2012〈雲林縣區域南管音樂研究―以北港鎮、臺西鄉、四湖鄉、口湖鄉、水林\n鄉為例〉,南華大學民族音樂學系學士論文。\n\n四、網路、資料庫\n臺視全球資訊網網站。\n中視全球資訊網網站。\n華視全球資訊網網站。\n〈南陽國小沿革〉,雲林縣北港鎮南陽國小網站。\n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總督府文官職員錄》資料庫。\n漢珍數位圖書,《臺灣人物誌(1895-1945)》資料庫。\n臺灣歷史數位圖書館,臺灣大學數位人文研究中心。\n臺灣清代官職表查詢系統,臺灣大學數位典藏與自動推論實驗室。\n「笨港集斌社」Facebook。\n「汾雅齋南管樂團」Facebook。\n唐昭龍\n「唐龍―世界上沒有比真實更可貴者」部落格。\n蘇仁義\n〈2013汾雅齋的奇幻旅程〉,「北港阿義―尺•工•六俱樂部」部落格。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學系
9925950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259502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950201.pdf10.71 M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