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9329
題名: 中國電影的立法之路——從《電影管理條例》到《電影產業促進法》
The legislative road of Chinese film: from Regulations on Administration of the Films Industry to Film Industry Promotion Law
作者: 梁婷婷
Liang, Ting-Ting
貢獻者: 馮建三
Feng, Chien-San
梁婷婷
Liang, Ting-Ting
關鍵詞: 中國電影產業
傳播政治經濟學
電影法
Chinese film industry
Critical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cation
Film law
日期: 2018
上傳時間: 10-Aug-2018
摘要: 2016年11月7日,中國正式發佈《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首部電影法,也是文化產業領域的重要法律之一。電影所承載的政治性、商業性和藝術性特徵使其在近代中國歷史上扮演非常特殊且重要的角色,長期的官定文化事業性質也让電影的經濟意義未得正視。電影作為文化產業是1990年代中期以後,特別是本世紀初以來的事,以「產業促進」為名立法,是該屬性得到凸顯的最新標誌,而能否達成这一目標则仍待考察。\n通過傳播政治經濟學的視角,本文試圖充分認識中國特殊性,但不將中國的特殊絕對化。因此藉由具體鋪陳中國電影的立法過程,回溯其歷史並分析法規文本,特別是《電影管理條例》(1996 / 2001)和《電影產業促進法》(2016),遂能推敲國家為促進電影產業而立法的得失。\n本文認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依法治國方針需要為文化立法,《電影產業促進法》為文化產業中最為國際化、商業化也最具傳播影響力的電影提供了最優解:國家引領資本,資本左右電影。
On November 7, 2016, China has released a groundbreaking Film law, Film Industry Promotion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hich is the first film law in the history of PRC. Film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modern China with its political, commercial a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It is intrigued that, the Film was considered as an economic industry only for about two decades; however, the government intended to boost this “industry” by rapid legislation.\nThis dissertation tries to interpret the purpose and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film legislation through a critical political-economic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It focuses on the historical retrospection of the process of film legislation and conduct an analysis of the texts of regulations and laws, especially Regulations on Administration of the Films Industry (1996 / 2001) and Film Industry Promotion Law (2016).\nAs its conclusion, it’s fair to say that, in China, the state manipulates the capital while in turn the capital commands the film industry.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n丁亞平、盧琳(2009)。好萊塢與中國電影工業——改革開放30年的電影、市場與身份想象。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01),頁 5-9。\n丁磊(2011.12.16)。125億票房博弈:影業擬立法「強監管」,21世紀經濟報道。\n于帆(2015.9.14)。電影立法,千呼萬喚始出來,中國文化報。\n于麗(主編)(2006)。中國電影專業史研究 · 電影製片、發行、放映卷。 北京: 中國電影出版社。\n中外合拍影片簡明手冊與問答(2017)。上網日期 2018年5月18日,檢自:https://mpa-i.org/wp-content/uploads/2017/11/2017-China-Co-Production-Handbook.pdf\n中美音像製品糾紛 WTO維持原判(2009.12.21)。上網日期 2018年6月2日,檢自:http://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2009/12/091221_us_china_wto_appeal\n中美貿易戰關鍵:引進更多好萊塢電影(2018.5.24)。