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4934
DC FieldValueLanguage
dc.contributor.advisor陳信木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簡瑜瑩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Chien, Yu-Yingen_US
dc.creator簡瑜瑩zh_TW
dc.creatorChien, Yu-Yingen_US
dc.date2019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19-08-07T08:47:44Z-
dc.date.available2019-08-07T08:47:44Z-
dc.date.issued2019-08-07T08:47:44Z-
dc.identifierG0105254009en_US
dc.identifier.uri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4934-
dc.description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社會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105254009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臺灣社會對環境及生態的反思與檢討聲浪日益壯大,發展過程中形塑出單一的環境論述,使環境議題成為一種「政治正確」。因此本文研究目的欲觀察此種「政治正確」的意識形態是否反映社會事實?恰好藉由2018年公投中,與環境及能源相關的三項公投投票結果,描繪出社會對環境議題的真實的樣貌。其次,也探討造成區域歧異性的原因與產業結構所代表的生計因素是否有所關連。\n本文以臺灣本島352個鄉鎮作為主要分析單位,使用資料來源皆為政府公開資料,研究方法以地理資訊系統(GIS)進行空間探索。研究結果發現,產業結構的確可能影響公投能源議題的支持程度,但僅限於公投第七案「反空汙」的條文,對於第八案「反燃煤發電」及第十六案「以核養綠」皆未有顯著影響。此外,政治意識形態也是本次公投選舉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使公投成為政黨動員的手段,顯示我們尚需更多時間對公投進行調整與規劃,才能實現直接民主的美好想像。\n本文使用鄉鎮層級的集體資料進行空間探索,為避免生態謬誤,無法對個體投票行為進行推論,僅提供一些可能變項進行研究,但是投票行為的產生具有多種可能性,後續研究者若能針對其他結構性因素進行控制,並加入空間的影響效果,再佐以個體層次的觀察,相信能使公投相關研究更臻完善。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第一章 緒論 1\n第一節 研究背景 1\n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n第二章 文獻回顧 12\n第一節 環境論述形成的背景 12\n第二節 空間分析方法在投票行為上的應用 16\n一、 空間分析 16\n二、 國內外相關研究 18\n三、 空間分析的限制 20\n第三節 公投能源議題的正反論述 21\n第三章 研究設計 26\n第一節 研究架構 26\n第二節 變數與操作化過程 27\n一、 依變數 27\n二、 自變數 27\n第三節 資料分析方法與處理方式 31\n第四章 研究發現 33\n第一節 公投十案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33\n第二節 變數描述統計 36\n一、 依變數 36\n二、 自變數 42\n第三節 產業結構與公投的相關分析 44\n第四節 公投與政治意識形態的展現 54\n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6\n第一節 結論 56\n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57\n參考書目 59zh_TW
dc.source.uri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5254009en_US
dc.subject公民投票zh_TW
dc.subject能源zh_TW
dc.subject環境zh_TW
dc.subject產業結構zh_TW
dc.subject地理資訊系統zh_TW
dc.subject空間分析zh_TW
dc.title2018年公投能源議題與產業結構的空間關聯zh_TW
dc.titleSpa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energy issues of the referendum of Taiwan in 2018en_US
dc.type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4,台灣21世紀議程:國家永續發展願景與策略綱領。\n何明修,2006,《綠色民主:台灣環境運動的研究》。台北:群學出版社。\n林德昌,2005,《永續發展與聯合國廿一世紀議程》。台北:行政院青輔會。\n柯一榮,2010,《我國各選舉無效票之空間分析:1992-2009》。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n洪永泰,1994,〈選舉預測:一個以整體資料為輔助工具的模型〉。《選舉研究》1(1): 93-110。\n紀駿傑,1998,〈我們沒有共同的未來:西方主流環保關懷的政治經濟學〉。《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1: 141-168。\n紀駿傑、蕭新煌,2006,《臺灣全志-卷九:社會志.