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5097
題名: 《望北》劇本創作論述
A writer`s note on the film script of Learning To Say Goodbye
作者: 劉夢婷
貢獻者: 傅秀玲
Fu, Syou-Ling
劉夢婷
關鍵詞: 劇本
電影
創作論述
電影劇本
廣電
戲劇
日期: 2018
上傳時間: 7-Aug-2019
摘要: 劇本《望北》講述的是一個關於離家與歸家、面對與告別的故事。盤錦女孩林椿萱已經在台北生活8年,這個城市於她而言就像是第二故鄉。除了盤錦的親人,她的事業、愛情、朋友、未來統統在這裡。\n椿萱無疑是適合台北的,她也似乎是屬於台北的:網紅事業做得有聲有色、與台北男友瑋承感情穩定,即將跨入婚姻殿堂,兩人正計劃尋找新房,共建婚後的二人世界。椿萱也利用網紅身份爭取了贊助,要舉辦一場事業愛情雙贏的盛大婚禮,以此慶祝進入新的人生階段。正當一切順風順水進行的時候,椿萱的媽媽卻查出了肝癌。\n椿萱第一次有了一種自己被經濟、事業、新家庭困在台北的感覺。一個回不了家的人,還可為病重的媽媽做的,只有以最悲傷的心情,完成一樁本應歡喜的婚禮。在這個過程裡,椿萱也默默進行著告別的練習。\n\n本文由論述與劇本兩部分組成。前三章從創作動機、主題研究、前置調查、典範分析對原始故事素材做出統合整理。第四章為具體的創作內容,包括故事大綱、分場大綱、完整劇本。第五章為劇本試讀者反饋意見的整理、對劇本新的修正及後續計劃。
參考文獻: 參考書籍\n申丹、王麗亞(2010)。西方敘事學:經典與後經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n何顯明、餘芹(1990)。飄向天國的駝鈴——死亡學精華。上海:上海文化。\n李文彬(譯)(1991)。小說面面觀(原作者:E.M.Forster)。台北:志文(原著出版年:1956)。\n李亞梅(譯)(1999)。好萊塢類型電影——公式、電影製作與片廠制度(原作者:Thomas Schatz)。台北:遠流(原著出版年:1981)\n周軼東(譯)(2016)。故事——材質·結構·風格和銀幕劇作的原理(原作者:Robert McKee)。天津:天津人民(原著出版年:1997)。\n孟憲武(2006)。人類死亡學。台北市:洪葉文化。\n林綺雲(主編)(2000)。生死學。台北市:洪葉文化。\n段成榮、楊舸、馬學陽(2012)。中國人口流動研究。 北京市:中國人口出版社。\n徐晶晶(譯)(2014)。好萊塢編劇策略——電影主角的23個必要行動(原作者:Eric Edson)。台北:五南圖書(原著出版年:2012)。\n秦續蓉、馮勃翰(譯)(2015)。先讓英雄救貓咪(原作者:Blake Snyder).台北:雲夢千裡文化創意事業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2005)\n陳世雄、周寧(2000)。20 世紀西方戲劇思潮。北京: 中國戲劇出版社。\n陳惇(2004)。20世紀外國戲劇經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n陸軍(2011)。稅收競爭與區域城鎮化———以京津冀為例。北京市:商務印書館。\n曾西霸(譯)(2015)。實用電影編劇技巧(原作者:Syd Field)。台北:遠流(原著出版年:1979)\n劉建基(譯)(2005)。關鍵字: 文化與社會的辭彙(原作者:Raymond Williams)。北京:三聯書店(原著出版年:1976)。\n劉震鐘、鄧博仁(譯)。死亡心理學(原作者:Robert Kastenbaum)。台北市:五南圖書。(原著出版年:1972)\n鄭樹新(2005)。電影類型與類型電影。台北市:洪範書店。\nRabiger,M.(2000).Developing Story Ideas.Waltham,US:Focal Press.\n\n參考文獻\n王回瀾(2006)。獨生子女家庭養老的現狀與問題-對青島市部分城市青年獨生子女的調查。市場與人口分析,4,62-68。\n王偉男,張賢樺(2016)。跨兩岸婚姻中的法律、政策與政治。台海研究,4,43-53。\n王輝耀、路江湧、林道謐(2010)。海歸創業、「類海外」創業環境與海歸再本土化研究。實施人才強國戰略重大問題跟蹤研究(編號:10ZD&046)。\n伍海霞(2017)。城市第一代獨生子女父母的社會養老服務需求——基於五省調查數據的分析 。社會科學,5,79-87。\n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2006)。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n向雅潔(2013)。社會工作介入獨生子女父母的空巢綜合症的方案研宄——以因數女離家上學而空巢的獨生子女家庭為例(碩士論文)。取自中國知網。(系統編號:C913.6)\n朱立明、郭英凱(2013)。田納西· 威廉斯家庭劇研究。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1,6-89。\n何嬋娟(2015)。淺析寫實主義中的長鏡頭理論及其與蒙太奇理論間的關係問題。新聞研究導刊,16,262-263。\n吳晶琦(2017。現實主義藝術觀念的傳統與流變。遼寧大學學報,2,134-139。\n宋健、黃菲(2011)。中國第一代獨生子女與其父母的代際互動——與非獨生子女的比較研究。人口研究,3,3-16。\n宋睿宸(2017)。2016中國海歸群體思想狀況調查報告。人民智庫。\n李小剛(譯)(2006),全家人單獨在一起好萊塢與「家庭電影」(原作者:Robert · C· Allen)。