上網日期 2018年6月2日,檢自:http://www.cna.com.tw/news/amov/201805240144-1.aspx\n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中國新聞學會聯合會(主編)(1991)。中國新聞年鑑。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n中國青年網(2015.9.29)。習近平訪美帶來可口文化「大餐」 2015中美文化交流大放異彩。上網日期 2018年6月4日,檢自:http://news.cntv.cn/2015/09/29/ARTI1443523161786108.shtml\n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美國電影協會(2014)。中外合拍影片簡明手冊與問答。上網日期 2018年5月18日,檢自:https://www.mpa-i.org/wp-content/uploads/2014/12/Co-production_Handbook_Chinese.pdf\n尹鴻(1999)。`98中國電影備忘。當代電影(01),頁 21-30。\n尹鴻(2001)。世紀之交:90年代中國電影備忘。當代電影(01),頁 23-32。\n尹鴻、蕭志偉(2002)。 好萊塢的全球化策略與中國電影的發展。載於黄式宪、张凤铸、胡智锋(主編), 全球化與中國影視的命運——首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論文集。(頁 103-138)。 北京: 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n尹鴻、凌燕(2002)。新中國電影史:1949-2000。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n尹鴻(2004)。2002~2003中國電影產業備忘(上)。電影藝術(02),頁 4-8。\n尹鴻、王曉豐(2005)。中國電影產業年度備忘。當代電影(02),頁 18-26。\n尹鴻、詹慶生(2006)。2005中國電影產業備忘。電影藝術(02),頁 8-16。\n尹鴻、何美(2009)。走向後合拍時代的華語電影:中國內地與香港電影的合作/合拍歷程。傳播與社會學刊(7),頁 31–60。\n尹鴻、程文(2011)。2010年中國電影產業備忘。電影藝術(02),頁 5-15。\n尹鴻、程文(2012)。2011年中國電影產業備忘。電影藝術(02),頁 5-19。\n尹鴻、孫儼斌(2017)。2016年中國電影產業備忘。電影藝術(02),頁 33-45。\n毛羽(1999)。尋找振興中國電影市場的艱難之路——1993年以來電影行業機制改革概況。電影藝術(01),頁 29-33。\n毛羽(2003)。 無法迴避的選擇——2000至2002年中國電影發行放映改革政策描述。載於俞小一(主編), 中國電影年鑑。(頁 227-232)。 北京: 中國電影年鑑社。\n王玉明、金冠軍(2010)。1993年以來中國電影準入管制變遷及其產業影響。當代電影(12),頁 110-115。\n王志強(1994)。 1993年全國電影市場評述。載於張兆龍(主編), 中國電影年鑑。(頁 202-204)。 北京: 中國電影出版社。\n王志強(1995)。 1994年進口影片市場評述。載於張兆龍(主編), 中國電影年鑑。(頁 168-169)。 北京: 中國電影出版社。\n王志強(1996)。 1995年進口影片市場評述。載於張兆龍(主編), 中國電影年鑑。(頁 203-205)。 北京: 中國電影出版社。\n王志強(1997)。 1996年進口影片發行、放映綜述。載於張兆龍(主編), 中國電影年鑑。(頁 194-196)。 北京: 中國電影出版社。\n王庚年(1998)。開拓創新 乘勢而發 迎接挑戰 再創輝煌 就當前國產電影的發展態勢答《當代電影》記者問。當代電影(01),頁 1-7。\n王國強(2014)。進口電影對國產電影影響的實證研究。中國商貿(31),頁 209-210。\n王瑾(2000)。中國大眾文化研究中的國家問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9),頁 153-190。\n王瑾(2006)。 休閒文化與文化資本。載於宋耕(主編), 全球化與「中國性」:當代文化的後殖民解讀。(頁 19-50)。 香港: 香港大學出版社。\n包同之、張建勇(1990)。電影體制改革:回顧、思考與展望。當代電影(04),頁 6-16。\n史敏、劉建中、朱虹(主編)(2002)。電影管理條例釋義。 北京: 人民法院出版社。\n史競男、黃小希(2018.4.16)。國家新聞出版署(國家版權局)、國家電影局揭牌。上網日期2018年6月10日,檢自: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4/16/c_1122688002.htm\n尼古拉斯·加恩海姆、賀玉高、陶東風(2005)。政治經濟學與文化研究。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01)。\n本刊編輯部(1981a)。正確開展電影評論。大眾電影(9),頁 5。\n本刊編輯部(1981b)。致讀者。大眾電影(1),頁 2-3。\n本報評論員(2017.3.1)。我國文化立法領域的一次突破 文化體制改革的一座里程碑,中國電影報。\n田享華、徐燕燕(2011.12.16)。電影立法不涉分級 業界爭議可操作性,第一財經日報。\n白瀛、史競男(2017.12.31)。2017年中國電影票房559億元 同比增長13%。上網日期2018年3月26日,檢自:http://www.sapprft.gov.cn/sapprft/govpublic/6951/356916.shtml\n任姍姍(2016.11.9)。中國電影走入「法治時代」,人民日報。\n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法律委員會(2017a)。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法律委員會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草案)》修改情況的彙報。