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5694
題名: 集體、權利與認同:屏東排灣族繼承與保留地糾紛中的流動法意識
Collectivity, Rights, and Identity:The Fluid Legal Consciousness in Two Disputes of the Inheritance and the Indigenous Reserved Land among Paiwan People in Pingdong
作者: 曾巧忻
Tseng, Chiao-Hsin
貢獻者: 王曉丹<br>官大偉
Wang, Hsiao-Tan<br>Kuan, Da-Wei
曾巧忻
Tseng, Chiao-Hsin
關鍵詞: 土地
集體權
認同
法意識
法社會學
日期: 2019
上傳時間: 5-Sep-2019
摘要: 土地權通常被視為原住民族最重要的集體權利之一,更是原住民族自治的核心基礎。臺灣原住民族在經歷社會政治經濟結構變化以及現代國家法制影響下,其現實生活中的多重規範交織,所造成的土地權之想像與價值上的分歧,早已經無法再理解為原/漢、傳統/現代二分概念的孰輕孰重。事實上,法意識的討論過去已聚焦自我認同對法律行動的影響,並指出特定社會空間建構法律秩序的社會過程,皆在敘事、社會權威與人我連結模式中尋求情感衡平。然而,本文發現,全球化之下自我的破碎使得此一情感衡平過程更為複雜,也對原住民族法意識建構產生重要影響。本文從原住民族內在觀點出發,探討屏東縣排灣族區域中的土地糾紛(繼承案件、保留地制度)的法律角色與實踐困境,分析當代原住民族面對集體、權利與認同時的自我拉扯與意義流動。本文發現,在內部社會機會不均、資源不足的歷史過程中,個別原住民關於族群政治地位不對等的感受,多重而破碎的認同影響了其對集體之範圍與意義的想像,而這也相當程度建構了其法意識。本文呼籲,原住民族法學應該由下而上探究原住民族對法律的理解與其法律經驗,在理解族群意識如何影響法意識的基礎上,建構最適當的法律實踐。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nAlex Collinicos著,萬毓澤譯(2007),創造歷史:社會理論中的行動、結構與變遷,臺北:群學。[Callinicos, Alex. 2004. Making history: Agency, structure, and change in social theor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N.Y.]\nJames C. Scott著,鄭廣懷、張敏、何江穗譯(2007),弱者的武器,南京:譯林。[Scott, James C. 1985. Weapons of the Weak: Everyday Forms of Peasant Resistance. 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Haven]\nPatricia Ewick &Susan S. Silbey著,陸益龍譯(2005),法律的公共空間─日常生活中的故事,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Ewick, P., & Silbey, S. 1998. The common place of law: Stories from everyday lif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nRobert K. Yin著,周海濤、李永賢、張蘅譯(2017),個案研究設計與方法,臺北:五南。[Robert K. Yin. 2008.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Sage Pubns.: U.S. ]\nS. James Anaya著,蔡志偉譯(2010),國際法中的原住民族。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Anaya, S. James. 2004. Indigenous Peoples in International La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Oxford]\n王泰升(1995),臺灣主體性的法律史研究,律師通訊,192期,頁37-46。\n王泰升(2015),台灣法律史上的原住民族:作為特殊的人群、地域與法文化,臺大法學論叢,44卷4期,頁1639-1704。\n王曉丹(2011),法意識與法文化研究方法論:以女兒平等繼承為例─法律繼受下的法社會學研究取徑,月旦法學雜誌,189期,頁1-20。\n王曉丹(2011),法意識與法文化研究方法論─從概念到實踐,從專家到常民,收於:政治大學法學院基礎法學中心編,2011法文化研究—繼受與後繼受時代的基礎法學,頁70-98,臺北:元照。\n王曉丹(2016),敘事與正義的地方性知識-臺灣人法意識與法律空間的民族誌,月旦法學雜誌,249期,頁5-19。\n王曉丹(2018),法意識探索:關係自我的情感衡平,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67期,頁117-118。\n王韻茹(2018),從公法人理論與實踐發展觀察部落公法人,成大法學,35期,頁1-33。\n丘宏達(2014),現代國際法,3版,臺北:三民。\n石磊(1984),排灣族的家庭結構:原始及其演變,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4期,頁71-83。\n吳秦雯(2016),原住民保留地權利之實然與應然─相關行政救濟實務見解分析,臺灣原住民族法學,1卷11期,頁45-66。\n呂炳寬、楊智傑(2004),全球化脈絡下的人權保障,整合全球化與在地化: 21 世紀政治學研究的新趨勢學術研討會,東海大學政治學系主辦,2005年12月24日。\n辛年豐(2011),原住民族權利保障的建構與實現-從平等權出發到落實平等保障,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34期,頁113-245。\n周志杰(2015),區域人權規約的普世性與獨特性分析:以非洲聯盟為例,臺灣國際法季刊,12卷.4期,頁31-71。\n官大偉(2008),民族自治、傳統領域與自然資源管理:以加拿大育空領地第一民族之共管機制為例,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1期2卷,頁113-137。\n官大偉(2014),空間秩序、地理再現與生態政治:臺灣山地資源利用/保育的歷史地理回顧,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7卷1期,頁159-197。\n官大偉(2014),原住民族土地權的挑戰:從一個當代交易的區域研究談起,考古人類學刊,80期,頁7-51。\n官大偉(2017),原住民族的個人權與集體權,原教界,76期,頁12-17。\n官大偉、蔡志偉、林士淵(2015),原住民保留地土地政策調查研究-非原住民使用總登記為原住民保留地問題研析期末報告,原住民族委員會。\n林淑雅(2006),解╱重構臺灣原住民族土地政策,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n邱玟惠(2016),論法制上權利主體之建構基礎與變化─以原住民族或部落為中心,法令月刊,67卷3期,頁60-72。