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5819
DC FieldValueLanguage
dc.contributor.advisor劉曉鵬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陳雅翔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Chen, Ya Xiangen_US
dc.creator陳雅翔zh_TW
dc.creatorChen, Ya Xiangen_US
dc.date2017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18-02-05T06:28:14Z-
dc.date.available2018-02-05T06:28:14Z-
dc.date.issued2018-02-05T06:28:14Z-
dc.identifierG0104261027en_US
dc.identifier.uri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5819-
dc.description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國家發展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104261027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本文以地方發展型政府為理論基礎,通過援非農業技術示範中心項目的案例來解釋地方政府在參與國家對外農業援助的動力和其農業援外的行為策略。\n本文認為21世紀以來中國大陸對外農業援助之所以能夠快速增長,關鍵因素在於國家機器成功地調動了地方政府參與援助計劃的自主性與積極性。一方面,中央政府在援外管理與財政金融方面的放權,使地方政府能夠自主調動省级行政資源加强對援助項目的管理;二方面,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的確立,以及經濟戰略所需的內部資源不平衡分配,都強化了地方官員企圖通過推動國家重大戰略來擦亮政績並獲得職位升遷機會的意願。\n進入援非農業示範中心的案例中,地方政府在推動對外援助的過程中也在積極尋找機會帶動本地企業「走出去」。其行為策略通常是先將援助平台搭建成功,然後設法壯大援助平台,希望通過援助平台的成功運營以及各項優惠條件,拉動本地企業的抱團投資,在受援國形成規模效應。筆者將這種行為策略謂之為「造船出海」。本文還對央地間在農業援外事務上的互動策略進行分析,發現地方政府在中央允許的政策空間內有一定的變通執行權;而中央對於援外項目則實施「目標管理」與「制度設計」,對地方政府過度扭曲的政策執行進行干預。\n本文認為,地方政府在促進農業「走出去」過程中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其所採用的「造船出海」的行為策略實質上是在移植早期地方招商引資的經驗,是中國發展經驗的制度遺產。而地方政府在援外政策的變通執行同樣在影響著中國大陸對外援助的結構與過程。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第一章 導論 1\n第一節 問題意識 1\n第二節 概念界定 3\n第三節 地方發展型政府理論 14\n第四節 研究方法 17\n第五節 章節安排 19\n第二章 文獻檢閱 22\n第一節 「中國援助模式」 22\n第二節 中國大陸對外援助中的地方參與 24\n第三節 中非農業技術示範中心項目 30\n第三章 中非農業合作的地方參與 37\n第一節 中國地方經濟援外 37\n第二節 中非地方農業合作 47\n第三節 小結 58\n第四章 地方政府農業援外的動力分析 61\n第一節 中央政府的放權 61\n第二節 地方官員的競賽 69\n第三節 小結 79\n第五章 造船出海:地方政府在援非農業示範中心建設中的行為策略 81\n第一節 出海先造船:搭建援助平臺 81\n第二節 小船變大船:夯實援助基礎 88\n第三節 群舟帶出海:援助拉動投資 95\n第四節 小結 104\n第六章 央地關係下的「造船出海」 108\n第一節 地方政府的變通 108\n第二節 中央政府的干預 114\n第三節 小結 118\n第七章 結語 120\n參考文獻 124\n附錄:採訪提綱 139zh_TW
dc.source.uri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4261027en_US
dc.subject地方政府zh_TW
dc.subject農業援助zh_TW
dc.subject「走出去」zh_TW
dc.subject農業技術示範中心zh_TW
dc.subject中國大陸zh_TW
dc.subjectLocal governmenten_US
dc.subjectAgricultural aiden_US
dc.subject"Going abroad"en_US
dc.subjectAgro-Technology Demonstration Centeren_US
dc.subjectMainland Chinaen_US
dc.title中國大陸地方政府的農業援外分析 : 以援非農業技術示範中心項目為例zh_TW
dc.titleThe Analysis of Agricultural Aid of Local Governments in China: A Case Study of Agro-Technology Demonstration Centeren_US