載於柳斌傑、聶辰席、袁曙宏(主編),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釋義。(頁 311-314)。 北京: 中國法制出版社。\n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法律委員會(2017b)。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法律委員會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草案三次審議稿)》修改意見的報告。載於柳斌傑、聶辰席、袁曙宏(主編),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釋義。(頁 317-320)。 北京: 中國法制出版社。\n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2017)。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草案)》的審議報告。載於柳斌傑、聶辰席、袁曙宏(主編),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釋義。(頁 305-307)。 北京: 中國法制出版社。\n列寧(1990)。 對電影事業的指導(1922年1月17日)。載於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主編), 列寧全集(第42卷)。(第 2 版,頁 383)。 北京: 人民出版社。\n老梅(1996)。國產電影:曙光和陰影1995年中國電影市場一瞥。電影藝術(02),頁 43-48。\n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2010)。美國控中國影響出版品及其他視聽產品之貿易權與配銷服務案(WT/DS363)上訴機構裁決結果。上網日期2018年6月2日,檢自:https://www.moea.gov.tw/mns/otn/content/ContentLink.aspx?menu_id=4289\n何春耕(2012)。中國電影產業與政策發展研究。北京:新華出版社。\n何清漣(2000)。當前中國社會結構演變的總體性分析。書屋(03),頁 3-16。\n余荽(2010)。等待戈多與羅生門 《電影促進法》仍在云端。電影世界(04),頁 22-23。\n吳靖、黃佩譯(2005)。媒介研究:文本、機構與受眾。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原書Taylor, L., & Willis, A.. Media studies : texts, institutions, and audiences.)\n李金銓(2003)。政治經濟學的悖論:中港台傳媒與民主變革的交光互影。二十一世紀評論(6),頁 4-17。\n李彥(2015.11.11)。24年,国家电影专项资金涨了100倍,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n李政亮(2017)。拆哪,中國的大片時代:大銀幕裡外的中國野心與崛起。台北:蔚藍文化。\n李洪林(1999)。中國思想運動史。香港:天地圖書。\n李琨譯(2003)。文化與帝國主義。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原文作者Said, E. W.)\n李道新(2005)。中國電影文化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n李德潤、吳興華(1996.03.28)。全國電影工作會議在長沙舉行 共商電影繁榮大計 推出更多精品力作,人民日報。\n李諄(1992)。收繳好 使用好 管理好國家電影專項資金——電影局副總會計師李諄答本刊記者問。電影通訊(01),頁 3-5+12。\n汪暉(2008)。去政治化的政治:短20世紀的終結與90年代。北京:生活 · 讀書 · 新知三聯書店。\n沈芸(2005)。中國電影產業史。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n沈芸(2006)。從電影產業的發行環節看院線制四年。當代電影(06)。\n沈國麟(2012)。去模式化:全球媒介制度比較。新聞學研究(112),頁 271-276。\n沐言(1986)。電影審查權究竟屬于誰?。電影評介(08),頁 2-3。\n肖榮春(2013)。中國大陸傳播政治經濟學研究的脈絡與發展——以核心期刊為考察對象(1995~2012)。今傳媒(09),頁 15-17。\n阮瑩、呼滿紅(2004)。《電影促進法》:猶抱琵琶半遮面。民主與法制(12),頁 16-19。\n周旺生(2000)。中國立法五十年(上)──1949-1999年中國立法檢視。法制與社會發展(05)。\n林勇(2005)。文革後時代中國電影與全球文化(林勇、趙海風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n林春、李銀河(1978)。要大大發揚民主和加強法制,人民日報。\n林庭瑤(2018.1.20)。大片政治學:李政亮談中美電影角力。上網日期2018年6月2日,檢自:https://udn.com/news/story/7332/2940387\n林莉麗(2016.11.16)。兩年七次參與討論審議,放了一輩子電影的郭建華盼到了電影立法,中國電影報。\n金戈(1981)。立電影法,杜絕橫加干涉。大眾電影(1),頁 2-3。\n門素先(1995)。 1994年電影發行放映工作概述。載於張兆龍(主編), 中國電影年鑑。(頁 167-168)。 北京: 中國電影出版社。\n姚軒杰(2011.12.16)。電影產業促進法征求意見,中國證券報。\n姜文(1997)。誕生:一部電影的誕生。北京:華藝出版社。\n珍妮特·瓦斯科、徐亞萍(2016)。作為批判研究的媒介政治經濟學。傳播與社會學刊(35),頁 1-25。\n紀海龍(2016)。