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06979
DC FieldValueLanguage
dc.contributor.advisor邱坤玄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林宛昀zh_TW
dc.creator林宛昀zh_TW
dc.date2017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17-03-01T09:33:06Z-
dc.date.available2017-03-01T09:33:06Z-
dc.date.issued2017-03-01T09:33:06Z-
dc.identifierG0103922003en_US
dc.identifier.uri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06979-
dc.description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103922003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盱衡當今全球局勢,美「中」關係的發展確是重要考量因素。美國當前全球戰略與其國家安全利益,即是防止區域霸權崛起,威脅美國的區域安全利益。面對中共的崛起,自歐巴馬總統2009年就職後,美國即展開「重返亞洲」等一系列的遏制舉措。\r\n 相較於過去歷任美國總統,歐巴馬政府推動之亞太戰略更廣泛地涵蓋軍事、政治、經濟、外交等領域,盼藉由多面向的參與,使美國融入亞洲。綜觀歐巴馬政府的亞洲「亞太再平衡」政策,係採取攻勢的軍事、外交及經濟手段,阻止崛起的中共破壞亞洲既存權力平衡,以維繫此區域秩序之穩定。換言之,美國的「再平衡」戰略如同攻勢現實主義者所言,就是在亞洲扮演「離岸權力平衡者」的角色,並藉由權力平衡來確保美國之霸權地位。惟短期而言,「再平衡」的政策效果並不顯著。\r\n 反觀中共,儘管迄今遵循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並致力建構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且仍自我定位為發展中大國以爭取戰略機遇期,從而發展國內經濟;然隨著國力的提升,北京在關乎核心利益的問題上漸趨強硬專斷,如中共在南海爭端中展現「積極有所作為」的一面。研究發現,美「中」綜合國力差距的急遽縮小為近年來中共對外政策轉趨強硬之主因,而美國「再平衡」戰略之成效,則主要端視於中共決策者的認知及所採因應對策。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第一章 緒論1\r\n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1\r\n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6\r\n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13\r\n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15\r\n第五節 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18\r\n第二章 影響美國亞太戰略之素20\r\n第一節 美國亞太戰略利益及情勢分析22\r\n第二節 中共崛起之發展與對美影響29\r\n第三節 美國冷戰後的亞太戰略變遷46\r\n第四節 小結55 \r\n第三章 美國「亞太再平衡」之戰略意涵與策略作為58\r\n第一節 美國調整亞太戰略之動機59\r\n第二節 「亞太再平衡」之戰略思維與政策提出70\r\n第三節 「亞太再平衡」之戰略規劃與具體作為80\r\n第四節 小結91\r\n第四章 中共對美國「亞太再平衡」之回應93\r\n第一節 「亞太再平衡」對中共的影響95\r\n第二節 中共回應美遏制情勢之戰略思維104\r\n第三節 中共應處「亞太再平衡」之策略作為114 \r\n第四節 小結124\r\n第五章 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之機遇與挑戰127\r\n第一節 「亞太再平衡」之戰略機遇128\r\n第二節 「亞太再平衡」之戰略挑戰133\r\n第三節 小結136\r\n第六章 結論138\r\n第一節 研究發現139\r\n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146\r\n參考書目150zh_TW
dc.source.uri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922003en_US
dc.subject重返亞洲zh_TW
dc.subject亞太再平衡zh_TW
dc.subject歐巴馬政府zh_TW
dc.subject核心利益zh_TW
dc.subject決策者的認知zh_TW
dc.subjectReturn to Asiaen_US
dc.subjectRebalancing Strategyen_US
dc.subjectObama`s Administrationen_US
dc.subjectCore interestsen_US
dc.subjectPolicymaker`s perceptionsen_US
dc.title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之中共因素研究zh_TW
