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1488
題名: 北宋道士陳景元身心修煉思想研究
A Study on Daoist Priest Chen Jing Yuan’s Practice of Balancing the Mind and Body
作者: 方諾
Falzarano, Francis Charles
貢獻者: 鄭燦山
Cheng, Tsan-shan
方諾
Francis Charles Falzarano
關鍵詞: 身心修煉
陳景元
內丹
精氣神
養神
鍊形
Chen Jing Yuan
JingQiShen
Inner Alchemy
Doaism
日期: 2017
上傳時間: 31-Jul-2017
摘要: 陳景元(1035宋仁宗景祐元年—1094哲宗紹聖元年)為北宋著名的陳摶學派內丹道士,他的著作具有非常豐富的思想內涵。本研究著重於陳景元的身心修煉,運用「以經解經」為研究方法,而非從思想史的角度切入,能仔細地研究陳景元的思想脈絡,得以補充前輩學者的論點,推論出陳景元的思想體系各處的內丹特質之研究結果。因此在闡述道論及心論後,本文將著重歸納陳景元內丹核心的精、氣、神。\n 道論主要解釋道德之體用說法,說明陳景元如何通過道德解釋宇宙的生成,以及其與他的身心修煉的關係。同時也解釋了仁義禮樂與修煉五臟之氣的關係,描述陳景元如何從一個道士的角度解釋道論與道德,外在的行為和體內修煉之關係,及其與身心修煉的關聯。\n 其次,本文說明心的概念,以靈府、靈台、性、思慮等解說陳景元的心論內容。說明陳景元如何解釋性,和個人偏心的原因。討論陳景元心論的架構,和如何使心不散佚能量。然而,陳述達到心不散佚能量的運行,包含的性命雙修理念。\n 既明白修心為首要目的,也了解到透過修身才能達到其目標。而陳景元修身方法的一個關鍵是「精」。本文解釋陳景元的精與萬物生成的關係。文中描述腎中之精與其身心修煉的關係,能補充及鍊養身體的各種部位,如關節、韌帶等,此對心靈修煉的影響及協助。\n 「精」為一切的原質,而「氣」為一切的內容。說明元氣、純陽、純陰、魂魄、天地之氣、清濁等乃是宇宙變化的原因及方法,以及調和「氣」在陳景元身心修煉關鍵位置。將探討如何讓天地之氣能通於身心而達到沖和的修煉論,及陳景元的氣論與情緒的關係等的各個方面的聯繫。\n 「氣」為變化的內容,而「神」是道之作用,說明五臟之神、神鬼神帝、神明、神與精、神與心、神與魂魄、神與玄等的思想理念。闡明神與萬物生死變化之關係,而此變化的能量與心靈中能力的聯繫。描寫透過身心修煉調和身心之平衡,達到精氣神之養神、鍊形、養氣工夫論。\n 總和來說,本研究解釋陳景元的精、氣、神的身心修煉,說明陳景元道的內容,與入道的工夫論,詮釋陳景元的道論、心論、氣論、養氣、煉形、養神的精氣神內丹身心修煉的思想。
Chen Jing Yuan (1035-1094) is a renowned inner alchemic Doaist priest who lived during the Song dynasty and his works are rich with substance. In this paper I primarily discuss Chen Jing Yuan’s practice of balancing the mind and body through using Chen Jing Yuan’s works to analyze his thought system rather than a historical approach to the subject. In this way, on the shoulders of past scholars, this paper delves deeper into the thought of Chen Jing Yuan and its inner alchemic properties, providing a more 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his though. In light of the fact that Chen Jing Yuan in an inn alchemic Doaist priest, this paper’s chapter thus focus on the nucleus of inner alchemic thought or “Jing”, “Qi” “Shen”.\n The first chapter discusses “DaoDe” in Chen Jing Yuan’s thought system. Analyzing how from “DaoDe” this world comes into to being and through “DaoDe” one then can thus return to this beginning. This is done through practice and balancing the mind and heart. In balancing the mind and heart, one must balance the flow of energy through the five organs, and this chapter also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rgans and the “five virtues”.\n Nex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ind through the concepts of “Ling-Fu”, “Ling-Tai”, one’s “Nature” and thought and how thought becomes to be. Thus analyzing how thought affects one’s body and how one through practice one can prevent thought from blocking the flow of energy. This is the major focus of Chen Jung Yuan’s practice.\n Even though the mind is the main focus of practice, the body must also simultaneously be improved for one to return to “Dao”. This chapter discusses the essence of the body (sperm and eggs), and how this essence is also simultaneously the essence of everything. So this chapter discusses the role of the essence or “Jing” in Chen Jing Yuan’s practice, thus discussing this practic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and its effects on the joints, organs, digestion etc.