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9009
題名: 萬金油與蜂蜜乳液:外公全忠哈智遺味
Ointment and Honey lotion
作者: 馬麗昕
Ma, Li-Hsi
貢獻者: 林元輝
馬麗昕
Ma,Li-Hsi
關鍵詞: 台灣穆斯林
泰緬雲南裔穆斯林
家族書寫
穆斯林殯葬文化
日期: 2020
上傳時間: 2-Mar-2020
摘要: 截至2019年,台灣穆斯林總人口數超過33萬人,儘管人數逐年攀升,但實為台灣社會中的少數。這33萬人來自不同移民族群,最早可追溯17世紀自福建泉州移入的回族、隨鄭成功和施琅來台的回族軍人,移居地如鹿港郭氏家族,來自泉州惠安「白奇郭」;雲林台西丁氏家族,來自泉州「陳埭」。\n較近期移入台灣的穆斯林,屬20世紀後期因政治及政策因素的移民為主,又可分為「1949年隨國民政府遷台的中國各省回族」、「1960年泰緬雲南裔穆斯林離散族群」、「東南亞印尼為首的移民/移工。其中,泰緬雲南裔穆斯林,大約從1980年代陸續從僑居地泰國、緬甸移居台灣,大抵群聚在新北市中永和、桃園中壢忠貞一帶,由於「華僑」、「穆斯林」的雙重少數族裔身分,社群間有強度連結性。\n筆者為泰緬雲南裔穆斯林第三代,出生在台灣後與泰緬華僑、穆斯林社群緊密相連。本文以筆者為敘事視角,以文學性手法書寫外公從雲南遷移至緬甸;家族從緬甸移民到台灣的故事,並紀錄外公歸真的穆斯林殯葬文化。\n全文共分為伍章,前參章為創作主題論述;第伍章為限制檢討;第肆章為創作本體,共分為八節。創作目的以家族書寫反應穆斯林生死觀,生為追求現世幸福、實踐伊斯蘭信仰;死並非生命終結,以入天園為念。揭開台灣社會中陌生的穆斯林生活景象。\n\n關鍵字:泰緬裔穆斯林、緬甸華僑、家庭書寫、穆斯林殯葬文化
參考文獻: 于嘉明(2009)。〈在台泰緬雲南籍穆斯林的族群認同〉。國立政治大學民族 學系碩士論文。\n于嘉明(2014)。〈多元共生下的當代台灣穆斯林社群〉。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博士論文。\n于嘉明、包修平、徐立真、高磊、張中復、楊慧娟、趙秋蒂、趙錫麟著,\n趙錫麟、張中復主編(2019)。《主命的傳承與延續-回教在台灣的發揚\n和展望》。台北:政大出版社。\n白壽彝(2000)。《中國回教小史》。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n伊瑪目腦威‧葉哈雅編著,艾乃斯‧馬風德譯(1980)。《利雅德聖訓集》。出版社不詳。\n吉松久美子著,涂華忠譯(2008)。〈雲南回族入緬商路與移居點考-以19世紀末至 20 世紀初為中心〉。《回族研究》,2:10-18。\n衣若芬(2015)。〈「文圖學」與東亞文化:1920-3年代虎標永安堂藥品的報紙廣告〉。《臺大東亞文化研究》,3:161-195。\n李毓真譯(2018)。《托拉雅之樹》。台北:木馬文化出版。(原書:Claudel, P. [2016]. L`arbre du pays Toraja. Paris: Stock.)\n林淇瀁(2013)。〈台灣報導文學書寫策略分析〉。《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期刊》,23:97-121。\n林長寬(2013)。〈台灣伊斯蘭何去何從:現代漢語穆斯林遷徙(Hijrah)之困境〉。《新世紀宗教研究》,12(1):1-54。\n周瑞海(2006)。《中國回族抗日救亡史稿》。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n施君蘭(2001)。〈荒野掀春風-五〇年代《野風》雜誌創業的故事〉。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新聞所碩士論文。\n姜雯(2018)。〈囹圄城:東南亞在台移工報導文學書寫〉。國立政治大學傳播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n洪玉儒(2006)。〈美國台灣移民政策的現狀〉。《中興史學》,12:153-196。\n徐立哲(2019)。〈三次暫停:吳松蔚的籃球夢-多媒體報導文學創作論述〉。國立政治大學傳播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n馬堅譯(1997)。《古蘭經中文講解》。麥地那:沙烏地阿拉伯聖城麥地納法赫德國王古蘭經印製廠印出版。\n馬仲剛譯註(2000)。《古蘭經簡注》。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n馬孝棋(2011)。〈殯葬文化對宗教意識與族群認同的影響-以台灣北部為\n例〉。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n馬超賢譯註(2016)。《古蘭經暨中文譯註》。台北。\n畢然、郭金華譯(2002)。《論集體記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n陳明磻編(1980)。《現實的探索─ 報導文學討論集》。台北:東大。\n陳善捷(1983)。《圖書館資源:如何研究與撰寫論文》。台北:華泰出版社。\n陳鴻瑜(2016)。《緬甸史》。新北:臺灣商務出版。\n張淑美、謝昌任(2005)。〈台灣地區生死學相關學位論文之分析〉。《生死學研究期刊》,2,1-44。\n黃宗潔(2006)。〈當代台灣文學的家族書寫-以認同為中心的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n黃綺玟(2004)。〈剪一葉風霜-高美地區菸葉之流變〉。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新聞所碩士論文。\n雲南省編輯組編(1986)。《雲南回族社會歷史調查(三)》。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n傅偉勳(1993)。《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從臨終精神醫學到現代生死學》。台北:正中書局。\n彭家發(1986)。《特寫寫作》。台北:商務書局。\n彭小妍編(1998)。《楊逵全集》,第9卷,《詩文卷》上冊。台南:文化保存籌備處。\n散伊德.薩比格(2004)。《伊斯蘭教法》上冊,下冊修正本。出版地不詳:穆斯林青年翻譯組。\n楊鴻台(1997)。《死亡社會學》。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n楊啟辰、楊華(1999)。《中國穆斯林的禮儀禮俗》。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n戴定國(1996)。〈全人教育實驗學校深度報導〉。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新聞所碩士論文。\n廖婉如譯(2016)。《變臉的緬甸:一個由血、夢想和黃金構成的國度》。台北:馬可孛羅。(原書:Cockett, R.[2015]. Blood, Dreams and Gold: The Changing Face of Burma.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n奧斯曼.努日.托普巴希(2015)。《伊斯蘭的精神與形式》。香港:伊斯蘭文 化協會。\n趙秋蒂(2010)。〈中國西北穆斯林宗教派別多元化研究-以臨夏為論述中心〉。國立政大學民族學系博士論文。\n趙秋蒂(2012)。《臨夏宗派-中國穆斯林的宗教民族學》。台北:政大出版社。\n林秀雲譯(2016)。《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雙葉書廊。(原書:Babbie, E. [2015].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Belmont: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n鄭志明(2008)。〈靈魂的生命觀殯葬文化〉。《宗教哲學》,43:138-157。\n穆薩、余崇仁譯(2000)。《穆斯林聖訓實錄全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n蘇怡文(2002)。〈伊斯蘭教在台灣的發展與變遷〉。國立政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n魏書娥(2005)。〈生死建構的社會學考察〉。《生死學研究》,1:65-95。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傳播學院傳播碩士學位學程
105464005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5464005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400501.pdf10.25 M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Altmetric

Altmetric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