dc.titleThe PRC`s factor in U.S. rebalancing strategyen_US
dc.type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一、中文部分\r\n\r\n專書\r\n\r\n丁力,地緣大戰略-中國的地緣政治環境及其戰略選擇。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0 年。\r\n王良能,中共崛起的國際戰略環境。臺北:唐山出版社,2000年。\r\n王逸舟,創造性介入:中國外交新取向。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r\n王逸舟,中國外交新高地。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r\n包宗和,「結構現實主義的論點、辯述與反思」,收錄於包宗和編,國際關係理論。臺北:五南出版社,2011年。\r\n包宗和主編,美國「再平衡」政策度東亞局勢之影響。臺北:遠景基金會,2013年。\r\n巨克毅,東亞安全戰略與軍力發展。臺北:鼎茂圖書,2008年。\r\n石之瑜主編,張登及著,建構中國:不確定世界中的大國地位與大國外交。 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r\n朱宏源,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臺北:正中書局,2001年。\r\n宋鎮照,台灣與亞太之政治經濟:秩序、定位、挑戰與出路。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4年。\r\n李少軍,國際戰略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r\n李文志,後冷戰時代美國的亞太戰略。台北:憬藝出版社,1997 年 2 月。\r\n李登科、林文程,國際政治。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6 年 8 月。\r\n孟樊,論文寫作方法與格式。台北:威仕曼文化事業,2009年。\r\n亨利・季辛吉(Henry A. Kissinger)著,林添貴、顧叔馨譯,大外交(Diplomacy)。台北:智庫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r\n林正義、歐錫富,2009亞太和平觀察。台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2001年。\r\n林正義,石油與國際安全。台北:遠景基金,2007年。\r\n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9年。\r\n林洸耀,把脈中國-對習近平的第一手觀察。台北:遠見天下文化,2016年。\r\n邱坤玄、譚偉恩,「中國『和諧世界』外交政策之研究:國際關係理論的分析」,收錄於楊開煌編,胡錦濤政權之續與變論文集。台北:問津堂書局,2007年。\r\n邱榮舉,學術論文寫作研究。台北:翰盧圖書,2002年。\r\n周煦,國際新秩序。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1992年。\r\n羅伯特・阿特(Robert J. Art )著,郭樹勇譯,美國大戰略(A Grand strategy for America),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r\n威廉・陶(Willam T Tow)著,高一中譯,亞太戰略關係:尋求整合安全(Asia-Pacific Strategic:Relations Seeking Convergent Security)。台北:國防部,2003年。\r\n柳惠千,21世紀美軍在東亞的戰略部署。台北:高手專業出版社,2008年。\r\n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1993年。\r\n洪鎮東,國際關係及國際組織。台北:高點,2008年6月。\r\n倪世雄,當代國際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3年。\r\n翁羅素,中共與美國的戰略競爭。國防部政務辦公室,2013年。\r\n張亞中、孫國祥,亞太安全綜合年報。臺北:遠景基金會,2002 年 6 月。\r\n張學明,冷戰後國家安全觀的變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3年。\r\n張曉軍、閻曉燁,非戰爭軍事行動論鋼。北京:海潮出版社,2008年。\r\n曹雄源,戰略透視:冷戰後美國層級戰略體系。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1年。\r\n曹雄源,戰略解碼: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佈局。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3年。\r\n鈕先鍾,戰略研究入門。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r\n劉麗華、季小軍,強勢領袖習近平。香港:明鏡出版社,2014年。\r\n楊永明,國際關係。