理想與現實的距離——對中國民法典編纂的冷觀察。華東政法大學學報(06),頁 15-23。\n胡泳(2010)。反威權還是反資本?當代中國社會與傳媒的行動選擇。中華傳播學刊(18),頁 31-49。 doi: 10.6195/cjcr.2010.18.02\n胡春陽、黃紅宇、姚建華譯(2013)。傳播政治經濟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原書Mosco, V. [2009].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cation. Sage Publications.)\n韋森(2009)。 良好法治下的文明社會秩序。載於秦曉(主編), 當代中國問題:現代化還是現代性。(頁 )。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n香港《南華早報》網站8月14日文章(2017.8.15)。中國供給側改革正在取得成績,參考消息。\n倪強華(1998)。 1997、1998:轉型期的中國電影市場。載於張兆龍(主編), 中國電影年鑑。(頁 226-227)。 北京: 中國電影出版社。\n唐士哲譯(2013)。〈霍克海默與阿多諾的微言大義:讀「文化工業」〉,伊萊休·凱茲等編(夏春祥、唐士哲、羅世宏譯),傳播研究的典律文本:典律存在嗎?該有嗎?這些怎麼樣?,頁57-75。台北:五南。(原書Katz, E. et al. [2003]. Canonic texts in media research : are there any? should there be? how about these?.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Malden, Mass.: Distributed in the U.S.A. by Blackwell Publishers.)\n唐榕(2008)。體制變革中的中國電影經濟(之一)——轉折期的中國電影業(1978-1979年)。中國電影市場(08)。\n孫婕(2016)。中國傳播政治經濟學相關理論的研究現狀。新聞界(08),頁 25-32。\n孫紹誼譯(2002)。〈「狼來了」:好萊塢與中國電影市場,1994至2000年〉,黄式宪、张凤铸、胡智锋(編),全球化與中國影視的命運——首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論文集,頁336-360。北京: 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原文作者Rosen,S.)\n徐中約(2002)。中國近代史(下冊)(計秋楓、鄭會欣譯)。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n徐光春(2004)。 在十六大精神指引下,努力改革發展創新中國電影業。載於俞小一(主編), 中國電影年鑑。(頁 23-26)。 北京: 中國電影年鑑社。\n徐詞、吳尚(2007.8.2)。華納退出中國 廣州金逸接手其最後一家影院,南方都市報。上網日期2018年6月10日,檢自 http://ent.southcn.com/yulefirst/content/2007-08/02/content_4219100.htm\n海綜(1996)。 電影局要求認真依法保護電影著作權。載於張兆龍(主編), 中國電影年鑑。(頁 27)。 北京: 中國電影出版社。\n祝建華(2001)。中文傳播研究之理論化與本土化:以受眾及媒介效果的整合理論為例。新聞學研究(68),頁 1-22。\n國務院法制局(1997)。 電影管理條例的制定。載於孫琬鍾(主編), 中國法律年鑑。(頁 142): 中國法律年鑑社。\n張天蔚(2004.3.30)。電影立法:用規范促進發展,人民代表報。\n張洋(2011.12.15)。電影產業促進法今起征求意見,人民日報。\n張英進(2008)。影像中國:當代中國電影的批評重構及跨國想象(胡靜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n張執中(2005)。從「依法治國」到「有限政府」?-中國法制道路的路徑依循分析。東亞研究, 36(2),頁 91-130。\n張雪嬌(2016.11.11)。業界人士為電影產業促進法點贊,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n張穎(2007.4.11)華納撤資中國影院臨近收官。國際金融報。上網日期2018年6月10日,檢自:http://paper.people.com.cn/gjjrb/html/2007-04/11/content_12790016.htm\n張錦、平萍(2010)。包同之訪談錄。當代電影(07),頁 35-40。\n曹建(2012.1.19)。關于《電影產業促進法》征求意見稿若干問題的思考,中國電影報。\n曹晉、趙月枝(2008)。傳播政治經濟學的學術脈絡與人文關懷。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05),頁 32-43。\n曹晉、趙月枝(主編)(2007)。傳播政治經濟學英文讀本(全二冊)。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n梁治平(1998)。 法律文化:方法還是其他。載於梁治平(主編), 法律的文化解釋。(頁 1-7)。 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n章紅雨、尹琨(2014.5.16)。《電影產業促進法》立法調研座談會在京召開,中國新聞出版報。\n章傑(2004.3.23)。電影法有望出臺各方聚焦盼振興,黑龍江日報。\n章傑(2007.3.2)。華納昨宣佈全線撤出中國影院。南京日報。上網日期2018年6月10日,檢自:http://news.sohu.com/20070302/n248453345.shtml\n郭鎮之(2002)。傳播政治經濟學之我見。現代傳播(01)。\n陳弋弋(2004.6.24)。廣電總局廣發問卷 首次就分級制等敏感問題調查,南方都市報。