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3682
DC FieldValueLanguage
dc.contributor.advisor張金蘭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何亭儀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Ho, Ting-Ien_US
dc.creator何亭儀zh_TW
dc.creatorHo, Ting-Ien_US
dc.date2019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19-06-03T05:05:04Z-
dc.date.available2019-06-03T05:05:04Z-
dc.date.issued2019-06-03T05:05:04Z-
dc.identifierG0105161015en_US
dc.identifier.uri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3682-
dc.description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華語文教學碩博士學位學程zh_TW
dc.description105161015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初級華語學習者在副詞連用排序上的現象」為本研究的研究方向,分析\n教材內部各組副詞連用組合的數量多寡,藉由問卷的發放,從結果去討論學習\n者的表現高低是否與副詞連用組合在教材中的複現率有關聯,最後給予教材和\n華語教師一些針對副詞連用教學的建議。\n本研究首先會從「副詞」開始討論,逐步進入「副詞連用」。結合劉月華 (2003)在《實用現代漢語語法》的七大副詞分類標準、張誼生(1996)「主 觀性強弱、語義轄域寬窄」決定副詞連用的規律、方清明(2012)副詞連用規 律應考慮複現頻率,研究者自訂了一套副詞連用規律,檢視教材中副詞連用組 合的內部順序,了解內部組合前後移位的可能原因,促使學習者在熟悉教材的 同時也能習得並或活用副詞連用。\n研究對象為母語非華語的初級華語學習者、《新版實用視聽華語》一二冊與 TOCFL 學習者語料庫。此部分配合《華語八千詞》、劉月華《實用現代漢語語 法》、問卷等工具作分析。\n研究方法方面,結合質化與量化。使用內容分析法、問卷調查法,整理第\n三版《新版實用視聽華語》一、二冊編選的副詞和連用副詞。利用《華語八千\n詞》淘汰掉非副詞的詞彙,配合「學習者語料庫」的排序偏誤結果,了解學習\n者會接觸到哪些連用組合和產出哪些錯誤排序。再以教材、語料庫中複現率前\n四高的副詞連用組合製作成問卷發放,得到真實的學習者輸出資料。待問卷回\n收,進入第二階段的量化分析,獲悉哪些副詞連用組合是學習者出錯率最嚴重\n的,作為改善教材、提供教學建議的基石。\n最終的分析結果顯示,學完第三版《新版實用視聽華語》一、二冊的初級 華語學習者,在各種組合連用的表現上確實有著高低落差,特別是「肯定否定 副詞+重複頻率副詞」、「時間副詞+時間副詞」、「語氣副詞+範圍副詞」三種組合 最需加強。因此,華語教材若能提高此三種組合的複現率、增加句子排序的題 型練習,同時輔以華語教師的教學與補充,便能夠最大化降低偏誤用法轉為化 石化的風險,也提高學習者學習華語的成就感,進而信服華語教師的教學,使 課堂教學更融洽,達成教師與華語學習者的雙贏局面。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第一章 緒論 1\n第一節 研究動機1\n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2\n第二章 文獻探討 3\n第一節 副詞的定義 3\n一、副詞的虛實歸屬之論 3\n二、副詞的功能、分類、命名 5\n第二節 副詞連用 8\n一、副詞連用之可能原因 8\n二、副詞連用的修飾功能 9\n三、副詞連用的排序 10\n四、副詞連用的使用頻率 12\n第三節 單一副詞教學、副詞連用教學 15\n第四節 小結 17\n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19\n第一節 研究方法 19\n第二節 研究對象 21\n第三節 研究工具 24\n第四節 研究步驟 26\n第四章 研究結果 31\n第一節 《新版實用視聽華語》一、二冊副詞 31\n第二節 《新版實用視聽華語》一、二冊之副詞連用組合 35\n第三節 學習者語料庫 A2、B1 程度之副詞連用偏誤 38\n第四節 《新版實用視聽華語》、學習者語料庫之副詞連用規律分析 42\n一、兩項連用副詞排序分析 43\n二、三項連用副詞排序分析 46\n第五節 副詞連用問卷製作與分析結果 47\n一、問卷中的副詞連用組合與分數計算 47\n二、副詞連用問卷分析結果 49\n第五章 結論 59\n第一節 研究結論 59\n第二節 研究建議 60\n第三節 教學建議 61\n第六章 參考文獻 65\n附錄一 第三版《新版實用視聽華語》第一冊副詞整理 68\n附錄二 第三版《新版實用視聽華語》第二冊副詞整理 71\n附錄三 第三版《新版實用視聽華語》第一冊副詞連用整理 74\n附錄四 第三版《新版實用視聽華語》第二冊副詞連用整理 78\n附錄五 TOCFL 學習者語料庫 A2、B1 程度之副詞連用偏誤與改正 84\n附錄六 副詞連用問卷 89\n\n表次\n表 2-1 各學者對於副詞的不同分類 5\n表 2-2 黃河<常用副詞共現時的順序>分類中的副詞6\n表 2-3 劉月華《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分類中的副詞 