臺北:前程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99。\r\n楊毅,國家安全戰略理論。北京:時事出版社,2008年。\r\n楊毅,中國國家安全戰略構想。北京:時事出版社,2009年。\r\n鄒念祖,聯合國與國際和平─第二代維和行動。臺北:時英出版社,1996年。\r\n趙磊,建構和平:中國對聯合國外交行為演進。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r\n蔡明彥,21世紀美國東亞戰略與美日中安全關係。台北:鼎茂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r\n蔡東杰,當代中國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14年。\r\n蔡增家,美國重返亞洲後的東亞政治、經濟與安全之轉變,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14年。\r\n鄭保國,美國霸權探析。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r\n閰學通,中國崛起─國際環境評估。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r\n閻學通、孫學峰,中國崛起及其戰略,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r\n閻學通,「大國戰略關係的變化趨勢」,收錄於周榮耀編,911後的大國戰略關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年 2 月。\r\n魏艾,第21屆亞太經合會APEC整體觀察。大陸與兩岸情勢簡報,2013年10月。\r\n約瑟夫‧奈伊(Joseph Nye)著,蔡東杰譯,美國霸權的矛盾與未來。台北縣:左岸文化,2002年。\r\n\r\n期刊論文\r\n\r\n丁工,「中等強國崛起及其對中國外交布局的影響」。現代國際關係,第10期(2011年),頁47~53。\r\n王元鋼,「中共在美國安全戰略中的角色」。中美關係專題研究2001-2003年(2012年),頁98~99。\r\n丁樹範,「中共軍事現代化與亞太安全機制」。中國大陸研究,第38卷第7期(1995年),頁6~20。\r\n于有慧,「後冷戰時代中共新安全觀的實踐與挑戰」。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2期(2002年),頁74。\r\n王傳劍,「理性看待美國戰略重心東移」。外交評論,第5期(2012年)。\r\n王帆,「冷戰後美國亞太聯盟戰略的調整」。外交學院學報,第2期(2002年),頁34。\r\n王帆,「美國的東亞戰略與對華戰略」。外交評論,第6期(2010年),頁19~27。\r\n王明國,「制度複雜性與東亞一體化研究」。當代亞太,第1期(2013年),頁4~32。\r\n王高成、王信力,「東亞權力變遷與美中關係發展」。全球政治評論,第39期(2012年7月),頁41~62。\r\n王緝思,「中國的國際地位問題與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戰略思想」。國際問題研究,第2期(2011年7月),頁4~6。\r\n巨克毅,「當前美國的東亞戰略分析」。全球政治評論,第21期(2008年),頁19~44。\r\n朱蓓蕾,「全球化與中共新安全觀:轉變與挑戰。中國大陸研究,第46卷第6期(2003年),頁75~108。\r\n朱鋒,「歐巴馬政府對外戰略調整:評估與展望」。和平與發展, 第1期(2010年),頁3。\r\n任晶晶,「美國軍事新戰略與中國周邊安全新態勢」。黨政論壇,第 9 期(2011 年),頁3。\r\n杜丁丁,「美國以『巧實力』促東南亞戰略『重返』」。當代世界(2009年),頁31~33。\r\n沈明室,「美國重返亞太軍事戰略:戰略內涵的觀點」。戰略安全研究,第83期(2012年),頁22~33。\r\n沈明室,「大陸2013年版國防白皮書內容特點與國際反應評估」。展望與探索,第11卷第5期(2013年5月),頁26~37。\r\n沈國放,「中國新外交的理念與實踐」。世界知識。第13期(2007年),頁42~44。\r\n宋以敏,「時代主題與中國的和平發展」。國際問題研究,第3期(2004年),頁5~11。\r\n宋學文,「二十一世紀美中台三角關係的持續與轉變」。戰略與國際研究,第3卷第3期(2001年),頁82~114。\r\n宋鎮照、蔡相偉,「亞太經貿開啟雙軸競爭格局之新秩序:RCEP vs. TPP發展之政經分析」。戰略安全研析,第90期(2012年10月),頁13~24。\r\n李文、何麗娟,「美國戰略東移:理論與實踐」。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第1期(2012年),頁102~108。\r\n李向陽,「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中國崛起過程中的重大挑戰」。國際經濟評論,第2期(2012年), 頁12~20。\r\n李沃牆,「G20杭州峰會對中國大陸政經發展意涵」。中共研究,第50卷第5期(2016年9月),頁23~24。\r\n李瓊莉,「美國「重返亞洲」對區域主義之意涵」。全球政治評論,第39期(2012年7月),頁87 ~103。\r\n辛本健,「安全困境、均勢理論與冷戰後美國對華政策」。現代國際關係,第9期(2001年),頁24~27。\r\n吳玲君,「美、中亞太競合情勢分析-經貿規範的競爭」。中共研究,第49卷第10期(2015年10月),頁87~88。