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1769
題名: 雷與雷神神話研究
The research of thunder and the thunder god`s myth
作者: 方冠臻
Fang, Kuan Chen
貢獻者: 高莉芬
方冠臻
Fang, Kuan Chen
關鍵詞: 
雷神
神話
自然神
漢畫
日期: 2017
上傳時間: 10-Aug-2017
摘要: 在眾多自然崇拜中,雷之所以為人所注目、重視,正是因其具有「聲、光、水」三項元素,人們為其巨響所震懾、驚駭於倏忽電光,同時在生活上又仰賴可能伴其隨之而來的雨水,職是,逐漸發展出一套祈禱祭祀的儀式活動,其內容面相多樣。本文探討「雷」作為自然現象,在神化的過程的表現與形象發展,對與雷相關的字形、傳世文獻、圖像敘事進行考釋與整理,並分析其稱謂、形象、神職、地位之轉變。藉由層層梳理的研究架構,有助於我們了解雷在被神化的過程中,如何在不同的記錄載體上呈現多樣的面貌,透露古人的思維模式與神祇想像,亦使我們更深入理解雷神在中國文化中所發揮的職能與地位變化。本研究揭示雷神不僅是天界的神奇敘述,更是人間的秩序展演,承載著人民對社會生活安寧的願望。
參考文獻: 一、古籍(依作者朝代排列)\n﹝周﹞韓非子著,﹝清﹞王先慎撰,鍾哲點校:《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n﹝周﹞莊子撰、張耿光注譯:《莊子》,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2月。\n﹝春秋﹞左丘明撰,﹝晉﹞杜預集解,李夢生整理:《春秋左傳集解》,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n﹝春秋﹞左丘明撰,鮑思陶點校:《國語》,濟南:齊魯書社,2005年。\n﹝戰國﹞尸佼著,﹝清﹞汪繼培輯,朱海雷撰:《尸子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n﹝漢﹞孔安國撰,﹝唐﹞孔穎達疏,廖名春、陳明整理:《尚書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n﹝漢﹞毛亨注,﹝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今人龔抗雲等整理:《毛詩正義》,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n﹝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唐﹞陸德明音釋,朱傑人、李慧玲整理:《毛詩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n﹝漢﹞毛亨傳,﹝漢﹞鄭玄箋:《毛詩鄭箋》,京都:中文出版社,1985年。\n﹝漢﹞王充:《論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n﹝漢﹞司馬遷撰,﹝日﹞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大安出版社,2003年。\n﹝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版,1964年2刷。\n﹝漢﹞班固撰,﹝清﹞王先謙補注,上海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整理:《漢書補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n﹝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1998年。\n﹝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增訂一版。\n﹝漢﹞董仲舒撰:《春秋繁露》,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n﹝漢﹞趙岐注:《孟子正義》,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初版15刷,重栞宋本。\n﹝漢﹞劉向撰:《說苑》,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n﹝漢﹞劉向撰:《說苑》,收錄於《四部備要》明刻本史部二二,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2年。\n﹝漢﹞劉熙著:《釋名》,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n﹝漢﹞鄭玄注:《禮記鄭注》,北京:學海出版社,1979年。\n﹝漢﹞應劭撰:《風俗通義》,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n﹝後漢﹞趙瞱撰,﹝元﹞徐天祐注:《吳越春秋》,台北:世界出版社,1962年。\n﹝魏﹞王弼注,﹝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注疏》,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7年。\n﹝魏﹞王弼撰,﹝晉﹞韓康伯注,樓宇烈校釋:《周易注:附周易略例》,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n﹝魏﹞王肅撰:《孔子家語》,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n﹝晉﹞干寶撰:《搜神記》,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9月版。\n﹝晉﹞孔晁注:《逸周書》,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83年。\n﹝晉﹞王嘉撰,﹝南朝梁﹞蕭綺錄,齊治平校注:《拾遺記》,卷1,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n﹝晉﹞干寶撰:《搜神記》,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9月版。\n﹝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初版15刷,重栞宋本。\n﹝晉﹞皇甫謐撰,﹝清﹞宋翔鳳集校,徐宗元輯:《帝王世紀輯存》,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n﹝晉﹞張華著,范寧校證:《博物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n﹝晉﹞郭璞注,﹝宋﹞刑昺疏:《爾雅注疏》,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初版15刷,重栞宋本。\n﹝晉﹞郭璞注:《穆天子傳》,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81年。