dc.type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一、中文部分\n(一)書籍類\n肯尼斯·金(2015),中同對非洲的援助與軟實力: 以教育和培訓為例,劉愛生、彭利平譯,杭州: 浙江大學出版社。\n丁韶彬(2010),大國對外援助: 社會交換論的視角,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n王祖康、朱曉明編(2001),上海對外經濟貿易志,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n王逸舟(2013),創造性介入:中國之全球角色的生成,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n石林編(1989),當代中國的對外經濟合作,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n朱榮(1992),當代中國的農業,北京: 當代中國出版社。\n李小雲(2013),國際發展援助概論,北京: 世界知識出版社。\n李丹慧(2004),國際冷戰史研究(第1輯),上海: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n李瑞昌(2016),中國特點的對口支援制度研究:政府間網絡視角,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n李寧(2016),共生效應理論視角下的中國對外援助研究,北京: 中國商務出版社。\n范德官編(2001),中國農業全書·上海卷,北京: 農業出版社。\n周弘(2013),中國援外60年,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n周德翼(2011),中非農業合作模式創新研究,北京: 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n秦路、樓一平、張晨(2014),援非農業項目可持續發展研究,北京: 中國農業出版社。\n浙江省衛生廳國際合作處編(2003),走進非洲的浙江醫生:浙江省派遣援外醫療隊35周年,杭州: 浙江省衛生廳國際合作處。\n張春(2015),地方參與中非合作研究,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n張鵬(2015),中國對外關係展開中的地方參與研究,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n黃永智編(2008),廣東外經貿之路,廣州: 廣東人民出版社。\n湖北衛生廳編(1993),名醫風流在北非,北京: 新華出版社。\n農業部國際交流服務中心(2012),非洲農業國別調研報告集(第1輯),北京: 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n農業部國際交流服務中心(2013a),非洲農業國別調研報告集(第2輯),北京: 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n農業部國際交流服務中心(2013b),非洲農業國別調研報告集(第3輯),北京: 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n農業部國際交流服務中心(2013c),非洲農業國別調研報告集(第4輯),北京: 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n農業部國際交流服務中心(2013d),非洲農業國別調研報告集(第5輯),北京: 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n農業部國際交流服務中心(2013e),非洲農業國別調研報告集(第6輯),北京: 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n農業部國際交流服務中心(2013f),非洲農業國別調研報告集(第7輯),北京: 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n農業部國際交流服務中心(2016),非洲農業國別調研報告集(第8輯),北京: 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n福建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2004),福建省志外事志,北京: 外事出版社。\n歐陽坦編(2002),廣東省志·農業志,廣州: 廣東人民出版社。\n劉鴻武、黃梅波(2013),中國對外援助與國際責任的戰略研究,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n魏建國(2013),此生難忘是非洲——我對非洲的情緣和認識,北京: 中國商務出版社。\n(二)論文類\n于永利(2014),對口支援向對口合作的演進研究,復旦大學國際事務與公共管理學院碩士論文。\n王玉紅(2015),「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背景下以援助方式促進內蒙古與蒙古國的經貿合作研究,赤峰學院學報,第31卷第8期,頁 130-132。 \n王伊歡(2015),中國援助的框架及方法:以發展有效性與責任性為導向,載於李小雲、王伊歡、唐麗霞(主編), 國際發展援助——中國的對外援助(頁 151-162),北京: 世界知識出版社。\n王信賢、邱韋智(2015),「一帶一路」: 戰略意涵與內部資源爭奪,戰略安全研析,第118期,頁 13-20。 \n王輝輝(2015),教非洲朋友種莊稼,瞭望東方週刊,第13卷第47期,頁 17-20。 \n王璽(2009),中國海外種植:衝動與風險,瞭望東方週刊,第7卷第15期,頁 32-33。 \n王鵬、梁銘(2003),毒品跨境替代種植問題與對策思考,雲南大學學報,第16卷第3期,頁 66-69。 \n文少彪、王暢(2014),全球治理視角下的中國對非洲醫療援助,國際關係研究,第1期,頁 119-131。 \n尹燕飛、李炎(2017),創新農業走出去促投資援助模式研究,載於黃梅波、徐秀麗、毛小菁(主編), 南南合作與中國對外援助:案例研究(頁 148-159),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n田東林、雷磊華(2011),境外替代種植: 保障雲南糧食安全的新途徑,雲南農業大學學報,第5期。 \n朱月季、周德翼、汪普慶(2015),援非農業技術示範中心運行的現狀, 問題及對策——以中國—莫三比克農業技術示範中心為例,世界農業,第37卷第9期,頁 64-69。 \n李安山(2009),中國援外醫療隊的歷史, 規模及其影響,外交評論,第1期,頁 25-45。 \n李哲、易冉、殷勇(2015),在非洲種糧別有一番責任在心頭,農業產業化,第10期,頁10-14。\n李瑞昌(2015),界定「中國特點的對口支援」: 一種政治性饋贈解釋,經濟社會體制比較,第4期,頁 194-204。 \n何先鋒(2011),中國對非援助的歷史演進及其特點,改革與開放,第14期,頁 23-24。 \n何妍(2011),中國對外援助管理模式的建立和完善,湖湘論壇,第24卷第4期,頁 74-78。 \n余泳、余年生(2009),境外罌粟替代種植與替代產業發展研究——以雲南省為例,現代經濟信息,第3期,頁 82-84。 \n余南平(2015),一種新的國際援助混合模式?——以華剛公司在剛果金項目為分析視角,華東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頁 62-71。\n周弘(2008),中國對外援助與改革開放30 年,世界經濟與政治,第11期,頁 33-43。\n周海川(2012),援非農業技術示範中心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問題與對策,中國軟科學,第9期,頁 45-54。\n周雪光(2008),基層政府間的「共謀現象」——一個政府行為的制度邏輯. 社會學研究,第6期,頁1-22。\n周黎安(2007),中國地方官員的晉升錦標賽模式研究,經濟研究,第36卷第7期,頁 36-50。 \n段潤來(2009),中國省級政府為什麼努力發展經濟?,南方經濟,第8期,頁 16-25。 \n姜曄、陳瑞劍、祝自冬(2016),贊比亞農業發展現狀與中贊農業合作前景分析,世界農業,第6期,頁 53-58。 \n秦路、樓一平(2016),援非農業技術示範中心:成效、問題和政策建議,國際經濟合作,第8期,頁 49-54。 \n馬潔文、唐麗霞、李小雲(2015),中國的對外援助:歷史、現狀和挑戰,載於李小雲(主編), 國際發展援助:中國的對外援助(頁 95-106),北京: 世界知識出版社。\n晁麗華(2011),雲南援越抗美的歷程及特點研究,昆明學院學報,第33卷第2期,頁 86-89。 \n徐秀麗、李小雲(2016),重塑國際發展實踐?一-基於中國援非農業科技示範中心的日常觀察,復旦國際關係評論,第2期,頁 196-215。 \n高涵柏(2015),全球治理視角下的中國對非醫療援助,市場週刊,第1期,頁 97-99。 \n郭建中、王國臣(2015),中國大陸對外直接投資政治風險的實證分析: 誤解與真相,中國大陸研究,第58卷第3期,頁 1-39。 \n郭建中、王國臣(2016),中美外援是基於國際道義或現實利益?非洲案例的實證分析,問題與研究,第55卷第1期,頁 35-68。 \n唐麗霞、李小雲、齊顧波(2014),中國對非洲農業援助管理模式的演化與成效,國際問題研究,第6期,頁 29-40。 \n孫力舟(2011),清朝時全國曾「對口支援新疆」,黨政幹部參考,第5期,頁 46-47。 \n曹啟娥(2013),中國對外援助中的倫理思想研究——以對外經濟援助為例,河南社會科學,第21卷第6期,頁 47-50。 \n許文穎(2011),上海援摩洛哥醫療隊研究(1975-1985),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院碩士論文。\n張春(2010),醫療外交與軟實力培育——以中國援非醫療隊為例,現代國際關係,第3期,頁 49-53。 \n張政偉、王銳、黨立斌(2015),中國農業企業 「走出去」 的成功範例——萬寶糧油有限公司投資莫三比克農業的經驗和啟示,世界農業,第2期,頁 185-188。 \n張浚(2010),不附加條件的援助:中國對非援助政策的形成,外交評論,第27卷第5期,頁 20-34。 \n張悅(2015),發展經驗的嵌入:援助實踐的敘事,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博士論文。\n張悅(2017),坦桑尼亞農業技術示範中心項目案例研究,載於黃梅波、徐秀麗、毛小菁(主編), 南南合作與中國對外援助:案例研究(頁 81-91),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n張瑜(2008),中國農墾海外拓荒,瞭望東方週刊,第6卷第12期,頁 64-65。 \n張暉(2011),央地關係變遷, 分權與地方政府競爭——對中國經濟增長動因的思考,商業時代,第29期,頁 4-5。 \n張傳紅(2017),「援助+投資」:中國農業援非規模化路徑分析,載於黃梅波、徐秀麗、毛小菁(主編), 南南合作與中國對外援助:案例研究(頁 160-182),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n張漢(2014),「地方發展型政府」 抑或 「地方企業家型政府」?——對中國地方政企關係與地方政府行為模式的研究述評,公共行政評論,第7卷第3期,頁 157-175。 \n張穎(2008),遼寧與朝鮮經貿合作的戰略思考,瀋陽工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第4期,頁 297-300。 \n鄖文聚(2000a),從援助到合作開發:展望廿一世紀的中非農業合作,載於陸庭恩、馬銳敏(主編), 中國與非洲(頁 302-317),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n鄖文聚(2000b),從國際援助的發展看中國對非農業援助,西亞非洲,第2期,頁 17-23。 \n賀文萍(2007),中非教育交流與合作概述——發展階段及未來挑戰,西亞非洲,第3期,頁 13-18。 \n賀文萍(2010),中國援助非洲:發展特點、作用及面臨的挑戰,當代中國史研究,第6期,頁 12-19。 \n楊開煌(2013),中國大陸「對口支援」政策: 以藏區為例評析,蒙藏季刊,第22卷第2期,頁 28-48。 \n楊飆(2012),中國對外援助中的對口支援模式,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與外交事務研究院碩士論文。