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9103
題名: 高雄市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與教師工作幸福感關係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incipals` Space Leadership and Teachers` Work-related Well-Being of Elementary Schools in Kaohsiung City
作者: 蘇亭瑋
Su, Ting-Wei
貢獻者: 湯志民
Tang, Chih-Min
蘇亭瑋
Su, Ting-Wei
關鍵詞: 校長空間領導
教師工作幸福感
Principals` space leadership
Teachers` work-related well-being
日期: 2018
上傳時間: 31-Jul-2018
摘要: 摘要\n本研究旨在瞭解高雄市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與教師工作幸福感之現況,並分析不同背景變項之教師知覺校長空間領導與教師工作幸福感之差異情形,以及探討校長空間領導與教師工作幸福感之關係。\n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調查對象為高雄市國民小學之教師,共計抽樣80所學校,發出685份問卷,回收616份問卷,有效問卷536份,可用率為87%,問卷調查解結果經描述性統計分析、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多元迴歸分析等進行統計分析,獲致結論如下:\n一、 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空間領導為中高程度,以「型塑空間願景」知覺程度最高,「使用者共同參與」知覺程度最低。\n二、 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教師工作幸福感為中高程度,以「正向情感」知覺程度最高,「專業支持」知覺程度最低。\n三、 高雄市國民小學以在本校服務年資5年以下、現任主任職務與學校規模為12班以下之教師知覺「校長空間領導」程度最高。\n四、 高雄市國民小學以現任主任職務之教師知覺「教師工作幸福感」程度最高。\n五、 校長空間領導與教師工作幸福感有顯著正相關,校長空間領導情形越佳,教師工作幸福感也越高。\n六、 校長空間領導對「正向情感」與「專業支持」有顯著預測力,皆以「融入課程教學」最具預測力。\n七、 校長空間領導對「工作成就」有顯著預測力,以「建構教育空間」最具預測力。\n\n最後,本研究針對研究結果提出各項建議,以供教育行政機關、校長、教師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Abstract\n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ncipals` space leadership and teachers` work-related well-being in a sample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Kaohsiung City. And to analyze the teachers` perception of the principals` space leadership and teachers` work-related well-being in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n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used. Stratified random samples of members of the 616 teachers were taken from 80 elementary schools in the Kaohsiung City. Valid questionnairs of 536 were collected, with a usable rate of 87%. All data were analyzed by the mothods of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nd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n1. The level of principals` space leadership in the Kaohsiung elementary schools is medium-high-performance, and the performance in “creating space vision” is outstanding, and “the users joint participation” is lowest.\n2. The level of teachers` work-related well-being in the Kaohsiung elementary schools is medium-high-performance, and the performance in “positive emotion” is outstanding, and “Professional support” is lowest.\n3.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whose years of in-service experience are under five years, who work as directors, and who work in the school having lower twelve classes show difference on the principals` space leadership.\n4.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who work as directors show difference on the teachers` work-related well-being.\n5. The relation between principals` space leadership and teacher work-related well-being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The higher the principals` space leadership is the higher the teacher work-related well-being.\n6. The principals` space leadership shows significant predictability in the teachers` work-related well-being dimension of “positive emotion” and “Professional support”, all particularly in the principals` space leadership dimension of “integrating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into space”.\n7. The principals` space leadership shows significant predictability in the teacher work-related well-being dimension of “Work achievement”, particularly in the principals` space leadership dimension of “Constructing educational space”.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n中文部分\n文化資產保存法(2016年7月27日)。\n文峰(2006)。工作幸福感的結構和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暨南大學,廣東省。\n王美琇(2014)。家庭社經地位、父母運動教養態度及運動參與對教師主觀幸福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n王銘聖(2016)。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校長真誠領導與教師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n王曉莉(2013)。工作幸福感的影響因素及作用機理實證研究,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9(5),51-54。\n王曉莉(2015a)。民辦高校教師工作幸福感與工作績效的關係-組織承諾的調節效應與組織公民行為的中介效應。高教論壇,9,92-95。\n王曉莉(2015b)。民辦高校教師工作幸福感與離職傾向關係實證研究。教育導刊,12,43-46。\n王曉莉(2015c)。廣東省民辦高校教師工作幸福感的現狀調查。教育現代化,14,188-193。\n古婷菊(2006)。國中教師幸福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n朱家昱(2015)。