\n﹝晉﹞郭璞撰:《山海經圖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n﹝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盧弼集解,錢劍夫整理:《三國志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n﹝晉﹞葛洪:《抱朴子》,臺北:世界書局,1979年。\n﹝南朝宋﹞范曄作,韓復智、洪進業註:《後漢書紀傳今註》,臺北:編譯館出版,2003年。\n﹝南朝宋﹞范曄著,﹝唐﹞李賢等注:《後漢書》,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25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n﹝北魏﹞酈道元,今人陳橋譯校證:《水經注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版,2008年2刷。\n﹝南朝梁﹞任昉:《述異記》,台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n﹝南朝梁﹞劉勰著,黃叔琳注,李詳補注,楊明照校注拾遺:《增訂文心雕龍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n﹝南朝梁﹞蕭繹撰:《金樓子》,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n﹝唐﹞李鼎祚撰,王豐先點校:《周易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n﹝唐﹞李肇撰:《唐國史補》,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n﹝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10月。\n﹝唐﹞韋應物著,孫望箋注:《韋應物詩集繫年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n﹝唐﹞徐堅等輯:《初學記》,卷1(北京:京華出版社,2000年)\n﹝唐﹞張讀等編:《筆記小說大觀》,臺北:新興書局,1960年。\n﹝唐﹞張讀撰:《宣室志》,收入於史仲文主編:《中國文言小說百部經典》,卷7,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n﹝唐﹞裴鉶撰,田松青校點:《傳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n﹝唐﹞歐陽詢等編:《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n﹝唐﹞瞿曇悉達撰:《開元占經》,收入於《欽定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n﹝五代﹞杜光庭:《神仙感遇傳》,收入於史仲文主编:《中國文言小說百部經典》,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n﹝五代﹞孫憲光撰,余鋼整理:《北夢瑣言》,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n﹝宋﹞王溥撰:《唐會要》,臺北:世界出版社,1963年。\n﹝宋﹞朱熹:《楚辭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n﹝宋﹞吳千仞:《萬曆雷州府志》,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0年。\n﹝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n﹝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n﹝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43-1046冊,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n﹝宋﹞沈括:《夢溪筆談》,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n﹝宋﹞周密:《齊東野語》,新北:廣文書局,2012年。\n﹝宋﹞洪興祖撰:《楚辭補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5年6月。\n﹝宋﹞洪邁撰:《夷堅志》,臺北:明文書局,1982年。\n﹝宋﹞徐鉉撰,白化文點校:《稽神錄》,卷1,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n﹝明﹞吳承恩著,徐少知校,朱彤、周中明注:《西遊記教注》,臺北:里仁書局,1996年。\n﹝清﹞王念孫撰:《廣雅疏證》,南京:鳳凰出版社,2000年。\n﹝清﹞王筠:《說文解字句讀》,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n﹝清﹞王奭輯:《河圖緯》,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n﹝清﹞王奭輯:《春秋合誠圖》,台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n﹝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n﹝清﹞吳任臣撰:《山海經廣注》,台北:台灣商務,1972年。\n﹝清﹞徐道編撰,程毓奇續撰,王秋桂、李豐楙主編:《歷代神仙通鑑》,臺北:臺灣學生,1989年。\n﹝清﹞黃伯祿輯:《集說詮真》,臺北:臺灣學生,1989年。\n﹝清﹞黃奭輯:《河圖稽命征》,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n﹝清﹞黃奭輯:《春秋元命包》,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n﹝清﹞黃奭輯:《詩含神霧》,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n﹝清﹞葉德輝校勘:《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臺北:丹青,1983年。\n﹝清﹞董誥等編,﹝清﹞陸心源補輯拾遺:《重編影印全唐文及拾遺附索引》,臺北:大化書局,1987年。\n﹝清﹞董誥等編,孫映逵等點校:《全唐文》,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n﹝清﹞嚴可均輯,馮瑞生審訂:《全梁文》,北京:商務出版社,1999年。\n﹝日﹞仁井田陞著,池田溫編集代表:《唐令拾遺補:附唐日兩令對照一覽》,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97年。