\r\n林文隆、周美伍,「從美菲肩並肩軍演看美海軍戰略在南海的進程」。戰略安全研究,第84期(2012年4月),頁46~55。\r\n林正義,「美國重返東亞的意義」。臺灣新社會智庫協會,第12期(2010年),頁4。\r\n林正義,「菲律賓處理黃岩島衝突的策略」。戰略安全研析,第85期(2012年5月),頁12~19。\r\n林茵璇,「內求穩定,外兼崛起-力塑責任大國正面形象」。中共研究,第43卷第4期(2009年4月),頁4~16。\r\n林健次,「歐巴馬經濟政策初探」。臺灣國際研究季刊,第5卷第1期(2009年),頁21~41。\r\n林麗香,蔡育岱,「全球政治的結構」。國際關係與現勢,2004年,頁89。\r\n邱坤玄,「中共對冷戰後美日安全關係的認知與新安全觀的形成」。東亞研究,第35卷第2期(2004年),頁1~32。\r\n邱坤玄,「霸權穩定論與冷戰後中(共)美權力關係」。東亞季刊,第31卷第3期(2000年7月),頁 4~14。\r\n邱坤玄,「結構現實主義與中共大國外交格局」。東亞季刊,第30卷第3期(1999年),頁27~30。\r\n邱坤玄,「布溫高峰會後的『中』美臺三角關係」。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1期(2004年1月),頁1~4。\r\n邱坤玄,「中國在周邊地區的多邊外交理論與實踐」。遠景基金會季刊,第11卷第4期(2010年10月),頁18~19。\r\n邱美榮,「危機管理與中美關係」。現代國際關係,第3期(2005年),頁1~7。\r\n周方銀,「韜光養晦與兩面下注:中國崛起過程中的中美戰略互動」。當代亞太,第5期(2011年),頁6~26。\r\n周煦,「美國柯林頓政府的亞太安全政策」。美歐月刊,第11卷第3期(1996年),頁5~15。\r\n周寶明,「中美互動下之東南亞區域國際社會」。展望與探索,第13卷第10期(2015年10月),頁75。\r\n季志業,翟崑,「中國與亞洲共同復興之路」。現代國際關係,第9期(2011年),頁4~11。\r\n姜文學,「TPP在美國重塑國際貿易秩序中的雙重功能」。國際貿易研究,第3期(2013年),頁82~83。\r\n俞正樑,「中國進入戰略挑戰期的思考」。國際觀察,第6期(2011年),頁2。\r\n胡德坤,「中立美國構建中國海洋周邊的睦鄰關係」。現代國際關係,第2期(2012年),頁32。\r\n封永平,「大國崛起的安全困境與中日關係」。現代國際關係,第 12 期(2005年),頁36。\r\n高景成,「中共開展經濟外交之探析」。中共研究,第39卷第11期(2005年),頁49~64。\r\n高祖貴,「南海折射中美博新態勢」。人民論壇,第16期(2011年),頁7 。\r\n高祖貴,「美國在「動盪弧」的戰略利益分析」。美國研究,第3期(2005年),頁82~98。\r\n徐堅,「和平崛起是中國的戰略抉擇」。中國外交,第5期(2004年),頁24~25。\r\n時殷弘,「中國和平崛起的戰略機遇和若干基本條件」。國際觀察,第3期(2004年3月),頁23。\r\n秦亞青,「國際關係理論中國學派生成的可能和必然」。世界經濟與政治,第3期(2006年)頁7~13。\r\n翁俊桔、宋鎮照,「2012年11月美國總統歐巴馬訪問泰緬柬三國的政經意涵:修補或挖牆角?圍堵或親善?」。戰略安全研析,第91期(2011年),頁19~33。\r\n孫哲,「美國霸權的發展維度: 歐巴馬征服全球發展戰略評析」。世界經濟與政治,第11期(2009年),頁56。\r\n孫學峰,「東亞准無政府體系與中國的東亞安全政策」。外交評論,第6期(2011年),頁32~48。\r\n孫學峰、徐勇,「泰國溫和應對中國崛起的動因與啟示」。當代亞太,第5期(2012年),頁80~96。\r\n唐彥林,「歐巴馬政府東亞政策的調整及中國的應對」。東北亞論壇,第 2 期(2010 年),頁49 。\r\n袁鵬,「關於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戰略思考」。現代國際關係,第5期(2012年),頁1~8。\r\n宮力,「美國的霸權焦慮與中國的應對方略」。現代國際關係,第11期,(2010年),頁14~15。\r\n郭淵,「冷戰後美國的南中國海政策」。學術探索(2008年1月),頁27。\r\n陳亮智,「美國對中共海軍現代化之反制作為」。中共研究,第50卷第5期(2016年9月),頁120。\r\n陳嘉生,「南海新局勢-美國軍事連橫與中共制度突圍」。戰略安全研究,第85期(2012年),頁34~42。\r\n陳德昇,「2015中國大陸經濟發展與挑戰」。展望與探索,第13卷第3期(2015年3月),頁4~5。\r\n陳積敏,「美國對華戰略認知的演變與中美關係」。外交評論,(2011年4月),頁26。\r\n陳積敏,「美國防部2016年中國軍事和安全發展報告評析」。現代國際關係,第8期(2016年),頁41。\r\n陳鐵軍,「中國與東南亞國家邊境合作模式的轉變」。東南亞南亞研究,第 1 期(2009年), 頁12。\r\n張建,「中國周邊外交再思考」。當代世界,第6期(2013年),頁41~43。\r\n張茜,「淺析奧巴馬東亞戰略的新變化及其對中國的影響」。經濟研究導刊(2011年2月),頁178~179。\r\n張振江,「亞太自由貿易區: 美國戰略與中國應對」。世界經濟與政治,第4期(2009年),頁26。\r\n張書瑋,「中共和平崛起論的轉變與戰略架構意涵」。國防雜誌,第22卷第2期(2007年),頁85~96。\r\n張登及,「2015年後臺美中關係與政治展望」。亞太評論,第1卷第1期(2015年1月),頁23~30。\r\n張登及,「地緣因素與新現實主義:以冷戰後的美中地緣競逐為例」。政治學報,第45期(2008年),頁116。\r\n張登及,「展望歐巴馬連任後的臺美「中」三邊關係」。