\n So “Jing” is the essence of all things and “Qi” is the substance of all things. This paper thus sheds light on the concepts on the difference concepts associated with “Qi” in Chen Jing Yuan’s thought. Shedding light on how if one improves the digestion of nutrition from food and absorption of energy from the air the energy within the body thus attains its natural flow, thus becoming in tune with change. \n “Qi” is the substance and energy of all things and “Shen” is the main principle of balance in change.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different concepts associated with “Shen” in Chen Jing Yuan’s thought and discusses how this balance acts in the creation of things. Also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one cultivates “Shen”, thus through this balanc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ind and the body and becoming one with change.\n This paper thus discusses how one attains balance in and balance between the mind and body and how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inner alchemic Daoism this balance is actualized and “JingQiShen” is attained.
參考文獻: 一、古籍\n\n漢、魏,河上公、王弼等:《老子四種》,台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n\n魏,王弼:《老子註》,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n\n晉,郭象:《莊子》,台北:藝文印書館,2000年。\n\n唐,韓愈:《韓愈散文選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n\n宋,陳摶:《陰真君還丹歌註》,《正統道藏》第4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7年。 \n\n宋,陳摶: 《河洛理數 》,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年。\n\n 宋,曾慥輯、張無夢:《鴻濛篇》,《道樞 》,《正統道藏》,第35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7年。\n\n宋,曾慥:《道樞》,《正統道藏》,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n\n宋,契嵩:《輔教編》,《鐔津文集》卷1,大正藏,第52冊, 2115經。\n\n宋,陳葆光:《三洞群仙錄》,《正統道藏》,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n\n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n\n宋,歐陽修撰,李逸安點校:《歐陽修全集》,台北:中華書局,2001 年。\n\n宋,宋真宗:《崇釋論》,《佛祖統紀》卷44,大正藏第49冊,2035經。\n\n宋,陳景元:《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四注》,《正統道藏》,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影明刊本。\n\n宋,陳景元:《列子沖虛至德真經釋文》,《正統道藏》,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影明刊本。\n\n宋,陳景元:《西昇經集註》,《正統道藏》,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n\n宋,陳景元:《南華真經章句音義》,《正統道藏》,27冊,台北 : 藝文印書館,1967。\n\n宋,陳景元:《南華真經章句餘事雜錄》,《正統道藏》,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n\n宋,陳景元:《莊子闕誤》,《正統道藏》,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n\n宋,陳景元:《莊子闕誤》,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n\n宋,陳景元:《道德真經藏室纂微篇》,《正統道藏》,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n\n宋,陳景元:《道德真經藏室纂微篇》,《正統道藏》,第二十三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n\n宋,褚伯秀:《南華真經義海纂微》,台北 : 臺灣商務, 1983年。