\n王叔岷撰:《列仙傳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n王雲五主編,郭璞注,洪頤煊校:《穆天子傳》,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n任繼昉纂:《釋名匯校》,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n吳澄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n林尹註譯:《周禮今註今譯》,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n唐敬果選註:《墨子》,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n袁珂:《中國神話傳說辭典》,北京:北京聯合出版社,2013年。\n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版,2014年4刷。\n袁冀:《元史鉤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3年。\n馬宗霍:《論衡校讀箋識:新編諸子集成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n楊德春著:《荀子新校》,北京:智慧產權出版社,2015年。\n劉文典撰,逢逸、喬華點校:《淮南子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n劉文典撰,趙鋒、諸偉奇點校:《莊子補正》,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n劉文典撰:《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n黎翔鳳撰,梁運華整理:《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n\n二、中文專書(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n丁山:《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上海:上海書店,2011年。\n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n牛天偉、金愛秀:《漢畫神靈圖像考述》,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n王小盾:《中國早期思想與符號研究──關於四神的起源及其體系形成,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n王小盾:《中國早期思想與符號研究──關於四神的起源及其體系形成,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n王孝廉:《中原民族的神話與信仰》,臺北:聯經出版社,1983年。\n王孝廉:《中國的神話世界,上編──東北、西南族群及其創世神話》,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n王孝廉:《中國的神話世界,下編──中原民族的神話與信仰》,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n王孝廉:《中國的神話世界》,北京:作家出版社,1991年。\n王孝廉:《中國的神話與傳說》,臺北:聯經出版社,1980年。\n王孝廉:《水雨水神》,臺北:三民書局,1992年。\n王孝廉:《嶺雲關雪──民族神話學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版。\n王青:《中國神話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n王青:《先唐神話、宗教與文學論考》,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n王建中:《漢代畫像石通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n古添洪,陳慧樺撰:《從比較神話到文學》,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n刑義田著:《畫為心聲:畫像石、畫像磚與壁畫》,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n向柏松:《中國水崇拜》,上海:上海三聯書局,1999年。\n朱大可:《華夏上古神系》,北京:東方出版社,2014年。\n朱天順:《中國古代宗教初探》,台北:谷風出版社,1986年。\n朱存明:《漢畫的象徵世界》,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n朱存明:《漢畫像之美:漢畫像與中國傳統審美觀念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n朱炳海:《天氣諺語》,北京:農業出版社,1987年。\n何星亮:《中國自然神與自然崇拜》,上海:三聯書店,1992年。\n何星亮:《中國自然崇拜》,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年。\n何星亮:《中國圖騰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n何新:《龍:神話與真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n余英時著,侯旭東等譯:《東漢生死觀》,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n吳曉東:《苗族圖騰與神話》,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n吳瀛濤:《台灣諺語》,台北:台灣英文出版社,1978年。\n呂微:《神話何為──神聖敘事的傳播與闡釋》,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n李立:《文化嬗變與漢代自然神話演變》,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2002年。\n李立:《文化整合與先秦自然神話演變》,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n李立:《漢墓神畫研究──神話與神話藝術精神的考察與分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n李亦園:《宗教與神話論集》,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n李宏:《永恆的生命力量——漢代畫像石刻藝術研究》,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7年。\n李炳海:《部族文化與先秦文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n李喬:《中國行業神崇拜》,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0年6月。