\n邱寶琳(2010),原住民族土地權之探討─以花蓮太魯閣族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n哈勇諾幹(2012),制度性剝削與原住民社會經濟變遷:以南澳鄉泰雅族rgayung部落礦業活動為例,佛光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n施正鋒(2005),國際潮流與原住民族的權利,收於:臺灣原住民族政治與政策,頁28-56,臺北:翰蘆。\n施正鋒(2012),加拿大Métis原住民的認同與身份,臺灣國際法季刊,9卷3期,頁7-46。\n施正鋒(2012),原住民族主權與國家主權,臺灣原住民研究論叢,12期,頁1-30。\n孫大川(2010),夾縫中的族群建構:臺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臺北:聯合文學。\n張岱屏(1999),太魯閣族反亞泥還我土地運動的歷史論述與行動,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n莊景升(2006),當代人權價值與儒家思想關聯性之研究, 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n陳竹上(2010),他們在自己的土地上無家可歸?從「反亞泥還我土地運動」檢視臺灣原住民保留地政策的虛實,臺灣社會研究季刊,77期,頁97-134。\n陳竹上(2012),我國原住民保留地政策之當代課題與司法案例分析,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5卷2期,頁83-114。\n陳秀容(1995),第三世界人權觀念的探討:1986 年聯合國「發展權宣言」的初步分析,收於:張福建、蘇文流編,1995民主理論:古典與現代,頁301-333,臺北:中央研究院。\n陳秀容(1999),族裔社群權利理論:Vernon Van Dyke的理論建構,政治科學論叢,10期,頁133。\n陳張培倫(2015),《原住民族基本法》的前世今生:思想系譜篇,原住民族文獻,22期,網址:https://ihc.apc.gov.tw/Journals.php?pid=629&id=880。\n陳舜伶(2002),原住民族運動中「權利法制化」進路的困局:兼論建構中的台灣原住民族自治,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n童春發(2001),臺灣原住民史:排灣族史篇,臺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n童春發(2013),探討排灣族習慣法中有關正義的概念與實踐,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6卷4期,頁1-38。\n雅柏甦詠‧博伊哲努(2007),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與臺灣原住民族權利保障,臺灣原住民研究論叢,2期,頁141-168。\n黃居正(2005),時間、勞動與生態─原住民族財產權的核心論題,清華科技法律與政策論叢,2卷1期,頁5-47。\n黃居正、邱盈翠(2015),台灣原住民族集體同意權之規範與實踐,臺灣民主季刊,第十二卷第三期,頁43-82。\n楊士範(1999),長嗣繼承制度與人口差別遷移─ 一個排灣族平和村城鄉移民的例子,思與言,38卷4期,頁185-229。\n詹順貴(2011),國家法制高牆下實現原住民族土地與自然資源權利的困境-從美麗灣渡假村旅館的開發案及司馬庫斯櫸木案談起,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4卷3期,頁183-217。\n劉香君(2006),賣地的頭目:嘉蘭人的土地觀念變遷,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n潘春輝(2005),新夥伴關係下臺灣原住民族自治問題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國家事務與管理班碩士論文。\n蔡志偉(2008),聯合國中的原住民族國際人權,臺灣國際研究季刊,2期,頁81-108。\n蔡志偉(2011),從客體到主體:臺灣原住民族法制與權利的發展,臺大法學論叢,40卷S期,頁1499-1550。\n蔡志偉(2018),加拿大原住民族的諮商同意權,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8卷3期,頁65-80。\n蔡志偉、官大偉(2018),原住民族土地納入相關機關管理之過程研究成果報告,原住民族委員會。\n蔡穎芳(2011),繼承自治?─自排灣族的觀點出發,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4卷3期,頁101-182。\n鄭惠芬(2015),排灣族長嗣繼承制與行事理路-大姊當家的文化脈絡,婦研縱橫,103期,頁44-51。\n戴秀雄(2017),原住民族權利個體與集體權法制問題芻論─兼談原保地私有化的衝擊,原教界,76期,頁26-29。\n謝世忠(1987),原住民運動生成與發展理論的建立:以北美與臺灣為例的初步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4期,頁139-187。\n謝世忠(2017),後認同的污名的喜淚時代,臺北:玉山社。\n謝世忠(2017),認同的污名:臺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臺北:玉山社。\n顏愛靜、楊國柱(2004),原住民族土地制度與經濟發展,臺北:稻香出版。\n\n◎外文文獻\nAli, Shaukat. 1976. Pan-movements in the Third World: Pan-Arabism, Pan-Africanism, Pan-Islamism. Lahore: Publishers United.\nAllen Buchanan. 1993. Role of Collective Rights in the Theory of Indigenous Peoples` Rights. Transnational Law & Contemporary Problems 3:89-108.\nBradley, Harriet. 2015. Fractured Identities: Changing Patterns of Inequality. 2nd ed.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nChua, Lynette J. and David M. Engel. 2019. Legal Consciousness Reconsidered. Annual Review of Law and Social Science 15:1.\nComaroff, Jean. 1985. Body of Power Spirit of Resistance: The Culture and History of a South African Peopl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nGiddens, Anthony. 1991. 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 Self and Society in the Late Modern Age.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nGraff , Gerald, Birkenstein , Cathy, and Durst, Russel. 