臺北市國民中學校長正向領導、教師幸福感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n何文群(2011)。新校園運動的臺灣小學設計-以921重建小學得獎作品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臺北市。\n余民寧(2015)。幸福心理學:從幽谷邁向巔峰之路。新北市:心理。\n余秋蘭(2014)。高雄市國民中學校長願景領導、學校組織氣氛與教師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n余燕萍(2016)。校長破壞型領導對國中教師工作幸福感之影響-以心理困擾為中介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臺科技大學,臺南市。\n吳百祿(2002)。如何發展學校願景。學校行政,20,121-128。\n吳沛澐(2014)。特殊學校校長僕人領導對教師工作幸福感之影響─以情感性組織承諾為中介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臺科技大學,臺南市。\n吳宗立(2007)。學校願景及願景領導策略。國教新知,54(1),66-73。\n吳明隆(2011)。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第三版)。臺北市:易習圖書。\n吳欣玲(2014)。高雄市國民中學校長服務領導、教師幸福感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n吳芳靜(2015)。花蓮縣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與教師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n吳清山(2006)。創意學校總體營造的理念與實踐。教師天地,142,9-15。\n吳清山(2008)。空間領導的展望-兼談臺北市教育政策發展。教育研究月刊,174,5-9。\n吳清山(2013)。空間領導。教育研究月刊,231,125-126。\n吳清山(2016)。未來教育發展動向之探究。教育研究月刊,270,13-27。\n李冠瑩(2015)。新北市公立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與教師效能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n李冠霖(2010)。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n李清偉(2015)。新校園運動創造校園空間新價值。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3),102-105。\n李連成(2011)。新北市國小教師兼任行政人員角色壓力、幸福感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n李婷(2014)。領導—成員交換對工作幸福感的影響機制研(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連理工大學,遼寧省。\n李慶裕(2012)。國民中學空間領導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n李艷芬(2013)。工作幸福感與工作績效的關系研究,經濟視角(下旬刊),8,144-145。\n束從敏(2004)。幼兒教師職業幸福感的思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京師範大學,江蘇省。\n沈茂德(2016)。「建個讀書的好地方」:學校空間領導之思與行。中小學管理,304(3),10-12。\n阮懷萱(2014)。彰化縣公立國小教師主觀幸福感、學校組織氣氛及教師組織承諾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n周子仁(2013)。臺中市國小教師休閒活動參與、幸福感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n周宜儒(2015)。國民小學校長分布式領導與教師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n周淑卿(2002)。誰在乎課程理論?-課程改革中的理論與實務問題。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5,1-16。\n林文正(2012)。國小教師正向心理資本與教學效能、工作滿意度及主觀幸福感關聯模式之建構與驗證(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n林靜詩(2017)。臺北市國民中學校長空間領導、學校組織變革與教師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n林藝清(2016)。小學建築設計初探。福建建材,3,26-28。\n邱明珠(2017)。公共服務動機與組織支持感對教師工作幸福感影響之研究:以臺北市南港社區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n邱惠娟、童心怡(2010)。教師幸福感內涵之探究。學校行政,67,168-180。\n邱皓政(2011)。結構方程模式:LISREL/SIMPLIS原理與應用(第二版)。臺北市:雙葉。\n邱皓政(2012)。量化研究法三-測驗原理與量表發展技術。臺北市,雙葉。\n金車文教基金會(2016年,9月27日)。教師問卷-手機和翹課,教師新難題【新聞群組】。取自http://kingcar.org.tw/survey/406\n凃金堂(2016)。量表編製與SPSS。臺北市:五南。\n姜艷(2006)。小學教師職業幸福感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蘇州大學,江蘇省。\n施建彬(1995)。幸福感來源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n施建彬、陸洛(譯)(1997)。幸福心理學(原作者:Argyle, M.)。臺北市:巨流。(原著出版年:1987)\n柯份(2009)。2010邁向卓越學校之環境營造行動方案。載於薛春光(主編),2010臺北縣邁向卓越學校-指標系統與行動方案(頁188-200)。新北市:新北市政府教育局。\n胡毓珏(2015)。國小教師親子關係、工作壓力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n苗元江(2002)。幸福感的解释模型综述。贛南師範學院學報,5,33-36。\n倪紹紋(2017)。臺中市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與行政人員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n孫健敏、李秀鳳、林叢叢(2016)。工作幸福感的概念演進與測量,中國人力資源,13,38-47。\n秦夢群(2017)。教育行政理論與模式(第三版)。臺北市:五南。\n袁慧珊(2014)。原住民地區國民中學教師之組織認同、工作投入及工作幸福感之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n馬秀敏(2010)。高校青年教師職業幸福感的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遼寧師範大學,遼寧省。\n高雄市政府主計處(2016a)。105學年度教職員數統計【原始數據】。取自:http://kcgdg.kcg.gov.tw/KCGSTAT/Page/kcg01_1.aspx?Mid=3009&p=7&y=106&m=1\n高雄市政府主計處(2016b)。105學年度學校校數及設施統計【原始數據】。取自:http://kcgdg.kcg.gov.tw/KCGSTAT/Page/kcg01_1.aspx?Mid=3009&p=7&y=106&m=1\n高雄市政府教育局(2017)。高雄新校園運動V.5.0打造未來世代學習行動說帖。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68972756282/permalink/10154257570856283/\n高雄市政府教育局(2017年2月28日)。教育局工程管理科成立揭牌,范巽綠局長宣示啟動高雄市未來新校園5.0運動【新聞群組】。取自http://www.kh.edu.tw/publicInfo/bureauReport/20170046\n高雄市政府教育局(2017年3月21日)。高雄市教育局打造「未來世代學習空間」,「高雄新校園運動5.0版」正式啟動【新聞群組】。取自http://www.kh.edu.tw/publicInfo/bureauReport/20170073\n高翠霞(2011)。環境與學習行為。T&D飛訊,117,1-18。\n張弘勳、蔡雅琳(2009)。學校經營公共關係之探究。學校行政,62,120-148。\n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重修二版)。臺北市:臺灣東華。\n張美婷(2014)。教師幸福感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私立國中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n張郁琦(2014,9月12日)。教師幸福感調查─家長溺愛孩子教師頭號壓力。