\n李零譯注:《孫子兵法》,台北: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n李福清:《中國神話故事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n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4年。\n李豐楙:《山海經──神話的故鄉》,臺北:時報文化,2012年。\n李豐楙:《六朝仙道類小說研究》,臺北:學生書局,1997年。\n李豐楙:《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臺北:學生書局,1996年。\n李鐵:《漢畫文學故事集‧中》,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1年。\n周清泉:《文字考古:對中國古代神話巫術文化與原始意識的解讀》,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n祁連休:《中國民間故事史:先秦至隋唐五代篇》,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8月。\n祁連休等編著:《中國民間文學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n金榮華:《民間故事類型索引》,臺北:中國口傳文學學會,2007年。\n信立祥:《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n秋浦:《鄂倫春族社會的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n胡萬川:《真實與想像──神話傳說探微》,新竹:清華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n苑利:《龍王信仰探秘》,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年。\n唐蘭:《古文字學導論‧下編》,台北:樂天出版社,1970年。\n孫作雲:《詩經與周代社會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66年。\n孫作雲《天問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n徐山:《雷神崇拜──中國文化源頭探索》,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2年。\n浦安迪:《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n袁珂:《中國神話通論》,成都:巴蜀書社,1998 年。\n馬昌儀編:《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臺北: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7年。\n高莉芬:《絕唱:漢代詩歌人類學》,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n高莉芬:《蓬萊神話──神山、海洋與洲島的神聖敘事》,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n張光直:《美術‧神話與祭祀》,臺北:稻鄉出版社,1993年。\n張明冠:《漢賦中的神話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n張勁松:《中國鬼信仰》,台北:谷風出版社,1993年。\n張愛萍:《中日古代文化源流──以神話比較研究為中心》,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年。\n梁庭望:《壯族風俗志》,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7年。\n章炳麟:《華國》,上海:華國月刊社,1924年7月。\n郭沫若主編:《甲骨文合集》,上海:中華,1982年。\n陳主顯:《台灣俗諺語典》,台北:前衛出版社,2005年。\n陳炳良:《神話、禮儀與文學》,臺北:聯經出版社,1985年。\n陳慶浩、王秋桂等編:《貴州民間故事集》,臺北:遠流,1989年。\n傅錫壬:《中國神話與類神話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n喬繼堂:《中國人的偶像崇拜》,臺北:百觀出版社,1993年1月。\n彭毅:《楚辭詮微集》,臺北:學生書局,1999年。\n賀學君、蔡大成、﹝日﹞櫻井龍彥:《中日學者中國神話研究論著目錄總滙》,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n楊利慧、張成福編著:《中國神話母題索引》,西安:陜西師範大學,2013年。\n楊愛國:《不為觀賞的畫作:漢畫像石和畫像磚》,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年。\n萬建中:《20世紀中國民間故事研究史》,新北:華藝學術出版,2013年。\n葉舒憲、田大憲著:《中國古代神祕數字》,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n葉舒憲、蕭兵、﹝韓﹞鄭在書:《山海經的文化尋蹤——「想像地理學」與東西文化碰觸》(上),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n葉舒憲、蕭兵、﹝韓﹞鄭在書:《山海經的文化尋蹤——「想像地理學」與東西文化碰觸》(下),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n葉舒憲:《中國神話哲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n葉舒憲:《文學人類學教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n葉舒憲編:《神話──原型批評(增訂版)》,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n聞一多:《神話與詩》,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n聞一多:《聞一多全集》,北京:三聯書店,1982年。\n蒲慕州:《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n蒲慕州:《墓葬與生死──中國古代宗教之省思》,臺北:聯經出版社,1993年。\n劉守華:《比較故事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4年。\n劉惠萍:《圖像與神話:日、月神話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10年。\n蔣英炬、楊愛國:《漢代畫像石與畫像磚》,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n鄭志明:《宗教神話與崇拜的起源》,台北:大元書局,2005年。