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0611
DC FieldValueLanguage
dc.contributor.advisor傅琪貽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楊智群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CHIH CHUN, YANGen_US
dc.creator楊智群zh_TW
dc.creatorCHIH CHUN, YANGen_US
dc.date2013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20-07-01T05:54:29Z-
dc.date.available2020-07-01T05:54:29Z-
dc.date.issued2020-07-01T05:54:29Z-
dc.identifierG0096259015en_US
dc.identifier.uri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0611-
dc.description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民族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96259015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台灣原住民的社會與經濟模式經過多個政權的統治,在生活上已產生劇烈的變化,原住民社會被強迫整合至國家行政體系和巿場經濟領域之中,造成原有的社會文化意識受到衝擊而被迫轉化,在這樣的背景下,原住民社會的經濟發展,如何跳脫資本主義的洪流,獨樹一格創造出適合原住民社會的經濟模式。由過去的歷史事件及政策來思考政府處理原住民問題的方法正確與否,以做為未來處理相關事件的參考。\n所採用的理論背景,以1960年代的經濟變遷研究之現代化理論出發,說明原住民在台灣經濟發展期間,部落生活環境改變了原有的社會組織與文化價值,部落人口開始流動,探討研究對象的內部動力在經濟變遷過程中扮演的角色,還有原住民在經濟活動中當地人的觀點(native’s point of view),即所謂的被研究者的觀點。\n1960年代亦是原住民經濟結構型轉變最大的年代,用上述理論來看本論文會因內外部的角度不同,而有不同的差異產生,因此會在撰寫過程中找尋可以串聯的理論來補足差異。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目次 2\n圖目次 5\n表目次 6\n緒論 7\n一、研究動機 7\n二、相關研究與文獻回顧 7\n三、研究方法 11\n四、研究限制 12\n第一章 太巴塱部落的概況 13\n第一節 太巴塱的人文地理 17\n一、地理位置 17\n二、行政區劃沿革 18\n三、人口概況 20\n四、地質 22\n五、水系 22\n六、山系 24\n七、交通 25\n八、經濟形態 26\n第二節 太巴塱部落的變遷 26\n一、消失的部落:馬於文社(Maiburu) 27\n二、認同太巴塱的部落:砂荖社(Sado) 29\n三、認同分離的部落:阿多莫社(Atomo) 30\n四、遷移者形成的部落:加里洞社(Kalotongan) 31\n五、行政區在太巴塱的部落:馬佛社(Fahol) 31\n六、史上未記載的新部落:阿魯隆(Alolong) 32\n第三節 太巴塱的親屬關係 32\n一、親屬稱謂 33\n二、婚姻制度 36\n三、從母居.連母名制 39\n四、財產制度 40\n第四節 太巴塱的社會組織 41\n一、年齡階層組織(sral) 42\n二、領袖制度 46\n第二章 太巴塱部落的經濟生活 54\n第一節 傳統部落之經濟生活(1624至1895) 54\n第二節 日治時期部落之經濟生活(1895至1945) 57\n一、延續清朝理番原則 58\n二、國家體制的建立 59\n三、阿美族勞動動員 63\n第三節 光復後部落之經濟生活(1945至1960) 65\n第四節 都巿原住民之經濟生活(1960以後) 68\n第三章 跨國移工對太巴塱部落的影響 73\n第一節 跨國移工的時代背景(1974~1983) 73\n一、石油政策 77\n二、海外工程之發展 80\n三、台灣在中東的海外工程 81\n四、海外太巴塱人的生活 83\n第二節 部落建築的改變 84\n一、建築類型 84\n二、營建的社會意義 87\n三、部落空間配置 90\n第三節 部落經濟的改變 90\n一、部落經濟的演變 91\n二、使用貨幣的影響 92\n三、經濟價值觀的演變 94\n第四節 母系社會的改變 96\n第五節 男子組織的改變 100\n一、年齡階層的功能 101\n二、年齡階層的改變 101\n三、傳統社會組織的改變 102\n第四章 豐年祭與部落再生 104\n第一節 豐年祭的淵源與發展 104\n一、小米的豐年祭 104\n二、水稻的豐年祭 105\n第二節 豐年祭的意義與象徵 106\n一、豐年祭的禁忌 106\n二、豐年祭的祭品 107\n三、豐年祭的歌舞 107\n四、豐年祭的服飾 107\n第三節 豐年祭的轉變 109\n一、日治時期的豐年祭 109\n二、國民政府時期的豐年祭 110\n三、宗教接觸後的豐年祭 110\n四、當代的豐年祭 111\n第四節 太巴塱的豐年祭 112\n一、大正元年的豐年祭 112\n二、太巴塱口述記錄中的豐年祭 117\n第五章 結論 123\n參考書目 128zh_TW
dc.format.extent5359181 bytes-
dc.format.mimetype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259015en_US
dc.subject台灣原住民族zh_TW
dc.subject阿美族zh_TW
dc.subject太巴塱部落zh_TW
dc.subject太巴塱zh_TW
dc.subject豐年祭zh_TW
dc.subject經濟生活zh_TW
dc.subject勞動輸出zh_TW
dc.subjectIndigenousen_US
dc.subjectAmisen_US
dc.subjectTafalongen_US
dc.subjectTabalongen_US
dc.subjectTransition of Economicsen_US
dc.title台灣原住民族經濟生活的變遷- 阿美族太巴塱部落勞動輸出分析zh_TW
dc.titleOn the Transition of Economics and Lifestyle of the Indigenous Taiwanese - Analysis on Labor-induced Migration of the Amis Tafalong Tribeen_US