臺北市教育e週報。取自http://enews.tp.edu.tw/paper_show.aspx?EDM=EPS20140913092306DQB\n張憲庭(2005)。少子化現象對學校經營管理之衝擊與因應之道。學校行政雙月刊,36,87-93。\n張馨芳(2014)。國中校長知識領導、學習共同體與教師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n教育部(2011)。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取自http://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66/pta_1477_1069407_14033.pdf\n教育部(2014a)。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取自http://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87/pta_5320_2729842_56626.pdf\n教育部(2014b)。美感教育中長期計畫:第一期五年計畫(103至107年)。取自https://www.edu.tw/News_Plan_Content.aspx?n=D33B55D537402BAA&sms=954974C68391B710&s=2BB080CF6DA7B089\n教育部(2017)。公立國中小校舍耐震能力及設施設備改善計畫。取自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D33B55D537402BAA&s=B214A3011D54CD7B\n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3)。國民中小學營造空間美學與發展特色學校實施計畫。取自http://ss.delt.nthu.edu.tw/plan_con.php?id=55\n梁維鈞(2015)。新竹縣國民小學校長真誠領導與教師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n畢若琪(2013)。臺北市國小資源班教師專業承諾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n莊明達(2012)。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品牌管理與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n莊富彬(2014)。桃園市國小教師工作價值觀、工作壓力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n許婉玉(2016)。新北市國民小學空間領導、學校組織變革與教師創新教學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n許雅惠(2016)。臺中市國小教師人格特質、休閒活動參與及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n許瑞芳(2016)。偏遠小校推動學校特色課程之困境與因應策略分析。學校行政,105,1-21。\n郭陽(2008)。中國人工作幸福感的結構維度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東省。\n陳木金、溫子欣(2008)。活化校園建築創造空間領導。教育研究月刊,174,61-74。\n陳政翊(2010)。臺北市國中校長轉型領導、教師幸福感與學校創新經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n陳炫佑(2013)。臺中市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與教師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n陳盈如(2015)。國民小學教師工作要求-資源模式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n陳美慧(2013)。桃園縣國小教師自我效能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n陳紋瑤(2013)。高雄市國小兼任行政職務教師社會支持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n陳詩媛(2016)。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與學校內部行銷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n陳鈺萍(2004)。國小教師的幸福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n陳儀玫(2015)。新北市國民中學校長空間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市。\n陳錦朝、高國銓、劉才儀、張慧瑛、方巨台(2010)。我國政府機關政策執行成功案例探討-以新校園運動為例。T&D飛訊,97,1-28。\n陸洛(1998)。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與相關因素探討。國科會研究會刊:人文及社會科學,8(1),115-137。\n曾光宗(2009)。新校園運動開啟建築與教育的對話。營建知訊,320,38-45。\n曾雅慧(2012)。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與學校組織氣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n温亞萍(2014)。城市高中教師公平敏感性、工作幸福感、工作績效及其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廣西師範大學,廣西壯族自治區。\n湯志民(2006)。學校建築與校園規畫(第三版)。臺北市:五南。\n湯志民(2008)。空間領導:理念與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74,19-37。\n湯志民(2009)。空間領導方式之探析。至聖鮮師,65,19-24。\n湯志民(2010a)。學校建築與規畫:臺灣未來十年的新方向。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2010學校建築研究:學校校園建築生態工法(頁9-48)。臺北市: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n湯志民(2010b)。學校建築的新紀元。載於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等主辦,2010新紀元的教育行政發展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暨論文集(頁87-108),臺北市:臺北市立教育大學\n湯志民(2013)。課程、教學、學習與教育空間規畫。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院(主編),課程、教學與教育空間(頁2-42)。臺北市: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n湯志民、施佩吟、魏琦(2013)。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 101-2410-H-004-131)。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n湯志民、陳詩媛、簡宜珍(2014)。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組織學習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MOST102-2410-H-004-180-SSS)。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n湯志民、劉侑承、劉冠廷、曾雅慧(2010)。臺北縣市國民中小學學校創新經營-空間領導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98-2410-H-004-014)。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n馮朝霖(2008)。空間領導、氣氛營造與美學領導。教育研究月刊,174,49-60。\n黃世孟(1997)。從教育改革談教育空間的教育。載於黃世孟(主編),臺灣的學校建築:中小學幼稚園篇1984-1996(頁8-13)。臺北市:中華民國建築師公會全國聯合會。\n黃旭鈞(2012)。永續領導促進教育幸福的理念與策略。教育研究月刊,220,55-67。\n黃秋萍(2016)。教師工作幸福感量表編製與實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n黃美華(2013)。國小教師工作投入、工作壓力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n黃家瑜(2013)。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情緒管理與幸福感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n黃國庭(2013)。