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2773
題名: 一場家的革命:現當代台灣小說中的家人畸戀書寫(1960-2015)
A Revolution of Family: Writing Abnormal Love within Family in Contemporary Taiwanese Fiction
作者: 羅筱薔
Lo, Hsiao-Chiang
貢獻者: 楊小濱
羅筱薔
Lo, Hsiao-Chiang
關鍵詞: 畸戀
亂倫
家庭書寫
戀母情結
戀父情結
日期: 2019
上傳時間: 1-Apr-2019
摘要: 本文研究1960-2010年代小說中的家人畸戀書寫,關注這些文本如何書寫個人與家的慾望親緣關係。觀察台灣現當代的家庭/家族書寫文學史,可以看出其中對父輩的執念。父親代表父權秩序中心的威權形象,卻逐漸顯露出懦弱、淫靡的樣貌,顯示傳統封建體制的逐步瓦解。本文指出,「家人畸戀」作為違背傳統倫理的關係構成,看似指向對父權中心的衝撞,實則透過揭示真實的個體慾望與親緣關係,有尋找與父/家和解路徑的旨意。六、七〇年代現代主義文學中書寫「母子畸戀」,構成傳統倫理最忌諱的母子性和諧圖像,展現明確的審父意識。解嚴以後的文本則強調「去中心」後自我主體重建的可能。它們或自組父權伊底帕斯象徵秩序以外的母子、母女子宮臍帶時期的一體感親密連結,創造無父的家系認同;或透過女兒形塑「想像的父親」,反思家的樣貌;或揭示完美的家庭表象,正視父/親對子輩造成的創傷。家人畸戀書寫一路對傳統倫理秩序中心的抗詰,到最後是發現家的分裂及謊言。子輩面對家庭幻想的破滅,由此重新審視自身與家/時代的關係。而家的形象也在子輩不同的想像當中被不斷重構與辨識。
參考文獻: 一、小說著作:\n\n王文興,《家變》(台北:洪範出版,1980年)。\n白先勇,〈藏在褲袋裡的手〉,《現代文學》第8期,1961年。\n平 路,〈繭〉,《玉米田之死》(台北:印刻出版,2003年)。\n───,〈婚期〉,《百齡箋》(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n朱國珍,《三天》(台北:印刻出版,2012年)。\n李 昂,〈西蓮〉,《殺夫:鹿城故事》(台北:聯合報出版,1983年)。\n───,〈假期〉,《殺夫:鹿城故事》(台北:聯合報出版,1983年)。\n林剪雲,〈新聞外章〉,《茶花弄晚》(台北:晨星出版,1990年)。\n───,〈天使的另一面〉,《茶花弄晚》(台北:晨星出版,1990年)。\n───,《彩虹橋》(台北:希代出版,1995年)。\n───,《暗夜裡的女人》(台北:九歌出版,2001年)。\n孟 絲,〈唐人街的故事〉,《吳淞夜渡》(台北:三民出版,1970年)。\n於梨華,〈撒了一地的玻璃球〉,《歸》(台北:文星出版,1967年)。\n施叔青,〈無聲的記憶〉,《約伯的末裔》(台北:仙人掌出版社,1969年)。\n───,〈約伯的末裔〉,《約伯的末裔》(台北:仙人掌出版社,1969年)。\n───,〈最好她是尊觀音〉,《韭菜命的人》(台北:洪範出版,1988年)。\n郝譽翔,〈萎縮的夜〉,《洗》(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n袁瓊瓊,〈媽媽〉,《兩個人的事》(台北:洪範出版,1983年)。\n畢 璞,〈母親.兒子.情人〉,《綠萍姐姐》(台北:東方出版,1969年)。\n郭良蕙,《心鎖》(台北:九歌文化,2001年)。\n陳若曦,〈週末〉,《文學雜誌》3:3,1957年。\n陳 雪,〈尋找天使遺失的翅膀〉,《惡女書》(台北:皇冠文化,1995年)。\n───,〈色情天使〉,《夢遊1994》(台北:遠流出版,1996年)。\n───,《惡魔的女兒》(台北:聯合文學,2000年)。\n───,《愛情酒店》(台北:麥田出版,2002年)。\n───,《橋上的孩子》(台北:印刻出版,2004年)。\n───,《陳春天》(台北:印刻出版,2005年)。\n───,〈兒子〉,《無人知曉的我》(台北:印刻出版,2006年)。\n───,《附魔者》(台北:印刻出版,2009年)。\n黃麗群,〈海邊的房間〉,《海邊的房間》(台北:聯合文學,2012年)。\n張亦絢,《永別書:在我不在的時代》(台北:木馬文化,2015年)。\n廖輝英,《藍色第五季》(台北:九歌出版,1988年)。\n───,《盲點》(台北:九歌出版,2001年)。\n───,〈油麻菜籽〉,《油麻菜籽》(台北:皇冠出版,2005年)。\n歐陽子,〈近黃昏時〉,《秋葉:短篇小說集》(台北:爾雅出版,2013年)。\n───,〈覺醒〉,《秋葉:短篇小說集》(台北:爾雅出版,2013年)。\n───,〈浪子〉,《秋葉:短篇小說集》(台北:爾雅出版,2013年)。\n───,〈秋葉〉,《秋葉:短篇小說集》(台北:爾雅出版,2013年)。\n蕭 颯,《單身薏惠》(台北:九歌出版,1993年)。\n瓊 瑤,《失火的天堂》(台北:皇冠出版,2011年)。