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8860
題名: 中高級華語閱讀策略教學設計與實踐-以真實材料為閱讀文本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eaching reading strategies through authentic materials for advanced level Chinese learners
作者: 卞欣崴
Pien, Hsin-Wei
貢獻者: 張金蘭
卞欣崴
Pien, Hsin-Wei
關鍵詞: 中高級華語學習者
閱讀策略教學
真實材料
行動研究
日期: 2020
上傳時間: 2-Mar-2020
摘要: 本研究旨在針對中高級華語學習者進行閱讀策略教學之課程設計,並以連續性文本之真實材料作為訓練學習者閱讀能力之閱讀文本,期望透過真實材料的運用培養中高級學習者具備策略性閱讀的意識,並提升其閱讀理解力。\n本研究之研究問題有兩點:1.如何建構以真實材料為閱讀文本,針對中高級華語學習者之閱讀策略教學模式? 2.於實際教學後,該教學模式的教學成效為何?針對以上研究問題,本研究針對華語閱讀教學、閱讀策略以及真實材料應用於語言教學之相關研究進行文獻回顧後,再依據學習者課前調查問卷的結果,分析教學對象的條件及學習背景,以確立教學內容。本研究融合 ADDIE 教學設計模式,含分析、設計、發展、實施、評鑑等步驟,發展本研究之閱讀課程模式,並透過行動研究法,於教學場域進行為期六週之教學。此外,本研究以三角校正法,透過教師日誌、課堂影音記錄、學習者問卷以及訪談內容等資料維護本研究之信效度。\n本研究之研究結果可歸納出以下四點結論:1.本研究閱讀策略教學透過「導入-思考與鞏固-歸納與總結-應用與評量」之教學步驟,能夠有效引導學習者掌握並應用閱讀策略於真實材料中,提升了學習者的閱讀理解力。 2.針對中高級華語學習者之策略教學,可透過課堂任務引導學習者主動思考閱讀策略的意義與使用方式,避免教師過多的講解,將學習者的課堂角色由被動轉為主動。3.面對長篇課文的教學,華語教師本身應具備閱讀策略的教學觀念,加強中高級學習者對於整體篇章結構的掌握,而非停留在詞彙意義的理解層次上。 4.教授學習者閱讀策略並透過快速閱讀的訓練方式,能破除學習者逐字逐詞的閱讀習慣,學習者能夠掌握文本的主旨大意,有效提升其閱讀連續性真實材料的意願。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n文秋芳(2001)。英語學習者動機、觀念、策略的變化規律與特點。外語教學與研究,2,105-110。\n方麗娜(2003)。交際法在對外華語文教學上的運用研究─以初級綜合課為討論範疇。高雄師大學報,15,309-329。\n王文科(1986)。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圖書。\n王文科、王智弘(2010)。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圖書。\n王如音(2008)。不同程度華裔學生之閱讀策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臺北。\n王碧霞(1999)。談閱讀課教學環節規範化。載於王鐘準主編,對外漢語教學初級階段課程規範(頁428)。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n田然(2006)。近十五年對外漢語中高級閱讀教材編寫理念評析。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4,1-5。\n江新(2000)。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策略初探。語言教學語研究,1,61-68。\n吳平(1995)。淺談對外漢語閱讀課教學。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3,6- 12。\n吳欣穎(2013)。針對華語中級學習者閱讀策略教學之行動研究-以韓國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教學系碩士班,桃園。\n吳勇毅(2007)。不同環境下的外國人的漢語學習策略研究。上海師範大學,上海。\n吳曉露(1992)。漢語閱讀技能訓練教程。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n呂必松(1993)。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講義)(續五)。世界漢語教學學報,3,206-219。\n呂必松(1996)。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講義)(續十五)。世界漢語教學學報,2,71-78。\n呂佩君(2006)。針對外籍生文言文閱讀策略教學課程設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臺北。\n李美慧(2017)。真實材料應用於中高級華語學習者之實證研究。第十六屆臺灣華語文教學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529-536。\n李黔萍(1998)。對外漢語閱讀課的定位、定量、定法問題。對外漢語論叢(頁64-75)。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n束定芳、莊智象(2008)。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n阮全英(2004)。論真實材料在外語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63-66。\n周小兵、張世濤(主編)(1999)。中級漢語閱讀教程:I。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n周小兵、張世濤(主編)(1999)。中級漢語閱讀教程:II。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n周小兵、張世濤、甘紅梅(2008)。漢語閱讀教學理論與方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n周淑卿(2000)。面對統整課程與教學的教師文化。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 (主編),課程統整與教學 (頁233-251)。臺北:揚智。\n周新富(2014)。教學原理與設計。臺北:五南圖書。\n信世昌(2001)。華語文閱讀策略之教程發展與研究。臺北:師大書苑。\n洪小雯(2013)。影響對外漢語閱讀測驗難度的因素。2013年加州中文教師學會發表之論文,美國史丹佛大學。\n夏春娥(2006)。英語教學中真實語料的選擇與使用。山東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學報(基礎英語教育),6,36-39。\n秦曉倩(1996)。第二語言學習策略研究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外語教學(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5,13-18。\n張德銳、李俊達(2007)。教學行動研究及其對國小教師教學省思影響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1,33-36。\n郭凌雲(2012)。中高級漢語閱讀教學中的自然閱讀概括訓練。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5,142-146。\n陳析池(2006)。論真實材料在我國中學英語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宜賓學院學報,10,105-107。\n陳琳(1996)。真實材料興趣自讀在外語學習中的作用,外語界,3,15-20。\n陳雅芬(2008)。論真實材料在中文的課堂教學、AP 中文課程與考試中的運用。第八屆臺灣華語文教學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10。\n陳賢純(1998)。外語閱讀教學與心理學。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n傅彩瓊(2002)。基於語言材料的交際化語法教學模式。