上網日期2018年6月10日,檢自http://www.people.com.cn/GB/yule/1081/2742143.html\n陳旭光(2014)。華語電影大片:創作、營銷與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n陳娟、展江譯(2012)。比較媒介體制:媒介與政治的三種模式。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原書Hallin, D. C., & Mancini, P. (2004). Comparing media systems: Three models of media and politics.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n陳犀禾、劉帆(2008)。西方當代電影理論思潮系列 連載五:電影工業和体制研究。當代電影(6),頁 62-68。\n陳犀禾、鮮佳(2014)。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大陸民營電影工業發展研究。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31(6),頁 32-47。\n陳曉黎(2004.3.23)。《電影促進法》呼之欲出,文匯報。\n陸揚、王毅(2006)。文化研究導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n曾文革、蔣世松(2013)。論WTO框架下《中美電影協議》的戰略缺失與反思——以電影產業安全為視角。云南大學學報(法學版)(06),頁 162-171。\n程麒臺(2017a)。《電影產業促進法》中的簡政放權與政策扶持——與《電影管理條例》的對比分析。中國電影市場(01),頁 16-18。\n程麒臺(2017b)。論以《電影產業促進法》為核心的中國電影法淵源。電影藝術(01),頁 156-160。\n童剛(2004)。 面對新形勢,解決新問題,努力做好2004年電影工作。載於俞小一(主編), 中國電影年鑑。(頁 47-53)。 北京: 中國電影年鑑社。\n童剛(2005)。 產業政策結碩果 電影開創新紀元——2004年電影工作報告(摘要)。載於俞小一(主編), 中國電影年鑑。(頁 32-36)。 北京: 中國電影年鑑社。\n紫萱(2015)。國務院通過《電影產業促進法(草案)》對中國電影市場影響。中國電影市場(10),頁 14-15+26。\n費正清(1999)。美國與中國(張理京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n馮建三(1999)。巴黎、紐約、好萊塢─淺談電影「全球化」的過程與後果。當代(139),頁 14-17。\n馮建三譯(2008)。傳媒、市場與民主。台北:巨流。(原書Baker,C. Edwin [2002]. Media,markets,and democracy. New York,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n黃宗智(2010)。中西法律如何融合? 道德、權利與實用。中外法學(05)。\n黃望莉、王巍(2013)。中國電影政策的歷史現狀及其展望——中國電影政策研究高端論壇綜述。當代電影。\n黃會清(2004.12.25)。中國民營影視出手不凡佔據重要地位。上網日期2018年5月28日,檢自:http://people.com.cn/BIG5/yule/42075/3079091.html\n楊驍、孫海悅(2018.3.2)。中國電影走向法治化時代——《電影產業促進法》施行一週年看變化,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n溝口雄三(1999)。作為「方法」的中國(林右崇譯)。台北:國立編譯館。\n萬萍(2005)。進口分帳電影片十年票房分析。北京電影學院學報(06)。\n葉月瑜(2011)。 導論 重探華語電影工業:歷史的考掘、方法的浮現。載於葉月瑜(主編), 華語電影工業:方法與歷史的新探索。(頁 1-15)。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n董陽、任姍姍(2017.3.14)。繪製中國電影「關鍵幀」,人民日報。\n賈娜、劉洋(2011.12.23)。版權 · 分級 · 市場……關于電影的那些事兒,檢察日報。\n裴亚莉、饒曙光(2010)。電影、政治、知識分子和產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n趙丹(1980.10.8)。管的太具體,文藝沒希望,人民日報。\n趙月枝(2007)。國家、市場與社會:從全球視野和批判角度審視中國傳播與權力的關係。傳播與社會學刊(2),頁 23-50。\n趙月枝(2011)。傳播與社會。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n趙月枝(2014)。中國的挑戰:跨文化傳播政治經濟學芻議。傳播與社會學刊(28),頁 151–179。\n趙勇(2009)。未結碩果的思想之花——文化工業理論在中國的興盛與衰落。文藝爭鳴(11),頁 25-31。\n趙實(2001)。 立足中國 面向世界 加快電影業的振興與發展。載於俞小一(主編), 中國電影年鑑。(頁 11-15)。 北京: 中國電影年鑑社。\n趙實(2004a)。 努力推進電影產業的跨越式發展。載於俞小一(主編), 中國電影年鑑。(頁 41-47)。\n趙實(2004b)。 全面貫徹十六大精神,加快推进电影产业的改革发展创新。載於俞小一(主編), 中國電影年鑑。(頁 26-29)。 北京: 中國電影年鑑社。\n趙實(2005)。 提高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 開創中國電影繁榮發展的新局面——在全國電影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04年12月)。載於俞小一(主編), 中國電影年鑑。(頁 23-32)。 