\n蘇偉貞,〈長亭〉,《人間有夢》(台北:黎明文化,1984年)。\n───,《有緣千里》(台北:洪範出版,1984年)。\n───,〈背影〉,《熱的絕滅》(台北:洪範出版,1992年)。\n\n\n二、專書:\n\n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 2007年)。\n───,《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1993年)。\n平鑫濤,〈代序──寫瓊瑤,讀瓊瑤,體會瓊瑤〉,收於瓊瑤著,《失火的天堂》(台北:皇冠出版,2011年),頁3-11。\n白先勇,〈序〉,收於歐陽子著,《秋葉:短篇小說集》(台北:爾雅出版,2013年),頁3-8。\n石曉楓,《兩岸小說中的少年家變》(台北:里仁書局,2006年)。\n艾莉斯.馬莉雍.楊(Iris Marion Young)著,何定照譯,《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台北:商周出版,2007年)。\n朱雙一,《戰後台灣新世代文學論》(台北:揚智文化,2002年)。\n朱芳玲,《六〇年代台灣現代主義小說的現代性》(台北:台灣學生出版,2010年)。\n西蒙.波娃著,歐陽子譯,《第二性(第一卷:形成期)》(台北:志文出版,1992年)。\n西蒙.波娃著,楊美惠譯,《第二性(第二卷:處境)》(台北:志文出版,1992年)。\n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文學出版,1992年)。\n何春蕤編,《性/別政治與主體型構》(台北:麥田出版,2000年)。\n何 欣,〈歐陽子的主題與人物〉,收於歐陽子著,陳萬益編,《歐陽子集》(台北:前衛出版,1993年),頁279-302。\n林芳玫,《解讀瓊瑤愛情王國》(台北:台灣商務,2006年)。\n林水福、林耀德主編,《蕾絲與鞭子的交歡:當代台灣情色文學論》(台北:人間叢書,1997年)。\n邱貴芬,《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出版,2003年)。\n珍妮特.榭爾絲(Janet Sayers)著,劉慧卿譯,《母性精神分析:女性精神分析大師的生命故事》(台北:心靈工坊,2001年)。\n范銘如,《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出版,2002年)。\n紀大偉,〈序〉,收於陳雪《夢遊1994》(台北:遠流出版,1996年),頁5-9。\n───,〈投資人黑暗宣言:黃麗群熱愛的算式〉,收於黃麗群《海邊的房間》(台北:聯合文學,2012年),頁21-27。\n約翰.布雷蕭(John Bradshaw)著,鄭玉英、趙嘉玉譯,《家庭會傷人:自我重生的新契機》(台北:張老師出版,2006年)。\n施 叔,〈論施叔青早期小說的禁錮與顛覆意識〉,《兩岸文學論集》(台北,新地文學,1997年),頁166-180。\n郝譽翔,《情慾世紀末──當代台灣女性小說論》(台北:聯合文學,2002年)。\n唐 荷,《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揚智文化出版,2003年)。\n孫隆基,《未斷奶的民族》(台北:巨流圖書,1995年)。\n孫梓評、張亦絢,〈別後通訊:在揮手的時間裡〉,收於張亦絢,《永別書:在我不在的時代》(台北:木馬文化,2015年),頁393-409。\n高全之,〈由幾個形構學觀點論歐陽子〉,收於歐陽子著,陳萬益編,《歐陽子集》(台北:前衛出版,1993年),頁251-278。\n梅家玲,《性別,還是家國?》(台北:麥田出版,2004年)。\n───,《從少年中國到少年台灣:二十世紀中文小說的青春想像與國族論述》(台北:麥田出版,2013年)。\n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出版,2002年)。\n───,《現代主義及其不滿》(台北:聯經出版,2013年)。\n陳千里,《因性而別──中國現代文學家庭書寫新論》(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3年)。\n尉天驄,《路不是一個人走得出來的》(台北:聯經出版,1976年)。\n張京媛主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n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n───,《現代主義,當代台灣:文學典範的軌跡》(台北:聯經出版,2015年)。\n張小虹,《怪胎家庭羅曼史》(台北:時報出版,2000年)。\n張新穎,《文學的現代記憶》(台北:三民出版,2003年)。\n曾文星主編,《華人的心理與治療》(台北:桂冠圖書,1996年)。