\n詹晶、段海燕(2016),中國的經濟與政治體制,載於陳健民、鍾華(主編), 艱難的轉型:現代化與中國社會(頁 31-76),香港: 中文大學出版社。\n蔣華傑(2013),農技援非(1971—1983):中國援非模式與成效的個案研究,外交評論,第30卷第1期,頁 30-49。 \n齊顧波、于樂榮(2016),中國與非洲農業合作的邏輯: 制度的模仿與適應,復旦國際關係評論,第2期,頁 168-195。 \n滕珺、李笑旭、陳柳(2016),中國:一個新興教育援助國的歷史基礎與未來挑戰——基於「中非教育合作與交流」的批判性文獻分析 ,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頁 17-30。 \n劉倩倩、朱紀明、王小林(2014),中國衛生軟援助: 實踐, 問題與對策——以對外衛生人力資源合作為例,中國衛生政策研究,第7卷第3期,頁 58-63。 \n劉毅(2014),關係取向、禮物交換與對外援助的類型學,世界經濟與政治,第12期,頁 71-94。 \n劉燕玲(2016),我國援外培訓的現狀與改進對策,經濟界,第3期,頁 77-79。 \n劉曉鵬(2013),移植扶貧經驗:檢視中國對非洲援助的策略演變,載於劉孟俊、左正東(主編), 陸企海外投資及其影響(頁 125-144),台北: 台灣大學社會科學學院中國大陸研究中心。\n劉曉鵬(2016),從中甘建交看兩岸援非政策,戰略安全研析,第132期,頁 45-52。\n劉鵬,、劉志鵬 (2014),街頭官僚政策變通執行的類型及其解釋——基於對 H 縣食品安全監管執法的案例研究,中國行政管理,第5期,頁 101-105。\n劉驥、熊彩. (2015) ,解釋政策變通: 運動式治理中的條塊關係,公共行政評論, 第8卷第6期,頁88-112。\n盧琰、李小雲、陸繼霞(2016),角色視角下的中國援非效果再考察: 中國援非專家的身份認同,復旦國際關係評論,第2期,頁 216-233。 \n韓振國、王伊歡(2016),意見領袖, 社會網路與援非農業技術示範中心的技術傳播分析——以援坦桑尼亞農業技術示範中心為例,復旦國際關係評論,第2期,頁 234-245。 \n龐珣(2013),新興援助國的「興」與「新」——垂直范式與水平範式的實證比較研究,世界經濟與政治,第5期,頁 31-54。 \n鐘靈娜、龐保慶(2016),壓力型體制與中國官員的降職風險: 基於事件史分析的視角,南方經濟,第35卷第10期,頁 54-74。 \n(三)網路資源\n人民網(2014年1月24日),米袋子菜籃子變遷:溫家寶曾提省長市長負責制, 取自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124/c1001-24215232.html。\n王德工、王新震(2010),關於加快推進湖北農業「走出去」的調研報告,湖北省人民政府政研網, 取自 http://www.hbzyw.gov.cn/News.aspx?id=10267。\n王靜(2015),提質增效 探索「以省包國」新模式,農業部國際交流服務中心, 取自 http://www.cicos.agri.cn/dwyz/201505/t20150507_4583484.htm。\n王騫(2015年6月26日),中國援坦農業技術示範中心與靖悅農機簽訂合作協定,重慶市農業科學院, 取自 http://www.cqaas.cn/kindeditor/plugins/file_manager/images/13198/view-2-2306.aspx。\n王騫(2015年4月2日),中坦農業技術示範中心引進戰略合作舉行簽約儀式,重慶中一種業有限公司網站, 取自 http://www.cqseed.com/news_detail/newsId=312.html。\n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1),中國的對外援助白皮書, 取自 http://www.scio.gov.cn/zxbd/tt/Document/1011345/1011345_1.htm。\n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4),中國的對外援助白皮書, 取自 http://www.scio.gov.cn/zfbps/wjbps/Document/1470974/1470974.htm。\n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2016),中國對外投資合作發展報告,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網站, 取自 http://fec.mofcom.gov.cn/article/tzhzcj/tzhz/upload/zgdwtzhzfzbg2016.pdf。\n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農業部(2011),關於促進援非農業技術示範中心項目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意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辦公廳, 取自 www.bjcoc.gov.cn/nsjg/dwjjhzch/dwjjhz/jwtz/qt/.../P020120831526069386814.pdf。\n中國食品科技網(2007年8月25日),金華茶葉專家馬里茶道使者, 取自 http://www.tech-food.com/news/detail/n0132425.htm。\n中國援坦桑尼亞農業技術示範中心(2015年7月3日),重慶摩托企業借力示範中心開發非洲市場, 取自 http://www.cntza.com/detail.asp?pubID=7561。\n陳韻、廖麗萍(2014年4月22日),廈門鼓勵企業到非洲種糧,中國網, 取自 http://finance.china.com.cn/roll/20140422/2353551.shtml。\n傅柃暢(2017年01月13日),水稻畝產800公斤 重慶專家在非洲創造紀錄,華龍網, 取自 http://cq.cqnews.net/html/2017-01/13/content_40268598.htm。