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9163
題名: 公私部門運用粉絲專頁之公關策略比較分析:以黃金博物館及袖珍博物館為例
作者: 李東昂
Lee, Tung-Ang
貢獻者: 陳敦源
李東昂
Lee, Tung-Ang
關鍵詞: 臉書粉絲專頁
黃金博物館
袖珍博物館
Web 2.0
日期: 2018
上傳時間: 2-Aug-2018
摘要: 隨著資訊通訊科技的進步,網際網路的應用亦快速的發展,從使用者單向接收網站資料的Web1.0型態,進入使用者雙向互動參與的Web2.0時代。社群媒體也在此時崛起,臉書於2008年6月正式推出中文版,有別於傳統的網站、部落格等形式,提供更多即時雙向的互動功能,更標榜了「社交圈也能在虛擬世界中經營」。\n因此,本研究以新北市黃金博物館及私立袖珍博物館的粉絲專頁為個案,奠基公關理論、網路公關理論以及博物館與網路公關基礎上,試圖探討兩館粉絲頁的經營狀況、公關效能、影響因素以及兩館對於粉絲頁公關的認知、策略及自我評估。期望透過內容分析法、問卷調查法與深度訪談法分析兩博物館在粉絲專頁經營上的策略、模式及成效,並進行公私差異比較。\n研究發現黃金博物館與袖珍博物館對於經營粉絲專頁的態度不同,使粉絲專頁經營成效產生差異。黃金博物館對粉絲頁的經營,無論從貼文內容、粉絲問卷調查或是深度訪談分析中,可窺究經營的積極性。袖珍博物館對於粉絲專頁的定位,不同於黃金博物館將粉絲專頁定位於「公關」角色,而是定位於「溝通」角色,臉書僅是其多元公關管道中的一環。黃金博物館性質屬於公部門,因為經費不足,將免費的臉書作為主要網路公關管道並經營的有聲有色,在多項互動頻率指標上較優於袖珍博物館。袖珍博物館性質屬於私部門,因為經費寬裕及彈性,將公關管道多元化佈局,臉書經營則較為消極。最後,建議黃金博物館強化臉書經營及增添其他公關管道,袖珍博物館重新定義臉書公關目的並更有效運用臉書,並以臉書後台洞察報告的數據運用,就網頁公關效能評估提出應用建議。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n大紀元2016.7.19網路新聞,上網日期2018年6月3日,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16/7/19/n8115301.htm\n牛隆光(2010)。如何從事社位科學研究-新聞傳播面向的探討。臺北市:唐山出版社。\n王玉民(1994)。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臺北市:洪葉文化事業公司。\n吳宜蓁(1998)。議題管理。臺北市:中正書局。\n吳苑如(2001)。網站互動性與企業公關管理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傳播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n吳筱玫(2008)。傳播科技與文明。臺北市:智勝文化總經銷。\n吳聰賢、楊國樞、文崇一、李亦園(1989)。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臺北市:臺灣東華。\n李浩瑋(2013)。臉書粉絲專頁公關策略之研析-以國防部發言人專頁為例。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n李瞻(1992)。政府公共關係。臺北市:理論與政策雜誌社。\n明安香(1995)。公共關係學。臺北市:博遠出版社。\n林以婕(2012)。臺灣公立博物館社交媒體應用之差異及影響因素之探討。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市。\n林伯峰(2007)。Web 2.0之創新應用服務與經營模式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n林宏達(2006)。破壞王來了。商業週刊,972,88-96。\n林來局(2009)。政府機關公共關係管理之研究。興國學報,10(1),147-161。\n林淑馨(2012)。公共管理。高雄市: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n林潔盈(譯) (2007)。博物館行政(Lynne M. Ireland原著)。臺北市:五觀藝術管理出版。\n邱淑華(2005)。網路公關:理論與實務。臺北市:揚智文化。\n孫秀蕙(2004)。建立企業網頁公關效果評估指標:以 2002 年台灣五百大服務業為例。廣告學研究,21(1),1-28。\n孫秀蕙(2016)。公共關係:理論、策略與研究實例(第三版)。新北市:正中書局出版。\n張在山、崔寶瑛、鍾榮凱(譯)(1986)。實用公共關係學(Fraser P. Seitel著)。臺北市:世界書局。\n張婉真(2005)。論博物館學。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n張譽騰等譯(2000)。博物館這一行(G. Ellis Burcaw著)。臺北市:五觀藝術管理出版。\n袖珍博物館網站,上網日期2018年6月3日,取自:http://www.mmot.com.tw/\n袖珍博物館臉書,上網日期2018年6月3日,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E8%A2%96%E7%8F%8D%E5%8D%9A%E7%89%A9%E9%A4%A8-433271450634/\n陳一香(2007)。公共關係:理論、策略與應用。臺北市:雙葉書廊。\n陳昱廷(2012)。藝術類博物館的網頁暨社群網路公關運作模式探討。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學位論文,未出版,高雄市。\n陳敦源、潘競恆(2011)。政府就是「我們」:Web 2.0 時代民主治理的希望或幻夢?。研考雙月刊,35(4),23-35。\n陸定邦、黃思綾(2011)。博物館經營虛擬社群之調查研究-以藝術類博物館為例。博物館學季刊,25(3),65-81。\n創市際世紀雙周刊(2016.07),〈社群服務調查與使用概況〉,上網日期2018年6月3日,取自:http://www.ixresearch.com/reports/%E5%89%B5%E5%B8%82%E9%9A%9B%E9%9B%99%E9%80%B1%E5%88%8A%E7%AC%AC%E5%85%AD%E5%8D%81%E4%B8%83%E6%9C%9F-20160715/\n項靖、羅晉、許雲翔、楊東謀(2017)。網路社群媒體時代政府公共諮詢與政策行銷之規劃。國家發展委員會之委託研析報告。臺北市:國家發展委員會。\n黃瓊慧(2001)。學校公共關係的重要性與具體措施。學校行政,(11),25-30。\n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官網,上網日期2018年6月3日,取自:http://www.gep.ntpc.gov.tw/\n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臉書,上網日期2018年6月3日,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goldmuseum/\n楊意菁(2010年7月)。企業公民、網路公關與公眾溝通:以台灣企業網站為例。中華傳播學會年會暨第四屆數位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n跨境電商Transbiz網站,,上網日期2018年7月7日,取自:https://transbiz.com.tw/facebook%E6%BC%94%E7%AE%97%E6%B3%95%E8%AA%BF%E6%95%B4/\n熊源偉(2002)。公共關係學。臺北市:揚智文化。\n維基百科(博物館介紹),上網日期2018年6月3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9A%E7%89%A9%E9%A6%86\n臺灣大學政治系系友聯誼會電子報2009年6月號,上網日期2018年7月9日,取自:http://politics.ntu.edu.tw/alumni/epaper/no5/no5_11.htm\n趙嬰(1996)。公共關係。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n劉文良(2012)。