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0403
題名: 以功能性磁振造影探討政治認同對於社會信任行為的影響
其他題名: Can we trust the people sharing different political identities? : An fMRI study
作者: 范揚騰;熊瑞梅;劉鶴齡;杜業榮;楊天盾;陳樹衡;顏乃欣;吳建德
Fan, Yang-Teng;Hsung, Ray-May;Liu, Ho-Ling;Du, Ye-Rong;Yang, Tien-Tun;Chen, Shu-Heng;Yen, Nai-Shing;Wu, Chien-Te
貢獻者: 國立政治大學邁向頂尖大學計畫創新研究團隊
日期: 2016
上傳時間: 19-六月-2017
摘要: 信任是個體在人際互動過程中極為關鍵的要素,它也一直是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心理學和認知神經科學家共同關懷的基礎科學議題。個體常會因為不同社會情境的需求,而造成許多政經決策及認知判斷上的改變,例如個體對於不同群體的社會認同程度(例如個體與其他團體是否具有共同的價值觀等),影響著我們許多社會交換和信任形成的過程。目前雖然已有許多社會心理理論來解釋此種社會認同所引發的效果,但仍有許多爭議和不足。泰菲爾與透納提出社會認同理論,他們藉由一系列的行為實證發現,即使沒有先前的互動關係,只要受試者單純地知覺到分類時,就會分給與自己相近群體成員更多的資源和正向的評價(內團體偏向);相反,由於認同感的缺乏,則會引起給外團體成員較少資源及負面評價的傾向(外團體歧視)。然而,社會認同理論可能過分強化對於內、外團體的差異性,而忽略用認知的解釋去了解人們之間信任行為的差異。日本北海道大學的山岸教授,提出結構層面的論點,他認為每個團體內彼此之間鑲嵌的關係和組成特徵,才是影響我們信任決斷的主要因素:若某個團體內成員的一般信任程度較高時,不管是否面對與自己歸屬於同一個團體,他們會採用較信任他人的策略,來進行相關的資源交換;相反地,當團體內成員間的緊密程度較高或對於非團體內成員的一般信任程度較低時,他們則會根據這些過去的經驗和認知,來給予相對應的資源。認同一般可分為天賦認同(如年齡、性別或種族等)和習得認同(如政治傾向等),過去雖然已有相關實證指出,個體對於天賦認同的歧異,會調節著我們在進行信任決策任務時的結果和神經處理;然而,習得認同是否亦影響著我們在信任決斷上的行為表現及相關的神經學效應,迄今仍付之闕如。
關聯: 2016創新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以人為本的在地創新之跨領域與跨界的對話 201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novation studies- human-centered indigenous innovation: trans-disciplinary dialogue
會議日期:2016.11.12-13
資料類型: conference
Appears in Collections:會議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index.html112 BHTML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