\n黃恕寧、康來新主編,《嘲諷與逆變:《家變》專論》(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3年)。\n黃應貴主編,《21世紀的家:台灣的家何去何從?》(台北:群學出版,2014年)。\n楊經建,《家族文化與20世紀中國家族文學的母題形態》(湖南:岳麓書社,2005年)。\n楊 照,〈何惡之有?──序陳雪小說集《惡女書》〉,收於陳雪《惡女書》(台北:印刻出版,2005年),頁15-25。\n樊洛平,《當代台灣女性小說史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n劉亮雅,《後現代與後殖民:戒嚴以來台灣小說專論》(台北:麥田出版,2006年)。\n───,《遲來的後殖民:再論解嚴以來的台灣小說》(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4年)。\n劉秀美,《五十年來的台灣通俗小說》(台北:文津出版,2001年)。\n蘇珊.佛渥德(Susan Forward)、克雷格.巴克(Craig Buck)著,楊淑智譯,《父母會傷人》(台北:張老師出版,2003年)。\n蘭西.雀朵洛(Nancy J. Chodorow)著,張君玫譯,《母職的再生產》(台北:群學出版,2003)。\n\n三、論文:\n\n(1)期刊論文:\n丁乃非著,沃璟伶譯,〈非常貼近淫婦及惡女──如何閱讀《金瓶梅》(1965)和《惡女書》(1995)〉,《中外文學》第26卷第3期,1997年8月,頁48-65。\n李仕芬,〈當代台灣女作家小說中的母子關係〉,《師大學報:人文與社\n會科學類》第43卷第1期,1998年4月,頁47-63。\n───,〈女兒的父親──當代台灣女作家小說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14期,1999年6月,頁188-203。\n洪珊慧,〈《家變》與《孽子》中的父子關係與對「真實」世界的追求〉, 《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2期,2011年4月,頁187-204。\n馬森,〈邊陲的反撲──評三本「新感官小說」〉,《中外文學》第24卷第7期,1995年12月,頁140-145。\n梅家玲,〈性別論述與戰後臺灣小說發展〉,《中外文學》第29卷第3期,2000年8月,頁128-139。\n───,〈少年台灣:八、九〇年代台灣小說中青少年的自我追求與家國想像〉,《漢學研究》第16卷第2期,1998年12月,頁115-140。\n黃發有,〈論台灣女性文學的父親主題〉,《晉陽學刊》第1期,1996年,頁81-86。\n曾焯文,〈香港近親戀文學〉,《中外文學》第29卷第7期,2000年12月,頁172-189。\n董保中,〈郭良蕙的「心鎖」〉,《中外文學》第4卷第7期,1976年12月,頁40-47。\n楊經建,〈亂倫母題與中外敘事文學〉,《外國文學評論》第4期,2000年,頁59-68。\n劉亮雅,〈九〇年代台灣的女同性戀小說──以邱妙津、陳雪、洪凌為例〉,《中外文學》第26卷第2期,1997年7月,頁115-129。\n劉思坊,〈魅/媚相生──論施叔青與陳雪的瘋狂敘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15期,2009年1月,頁209-239。\n蔡振念,〈叫母親太沈重──台灣現代小說中的母親及母女關係〉,《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20期,2000年12月,頁 510-540。\n歐陽子,〈論「家變」之結構形式與文字句法〉,《中外文學》第1卷第12期,1973年5月,頁50-67。\n應鳳凰,〈解讀1962年臺灣文壇禁書事件──從《心鎖》探討文學史敘述模式〉,《文史台灣學報》第2期,2010年12月,頁45-63。\n嚴健彰,〈揭開家庭的秘密-亂倫之痛〉,《諮商與輔導》第203期,2002年11月,頁25-32。\n\n(2)學位論文\n吳芷維,〈交纏與共生:九〇年代以來女性小說中的母女關係〉(台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n林靜容,〈陳雪小說中的精神疾病書寫〉(屏東: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n林雋昀,〈陳雪《無人知曉的我》之精神分析研究〉(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4年)。\n邱郁棻,〈陳雪小說中的空間書寫──以《橋上的孩子》、《陳春天》和《迷宮中的戀人》為例〉(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2年)。