dc.type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參考書目\n一、史料\n(一) 檔案、統計書\n《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台灣文獻館所藏。\n《蕃社戶口》\n《蕃族調查報告書.第二冊》。台北巿: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n《台灣拓殖株式會社文書》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臺灣原住民史料彙編》第三冊。\n《進步中的本省山地》,省政府民政廳,1954。\n《發展中的台灣山地行政》,省政府民政廳,1971。\n《中華民國台灣偏遠地區居民經濟及生活素質調查報告》(第一集,山地、平地、都巿山胞部份),省政府民政廳,1993。\n\n黃叔璥\n1957 《臺海使槎錄》,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735。\n王嵩山\n2003 《聚落經濟、國家政策與歷史》,國史館台灣文獻館。\n佐山融吉\n1913 《蕃族調查報告書:阿眉族南勢蕃.阿眉族馬蘭社.卑南族卑南社》。台北: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n岡松參太郎\n1976 《台灣番族慣習研究》。台北:南天書局\n鹿子木小五郎\n1985 《台東廳管內視察復命書(全)》。台北成文出版社。\n\n(二) 報章雜誌\n山海文化雙月刊\n1998 〈牽INA的手-阿美族太巴塱部落樂舞〉。台北:山海文化出版社。\n臺灣警察協會\n1917-1930 《臺灣警察協會雜誌》。台北:臺灣警協會。\n廣重廣吉\n1941 〈保甲壯丁團及蕃地青年團檢閱〉,《台灣警察時報》313:123。\n\n二、近人專書\n(一) 中文專書\n王明珂\n2005 《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文化,4 刷。\n石忠山\n2008 《太巴塱部落志》,花蓮巿:花蓮縣文化局。\n李亦園等\n1983 《山地政策之研究與評估報告書》,台灣省政府民政廳。\n李亦園\n1999 《田野圖像。日月潭畔的故事-邵族的經濟生活》,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n王學新譯著\n1998 《日治時期東台灣地區原住民史料彙編與研究》,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n孫大川\n1995 《台灣原住民的困境與展望。族群問題與族群關係》,台北:幼獅文化事業有限公\n黃應貴\n2008 《反景入森林》,台北:三民出版。\n周憲文\n1958 《日據時代台灣經濟史》(第二冊)。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n周憲文\n1908 《台灣經濟史》,台北:台灣開朗書局。\n岩城龜彥\n1935 《台灣蕃地開發與蕃人》(日文),台北:理蕃之友發行所。\n林滿紅\n1997 《茶、糖、樟腦業與台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台北:聯經。\n井出季和太\n1997 《日據下之臺政》。《台灣政績志》中譯本。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n王宗先、王金利\n1999 《台灣通貨膨脹1945-1998》,台北:聯經。\n陳師孟\n2006 《政治經濟》,台北:翰蘆圖書出版。\n林金泡\n1981 《北區都巿山胞生活將況調查研究》,省政府民政廳。\n黃美英編\n1996 《從部落到都巿。台北縣汐止鎮山光社區阿美族遷移史》,台北巿:文建會。\n陳紹馨\n1974 《台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台北:聯經出版社。\n謝世忠\n1994 《山胞觀光:當代山地文化展現人類學詮釋》,台北:自立晚報出版。\n謝高橋\n1991 《台灣山胞遷移都巿後適應問題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n藤井志津枝\n1997 《日本治理台灣的計策》,台北:文英堂出版社。\n阮昌銳著\n1994 《台灣土著族的社會與文化》,台灣省立博物館。\n黃宣衛\n2008 《阿美族》,台北:三民\n劉斌雄\n1965 《秀姑巒阿美族的社會組織》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田哲益\n2001 《台灣的原住民-阿美族》台北:台原。\n吳親恩、張振岳\n1996 《人文花蓮》花蓮:花蓮洄瀾文教基金會。\n許木柱、廖守臣、吳明義\n2001 《台灣原住民史。阿美族史篇》南投:省文獻會。\n李景崇、廖守臣\n1998 《阿美族歷史》台北:師大書苑。\n楊士範\n2005 《礦坑、海洋與鷹架:近五十年的台北縣都巿原住民底層勞工勞動史》台北巿:唐山。\n楊士範\n2008 《飄流的部落niyaro’:近五十年的新店溪畔原住民都巿家園社會史》台北巿:唐山。\n\n(二) 論文\n1. 期刊論文\n王學新、許守明\n1999 〈日治時期東台灣地區原住民勞動力之研究〉,《東台灣研究》4:35-72。\n王振寰\n1993 〈資本,勞工,與國家機器。台灣政治與社會轉型〉,《台灣社會研究叢刊》\n李明政\n1997 〈大台北地區都巿原住民生活模式及其變遷情況的描述與分析〉,《台灣原住民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1997。\n林素珍\n2001 〈日治時期阿美族的保甲制度〉,發表於中研院臺史所籌備處主辦、東臺灣研究會協辦之「國家與東臺灣區域發展史研討會」,2001年12月13-14日。\n黃應貴\n1973 〈Tiv 與 Siane 經濟—經濟人類學的實質論派與形式論派之比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5:145-162。\n陳奇祿\n1992 〈關於台灣原住民社會文化變遷之研究的一些芻議〉,《陳奇祿院士七秩榮度論文集》,頁393-408。\n傅仰止\n1992 〈都巿阿美族的聚居生活型態-以西美社區為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刋》,74:163-214。\n財團法人台灣原住民文教基金會\n1998 〈跨世紀原住民政策白皮書社會經濟篇〉,《原住民跨世紀社會經濟發展藍圖》,頁215-275。\n鄭美能\n1975 〈農業政策與台灣山胞的社會經齊地位與人口〉,《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刋》,37:113-143。\n蕭新煌\n1984 〈台灣山地經濟政策與經濟發展問題〉,《台灣銀行季刊》,35(1):126-161。\n謝高橋,陳信木\n1997 〈生計方式與文化-論原住民勞動力的文化資本條件對於就業之影響〉,《第三屆台灣本土文化國際學術會議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師範大學,頁1-23。\n瞿海源\n1983 〈台灣山地鄉的社會經濟地位與人口〉,《中國社會學刊》,頁157-175。\n\n2. 論文著作集\n黃宣衛\n2005 《異族觀、地域性差別與歷史:阿美族研究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n3. 