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5352
題名: 因應氣候變遷之都市氣候策略對都市發展影響評估模式建立之研究
作者: 劉小蘭
貢獻者: 地政系
關鍵詞: 綠地變遷;空氣汙染;微氣候;景觀生態指數;偏最小平方法
日期: 2014
上傳時間: 25-Dec-2017
摘要: 本研究為「因應氣候變遷之都市氣候策略對都市發展影響評估模式建立之研究」之第一年計畫。第一年主要是探討土地使用變遷對環境及都市之影響,以作為第二年都市氣候策略研擬對都市發展影響之依據。由於都市發展過程中綠地(包含農地、林地、草地)常被變更為都市發展用地,因此本研究第一年以綠地變遷為例探討其對都市環境之影響,以做為策略研擬之依據。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與都市化所衍生的各項環境衝擊與威脅,綠地不僅可同時達到減量與調適策略之共益效果,更是實踐永續發展目標的重要方式。然而為極大化綠地規劃的效果,在規劃前須瞭解綠地的變遷趨勢,並瞭解綠地變遷所產生的影響,而在此些影響效果中,因空氣品質及氣候因子為全球氣候變遷與規劃上之關鍵因子,且與居民的生活、健康息息相關,故兩者與綠地變遷間的影響關係,極須釐清與重視。因此,本文以此為探討主題,並以台北都會區為實證案例,透過 空間分析技術與景觀生態指數的分析,瞭解台北都會區中綠地空間結構與變遷狀態,另藉由偏最小平方法的實證,找出綠地變遷對微氣候及空氣汙染變化所產生的影響;並藉由二元羅吉斯迴歸模型的實證,釐清影響綠地變遷的關鍵影響因素。作為綠地空間規劃或綠地計畫研擬之參考。 本文實證結果顯示,1995~2007年間,台北都會區減少1.19%的綠地面積,但仍有93.19%的綠地維持原用。而以綠地所擔負的功能面向來看,雖有部分綠地轉作他用,但因有自水體及裸露地增加綠地面積,故綠地尚能維持其原有功能。另外,景觀生態指數分析結果中,綠地在整體景觀格局中仍佔很大比重。而郊區大面積綠地因自然增加或造林等措施,使其連接度、面積、空間聚集性皆提升,破碎化減低,且形狀更趨複雜,至於核心區或計劃發展地區及其周邊,因密集地都市建設與土地開發,使得綠地有嚴重破碎化、分散化,並使綠地的連接度與面積趨減。 在 綠地變遷影響效果之實證結果中,顯示綠地變遷會對空氣汙染程度與微氣候(氣溫、降雨量)變遷造成影響,其中,綠地整體變化、綠地聚集度變化、綠地面積規模變化、最大綠地比例變化,皆會負向影響空氣汙染變化與氣溫變化;而綠地破碎度變化 、綠地近鄰性變化,皆會正向影響空氣汙染變化,另僅綠地破碎度變化會正向影響氣溫變化;另外,綠地整體變化與綠地面積規模變化皆負向影響降雨型態變化,而綠地破碎度變化則正向影響降雨型態變化。另外,亦顯示空氣汙染變化對氣溫變化存在負向影響關係,表示空氣汙染物質的直接與間接冷卻作用強於增溫作用;而空氣汙染變化物質愈趨多,會減少小雨降雨日數與年降雨量,亦會增加未降雨日數。
關聯: 執行起迄:2014/08/01~2015/07/31
103-2410-H-004-188
資料類型: report
Appears in Collections:國科會研究計畫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03-2410-H-004-188.pdf1.08 M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