\n湖北省農墾事業管理局(2016年9月23日),湖北省農墾事業管理局直屬單位,湖北農墾信息網, 取自 http://www.hubeifarm.com/zjnk/qzjg/3708.htm。\n新浪網(2004年6月4日),省農墾在非洲辦起四座農場, 取自 http://news.sina.com.cn/c/2004-06-04/07162713916s.shtml。\n福建省糧食局(2016年12月6日),《福建省引糧入閩獎勵辦法》解讀,福建省糧食局網站, 取自 http://www.fjgrain.gov.cn/show.aspx?ctlgid=581185&Id=454360347053。\n二、英文部分\n(一)書籍類\nBräutigam, D. (2009). The Dragon`s Gift: the Real Story of China in Africa.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nBräutigam, D. (2015). Will Africa Feed China?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nChazan, N., & Rothchild, D. (1992). Politics and society in contemporary Africa. New York: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nChristensen, T. J. (2015). The China Challenge: Shaping the Choices of a Rising Power. New York: W. W. Norton.\nGerman, L., Schoneveld, G., Wertz-Kanounnikoff, S., & Gumbo, D. (2011). Chinese trade and investment and its impacts on forests: A scoping study in the miombo woodlands (No. CIFOR Working Paper no. 84)., Bogor: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Forestry Research (CIFOR).\nGerring, J. (2007). Case study research: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nHan, E. (2013). Contestation and Adaptation: the Politics of National Identity in China.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nKobayashi, T. (2008). Evolution of China`s Aid Policy. Tokyo: Japan Bank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nMahoney, J., & Thelen, K. (Eds.). (2010). Explaining Institutional Change: Ambiguity, Agency, and Powe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nNissanke, M., & Soderberg, M. (Eds.). (2010). The Changing Landscape in Aid Relationships in Africa: Can China‘s engagement make a difference to African development? Stockholm: Utrikespolitiska Institutet.\nTjønneland, E. N., Brandtzæg, B., Kolås, Å., & Le Pere, G. (2006). China in Africa. Implications for Norwegian foreign and development policies. Bergen: Chr. Michelsen Institute.\nTNI. (2010). Alternative Development or Business as Usual? China`s Opium Substitution Policy in Burma and Laos. Amsterdam: Transnational Institute.\nTNI. (2013). Financing Dispossession China’s Opium Substitution Programme in Northern Burma. Amsterdam: Transnational Institute.\nUSCC. (2011). China’s Foreign Assistance in Review: Implication for the United States. Washington, D.C.: 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nWoo, C. (Ed.). (1999). The Developmental State.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n(二)論文類\nAi, P. (1999). From Proletarian internationalism to Mutual Development: China`s Cooperation with Tanzania , 1965 -95. In G. Hyden & R. Mukandala (Eds.), Agencies in Foreign Aid: Comparing China, Sweden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Tanzania (pp. 156). New York: Macmillan.