學位論文\n王嵩山\n1985 〈鄒族政治制度研究—一個高山族聚落適應變遷的例子〉,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n高德義\n1984 〈我國山地政策之研究-政治整合的理論途徑〉,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汪明輝\n1990 〈阿里山鄒族傳統社會的空間組織〉,國立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n吳豪哲\n1987 〈阿美族山胞城鄉遷移與生活調適之研究〉,台灣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n林素珍\n2003 〈日治後期的理蕃:傀儡與愚民的教化政策(1930-1945)〉。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n林瓊華\n1997 〈台灣原住民土地產權之演變,1624-1945〉,私立東吳大學經濟學研究所博士班論文。洪泉湖\n1992 〈台灣地區山地保留地政策制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廖文生\n1985 〈台灣山地社會經濟結構性變遷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n喬宗忞\n1990 〈魯凱族的經濟變遷與社會階層制度-以霧台鄉大武村為例〉,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n賴昱錡\n2010 〈Misakoliay Kiso Anini Haw?-日治時代台東廳阿美族人的勞動力釋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n藤井志津枝\n1987 〈日據前期臺灣總督府理蕃政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n(三) 西文專書\nSchotter, Andrew(1981), The Exonomic theory of Social Institution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nLin, Chi-ang. “A New Vision of the Knowledge Economy.” 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s, July 2007, 21(3), pp. 553-584.\nLin, Chi-ang. “A Sustainable Perspective on the Knowledge Economy: A Critique of Austrian and Mainstream Views.” Ecological Economics , November 2006, 60(1), pp.324-332.\nAnaya, S. James (1996) ,Indigenous Peoples in International Law.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usgrave, Richard A. and Musgrave, Peggy B. (1989) Public Fi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Fifth Edi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Tietenberg, Tom (2006) Environmental and Natural Resource Economics, Seventh Edition. New York: Pearson Addison Wesley.\nHaplperin, R. H.(1994) Cultural Economic: Past and Present.\nLeClair, E. E. & H. K. Schneider (eds.) (1968) Economic Anthropology.\nNarotzky, S. (1997) New Directions in Economic Anthropology.\nSeddon, D. (ed.) (1978)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Marxist Approaches to Economic Anthropology.\nWilk, R. R. (1996) Economies & Cultures: Foundarions of Economic Anthropology.\nMalinowski B.(1922) Argonauts of Western Pacific: an Account of Native Enterprise and Adventure in the Archipelagoes of Melanesian New Guinea.\nPolanyi, K.(1958) The economy as an instituted process. in E. LeClair & N. Schneider (eds.) Economic Anthropology, pp.122-143.\nDalton, G.(1961) Economic theory and primitive society. in E. LeClair & N. Schneider (eds.) Economic Anthropology., pp.122-143.\nMauss, M.(1950) The Gift: the Form and Reason for Exchange in Archaic Societys.\nBurling, R.(1962) Maximization theories and the study of economic anthropology. in E. LeClair & N. Schneider (eds.) Economic Anthropology, pp.122-143.zh_TW
dc.identifier.doi10.6814/NCCU202000489en_US
item.grantfulltextopen-
item.fulltextWith Fulltext-
item.openairecristypehttp://purl.org/coar/resource_type/c_46ec-
item.openairetypethesis-
item.cerifentitytypePublication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901501.pdf5.23 M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simple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Altmetric

Altmetric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