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0388
題名: 白樺事件眞相之剖析
作者: 劉大貝
貢獻者: 周應龍
劉大貝
日期: 1982
上傳時間: 5-Oct-2018
摘要: 第一章 前言\n 文藝是人類精神生活的反映,它不獨顯示了某一社會、某一時期的文化狀況,也相應的推動文化的前進。\n 文藝也是人類精神的食糧,文藝作品是人類普徧愛好的讀物,所以文藝有著一種可以爭取讀者同情與鼓勵讀者情緒的功效。如果把文藝利用在政治宣傳上,便是一種有力的、有效的工具。文藝之能成為政治運動的工具,因為文藝有著一種特殊的魔力。科學是理智的,文藝則是情感的。\n 文藝作品裡有著作者的情感,作者的情感賦予作品中的人物,而這種情感,通過作品中的人物,能使讀者讀後感染,發生情感的共嗚。一首悲哀的詩,讀者讀了會有同感地感嘆。一齣戲劇,欣賞者會因劇中人的幸運而高興的歡笑,也會因劇中人的不幸而一掬同情之淚。一篇小說,其中主角的幸運者,讀者會得為之慶幸,為之拍案稱快;如果主要人物遭慘痛的不幸時,讀者會得代為不平,為之憤激,或者為之一哭。而且,作者在作品裡流露的思想,流露的宇宙觀,人生觀,讀者會在不自覺中受其影響。\n 因為文藝之富有這種魔力,所以可利用之作為宣傳,作為教育,作為鼓勵,作為政治運動的一種有力的工具,稍稍留心文藝,懂得一些文學的人,都會知道,中共看準了這一點功效,認定了文藝是可以利用來作為政治鬥爭的工具,所以他們很早便利用文藝運動來作為政治活動重要的一環。\n 溯自中共叛亂初期,他們建黨成立之後(民國十年),便篡窈了偉大的五四文藝革命的成果,利用新文學作為他們一種有力的政治工具了。以民族利益的幌子,欺騙引誘了不少文藝工作者入伙,攫奪文藝這一利器為其判亂工具之一。\n 從民國十年中共成立開始,一直到現在,他們都是把握了文藝這一項武器的。至於中共如何把握文藝這一項武器?如何利用這一項武器?三十餘年來,也曾經過了許多的演變,隨著他們主觀的力量的消長,隨著客觀的力量的消長,隨著客觀的社會環境不同,與政治環境的不同,他們對於文藝策略的運用,也有過許多的變化;不過,他們把握住文藝而予以運用的原則,是始終不變的。\n 縱觀中共六十年來的文藝活動,可以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從中共成立的民國十年起,至民國三十一年在延安舉行「文藝座談會」為止。第二個時期,是從「延安文藝座談會以後,至毛澤東死後「四人幫」倒台為止。第三個時期,則為傷痕文學的興起一直到白樺事件的今天。\n 從中共成立以後,一直到現在,中共的文藝活動不曾間斷過;不但不間斷,不但一直繼續者,而且步步加緊。在第一個時期的中共文藝策略,他們是利用文藝運動作為政治叛亂的工具的,所以可以說,這一個時期,是他們利用文藝運動與文藝統戰作為政治的工具的時期。而第二個時期,從「延安文藝座談會」開始的一個時期。他們又進一步的運用文藝,他並且奴役文藝,完全控制文藝為政治的工具,叫文藝為「工農兵服務」,故為中共奴役殘害文藝的時期,毛匪在延安文藝座談會的講話,就把奴役文藝工作者的真象暴露無遺。他把「立場」和「態度」兩把枷鎖加諸入彀文藝工作者的頸子上,使之無法動彈。自從王實味的「野百合花」事件開始,發展到對俞平伯「紅學」的研究、電影「武訓傳」的攻擊,以迄從「三家村」、「海瑞罷官」、「兵臨城下」等的批評,引發起「文化大革命」,不斷的整風,不斷的對文藝工作者迫害,其後果,中國大陸的文藝生命已被窒息,人民無精神生活可言,這一時期如稱為中國文藝的黑暗時代,殆不為過。\n 第三時期,則為中共文藝界「覺醒」與「抗議」的時期,白樺事件卽其代表。\n 本論文旨在就「白樺事件」之真相及其所引發的問題,作一較詳細之分析。\n 本論文先從共黨理論方面探討共產黨對文藝的看法與作法。分為「馬恩列史文藝理論」與毛澤東文藝思想二部份談論。毛澤東文藝思想,是在他發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才具體形成的;毛匪的文藝思想最大之特色是強調文藝應服從於政治。這也是他與共產主義創始人馬恩之文藝看法最大之不同處。\n 毛匪以其在延安座談會上之講話為依據,開展了中共文藝界的整風運動,本文之第二部份卽是陳述中共整風運動之囘顧實例。\n 四人幫下台之後,中共當權派為了轉移民憤,也為了製造有別前兇之假相,一度允許各地民主牆之設立,更鼓勵追述文革罪惡的「傷痕文學」出現。白樺卽其代表作家之一。本文之第三部份介紹白樺其人其事及其作品著作,與苦戀本事與苦戀所製造出之風波真相。\n 嚴格而言,白樺事件應并不只是中共之另一次文藝整風運動,白樺事件更是中共的一次文藝鬥爭,文藝統戰與政治權力之鬥爭。\n 白樺事件的經過,可看出中共文藝策略的轉折,以及大陸文壇的走向,值得世人的重視。此為本文論析之重點部份。