展望與探索,第10卷第12期(2012年),頁6。\r\n張登及,「希拉蕊訪問大陸週邊國家的戰略意涵:攻勢現實主義的分析」。展望與探索,第10卷第8期(2012年8月),頁11~16。\r\n張登及、王似華,「中美建交三十年:北京對美政策與雙邊關係回顧」。全球政治評論,第32期(2010年),頁49~76。\r\n張學昆,「國際體系失衡背景下美國的大戰略論爭」。美國研究,第4期(2016年),頁43~44。\r\n張蘊嶺,「如何認識中國在亞太地區面臨的國際環境」。當代亞太,第6期,(2003年),頁4。\r\n許嘉,「歐巴馬政府亞太安全戰略探析」。中國評論(2010 年 2 月), 頁27 。\r\n盛斌,「亞太區域合作的新動向:來自競爭性構想的洞察」。國際經濟評論,(2010年3月),頁 25。\r\n盛斌,「美國視角下的亞太區域一體化新戰略與中國的對策選擇—透視『泛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的發展」。南開學報,第4期(2010年),頁28。\r\n黃介正,「歐巴馬亞洲行與美國亞太戰略轉型」。展望與探索,第7卷第12期(2009年),頁2。\r\n黃朝翰,「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經濟新秩序正在浮現」。亞太經濟,第5期,(2012年),頁3~6。\r\n楊丹志,「東亞安全困境及出路」。現代國際關係,第9期(2003年),頁22~27。\r\n楊毅,「淺析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國際展望,第 4 期(2010 年),頁19 。\r\n葉海林,「動態平衡而非靜態穩定:中國應對南海主權爭端的策略性目標」。國際戰略研究報告,第3期(2012年),頁27~29。\r\n楚樹龍、方力維,「中美關係的長期走勢」。現代國際關係,第6期,(2010年),頁20~24。\r\n楚樹龍、陳松川,「美國在走向衰退嗎?」。現代國際關係,第4期,(2011年),頁1~5。\r\n趙春山,「美國調整亞太安全戰略:中共的認知與對策」。中共研究,第45期第12卷(2011年),頁71~84。\r\n趙春山,「從中國大陸的「矛盾論」看華府與北京的「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理論與政策,第12卷第1期(1998年),頁1~11。\r\n蔡東杰,「關於當前中國大戰略討論的辯證問題」。全球政治評論,第17期(2007年),頁1~18。\r\n蔡東杰,「當前東亞霸權結構的變遷發展分析」。全球政治評論,第9期,(2005年),頁101~121。\r\n蔡明彥,「2015年美國國家安全戰略之分析」。亞太評論,第1卷第3期(2015年5月),頁12~13。\r\n蔡鵬鴻,「亞太區域架構變動的現狀與前景」。現代國際關係,第7期(2013年),頁9。\r\n廖舜右,「近期美國表態支持臺灣加入TPP 談臺美中關係」。展望與探索,第13卷第5期(2015年5月),頁32。\r\n劉中民,「冷戰後東南亞國家南海政策的發展動向與中國的對策思考」。南洋問題究,第2期(2008年),頁25~34。\r\n劉友法,「未來10年中國周邊經濟安全形勢及對策思考」。國際問題研究,第4期(2012年),頁87。\r\n劉重力、楊宏,「美國重返亞洲對中國東亞地區FTA戰略的影響—機遇TPP合作視角的分析」。東北亞論壇,第5期(2012年),頁48~58。\r\nMark O.Yeisley著,劉慶順譯,「兩極體系、代理戰爭,以及中共崛起」。國防譯粹,第39卷第3期(2012年),頁53。\r\nJ.Randy Forbes著,歐陽嘉惠譯,「論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國防譯粹,第40卷第2期(2013年),頁79。\r\n鄭智仁,「從『均勢理論』看近期中美關係變化」。展望與探索,第13卷第9期(2015年9月),頁28。\r\n賴怡忠,「中共十八大後美中競合關係之觀察」。戰略安全研析,第91期(2011年11月),頁35~44。\r\n賴怡忠,「歐巴馬時代的美國-亞太關係展望」。臺灣國際研究季刊,第5卷第1期,(2009年),頁43~79。\r\n賴榮偉,「攻勢現實主義與歐巴馬政府的亞太戰略發展」。育達科大學報,第35期(2012年8月),頁75~102。\r\n閻學通,「從南海問題說到中國外交調整」。世界知識,第1期(2012年),頁32~33。\r\n盧業中,「2015年東北亞情勢展望」。亞太評論,第1卷第1期(2015年1月),頁1~4。\r\n盧靜,「美國智庫對當前中美關係的評析綜述」。現代國際關係,第7期,(2010年),頁41~49。\r\n謝志淵,「從國家安全角度探討中共國家利益」。中共研究,第36期第3卷,(2002年),頁37~49。\r\n謝奕旭,「美國2013年大陸軍事與安全發展報告的解讀與分析」。展望與探索,第11卷第6期(2013年),頁16~22。\r\n鍾龍彪,「歐巴馬政府的國家安全戰略調整及其對中美關係的影響」。國際問題研究,第4期(2010年),頁33~38。\r\n鞠海龍,「美國歐巴馬政府南海政策究」。當代亞太,第3期(2011年),頁97~112。\r\n羅會鈞,「美國重返東南亞的中國因素與中國的戰略應對」。東南亞研究,第5期(2011年),頁58。\r\n\r\n二、英文部分\r\n\r\n專書\r\n\r\nBader, Jeffrey A. Obama and China’s Rise: An Insider’s Account of America’s Asia Strategy.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12.