\n\n元,趙道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鑑》,《正統道藏》,第八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n\n元,薛致玄:《道德真經藏室纂微開題科文疏》,《正統道藏》,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n\n元,脫脫:《宋史》,《百衲本二十四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n\n清,彭文勤等纂輯、 賀龍驤校勘:《道藏輯要》,台北:考正,1971年。\n\n清,薛雪:《醫經原旨》,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 \n\n\n\n二、專書\n\n孔又專:《陳摶道教思想硏究》,成都: 巴蜀書社出版, 新華書店經銷,2009年。\n\n孔令宏:《 宋代道教思想研究》, 北京:宗教文化,2002年。\n\n孔令宏:《宋代理學與道家、道教》,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n\n孔令宏、韓松濤:《江西道教史》,北京:中華,2011年。\n\n包弼德:《 斯文 : 唐宋思想的轉型 》,南京 : 江蘇人民出版 、新華經銷,2001。\n\n江淑君:《宋代老子學的義理向度》,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10年,三月。\n\n任繼愈主編:《中國道教史 》,台北:桂冠, 1991年。\n\n任繼愈:《中國哲學發展史.魏晉南北朝》,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n\n李玉用:《宋元道教「三教合一」思想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 2013年、三月 。\n\n李剛:《重玄之道開啟眾妙之門─道教哲學論稿》,成都:巴蜀書社,2005年4月。\n\n林聰舜導讀:《郭象注莊 / 郭象原注》,台北 : 金楓印行 、久博圖書總經銷,1987。\n\n柳詒徵:《中國文化史》,台北,正中書局,1948年。\n\n姚瀛艇:《宋代文化史》,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9 年。\n\n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成都:人民出版社,1992年。\n\n卿希泰主编:《中國道教史(修订本)》,成都:四川人民, 1996年。\n\n陳鼓應:《莊子今註今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n\n陳植鍔 : 《 北宋文化史述論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2 年。\n\n陳鼓應:《老莊新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年。\n\n張廣保《唐宋內丹道教》,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1年。\n\n黃仁宇: 《中國大歷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3年。\n\n董恩林:《唐代老學:重玄思辨中的理身理國之道》,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5月。\n\n隋思喜:《三教關系視野中的陳景元思想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11年、11月。\n\n葛艾儒:《張載的思想》,上海:古籍,2010年。\n\n熊禮匯:《新譯淮南子》 台北:三民書局, 1997。\n\n蒙文通:《古史甄微》,台北:商務印書館,1968年。\n\n蒙文通:《古學甄微》,成都:巴蜀書社,1987年。\n\n蒙文通:《道書輯校十種》,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n\n鄭燦山:《東晉唐初道教道德經學:關於道德經與重玄思想暨太玄部之討論》,台北:學生書局,2009年。\n\n蔡振豐:《魏晉名士與玄學清談》,台北 : 黎明文化,1997年。 \n\n劉子健:《兩宋史研究彙編》,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1月。\n\n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n\n劉志琴、吳廷嘉著:《中國文化史概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n\n盧國龍:《中國重玄學》,北京:人民中國出版社,1993年。\n\n賴永海 :《 中國佛教文化論 》,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1999 年。\n\n賴賢宗:《道家詮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n\n蕭進銘: 《反身體道 : 內丹密契主義硏究 》,台北:新文豐,2009年。\n\n錢穆: 《國史大綱 》,台北 : 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n\n 韓復智:《中國史論集》,台北:茂昌圖書有限公司,1989。 \n\n三、單篇論文\n\n尹志華:〈北宋道士陳景元人性論及其歷史意義〉,《中國道教》第5期,2003年。\n\n王慶節:〈「恆」與道的時間性〉《解釋學、海德格爾與儒道今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n\n王宜峨:〈略述陳摶道教思想及其影響〉,《北京圖書館館刊》,第3期,1998年。\n\n孔令宏:〈道家、道教與宋明理學的關係研究述要〉,《河北學刊》,第3期,1998年。\n\n宇汝松:〈南北朝道教重玄學初探〉《中國道教》,第4期,2006年。\n\n李遠國:〈陳摶佚文匯編〉《道家文化研究》,第19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6月。\n\n李遠國:〈論宋代重玄學的三大特徵──以陳摶、陳景元為中心〉,《 道家文化研究》,第19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6月。\n\n李剛:〈道教重玄學之界定及其所討論的主要理論課題〉,《道家文化研究》,第19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6月。\n\n李養正:〈試論支遁、僧肇與道家(道教)重玄思想的關係〉,《宗教學研究》,第2期,1997年。