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5824
題名: 製造「狀況穩定」的少女─ 性剝削安置機構「親子假」的建制民族誌研究
To create a "stable" girl - An Institutional ethnographic Analysis of Promot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vacation in Institution
作者: 陳奕中
Chen, Yih-Jong
貢獻者: 王增勇
陳奕中
Chen,Yih-Jong
關鍵詞: 親子假
安置機構
性剝削
建制民族誌
日期: 2019
上傳時間: 5-九月-2019
摘要: 本論文研究的起始,是研究者身為性剝削安置機構的前工作人員,對機構少女定期施放親子假的管理制度產生興趣。\n研究使用建制民族誌為方法論,探討管理人員(生輔員)在執行親子假的工作知識,並解讀工作流程背後反應或複製怎樣的知識系統/意識形態。\n本論文以三位機構生輔員的訪談資料及機構管理使用文本為研究資料。透過分析,本研究發現:(1)、安置機構作為兒少性剝削防制體系的一環,為符合主流論述讓性剝削少女穩定就學安置的想像,以讓少女增加自我控制能力為處遇目標,透過親子假的管理制度,讓少女遵守機構標準,配合演出,作為矯正行為的成功證明。(2)、機構透過親子假制度,對少女及家長進行信用檢核,剛入院新生、曾違規的少女所獲得的信用程度不一,得到放假時間和天數亦不一致,無形中再製不平等的階層與權力關係,\n本研究建議:(1)、放假不應操作為獎勵或榮譽,應回歸常態放假,讓機構在管理制度面更接近一般學校,建立平時可以在機構學習,而假日就是需要休息、需要滿足娛樂和交友需求的觀念。(2)、國家使用機構安置方式的治理方式來看待性剝削的受害少女的問題,難達到少女充權的目標,使少女和機構基層管理人員皆力不從心,建議參考「返家是常態,安置是例外」的修法精神,思考朝向社區處遇的可行性。
參考文獻: 書籍\n王行(2008)。暴力與非自願性案主的輔導。頁79-80。臺北市:松慧。\n王增勇,唐文慧,陳伯偉,許甘霖,徐畢卿,陳志軒,梁莉芳(譯)(2012)。為弱勢者畫權力地圖:建制民族誌入門。(原作者:Marie L. Campbell Frances Gregor)。新北市:群學。\n沈美真(2002)。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條例」的特色及條文簡介,台灣NGO 立法行動:「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治條例」立法與監督過程紀實,頁16-31。臺北市: 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n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市: 巨流圖書有限公司。\n施盈廷,劉忠博、張時健(譯)(2011)。反身性方法論-質性研究的新視野。(原作者:Mats Alvesson、Kaj Skoldberg)。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n曾華源、郭靜晃(1999)。少年福利。台北:亞太圖書。\n\n研究計劃\n施慧玲、高玉泉(2006)。兒童及少年從事網路性交易問題之防制與處遇之國際比較研究。臺北市:內政部兒童局。\n曾華源、黃韻如(2009)。中途學校特殊教育及輔導實施成效探討研究。臺北市:內政部兒童局。\n楊士隆、吳芝儀(2003)。我國處遇中輟生復學之各類中介教育設施實施現況及成效評估。臺北市:教育部訓育委員會。\n廖美蓮(2011)。兒童少年性交易個案追蹤輔導服務方案評估研究。桃園縣:桃園縣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n\n期刊論文\n李麗芬(2012)。論「兒少性交易」為何應正名為「兒少性剝削」。社區發展季刊,139,282-286。\n何春蕤(2005)。從反對人口販賣到全面社會規訓:台灣NGO的牧世大業。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9期,1-42。\n張紉(2000)。青少年安置服務福利屬性之探討。臺大社會工作學刊,2,191-215。\n彭淑華(2006)。保護為名,控制為實?-少年安置機構工作人員的觀點分析。東吳社會工作學刊,15,1-36。\n楊正誠(2005)。析論組織俗民誌的意義、概念、方法與實例。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0,236-238。\n\n博碩士學位論文\n王秀絨(1985)。台灣私娼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n朱美冠(2006)做個好父母?非自願個案接受強制性親職教育輔導政策之施行與反省(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n李昭蓉(2005)「壞」/Why女孩發聲:輔育院青少女的生活經驗與身體規訓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n李淑潔(2005)。「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條例後續追蹤服務」輔導員服務經驗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n吳念庭(2008)。社工員對性交易少女處遇建議之探討:案主最佳利益的實踐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市。\n吳孟蓉(1998)。收容機構不幸少女生涯期許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n余忻妍(2010)。中途學校少女的生活圖像:自我演出與策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n卓雅苹(2005)。非行兒少安置輔導處遇中社會工作者之服務經驗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n邱仕杰(2002)。兒童保護的理念與政策之執行:保障親權與保護兒童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n邱毓婷(2017)。獨立式中途學校之組織發展與行政運作-以住宿生輔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n林瑜珍(2003)。案主的抉擇,社工員的兩難-不幸少女安置輔導工作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n胡碧雲(2005)。少年安置機構生活輔導員之工作適應-以宜蘭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宜蘭縣。\n唐秀麗(2003)。少女網路援助交際行為與生活經驗相關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n許翠紋(1998)。不幸少女生活型態與再從娼意願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n張惠雯(1998)。中途學校設置模式之研究-社福機構人員及不幸少女的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n張嘉鴻(2004)。育幼機構保育人員與社工人員合作模式及工作承諾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n梁信忠(2011)。性交易少女於中途學校輔導後復原力之研究 = 以某中途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n陳慧女(1992)。從娼少女之個人及家庭特質與其逃家行為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市。\n喬可君(2017)。戰爭與玫瑰:與性交易少女共在的社工實作敘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n傅世賢(1994)。從娼少女對處遇之需求研究-以廣慈博愛院婦女職業輔導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市。\n黃巧婷(2003)。從事性交易(之虞)少女離開機構後之生活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n黃貞容(2002)。育幼機構安置服務院童權益維護指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n黃啟胤(2010)。智能障礙者庇護工場之探討-以IE為方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n黃湘婷(2009)。性交易少女家庭關係問題與重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n游淑華(1996)。從事色情工作雛妓生活現況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n葉坤祥(2013)。兒少安置機構生活輔導員的經驗敘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實踐大學,臺北市。\n劉倩蘋(2014)。兒童及少年安置機構社會工作員與生活輔導員合作經驗之研究。靜宜大學,臺中市。\n劉昭君(2004)。少女性交易行為之轉變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新北市。\n潘美玲(2003)。中途之家受虐少女處遇模式的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n謝慧恩(2014)。遷移、斷裂,與雙重階層化: 原住民教育優惠政策的建制民族誌(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社會工作研究所
10226401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2264010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401001.pdf1.69 M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Altmetric

Altmetric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