\n鄭岩:《逝者的面具──漢唐墓葬藝術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n鄭振偉:《意識、神話、詩學:文本批評的尋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n鄭慧生:《甲骨卜辭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8年。\n魯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年。\n魯迅輯錄:《古小說鉤沉》,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n魯瑞菁:《楚辭文心論》,臺北:里仁書局,2002年。\n蕭兵:《楚辭與神話》,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年。\n謝明勳:《六朝小說本事考察》,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n鍾宗憲:《中國神話的基礎研究》,臺北:洪葉文化事業,2006年。\n鍾宗憲:《先秦兩漢文化的側面研究》,臺北:知書房出版社,2005年。\n羅振玉《殷墟書契考釋》,臺北:藝文印書館,1969年12月。\n關永中:《神話與時間》,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7年。\n\n三、外文譯著(依筆畫排列)\n﹝日﹞大林太良著,林相泰、賈福水譯:《神話學入門》,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9年。\n﹝日﹞小南一郎著,孫昌武譯:《中國的神話傳說與古小說》,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n﹝日﹞白川靜著,王孝廉譯:《中國神話》,臺北:長安出版社,1983年。\n﹝日﹞林巳奈夫:《漢代の神神》,京都:臨川書店,1989年。\n﹝日﹞林巳奈夫著,常耀華、王平、劉曉燕、李環譯:《神與受的紋樣學──中國古代諸神》,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n﹝日﹞御手洗勝等著,王孝廉譯:《神與神話》,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8年。\n﹝日﹞森安太郎撰,王孝廉譯:《中國古代神話研究》,台北:地平線出版社,1974年。\n﹝日﹞藤野岩友著,韓基國譯:《巫系文學論》,重慶:重慶出版社,2005年。\n﹝法﹞李維史陀,Claude Levi-strauss著:《神話學:生食與熟食》,臺北:時報文化公司,2000年。\n﹝法﹞宮布利希,E.H.Gombrich著,雨云譯:《藝術的故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5版。\n﹝法﹞路先‧列維─布留爾,Lucién Lévy Brűhl著,丁由譯:《原始思維》,臺北:商務印書館,2001年。\n﹝美﹞M‧艾瑟‧哈婷著,蒙子、龍天、芝子譯:《月亮神話—女性的神話》,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年。\n﹝美﹞艾伯華著,王燕生、周祖生譯:《中國民間故事類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n﹝美﹞坎伯,Joseph Campell 著,朱侃如譯:《千面英雄》,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2002年。\n﹝美﹞坎伯,Joseph Campell 著,朱侃如譯:《神話──內在的旅程、英雄的冒險、愛情的故事》,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2004年。\n﹝美﹞坎伯,Joseph Campell 著,李子寧譯:《神話的智慧──時空變遷中的神話》,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2006年。\n﹝美﹞巫鴻,Wu Hung著,施杰譯:《黃泉下的藝術──宏觀中國古代墓葬》,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0年版,2013年3刷。\n﹝美﹞巫鴻,Wu Hung著,柳楊、岑河譯:《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版,2010年2刷。\n﹝美﹞巫鴻,Wu Hung著,梅玫、蕭鐵、施杰等譯:《時空中的藝術──巫鴻中國美術史文編二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版,2013年3刷。\n﹝美﹞巫鴻,Wu Hung著,鄭岩等人編譯:《禮儀中的美術──巫鴻中國古代美術史文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版,2010年3刷。\n﹝美﹞約翰‧維克雷(Vickery)編,潘國慶等譯:《神話與文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年。\n﹝美﹞歐文‧潘諾夫斯基,Erwin Panofsky著:《圖像學研究:文藝復興時期藝術的人文主題》,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1年。\n﹝英﹞馬林諾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著,朱岑樓譯:《巫術、科學與宗教》,臺北:協志工業叢書出版有限公司,1978年。\n﹝英﹞麥克斯‧繆勒,Friendrich Max Muller,1823-1900著:《宗教的起源與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n﹝英﹞詹姆斯‧喬治‧弗雷澤,James George Frazer著,汪培基譯:《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n﹝英﹞詹姆斯‧喬治‧弗雷澤,James George Frazer著:《火起源的神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n﹝德﹞恩斯特‧卡西勒,Ernst Cassirer著,于曉譯:《語言與神話》,北京:三聯書店,1988年。\n﹝德﹞恩斯特‧卡西勒,Ernst Cassirer著,甘陽譯:《人論:人類文化哲學導引》,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n﹝德﹞恩斯特‧卡西勒,Ernst Cassirer著,黃龍保、周振選譯,柯禮文校:《神話思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n﹝德﹞埃利希‧諾伊曼,Erich Neumann著,李以洪譯:《大母神:原型分析》,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頁119-147。