世界電影,3,13-32。\n李拓、李斌(2015)。中國跨地區八口流動的影響因素——基於286個城市面板數據的空間計量檢驗。中國人口科學,2,73-83。\n李勁峰、熊琳、劉碩(2016)。出國留學回流率超一半,海歸步入「青銅時代」。決策探索,8,42-43。\n李淑雲、張偉新、宋久存(2015)。遼西地區城市老齡化家庭獨生子女心理壓力情況及影響因素分析 。中國全科醫學,1,90-92。\n李超、王雷(2014)。海外移民潮背景下留守老人代際情感影響分析———以北京市為例。北京社會科學,7,57-64。\n李霞(2004)。家庭暴力法律範疇論綱。社會科學研究,4,89-92。\n周斌(2006)。城市第一代獨生子女家庭養老保障研究(碩士論文)。取自中國知網。(系統編號:D632.1)\n尚紅娟,張一平(2016)。赴台「陸生」發展動態之研究。福建師範大學學報,4,158-172。\n俞憲忠(2005)。人口流動規律及其政策含義。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1,117-121。\n康春傑(2015)。美國寫實主義電影中的追夢歷程。學術論壇,14,22-24。\n張為民(2000)。中國2000年人口普查分縣資料。國務院人口普查辦公室、國家統計局人口和就業統計司人口普查報告(編號:7-5037-3872-3/F.1458)。北京市:中國統計出版社。\n張薇(2014)。小說《金色夜叉》中寫實主義中的社會反思。網友世界雲教育,2,36。\n曹素靜怡(2017)。「80 後」題材家庭劇的現實表達。西部廣播電視,12,81。\n曹意強(2006)。寫實主義的概念與歷史。文藝研究,7,108-118。\n陳秀容(1999)。中國海外移民類型及移民族群特徵探討。地理研究,18(1),45-52。\n曾一果、溫曉紅(2009)。散文化與戲劇化——中韓都市家庭劇的敘事藝術比較。中國電視,4,50-53。\n馮乃林(2010)。中國2010年人口普查分縣資料。國務院人口普查辦公室、國家統計局人口和就業統計司人口普查報告(編號:\nISBN 978-7-5037-6659-6)。北京市:中國統計出版社。\n黃發有(2002)。論九十年代小說的敘事視角。齊普學刊,3,42-46。\n黃豔平(2016)。2011年以來陸生赴台就學現狀與前瞻。福建論壇, 人文社會科學版,10,175-180。\n楊芳(2016)。台灣陸配政策之檢視。台灣研究集刊,1,22-30。\n劉佳(2015)。獨生子女對父母以及獨生子女父母的養老意願研究(碩士論文)。取自中國知網。(系統編號:D669.6)\n劉暢、趙萬民、魏曉芳(2014)。老齡化人口流動與城鎮化的協調機制初探。西部人居環境學刊,5,80-85。\n劉靜(2004)。淺論小說敘事視角的三種類型。承德民族師專學報,4,51-52。\n樂章、陳璿、風笑天(2000)。城市獨生子女家庭養老問題。青年研究,3,16-19。\n穀瑪利(1998)。從新時期小說敘事視角的轉化看當代審美觀念的轉型。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46-49。\n蔡振翔(2002)。試論中國海外移民的共同性遇特殊性問題。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35-40。\n鄭東曉(2013)。中西家庭電影文化取向的擅變。劍南文學,7,221-222。\n簡璞(2007)。論《三峽好人》對電影藝術現實主義的傳承。重慶郵電大學學報,5,110-115。\n\n網絡資料\n教育部辦公廳、國際司、財務司、政法司、人事司。中國留學回國就業藍皮書2015。取自:\nhttp://www.moe.edu.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6n/xwfb_160325_01/160325_sfcl01/201603/t20160325_235214.html\n慢行吧_Rich(2016年11月7日)。台灣大陸兩岸結婚流程全攻略(2016年版):包含辦理依親居留和父母探親【線上論壇】。取自:\nhttp://rich0526.pixnet.net/blog/post/9138958-%EF%BF%BD%E4%BD%82%EF%BF%BD%EF%BD%85%E3%81%87%EF%BF%BD%E5%BE%8C%EF%BF%BD%EF%BF%BD%E6%81%A9%E8%85%9F%EF%BF%BD%E7%B4%BF%EF%BF%BD%E7%BE%8C%EF%BF%BD%E8%85%AE%EF%BF%BD%EF%BF%BD%EF%BF%BD%EF%BF%BD%E7%B4%AB%EF%BF%BD%EF%BF%BD(2016%E7%B6%9B%E9%9B%81%EF%BF%BD%EF%BF%BD)%E9%90%9A%EF%BF%BD%EF%BF%BD%EF%BF%BD%EF%BF%BD%EF%BF%BD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傳播學院傳播碩士學位學程
104464069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44640691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069101.pdf23.65 M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Altmetric

Altmetric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