\n\n李大華:〈道教「重玄」哲學論〉,《哲學研究》,第9期,1994年。\n\n林啟屏:〈古代文獻中的「德」及其分化--以先學為討論中心秦儒〉,《清華學報》,第1期,2005年6月。\n \n林永勝:〈乞啓重玄之關-論重玄派研究之爭議焦點〉,《清華學報》,第34卷,第2期,2004年。\n\n林文彬:〈成玄英《道德經義疏》重玄思想之探析〉《興大中文學報》,第29期,2011年6月。\n\n林永勝:〈二重的道論:以南朝重玄學派的道論為線索〉《清華學報》,第42卷,第 2 期,2012年6月。\n\n若水:〈《莊子》與道教重玄學〉,《中國道教》,第6期,2001年。\n\n胡興榮:〈李榮老子注的重玄思想〉,《道家文化研究》,第19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6月。\n\n姚彥淇:〈試析成玄英《莊子疏》中「重玄」、「至論」與「體用」的關係〉《高師大國文學報》,第20期,2014年5月。\n\n強昱:《從魏晉玄學到初唐重玄學》,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n\n強昱:〈成玄英李榮著述行年考〉,《道家文化研究》,第19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6月。\n\n強昱:〈成玄英建立重玄學的方法〉,《道家文化研究》,第19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6月。\n\n崔珍皙:〈重玄學的心性論〉,《道家文化研究》,第19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6月。\n\n張成權:〈「重玄」學:超越魏晉玄學的道家哲學〉,《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1995年。\n\n張敬梅:〈從「玄之又玄」到「重玄」的演變〉,《宗教學研究》,第1期,2004年。\n\n張愛民:〈論宋代陳景元對莊子思想的繼承與發展〉,《臨沂師範學院學報》第27卷,第4期,2005年。\n\n黃海德:〈李榮及其老子注考辨〉,《世界宗教研究》,第4期,1987年。\n\n湯一介:〈論魏晉玄學到初唐重玄學〉,《道家文化研究》,第19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6月。\n\n馮娟、楊超:〈陳景元道藏音注研究──有關聲母系統的研究〉,《西華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2期,2005年。\n\n董恩林:〈試論重玄學的內涵與源流〉,《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2年。\n\n趙中偉:〈道契重玄,智境雙絕--成玄英「重玄」思想的創造詮釋〉《輔仁國文學報》,第31期,2010年10月。\n\n鄭燦山:〈唐初道士成玄英「重玄」的思維模式──以《道德經義疏》為討論核心〉,《國文學報》,第50期,2011年12月。\n\n劉又銘:〈明清自然氣本論者的論語詮釋〉,《 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2期, 2007年12月。\n\n劉固盛:〈論陳摶學派與重玄餘緒〉,《宗教學研究》,第3期,2004年。\n\n劉雪梅:〈論「重玄」一詞的佛教使用路向〉,《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出版社)》,第3期,2004年。\n\n劉固盛:〈論陳景元對《老子》思想的詮釋與發揮〉,《宗教學研究》,第2期,2006年。\n\n劉固盛:〈唐代重玄學派道論的特點〉,《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出版社)》,第186期,2007年。\n\n盧國龍:〈論陳景元《莊子注》的思想主旨〉,《道家文化研究》,第19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6月。\n\n盧國龍:〈論陳景元的道家學術〉,《道家文化研究》,第19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6月。\n\n盧桂珍:〈王弼、郭象性情論研考〉,《臺大中文學報》25期,2006年。\n\n鍾振宇:〈莊子的氣化現象學〉《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42期,2013年 3月。\n\n羅中樞:〈論成玄英重玄方法的「三絕兼忘」思想〉,《社會科學研究》,第6期,2010年。\n\n四、學位論文\n\n李明杰:《陳景元道教哲學思想研究》,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n\n李佳諭: 《陳景元莊子思想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n\n呂慧鈴:《重玄與道性:唐代老子學詮釋向度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6年。\n\n林東毅:《李榮重玄思想研究》東海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n\n曾祥佳:《陳景元思想研究》,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生學院,碩士論文,2010年。\n\n詹民紳:《從道家重玄學到宋明理學心體論的成立》,華梵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n\n蔣淑珍:《成玄英與郭象對《莊子•逍遙遊》詮釋之比較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碩士論文,2000年。\n\n簡光明:《宋代莊學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1997年。\n\n顏銘俊: 《玄學、重玄學思想演變之研究──以王弼、郭象、成玄英思想為核心之考察》,國立臺南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115151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11515131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513101.pdf2.1 M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