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n黃慧真(2017)。國中校長僕人領導對教師工作幸福感之影響─以正向心理資本為中介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臺科技大學,臺南市。\n黃韻如(2016)。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心理契約、教師幸福感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n楊如君(2014)。高雄市國小教師休閒態度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n楊育璇(2008)。永續校園局部改造計畫實施之研究-以臺北縣崇德國小、保長國小、東山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n楊欽芬、苗霞(2012)。教學情境的理解與有效創設。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3(13)。\n楊馥如(2011)。新北市國小教師生活型態、休閒參與及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n溫妃玲(2013)。新北市板橋區國小長期代課教師與正式教師幸福感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n廖尹秀(2017)。國中校長轉型領導對教師工作幸福感之影響─以教師信任為中介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臺科技大學,臺南市。\n廖文靜(2011)。學校設施品質與教育成果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n劉仕慧(2015)。高雄市國中校長轉型領導、教師組織公民行為與教師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n劉佩芸(2017)。教學相關的社會心理危害對私立中小學教師工作幸福感之影響─以工作滿意度為中介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臺科技大學,臺南市。\n劉侑承(2013)。桃園縣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與學校效能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n劉冠廷(2015)。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n劉香伶(2015)。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組織承諾與教師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n蔡宗湶(2016)。臺北市公立高中職校長空間領導與行政人員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n蔡明翰(2013)。國小校長科技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n蔡芳珠(2015)。花蓮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縣。\n蔡長周(2013)。臺中市國民中學校長領導風格與教師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n蔡清田(2014)。國民核心素養:十二年國教課程改革的DNA。臺北市:高等教育。\n鄭文淵(2014)。國民中學校長空間領導、學校組織文化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n鄭楠、周恩毅(2017)。高校青年教師的工作幸福感對其創新行為的影響研究。國教教育行政學院學報,10,58-64。\n盧建銘(2013)。新北市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教師幸福感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n蕭惠文(2009)。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幸福感之研究(未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n賴樺蓁(2015)。新北市國小校長領導風格與教師幸福感之研究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n謝文全(2016)。教育行政學(第五版)。臺北市:高等教育。\n謝文豪(2007)。校長領導之意義:國小校長的觀點。花蓮教育大學學報,24,45-75。\n謝玫芸(2007)。高雄市國小教師外向性人格、角色壓力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n謝傳崇、朱紋秀(2011)。校長跨界領導之初探。學校行政,75,118-130。\n簡宜珍(2017)。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與學校組織創新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n蘇郁媚(2017)。國小校長分布式領導、教師幸福感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n鐘巧如(2016)。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教師社群運作與學生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n英文部分\nAhoy, C. K. (2007). Leadership in educational facilities administration. Chicago, IL: The Association of Physical Plant Administrators.\nAmerican School & University (1998, January), 70(5), 18-30.\nAnderson, J. C., & Gerbing, D. W. (1988).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in practice: A review and recommended two-step approac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3(3), 411.\nAndrews, F. M., & Withey, S. B. (1976). Social indicators of well-being. New York, NY: Plenum.\nArgyle, M. (1987). The psychology of happiness. New York: Routedge.\nBoles, D., (1965). The Bible, religion, and the public schools. Ames, Iowa: 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nBruce, H.,&Alexander, W. (1989). Personality, life event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Toward a dynamic equilibrium model.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7(4), 731-739.\nCosta, P. T., & McCrae, R. R. (1980). Influence of extraversion and neuroticism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Happy and unhappy peopl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8, 668-678.\nCronbach, L. J., & Meehl, P.E. (1995). Construct validity in the psychological literature. Psychological Bulletin, 52, 281-302.\nDiener, E. (1984).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5(3), 542-575. doi:10.1037/0033-2909.95.3.542 PMID:6399758\nDiener, E., Suh, E. M., Lucas, R. E., & Smith, H. L. (1999). Subjective well-being: 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5(2), 276-302.\nFornell, C., & Larcker, D. F. (1981).