環境與社會篇》。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n耿曙、陳陸輝,2003,〈兩岸經貿互動與台灣政治版圖:南北區塊差異推手?〉。 《問題與研究》42(6): 1-27。\n曾華璧,2001,《人與環境:臺灣現代環境史論》。臺北:正中書局。\n------,2007,〈風險社會的媒體環境教育–以1979年臺灣多氯聯茉中毒事件《中國時報》生態專輯為中心的探討〉。頁424-441,收錄於王利華編,《中國歷史上的環境與社會》。北京:三聯書店。\n------,2008,〈臺灣的環境治理(1950-2000):基於生態現代化與生態國家理論的分析〉。《臺灣史研究》15(4): 121-148。\n黃信豪,2006,〈多層模型於選民投票行為研究的應用:以2004年總統選舉為例〉。《東吳政治學報》22: 161-205。\n黃偉峰,2004,〈從選票區位結構試探影響2004年「和平公投」之相關因素〉。 《臺灣民主季刊》1(3): 73-98。\n黃錦堂,1994,《台灣地區環境法之研究》。台北:月旦出版社。\n劉翠溶,2011,〈環境保護之演變〉。收錄於《中華民國發展史‧經濟發展》。臺北:聯經。\n鄧志松,2006,〈選舉的空間因素:以三次總統選舉為例〉。《國家發展研究》6(1): 89-144。\n鄧志松、吳親恩、柯一榮,2010,〈選票空間分布與席次偏差:第六、七屆立委選舉的考察〉。《選舉研究》17(1): 21-53。\n蕭新煌,1986,〈新環境範型與社會變遷:台灣民眾環境價值的初探〉。《台大社會學刊》18: 81-134。\n------,1987,《我們只有一個台灣:反污染,生態保育與環境運動》。台北:久大。\n蕭新煌、紀駿傑,2001,〈推動永續發展的社會力:本土環保NGO與民眾之比較〉。《永續臺灣簡訊》3(3): 1-18。\n蕭新煌等,2003,《永續台灣2011》。台北:天下文化出版公司。\n賴進貴、葉高華、張智昌,2007,〈投票行為之空間觀點與空間分析-以臺灣2004年總統選舉為例〉。《選舉研究》14(1) : 33-60。\nJames G. Gimpel, Irwin L. Morris & David R. Armstrong , 2004, “Turnout and the local age distribution: examining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cross space and time.” Political Geography 23: 71-95.\nKaiser,H.F., 1974, “An index of factorical simplicity. ” Psychometrika 39: 31-36.\nKey, V. O., Jr., 1949, Southern Politics in State and Nation. New York: Knopf.\nKim, Jeongdai, Euel Elliott, & Ding-ming Wang, 2003, “A Spatial Analysis of County-level Outcomes in US Presidential Elections:1988– 2000.” Electoral Studies 22(4): 741-761.\nKohfeld, Carol W. & John Sprague, 2002, “Race, Space, and Turnout.” Political Geography 21:175-193.\nPerdomo C.J. Vilalta, 2004, “The local context and the spatial diffusion of multiparty competition in Urban Mexico, 1994-2000.” Political Geography 23:403-423.\nShin, Michael E. and John Agnew, 2002, “The geography of party replacement in Italy, 1987-1996.” Political Geography 21:221-242.\nTobler, W., 1979, “Cellular Geography.” pp.379-86 in Philosophy in Geography,\nUN General Assembly, 1972, Declar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he Human Environment. 15 December 1972, A/RES/2994, available at: https://www.refworld.org/docid/3b00f1c840.html\n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1987, Our common futur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zh_TW
dc.identifier.doi10.6814/NCCU201900581en_US
item.fulltextNo Fulltext-
item.openairecristypehttp://purl.org/coar/resource_type/c_46ec-
item.grantfulltextnone-
item.openairetypethesis-
item.cerifentitytypePublication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Show simple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Altmetric

Altmetric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