北京: 中國電影年鑑社。\n趙實(2006)。 落實科學發展觀 在新起點上開創中國電影的新紀元。載於俞小一(主編), 中國電影年鑑。(頁 55-61)。 北京: 中國電影年鑑社。\n劉北成、李少軍譯(2002)。社會權力的來源(第一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原書Mann,M. The Sources of Social Power (Volume 1): A History of Power 檢自:the Beginning to AD 1760)\n劉正山(2016)。關于中國電影市場「拐點」爭論的若干思考。中國電影市場(19-21+33)。\n劉建中(2004)。 在發展中前進在建設中完善——簡述2002年中國電影業。載於俞小一(主編), 中國電影年鑑。(頁 29-32)。 北京: 中國電影年鑑社。\n劉彥(2016)。中國學界大眾傳媒意識型態研究現狀(2000-2015)。國際新聞界(8),頁 54-73。\n劉海龍、黃雅蘭(2013)。試論「文化工業」到「文化產業」的語境變遷。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02)。\n劉陽(2015a)。新時期中國電影体制研究(1976-1993)——基于政策分析的視角。當代電影(1),頁 105-111。\n劉陽(2015b)。中國電影產業政策文獻研究述評(2004-2014)以CSSCI相關來源期刊為例。北京電影學院學報。\n劉陽(2018.2.28)。中國電影,勢頭正勁,人民日報。\n劉漢文(2017)。2016年中國電影產業發展分析報告。當代電影(03)。\n劉漢文、陸佳佳(2018)。2017年中國電影產業發展分析報告。當代電影(03),頁 17-23。\n劉曉紅(2007)。西方傳播政治經濟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n劉藩(2010)。產業政策杠桿撬動中國電影強國夢——兼論「國辦9號檔案」。電影藝術(04),頁 11-19。\n劉巍(2015.11.11)。電影產業促進法激發產業發展潛力,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n廣電部電影局(1995.09.25)。中國電影:努力奏響時代主旋律,人民日報。\n廣播電影電視部電影局、廣播電影電視部法規司、國務院法制局教科文衛法規司(主編)(1997)。電影管理條例讀本。 北京: 新華出版社。\n樊江華、毛羽、楊源(1997)。 落霞與孤鶩齊飛 秋水共長天一色——’96電影市場綜述。載於張兆龍(主編), 中國電影年鑑。(頁 177-181)。 北京: 中國電影出版社。\n蔡定劍、劉丹(1999)。從政策社會到法治社會——兼論政策對法制建設的消極影響。中外法學(02)。\n蔡赴朝(2017)。 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草案)》的說明——2015年10月30日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上。載於柳斌傑、聶辰席、袁曙宏(主編),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釋義。(頁 308-311)。 北京: 中國法制出版社。\n鄭全剛(1998)。溝通 、理解 、共振合拍片雄風。電影通訊(4),頁 15-16。\n鄭樹森(2005)。電影類型與類型電影。臺北市:洪範。\n蕭冬連(2008)。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第十卷。香港:香港中文大學。\n錢鋼(2008)。中國傳媒與政治改革。香港:天地圖書。\n戴錦華(1999)。中國電影:在快樂中沉沒……。現代傳播(01),頁 21-22。\n戴錦華(2000)。霧中風景:中國電影1978-1998。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n韓永進(2002)。 「文化產業」概念的正式提出及其背景。載於江藍生、謝繩武(主編), 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2001-2002)。(頁 68-74)。\n韓洪剛(2016)。11月的大片多得來不及看,但票房業績還是不好,哪裡出了差錯?。好奇心日報。上網日期2017年12月27日,檢自:https://www.qdaily.com/articles/35147.html\n魏永征(2003)。 入世前后中國傳媒法的調整。載於張國良、黃芝曉(主編), 信息化進程中的傳媒教育與傳媒研究——第二屆中國傳播學論壇文集。(頁 291-301)。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n魏永征(2008)。中國媒介管理法制的體系化——回顧媒介法制建設30年。國際新聞界(12),頁 75-80。\n魏曉陽. (2012.1.19). 電影促進法 防偷拍內容需強化. 法制日報.\n蘇力(1999)。 法治三題。載於 閱讀秩序。(頁 25-33)。 濟南: 山東教育出版社。\n饒曙光(2009)。中國電影市場發展史。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n饒曙光、李國聰(2017)。2003年以來的中國電影產業流變與市場走向。藝術百家(02),頁 10-34。\n\n英文文獻\nBrzeski, P. (2015.9.20). Warner Bros., China Media Capital Unveil Joint Venture ‎to Produce Chinese-Language Tentpoles. Retrieved 2018年6月4日, from https://www.hollywoodreporter.com/news/warner-bros-china-media-capital-825025\nBrzeski, P. (2015.10.7). Accused of Hiding Money, China Agrees to New Rules in Secret Hollywood Summit. Retrieved 2018年6月4日, from https://www.hollywoodreporter.com/news/accused-hiding-money-china-agrees-830118\nGolding, P., & Murdock, G. (1978). Theories of Communication and Theories of Society. Communication research, 5(3), 339-356.