\nBader, J. (2015). Propping up Dictators? Economic Cooperation from China and its Impact on Authoritarian Persistence in Party and Non-party Regimes.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Research, 54(4), 655-672. \nBräutigam, D., & Tang, X. (2009). China`s engagement in African agriculture:“Down to the countryside”. The China Quarterly, 199, 686-706. \nChichava, S., Duran, J., Cabral, L., Shankland, A., Buckley, L., Lixia, T., & Yue, Z. (2013). Brazil and China in Mozambican agriculture: Emerging insights from the field. Ids Bulletin, 44(4), 101-115. \nDennis, R. D. (1982). The Countertrade Factor in China`s Modernizalion Plan. Columbia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17(1), 67-75. \nDreher, A., & Fuchs, A. (September 6, 2011). Rogue aid? The determinants of China’s aid alloc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Beyond Basic Questions workshop, Brussels. \nGiry, S. (2004). China`s Africa Strategy: Out of Beijing. The New Republic, 231(20), 19-23. \nGu, J., Zhang, C., Vaz, A., & Mukwereza, L. (2016). Chinese state capitalism? Rethinking the role of the state and business in Chinese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in Africa. World development, 81, 24-34. \nHsu, E. (2008). Medicine as Business: Chinese Medicine inTanzania. In C. Alden, D. Large, & R. Soares de Oliveira (Eds.), China Returns to Africa: A Rising Power and a Continent Embrace (pp. 221-235).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nHuang, Y. (2011). Domestic Factors and China`s Health Aid Programs in Africa. In X. L. Boynton (Ed.), China`s Emerging Global Health and Foreign Aid Engagement in Africa (pp. 17-24). Washington, D.C.: CSIS.\nKing, K. (2010). China`s cooperation i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with Kenya: A different mod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30(5), 488-496. \nKnight, J. B. (2014). China as a developmental state. The World Economy, 37(10), 1335-1347. \nManning, R. (2006). Will "Emerging Donors" Change the Face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Development Policy Review, 24(4), 371-385. \nMawdsley, E. (2012). The Changing Geographies of Foreign Aid and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Contributions from Gift Theory.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37(2), 256-272. \nMorgenthau, H. (1962). A Political Theory of Foreign Aid.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56(2), 301-309. \nLin, S. Y. (2017). An Asian Way to Safeguard Food Security: Transnational Farmland Investment. Asian Perspective, 41(3), 481-518.