6\n表2-4 劉月華《實用現代漢語》常用副詞的用法 7\n表 2-5 方清明(2012)副詞連用量化後的頻率類別 13\n表 2-6 梁耀輝(2013)分析各階段學習者的副詞習得情形 14\n表 3-1 劉月華《實用現代漢語語法》中的副詞分類 25\n表 3-2 Mauchly 球形檢定29\n表 3-3 經 Greenhouse-Geisser 修正後的受試者內效應項的檢定30\n表 3-4 敘述統計界面 30\n表 4-1 《新視華》第一冊出現之副詞 31\n表 4-2 《新視華》第二冊出現之副詞 32\n表 4-3 《新視華》一、二冊之副詞連用的組合數量35\n表 4-4 學習者語料庫 A2、B1 連用偏誤改正後的組合38\n表4-5 《新視華》一二冊、學習者語料庫A2、B1副詞連用組合數量39\n表 4-6 《新視華》一二冊、學習者語料庫 A2、B1 連用偏誤改正之副詞連用規\n律分析42\n表4-7 兩項連用副詞位移因素43\n表 4-8 三項連用副詞組合與實例 47\n表4-9 正式問卷採用的副詞連用組合、選項、問題題號48\n\n表 4-10 13 組連用副詞的平均分數50\n表 4-11 13 組連用副詞的 Mauchly 球形檢定50\n表 4-12 連用副詞問卷的 SPSS 修正後受試者內效應項的檢定51\n表 4-13 學習者語料庫之連用副詞偏誤作文書寫者程度標示53\n表 4-14 問卷連用副詞「肯定否定+重複頻率」之受測者得分情形54\n表4-15 問卷連用副詞「時間+時間」之受測者得分情形56\n表4-16 問卷連用副詞「語氣+範圍」之受測者得分情形57\n表 5-1 副詞生詞表(1) 63\n表 5-2 副詞生詞表(2) 64\n\n圖次\n圖 2-1 黃河總結得出的副詞連用順序圖 11\n圖2-2 張誼生總結得出的副詞連用的順序 12\n圖2-3 副詞教學模式一15\n圖2-4 副詞教學模式二 16\n圖3-1 學習者語料庫檢索畫面22\n圖3-2 分析歸納法分析資料的過程27\n圖3-3 副詞連用問卷題型取樣28\n圖 4-1 《新視華》一、二冊副詞符合華語八千詞副詞詞性數量圖33\n圖 4-2 《新視華》一、二冊各類副詞總量圖33\n圖4-3 研究者自訂的副詞連用規律42\n圖 4-4 13 組連用副詞的平均分數曲線圖 52zh_TW
dc.format.extent1851689 bytes-
dc.format.mimetype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5161015en_US
dc.subject初級華語zh_TW
dc.subject副詞連用zh_TW
dc.subject語料庫zh_TW
dc.subject華語教材zh_TW
dc.title初級華語學習者副詞連用現象 —以 TOCFL 學習者語料庫與《新版實用視聽華語》為例zh_TW
dc.titlePhenomenona of adverbs sequence to learners at the basic level : based on TOCFL Learner Corpus and Practical Audio Visual Chineseen_US
dc.type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一、中文文獻\n\n1. 丁聲樹(1999)。現代漢語語法講話。北京市:商務印書館。\n2. 方清明(2012)。現代漢語副詞連用頻率考察。漢語學報,(3),87-94。\n3. 牛隆光(2010)。如何從事科學研究:新聞傳播面向的探討。台北市:唐山\n出版社。\n4. 王力(1897)中國現代語法。台中市:藍燈文化。\n5. 王石番(1991)。傳播內容分析—理論與實證。台北市:幼師。\n6. 王淑美、盧翠英、陳夜寧。(2017)新版實用視聽華語第一冊,增訂第三\n版。台北市:正中書局。\n7. 王淑美、盧翠英、陳夜寧。(2017)新版實用視聽華語第二冊,增訂第三\n版。台北市:正中書局。\n8. 史金生(2003)。語氣副詞的範圍、類別和共現順序。中國語文,(1),17-\n31。\n9. 史金生(2011)。現代漢語副詞連用順序和同現研究。北京市:商務印書\n館。\n10. 白丁(1986)。副詞連用分析。中南民族學院學報,(3),55-62。\n11. 朱建軍、唐依力(2017)。好像的歷時考察及其最新發展。華東師範大學學\n報,(5),159-164。\n12. 吳明隆(2006)。spss 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增訂第三\n版。台北市:知城數位。\n13. 呂叔湘(1979)。漢語語法分析問題。北京市:商務印書館。\n14. 呂叔湘(1980)。現代漢語八百詞。北京市:商務印書館。\n15. 宋玉柱(2003)。副詞能修飾副詞嗎。漢語學習,(3),13。\n16. 阮緒和、徐玉琪(2006)。副詞真的不能修飾副詞嗎。文教資料,(29),\n101-102 。\n17. 林華勇(2003)。現代漢語副詞研究回顧。漢語學習,(1),43-49。\n18. 林傳生(2003)。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台北市:心理出版。\n19. 邵敬敏(1999)。漢語語法淺說。香港:商務印書館。\n20. 故韡、劉月華、潘文娛(2001)。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北京市:商務印書\n館。\n65\n21. 柯移順(2014)。漢語副詞連用、並用研究述評。三峽論壇,(3),98- 101。\n22. 洪文瓊(1978)。內容分析法簡介。國教之聲,11(4),21-26。