參考文獻: 主要參考書目\n王章陵,「白樺的路」,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一年三月初版,台北。\n叶洪生主編,「白樺的苦戀世界」,采風出版社,民國七十一年二月出版,台北。\n陳濟民,「環繞在白樺苦戀周圍的一些問題」,台北。\n王章陵,「中國大陸反共文藝思潮」,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六十八年四月初版,台北。\n丁森,「中共文藝總批判」,亞洲出版社,民國四十三年四月初版,香港。\n丁森,「中共工農兵文藝」,亞洲出版社,民國四十四年九月,香港。\n丁森,「中共統戰戲劇」,亞洲出版社,民國四十三年七月初版,香港。\n玄默,「中共對知識份子的統戰與迫害」,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六十八年九月,台北。\n夏曉華,「共匪對黨外知識份子思想控制之研究」,陽明山莊,民國四十六年九月,台北。\n唐紹華,「中共文藝統戰囘顧」,文壇雜誌社,民國七十年七月初版,台北。\n張放,「中共文藝圈外」,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六十七年五月初版,台北。\n蔡丹治,「共匪文藝問題論集」,大陸觀察雜誌社,民國六十五年九月初版,台北。\n王集叢,「中共(破立)文藝概論」,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六十七年一月初版,台北。\n王章陵,「中共的文藝整風」,國際關係研究所,民國六十二年元月修正再版,台北。\n姜桂林,「共匪歷次文藝整風真相」,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六組,民國五十九年三月,台北。\n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北京。\n「中共問題資料週報」,第一百期至第一百一十期,中共問題資料社,台北。\n人民日報\n紅旗雜誌\n「動向」,香港。\n「爭鳴」,香港。\n「當代」,香港。\n「明報月刊」,香港。\n「中報月刊」,香港。\n「七十年代」,香港。\n「百姓」,香港。\n「觀察家」,香港。\n「南北極」,香港。\n「重要敵情彙報」,台北。\n「共黨問題研究」,台北。\n「匪情研究」,台北。\n「東亞季刊」,台北。\n鄭學稼,中共興亡史,二期。一九七○年,台北,中華雜誌社。\n郭華倫,中共史論,四冊。民國六十二年增訂版,台北,國際關係。研究所。\n李何林,近廿年中國文藝思潮論。一九四七年,上海,生活書店。\n劉心皇,現代中國文學史話,民國六十年,台北,正中書局。\n伊凡諾夫,列寧的文學黨性原則,第二輯第二種。史慎微譯,一九五六年,上海,新文藝出版社。\n普列漢諾夫,沒有地址的信,藝術與社會生活。曾葆華譯,一九六二年,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n貝爾查也夫,俄羅斯共產主義之本原。鄭學稼譯。民國四十三年,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n托洛斯基,不斷革命論,彭道之等譯。國際關係研究所影印本。\nC.T. Hsia, 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 second editio, 1971,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nMarle Goldman, Literary Dissent in Communist China, 1967,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7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7702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index.html115 BHTML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