\nNordtveit, B. H. (2011). An Emerging Donor in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China in Camero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31(2), 99-108. \nOi, J. (1992). Fiscal reform and the economic foundations of local state corporatism in China. World Politics, 45(1), 99-126. \nPaulo, S., & Reisen, H. (2010). Eastern donors and western soft law: Towards a DAC donor peer review of China and India? Development Policy Review, 28(5), 535-552. \nPham, P., J. (2006). China`s African strateg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US interests.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Interests, 28(3), 239-253. \nRudyak, M. (September 26-27, 2014). The Hidden Reform Debate: China’s Foreign Aid System Reacts to Wester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Critique.Paper presented at the South-South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Workshop, University of Heidelberg. \nScoones, I., Amanor, K., Favareto, A., & Qi, G. (2016). A new politics of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Chinese and Brazilian engagements in African agriculture. World development, 81, 1-12.\nThompson, D. (2005). China`s Soft Power in Africa: From the" Beijing Consensus" to Health Diplomacy. China Brief, 5(21), 1-4.\nWeston, J., Campbell, C., & Koleski, K. (2011). China’s foreign assistance in review: implications for the United States. 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 1-14. \nXu, X., Li, X., Qi, G., Tang, L., & Mukwereza, L. (2016). Science, Technology, and the Politics of Knowledge: The Case of China’s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Demonstration Centers in Africa. World development, 81, 82-91. \nYan, H., & Sautman, B. (2010). Chinese farms in Zambia: From socialist to “agro-imperialist” engagement? African and Asian Studies, 9(3), 307-333. \nYuan, T. (2012). Chinese educational`aid`to Africa: a different`donor logic`? intem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32(4), 203. \n(三)網路資源\nOECD. (2003). Definition of 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ODA). Retrieved from http://stats.oecd.org/glossary/detail.asp?ID=6043\nSinoCast China Business Daily News, (November 22, 2006). “China Agri Ministry, Development Bank Support Agri Projects”.\nZhou, Y. (2010). Remarks at the Handover Ceremony of the China-Aided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Domonstration Center. Embassy of the PRC in the Republic of Liberia. Retrieved from http://lr.chineseembassy.org/chn/dszc/jianghua/t719935.htmzh_TW
item.openairetypethesis-
item.cerifentitytypePublications-
item.openairecristypehttp://purl.org/coar/resource_type/c_46ec-
item.fulltextNo Fulltext-
item.grantfulltextnone-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Show simple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