\n﹝羅馬尼亞﹞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晏可佳、姚蓓琴譯:《神聖的存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n﹝羅馬尼亞﹞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n﹝羅馬尼亞﹞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儒賓譯:《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臺北:聯經出版社,2000年。\n常若松:《人類心靈的神話:榮格的分析心理學》,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0年。\n陳炳良等譯:《神話即文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n戴維‧利明(Leeming Darid)、埃德溫‧貝爾德(Belda Edwin)著,李培茱、何其敏、金澤譯:《神話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n\n四、期刊論文與論文集(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n﹝日﹞百田彌榮子:〈對中國西南少數民族灶神之淺見──雷神、龍神、天雞、潑水節的魔王〉,《世界民族》,第1期(1984年),頁45-47。\n方輝:〈說「雷」及雷神〉,《四川文物》,第2期(2010年),頁68-72。\n牛耕:〈試析漢畫中的《雷神出行圖》〉,《南都學壇(社會科學版)》,第10卷第5期(1990年),頁15-19。\n王三慶:〈雷神之神話與傳說〉,收於《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家圖書館,1996年3月,頁277-297。\n王明麗、牛天偉:〈從漢畫看古代雷神形象的演變〉,《中原文物》,第4期(2002年),頁55-59。\n王玲玲:〈瑤族雷神信仰中的生殖崇拜觀念〉,《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報)》,第30卷第1期(2011年1月),頁12-14。\n王恩田:〈蒼山元嘉元年漢畫像石墓考〉,《四川文物》,第四期(1989年),頁3-10。\n王從仁:〈南楚雷神考──兼談〈東君〉祀主原型及《九歌》〉,《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第3期(1987年),頁24-38。\n王清建、王玉金:〈河南南陽漢代畫像石中的民俗初探〉,《南都學壇(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1期(2001年1月),頁8-13。\n王鳳春、王浩:〈試論感生神話源於生殖崇拜〉,《松遼學刊》第4期(1994年),頁38-45。\n司志武:〈中日雷神信仰小考──以《日本靈異記》雷神升天為中心〉,《神州民俗(學術版)》,第3期(2012年),頁13-16。\n刑定生:〈淺析中國古代帝王感生神話〉,《玉溪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5卷第1期(1999年),頁88-89。\n朱吉成:〈論侗族史詩中的雷神形象〉,《貴州文史叢刊》,第4期(1985年),頁76-79。\n朱啟迪、溫慶新:〈對20世紀以來的出土文獻與《楚辭‧九歌》相關研究的反思〉,《銅仁學院學報》,第14卷第3期(2012年5月),頁24-30。\n牟海芳:〈從神話傳說中豬形神的職能變遷看豬神崇拜觀念的演變〉,《四川教育學院學報》,第26卷第10期(2010年10月),頁54-56。\n吳天明:〈中國遠古感生神話研究〉,《江漢論壇》第11期(2001年),頁64-67。\n吳安清:〈民間故事中的雷神──關於雷神形象、故事類別及意識意涵的研究〉,《東方人文學誌》,第7卷第1期(2008年3月),頁187-210。\n李志鴻:〈神聖的帷幕:民眾思想世界中的雷神崇拜〉,《福建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2005年),頁102-107。\n禹璟:〈從《太平廣記》看雷神及雷神崇拜思想〉,《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3卷第6期(2009年12月),頁44-46。\n郝利榮〈徐州新發現的漢代石祠畫象和墓室畫象〉,《四川文物》,第2期(2008年),頁62-68。\n高中華:〈廣西祈雨民俗與雨神崇拜〉,《農業考古》,第3期(2002年),頁88-91。\n高健:〈中國雷神神格鉤沉──以漢文獻為中心〉,《思茅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年5期,頁52-57。\n高莉芬:〈九尾狐:漢畫像西王母配屬動物圖像及其象徵考察〉,《政大中文學報》,第15輯(2011年6月),頁57-94。\n高莉芬:〈搗藥兔:漢代畫像石中的西王母及其配屬動物圖像考察之一〉,《興大中文學報》,第27輯(2010年12月),頁207-240。\n高莉芬:〈會見西王母:《穆天子傳》中的西王母與瑤池宴〉,《民間文學年刊》, 2卷第2期(2009年2月),頁135-156。\n高莉芬:〈墓門上的女神:陝北漢畫像石西王母圖像及其象徵考察〉,《思想戰線》,第39卷第6期(2013年),頁36-45。\n偉民、傅鉢:〈雷文化與龍文化一脈相承〉,《湛江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31卷第1期(2010年),頁36-37。\n國光紅〈楚國巫壇上的蚩尤祭歌──《九歌‧雲中君》新解〉,《河北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第22卷第2期(1998年6月),頁69-74。\n張正明:〈雲中君為雷神說〉,《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6卷第5期(2007年9月),頁54-55。\n張應斌:〈雷州雷祖神話的文本淵源〉,《廣東海洋大學學報》,第32卷第2期(2012年4月),頁36-40。\n張應斌〈雷州雷神的地理淵源及遷徙過程〉,《湛江師範學院學報》,第32卷第4期(2011年8月),頁76-81。\n郭靜云:〈由禮器紋飾、神話記載及文字論夏商雙嘴龍神信仰〉,《漢學研究》第25卷第2期(2007年),頁1-40。\n陳美玲:〈從民間故事看雷公功能的擴增〉,《民間故事論文選‧第一輯》(臺北:中國口傳文學學會,2005年),頁211-227。\n陳曉倩:〈雲南石寨山型銅鼓藝術〉,《書畫藝術學刊》11集(2011年12月),頁219-236。\n覃乃昌:〈壯侗語民族的創世神話及其特徵──盤古神話來源問題研究之五〉,《廣西民族研究》,第2期(總第88期,2007年),頁121-135。\n賀喜:〈亦神亦祖──廣東雷州所見正統化下的禮儀重疊〉,《新史學》,第20卷第4期(2009年12月),頁115-168。\n楊愛國:〈山蒼山縣城前村畫像石墓二題〉,《華夏考古》,第1期(2004年),頁45-59。\n葉桂桐、葉茜:〈楚人神系及「雲中君」神主、神格之演變〉,《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9月,第29卷第5期,頁36-51。\n葉舒憲:〈四重證據法:知識的整合與立體釋古〉,《江蘇行政學院學報》,第6期(2010年),頁28。