\n洪玉真,〈歐陽子小說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台灣文學研究\n所碩士論文,2011年)。\n胡瑋菱,〈陳雪亂倫主題小說之研究〉(花蓮: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n張佩珍,〈台灣當代女性文學中的母女關係探討〉(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n張以昕,〈戰後台灣女性成長書寫的敘事特徵與世代轉折-以郭良蕙、李昂、陳雪為探討中心〉(新竹: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2年)。\n陳映瑾,〈超越戰後台灣的保守文化-郭良蕙的文學現代性與作家定位〉(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2012年)。\n陳筱荺,〈戰後台灣女作家的異常書寫:以歐陽子、施叔青、成英姝為例〉(新竹: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n陳盈岑,〈陳雪小說中邊緣心靈書寫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7年)。\n陳靜宜,〈逆寫慈母──台灣戰後女性小說的母親書寫研究〉(花蓮: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10年)。\n許君如,〈一九六〇年代台灣學院派本省籍女作家成長小說研究──以 陳若曦、歐陽子、施叔青、李昂為例〉(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n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年)。\n楊明,〈情色與亂倫的禁忌-論郭良蕙《心鎖》的遭禁〉(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n廖淑儀,〈被強暴的文本-論「《心鎖》事件」中父權對女/性的傷害〉(台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n廖修緯,〈女性身體書寫的爭議:《心鎖》、《秋葉》、《殺夫》的再閱讀〉(台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2年)。\n蔡淑芬,〈解嚴前後台灣女性作家的吶喊和救贖-以郭良蕙、聶華苓、李昂、平路作品為例〉(台南: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2003年)。\n駱玉玫,〈女同志的情慾書寫:以陳雪《惡女書》、《蝴蝶》為例〉(台中: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n蕭愉配,〈慾望與認同的新文化想像:陳雪小說中的家庭書寫〉(新竹: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n簡君玲,〈若即若離──八、九〇年代台灣女性文學中的「母女角色」探討〉(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n\n(3)研討會論文\n陳建忠,〈私語敘事與性/別政治──陳雪與陳染「私小說」比較研究〉,收於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等主編,《台中學術研討會──文采風流論文集》, 2005年12月,頁175-177。\n\n四、雜誌文章\n\n李忠慶,〈亂倫情慾的兩種詮釋:比較黃碧雲〈饕餮〉與陳雪〈兒子〉〉,《香港文學》第321期,2011年9月,頁50-54。\n邱貴芬,〈當代台灣女性小說裡的孤女現象〉,《文學台灣》第1期, 1991年12月,頁111-118。\n郝譽翔,〈戀父弒母──瓊瑤小說中的童女情結〉,《印刻文學生活誌》第14卷第11期,2018年7月,頁92-96。\n唐毓麗,〈「新感官小說」的美學與政治──九〇年代情色小說的文學觀察〉,《當代》第182期,2002年10月,頁118-141。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103159014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31590141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014101.pdf2.12 M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Altmetric

Altmetric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