四川外語學院學報,18(4),156-158。\n李宜玫、王逸慧、林世華(2004)。社會學習領域分段能力指標之解讀-由Bloom教育目標分類系統(增訂版析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7(2),1-34。\n杜雯華(1999)。美籍學生中文閱讀過程的策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臺北。\n喬印偉(2001) 。漢語閱讀教學任務及其量化分析。世界漢語教學,2,94-100。\n彭玉君(2001)。中級華語學生閱讀策略調查與策略教學成效之個案研究-以越南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教學系碩士班,桃園。\n彭志平(2007)。漢語閱讀課教學法。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n黃彥辰(2017)。二語學習策略教學活動設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臺北。\n葛亮亮(2016)。外語教學中運用真實材料進行任務設計。新課程(中學),2,7-8。\n廖敏華(2017)。華語繪本教學設計與實施 ─以《我想起…我可能不會愛你》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臺北。\n廖智宏(2004)。對外漢語閱讀課教學方法研究。廣西民族學院學報,1,208-210。\n趙金銘主編(2006)。漢語可以這樣教-語言技能篇。北京:商務印書館。\n劉電芝(2000)。學習策略的實質。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18-20。\n劉頌浩(2005)。對外漢語教學研究。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n蔡清田(2013)。教育行動研究新論。台北:五南圖書。\n黎氏碧紅(2011)。中級漢語閱讀課語篇教學設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華東師範大學,上海。\n\n二、英文文獻:\nA.H. Urquhart, Cyril J. Weir Reading in a Second Language: Process, Product and Practice.New York: Longman\nBarnett, M.A. (1988). Reading through Context: How Real and Perceived Strategy Use Affects L2 Comprehension.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72, 2, 150-162.\nBarnett, M.A. (1988). Teaching Reading Strategies: How Methodology Affects Language Course Articulation. Foreign Language Annuals. 21, 109-119.\nBerardo (2006). The use of authentic materials in the teaching of reading。The Reading Matrix, 6, 60-69.\nBlock, E. (1986). The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of Second Language Readers. TESOL Quarterly. 20,463-494.\nBranch, R. M. (2009).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 ADDIE Approach. New York:\nGoodman, K. (1967). Reading: A 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 Journal of the Reading Specialist, 6, 126-135.\nGuariento & Morley (2001). Text and task authenticity in the EFL classroom.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Journal, 55, 347-353.\nHayes, J.R. (1989). The Complete problem solver.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nMark Ellis & Christine Johnson (1994). Teaching Business English: An Introduction to Business English for Language Teachers, Trainers, and Course Organizer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nOlshavsky, J.E. (1976-1977). Reading as problem solving: An investigation of strategies.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12(4), 654-674.\nOxford, R,L. (1990).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 Boston: Heinle & Heinle Publishers.\nRumelhart, D.E. (1977). Toward an interactive model of reading. In S. Doric (Ed.). Attention and performance VI. New York: Academic Press.\nWallace Catherine (1992) READI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nWilkins, D. (1976). Notional syllabuse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nYoung. D.J. (1993). Processing Strategies of Foreign Language Readers: Authentic and Edited Input. Foreign Language Annuals. 26:4, 451-468.\n\n三、網站資料:\n台灣PISA國家研究中心 (2008)。PISA閱讀素養應試指南。2019年10月20號,取自PISA國家研究中心官方網站:\nhttp://pisa.nutn.edu.tw/download/sample_papers/2009/2011_1205_guide_reading.pdf\nTOCFL 華語辭彙通 http://huayutools.mtc.ntnu.edu.tw/ts/TextSegmentation.aspx\n國家華語測驗推動委員會 https://www.sc-top.org.tw/<AP Chinese course description>. Retrieved June, 2015, from https://apcentral.collegeboard.org/pdf/ap-chinese-course-description.pdf?course=ap- chinese-language-and-culture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華語文教學碩博士學位學程
10516100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51610072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007201.pdf3.84 M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Altmetric

Altmetric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