\r\nBrzezski, Zbigniew. Strategy vision:America and The Crisis of Global Power. New York: Basic Books, 2012.\r\nDueck, Colin. The Obama Doctrine: American Grand Strateg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r\nHalper, Stefan. The Beijing Consensus: How China’s Authoritarian Model Will Dominate the Twmenty-First Century. New York: Basic Books, 2010.\r\nMann, James, The Obamians: The Struggle Inside the White House to Redefine American Power. New York: Viking Adult, 2012.\r\nMearsheimer, John J.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2001.\r\nTow, William﹐Asia-Pacific Strategic Relations Seeking Convergent Securit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r\n\r\n期刊論文\r\n\r\nBeckley, Michael. “China’s Century? Why America`s Edge Will Endure.”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36, Issue 3 (Winter 2011/12), pp. 41~78.\r\nClinton, Hillary. “America’s Pacific Century.” Foreign Policy (November 2011), pp.10~20.\r\nChristensen, Thomas. “Obama and Asia: Confronting the China Challenge.” Foreign Affairs (September/October 2015), pp. 28~36.\r\nFeigenbaum, Evan A. “Why America No Longer Gets Asia?”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 34, No. 2(Spring 2011), pp. 25~43.\r\nMearsheimer, John J. “Conversation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terview with John J. Mearsheimer (Part I).”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Vol. 20, No.1( March 2006), pp. 105~123.\r\nMearsheimer, John J. “Imperial by Design.” The National Interest, No.1 (January/February 2011), p. 33.\r\nMearsheimer, John J. “The Future of American Pacifier.” Foreign Affairs, Vol. 80, No. 5 (September/October 2001), pp. 46-61.\r\nNye, Joseph S. “The Future of American Power.” Foreign Affairs, Vol.89, No.6 (Nov/Dec 2010), pp.2~12.\r\nNye, Joseph S. “The Rise of China’s Soft Power.” Wall Street Journal, December 29, 2005, pp.15~26.\r\nRoss, Robert S. “The Problem with the Pivot.” Foreign Affairs, Vol. 91, Issue 6(Nov/Dec 2012), pp.70~82.\r\nTellis, Ashley J. “Balancing Without Containment: A U.S. Strategy for Confronting China`s Rise.”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 36, No. 4(2013), pp. 109~124.zh_TW
item.fulltextWith Fulltext-
item.openairecristypehttp://purl.org/coar/resource_type/c_46ec-
item.cerifentitytypePublications-
item.grantfulltextopen-
item.openairetype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115 BHTML2View/Open
Show simple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