\n23. 胡脩實(2012)。現代漢語時間副詞共現考察。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n報,12(3),89-92。\n24. 孫漢萍(2001)。對外漢語教學幾個問題的思考探索。湖南教育學院學報,\n19(5),130-131。\n25. 徐以中、楊亦鳴(2014)。副詞修飾副詞現象研究。語言科學,13(6),\n561-574。\n26. 徐峰(2008)。對外漢語副詞教學研究中的難點與對策。語文學刊,(11),\n136-140。\n27. 袁毓林(2002)。多項副詞共現的語序原則及其認知解釋。語言學論叢,\n26,313-339。\n28. 張云秋、林秀琴(2017)。情態副詞的功能地位。首都師範大學學報,\n(3),120-129。\n29. 張誼生(1996)。副詞的連用類別和共現順序。煙台大學學報,(2),86-\n95。\n30. 張誼生(2010)。現代漢語副詞分析。上海市:三聯書店。\n31. 梁耀輝(2013)。副詞連用習得情況考察(碩士論文),取自中國優秀碩士\n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分類號 H195.3)。\n32. 陸儉明、馬真(1999)。現代漢語虛詞散論。北京市:語文出版社。\n33. 鈕文英(2017)。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增訂第二版。台北市:雙葉書廊。\n34. 黃河(1990)。常用副詞共現時的順序。北大研究生論文綴玉集(494-\n523)。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n35. 黃薇、沈銳(2013)。對越南學習者副詞教學的思考及建議。佳木斯教育學\n院學報,(6),142-143。\n36. 楊榮祥(2005)。近代漢語副詞研究。北京市:商務印書館。\n37. 榮泰生(2006)。SPSS 與研究方法。台北市:五南圖書。\n38. 榮泰生(2017)。圖解研究方法,增訂第二版。台北市:五南圖書。\n39. 管倖生、阮綠茵、王明堂、王藍亭、李佩玲、高新發、黃鈴池、黃瑞菘、\n陳思聰、陳雍正、張文山、郭辰嘉、楊基昌、楊清田、童鼎鈞、董皇志、 鄭建華、盧麗淑(2007)。設計研究方法,第二版。新北市:全華圖書股份 有限公司。\n40. 趙元任(1979)。漢語口語語法。北京市:商務印書館。\n41. 趙元任(1994)。中國話的文法。新北市:常新印刷有限公司。\n66\n42. 黎錦熙(2004)。黎錦熙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43. 賴先剛(1994)。副詞的連用問題。漢語學習,(2),25-31。\n二、英文文獻\n1. André Martinet(1962). Functional View of Lan guage. Oxford: Clarendon Press.\n2. Haliday(1985).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London: Arnold.\n3. Holsti, O.R. (1969). Content Analysi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and\nHumanities.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n4. Shaughnessy, J. J., Zechmeister, E. B., & Zechmeister, J. S. (2009).\nResearch methods in psychology (8th ed.). New York, NY: McGraw-\nHill.\n5. Vygotsky(1978). Mind in society. Cambridge,MA: Harvard University\nPress.\n三、網站資料\n1. 華語八千詞(2017)。取自國家華語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網頁下:\nhttp://www.sc-top.org.tw/chinese/download.php(引用時間:\n2018/3/24)\n2. 華語學習者語料庫之副詞語料(2006-2012)。取自華語學習者語料庫檢索\n系統:http://.itc.ntnu.edu.tw:8080//(引用時間 2018/3/3)zh_TW
dc.identifier.doi10.6814/THE.NCCU.TCSL.004.2019.A07en_US
item.grantfulltextrestricted-
item.openairetypethesis-
item.cerifentitytypePublications-
item.openairecristypehttp://purl.org/coar/resource_type/c_46ec-
item.fulltextWith Fulltext-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101501.pdf1.81 M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simple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Altmetric

Altmetric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