2006. They Say, I Say. The Moves That Matters in Academic Writing, 3rd ed. New York: WW Norton & Co.\nHerbert J. Gans. 1982, Urban Villagers, Rev & Exp ed.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nJ Henderson, James Sákéj Youngblood. 2002. Postcolonial Indigenous legal consciousness. Indigenous Law Journal 1:1..\nKeal, Paul. 2003. European Conquest and the Rights of Indigenous Peoples: The Moral Backwardness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nMackenzie, Catriona, and Natalie Stoljar. 2000. Relational Autonomy: Feminist Perspectives on Autonomy, Agency, and the Social Self.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nMerry, Sally Engle. 1995. Resistance and the Cultural Power of Law. Law & Society Review 29:11-26.\nMerry, Sally Engle. 2000. Colonizing Hawai`i: The Cultural Power of Law.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nTrosper, Ronald. 1981. American Indian Nationalism and Frontier Expansion. Pp. 247-270 in Ethnic Change edited by C.F. Keyes.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nVan Dyke, Vernon. 1985. Human Rights, Ethnicity, and Discrimination. Westport: Greenwood Press.\n\n◎網路資源\n中時電子報(2014年2月19日)「賽嘉飛行場徵地 業者地主抗議,讀取自: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40219004619-260402?chdtv,最後讀取日期:2019年6月15日。\n中時電子報(2017年4月14日),飛行場發照未先溝通 賽嘉部落抗議, 讀取自: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414000561-260107?chdtv,最後讀取日期:2019年6月15日。\n中時電子報(2017年9月13日),賽嘉部落、飛行場業者分享利益, 讀取自: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913000176-260204?chdtv,最後讀取日期:2019年6月15日。\n公共電視(2014年2月19日)「屏東三地門賽嘉飛行場 官方擬徵地,讀取自: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262459?NEENO=262459,最後讀取日期:2019年6月15日。\n民報(2017年9月12日),行使原基法第21條!賽嘉部落及飛行場業者簽訂「利益分享契約」,讀取自: https://www.peoplenews.tw/news/a43f8f89-4070-4a2d-994a-31087d5269d8,最後讀取日期:2019年6月15日。\n自由時報(2017年9月13日),業者、部落簽約 賽嘉飛行場創先例,讀取自:https://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1135011,最後讀取日期:2019年6月15日。\n屏東新聞(2017年4月13日),反政府發飛行場證,賽嘉部落召開記者會抗議, 讀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887579934632769/videos/1447932341930856/?v=1447932341930856,最後讀取日期:2019年6月15日。\n屏東縣政府內埔鄉戶政事務所,108年4月份屏東縣三地門鄉村里鄰戶數與戶籍動態登記統計表,讀取自:https://www.pthg.gov.tw/neipu-house/Default.aspx,最後讀取日期:2019年6月15日。\n原民會(2018年8月31日),有關原住民族土地或部落範圍土地劃設辦法」,讀取自:https://www.apc.gov.tw/portal/docDetail.html?CID=84787D2F3B3C9BDA&DID=0C3331F0EBD318C22C4A2BB8D82DD075,最後讀取日期:2019年6月15日。\n原轉小教室,焦點事件:傳統領域爭議 夜宿凱道百日記,讀取自: http://www.eventsinfocus.org/issues/1814,最後讀取日:2019年6月15日。\n勞動部,國際勞工組織國際公約及建議書,讀取自:https://www.mol.gov.tw/media/77317/%E5%9C%8B%E9%9A%9B%E5%8B%9E%E5%B7%A5%E5%85%AC%E7%B4%84.pdf,最後讀取日期:2019年6月15日。\n聯合新聞網,「不滿遭納邵族傳統領域 魚池鄉要退出平地原住民鄉」,讀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7266/3520416,最後讀取日:2019年6月15日。\n法務部,有關兩公約一般性意見及準則,讀取自:http://www.humanrights.moj.gov.tw/lp-506-200.html,最後讀取日:2019年5月17日。\n張惠東,原住民族傳統領域與私有財產財產權—創設「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役權」的嘗試,原住民族文獻,32期,2017。讀取自:https://ihc.apc.gov.tw/Journals.php?pid=642&id=995,最後讀取日:2019年6月5日。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科際整合研究所
10265201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26520121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012101.pdf3.11 M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Altmetric

Altmetric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