\nHesmondhalgh, D. (2012).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3 ed.): SAGE Publications.\nLandreth, J. (2006). WB Cinemas pulls out of China. from https://www.hollywoodreporter.com/news/wb-cinemas-pulls-china-142590\nLent, J. A., & Amazeen, M. A. (Eds.). (2015). Key Thinkers in Critical Communication Scholarship. London, UK: Palgrave Macmillan.\nMa, E. K.-w. (2000). Rethinking media studies: the case of China. In J. Curran & M.-J. Park (Eds.), De-Westernizing Media Studies (pp. 17-28). London and New York: Psychology Press.\nMcGuigan, J. (1992). Cultural populism. London, UK: Routledge.\nPicard, R. G. (1989). Media economics: Concepts and issues. Sage Publications.\nSu, W. (2014). Cultural policy and film industry as negotiation of power: the Chinese state`s role and strategies in its engagement with global Hollywood 1994–2012. Pacific Affairs, 87(1), 93-114.\nUnited States Achieves Breakthrough on Movies in Dispute with China. (2017.2.17). Retrieved 2018年6月2日, from https://obamawhitehouse.archives.gov/the-press-office/2012/02/17/united-states-achieves-breakthrough-movies-dispute-china\nWasko, J. (2004).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Film. In T. Miller & R. Stam (Eds.), A Companion to Film Theory (pp. 221-233). Australia: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nWasko, J., Murdock, G. & Sousa, H. (2011). Introductio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cations. In J. Wasko, G. Murdock, & H. Sousa (Eds.), The Handbook of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cations (pp. 1-10). Malden, Mass.: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nYue,Audrey. (2013). New Media: Large Screens in China. In Carlos Rojas & Eileen Chow (Eds.), The Oxford handbook of Chinese cinemas(359-376).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nZhang, Y. (2004). Chinese national cinema.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nZhao, Y. (2011). Understanding China’s media mystem in a world historical context. In D. C. Hallin & P. Mancini (Eds.), Comparing media systems beyond the western world (pp. 143-177).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傳播學院傳播碩士學位學程
10346406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464069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406901.pdf1.24 M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Altmetric

Altmetric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