管理資訊系統(第二版)-管理數位化公司。臺北市:碁峰資訊出版。\n劉襄儀(2012)。博物館運用線上社群之策略分析。博物館學季刊,26(2), 111-131。\n蔡昭儀譯(2007)。網路巨變元年:你必須參與的大未來(梅田望夫原著)。臺北市:先覺出版。\n鄧夢婷(2010)。以社會影響觀點探討Web 2.0應用服務之持續使用意圖。大同大學資訊經營學系所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市。\n鄭天澤、楊亨利、陳麗霞、胡正文、劉千鳳、鄭閔安(2016)。2016年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之委託研析報告,未出版。\n澳洲公共關係學院網頁,上網日期2018年6月3日,取自:https://www.pria.com.au/aboutus/what-is-public-relations\n鍾榮凱譯(1999)。實用公共關係學(Fraser P. Seitel著)。臺北市:天一圖書。\n鍾蔚起(1992)。高雄市中等學校輔導工作公共關係實施現況調查。輔導月刊,28(3,4),38-42\n韓志翔、蔡瑞煌、林國平、石淑慧、張雯然(2012)。博物館Facebook粉絲專頁行銷成效探究。博物館與文化,4(1),139-168。\n關鍵評論網,同溫層裡又暖又舒服,為什麼要刻意讓自己「認知失調」?,上網日期2018年6月3日,取自:https://goo.gl/uDRG9M\n\n二、英文部分\nAnttiroiko,A.V.(2010).Innovation in Democratic E-Governance: Benefitting from Web 2.0 Applications in the Public Sector.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Government Research,6(2):18-36\nCutlip,S.M.,Center,A.H. and Broom,G.M.(2000).Effective Public Relation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nDunn,S.W.(1986). Public Relations: A Contemporary Approach. Homewood, Ill.: Irwin\nGrunig, J. E., & Hunt, T. (1984). Managing Public Relations. Belmont, Calif.: Wadswort.\nKent,M.L. and Taylor,M.(1998). Building Dialogic Relationships through the World Wide Web.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24(3): 321-334.\nKumar, N. and Benbasat, I. (2002). Para-social Presence and Communication Capabilities of a Web Site: 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E-service Journal, 1(3): 5-24.\nMarston,J.E. (3rd ed.) .(1985). Modern Public Relations. New York: McGraw Hill.\nO`Reilly, T. (2005). What Is Web 2.0: Design Patterns and Business Model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of Software, Communications & Strategies, 65(1):17-31.\nPark, H., and Reber, B. H. (2008). Relationship Building and the Use of Web Sites: How Fortune 500 Corporations Use Their Web Sites to Build Relationships.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34(4): 409-411.\nRobinson, G. A. (1990). Public Relation Planning, Public Rrelations Research Annual, vol. 3, NJ: Lawrence Erlbaun Associates Inc.\nReber, B. H., and Kim, J. K. (2006). How Activist Groups Use Websites in Media Relations: Evaluating Online Press Rooms. Journal of Public Relations Research, 18(4): 313-333.\nSlevin, James (2000). The Internet and Society. Malden, Mass.: Polity\nTaylor, M., Kent, M. L., and White, W. J. (2001). How Activist Organizations are Using the Internet to Build Relationships.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27(3): 263-284.\nHinchcliffe,Dion (2006). Web 2.0`s Real Secret Sauce: Network Effects. Retrieved June 4, 2018, from\nhttp://dionhinchcliffe.com/2006/07/15/web-2-0s-real-secret-sauce-network-effects/\nMacManus, Richard (2005). Web 2.0 Definition and Tagging. ReadWrite. Retrieved June 4, 2018, from http://readwrite.com/2005/02/01/web_20_definiti#awesm=~oh3j5yKupFJLo6\nMusser, John and Tim O`Reilly (2006). Web 2.0: Principles and Best Practices. O`Reilly Radar. Retrieved June 4, 2018, from http://radar.oreilly.com/2006/11/web-20-principles-and-best-pra.html\nRay Tomlinson,(1998).The First Network Email, Retrieved June 4, 2018, from:http://openmap.bbn.com/~tomlinso/ray/firstemailframe.html\nTim Berners-Lee and Robert Cailliau(1990).The World Wide Web: Proposal for a Hypertexts Project.Retrieved June 4, 2018, from http://w3.org/Proposal.html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10492100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4921009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100901.pdf4.39 M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Altmetric

Altmetric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