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 Algebra and statistic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8(3), 382-388. doi:10.2307/3150980\nGifford, R. (1997). Environment Psychology: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2nd ed.).Boston: Allyn and Bacon.\nHair, J. F., Black, W. C., Babin, B. J., Anderson, R. E., & Tatham, R. L. (2006).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6th ed.). New Jersey : Prentice-Hall.\nHarold, W. B., (1965). Step by step to better school facilities.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Inc.\nHouston, J. P. (1981).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Glenview IL: Scott, Freshman.\nHuppert, F. A. (2009).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Evidence regarding its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Applied Psychology: Health and Well‐Being, 1(2), 137-164.\nHur, E., Jeon, L., & Buettner, C. (2015). Preschool teachers’ child-centered beliefs: Direct and indirect associations with work climate and job-related wellbeing." Child & Youth Care Forum, 45(3), 451-465.\nKaiser, H. F. (1974). An index of factorial simplicity. Psychometrika ,39, 31-36.\nKeyes, C. L. M. (1998). Social well-being.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61, 121-140. Retrieved from http://www.jstor.org/stable/2787065\nKeyes, C. L. M. (2002). The mental health continuum: From languishing to flourishing in life.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43(2), 207-222. Retrieved from http://www.jstor.org/stable/3090197\nKeyes, C. L. M. (2005). Mental illness and/or mental health? Investigating axioms of the complete state model of health.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73(3), 539-548. doi:10.1037/0022-006X.73.3.539\nKeyes, C. L. M., & Waterman, M. B. (2003). Dimensions of well-being and mental health in adulthood. In M. H. Bornstein, L. Davidson, C. L. M. Keyes & Moore, A. Kristin (Eds.), Well-being: Positive development across the life course (pp. 477-497).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nKozma, A., & Stones, M. J. (1980). The measurement of happiness: development of the Memorial University of Newfoundland Scale of Happiness (MUNSH). Journal of gerontology, 35(6), 906-912.\nMichalos, A.C. (1985). Multiple discrepancies theory.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3, 225-252.\nOmodei, M. M., & Wearing, A. J. (1990). Need satisfaction and involvement in personal projects: Toward and integrative model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4), 762-769.\nRodríguez-Muñoz, A., & Sanz-Vergel, A. I. (2013). Happiness and well-being at work: A special issue introduction. Journal of Work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29(3), 95-97. doi:10.5093/tr2013a14\nRyan, R. M., & Deci, E. L. (2011). On happiness and human potentials: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hedonic and eudaimonic well-being.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2,141-166.\nRyff, C. D. (1995).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adult life. Current Direction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4, 99-104. doi:10.1111/14678721.ep1077-2395\nSahin, I. T., Tantekin-Erden, F., & Akar, H. (2011). The influence of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o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classroom management. Euras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4, 185-202.\nTanner, C. K., & Lackney, J. A. (2006). Educational facilities planning: Leadership, architecture, and management.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nUline, C.L., & Tschannen-Moran, M. (2008). The walls speak: The interplay of quality facilities, school climate,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46(1), 55-73. Retrieved from https://www.emeraldinsight.com/doi/abs/10.1108/09578230810849817\nVeenhoven, R. (1994). Is happiness a trait? Test of the theory that a better society does not make people any happier.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32, 101-160.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
104171001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41710011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001101.pdf3.13 M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Altmetric

Altmetric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