\n劉嵐:〈雷祖文化特性研究〉,《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2期(2010年3月),頁91-94。\n潘朝霖:〈水族的雷神〉,《社會科學戰線》,第3期(1987年),頁330-333。\n鄭新:〈南陽天象漢畫象石所反映的生態哲學意識〉,《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第27卷第4期(2007年7月),頁24-25。\n蕭遠平:〈壯族民間故事中的雷神形象及其文化解讀〉,《時代文學》,第15卷(2009年11月),頁49-51。\n龔維英:〈古神話雷神考論〉,《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1987年),頁74-79。\n龔維英:〈試論雷神性別的演變──漢壯族雷神神話比較研究〉,《社會科學戰線》,第3期(1987年),頁325-329。\n\n五、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n高新凱:《甲骨文卜辭與東巴經中自然神祭祀之比較》,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11年。\n許又方:《虹霓的原始意象在中國文學中的表現及意義》,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7年。\n陳妤諳:《山海經中的人物形象與蛇關係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n楊靜怡:《山海經神人與鳥關係研究:以帝俊為主的討論》,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班論文,2011年。\n謝秀卉:《山海經郭璞注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n鍾佩衿:《袁珂的《山海經校注》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n魏慈德:《中國古代風神崇拜研究──從先殷到漢》,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4年。\n\n六、會議論文\n張倩倩:〈漢墓神畫:別於文字神話的另一神話系統──以「雷公出行圖」為例〉,《2014全國中文博士生學術論壇論文集(文學卷一)》,武漢:武漢大學文學院主辦,2014年10月,頁26-33。\n\n七、圖錄(依編者姓氏筆劃排列)\n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畫像石全集‧1‧山東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n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畫像石全集‧2‧山東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n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畫像石全集‧3‧山東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n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畫像石全集‧4‧江蘇、安徽、浙江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n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畫像石全集‧5‧陝西、山西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n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畫像石全集‧6‧河南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n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畫像石全集‧7‧四川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n胡新立:《鄒城漢畫像石》,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n康蘭英、朱青生主編:《漢畫總錄‧10‧神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2年。\n康蘭英、朱青生主編:《漢畫總錄‧1‧米脂》,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2年。\n康蘭英、朱青生主編:《漢畫總錄‧2‧米脂》,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2年。\n康蘭英、朱青生主編:《漢畫總錄‧3‧米脂》,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2年。\n康蘭英、朱青生主編:《漢畫總錄‧4‧綏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2年。\n康蘭英、朱青生主編:《漢畫總錄‧5‧綏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2年。\n康蘭英、朱青生主編:《漢畫總錄‧6‧綏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2年。\n康蘭英、朱青生主編:《漢畫總錄‧7‧綏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2年。\n康蘭英、朱青生主編:《漢畫總錄‧8‧綏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2年。\n康蘭英、朱青生主編:《漢畫總錄‧9‧榆楊、清澗、子洲、吳堡、靖邊、橫山》,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2年。\n楊絮飛:《中國漢畫圖像經典賞析》,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3年。\n韓玉祥、曹新洲編:《南陽漢畫像石精萃》,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5年。\n譚蟬雪主編:《敦煌石窟全集‧民俗畫卷》,香港:商務印書館,2005年。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215101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2151011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101101.pdf6.02 M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